介词_关于_的形成_李德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6期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ol.25 No.6 2008年12月 Journal of Xingtai Polytechnic College Dec. 2008
——————————————
收稿日期:2008—10—10
作者简介:李德鹏(1976—),山东临沂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教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
9
介词“关于”的形成
李德鹏
(云南师范大学 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摘 要: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关键词:介词;关于;虚化
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08)06—0009—02
介词“关于”(本文在写作中,“关于”和“关於”不作区分,统一写为“关于”。
)的形成过程,学术界鲜有论及。
马贝加认为:“关”和“于”并列使用,汉代已见,是“与……有关系”的意思。
“关”是动词,“于”是介词,两者凝固而成为介词,大约是在本世纪初。
[1]没有论述动词“关”和介词“于”是怎么结合为介词的。
董秀芳认为:“关”和“於(于)”不在同一层次上。
后来二者发生了粘合,成为一个介词,最早出现于明代。
[2]同样没有论述“不在同一层次”的“关”和“于”究竟怎么结合成介词的。
杨修彭在《汉语语素论》一书中虽然没有对“关于”的具体论述,但是有对“X 于”类词形成机制的阐释:由于汉语语音节律的制约,“于”的“介词并入”并经过“重新分析”,使“于”成为复合动词的构成成分,从而产生“X 于”构造的动词,这种复合词的词化方式导致了句法结构的变化,即由“动词/形容词+(‘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变成了“(X 于)+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
[3]遗憾的是,“于”究竟是怎么“并入”,又是如何“重新分析”的过程没有展开论述。
我们知道,介词在语法上的功能是介引,就是把体词性词语(或谓词性词语)介引给谓词性词语。
如:“须发何关于神明?”(《世说新语·排调》),“于”是把后面的体词性词语“神明”介引给动词“关”的,“于”和“神明”构成介词短语,作“关”的补语,“关于神明”可以看做是动补结构。
“于”的方向是往后的,如果“关于”是介词,“于”必须完全改变方向,后附于“关”,也就是要变往后的“→”向为往前的“←”向,这个过程是很难的,究竟是怎么改变的?本文试图就此作出阐释。
一、动词“关于”的词汇化
“关”的本义在《说文》中有解释,是“以木横持门户也。
”如:
(1)门关再重,鍱之以铁,必坚。
(《墨子·备
城门》)后引申为“关联,涉及”。
(2)随疏之者众多,事事相关。
(《太平经·不承天书言病当解谪诫》)对于“关于”最早出现的时间,我们同意马贝加的观点,认为“关”和“于”的连用始见于汉代:
(3)夫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4)永对毕,因曰:“臣前幸得条对灾异之效,祸乱所极,言关于圣聪。
(《汉书·谷永传》)后沿用之。
(5)发白齿落,属乎形骸;至于眼耳,关于神明,那可便与人隔?(《世说新语·贤媛》)
(6)一之已叹关于命,三者何堪并在身。
(白居易)
(7)今士大夫白屋起家,以至荣显,皆说道功名是我自致,何关于乃祖乃父?(《朱子语类》)
(8)富贵不足以解忧,甘旨常关于想念。
(《蔡伯喈琵琶记》)
(9)夫国之兴亡,岂关于游人歌妓哉?(《五杂俎》)
(10)贾政向来作京官,只晓得郎中事务都是一景儿的事情;就是外任,原是学差,也无关于吏治上。
(《红楼梦》)
上述的“于”都可以理解为介词,介引对象,相当于“和”;“关”可以理解为动词“关联”。
“于”把后面的体词(或谓词)性词语介引给动词“关”,并与之构成介词短语,作“关”的补语,同“关于神明”一样,都可以看做动补结构。
这种情形下,“于”是独立的介词,“关于”没有词汇化。
在“关联,涉及”义,也就是“关涉”义上,“关”后面可以直接跟宾语,构成动宾关系,如:
(11)圣君之法,未尝不关盛衰焉。
(《法言·先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 第6期
10 (12)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
文。
”(《世说新语·赞誉》)
那么,例(4)的“关于圣聪”还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关涉圣聪”,例(5)中的“关于神明”还可以理解成动宾结构“关涉神明”。
也就是说,“关”和“于”后面的成分可以直接构成动宾关系,这时,“于”就失去了介引的功能,方向性自然消失,变后指向“→”为无指向。
本来就没有词汇意义的“于”,此时又失去了语法意义,同时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影响下,自然后附于“关”,就成了一个词缀,变成了前指向“←”,与“关”构成一个动词。
因此,我们说“关于”的词汇化始见于汉代,如例(4),上面的例(5)、(6)、(7)、(8)、(9)的“关于”又都可以理解成动词。
例(3)的“有关于”和例(10)的“无关于”很难理解为“有关涉”和“无关涉”,我们把此时的“关于”看作两个词。
“关于”词汇化的关键是把“关于XX”看作动宾结构还是动补结构?所以,例(4)、(5)、(6)、(7)、(8)、(9)的“关于”都有两种理解,既可以看作一个动词,也可以看作两个词。
二、动词“关于”的虚化
上面6例动词“关于”前面都有主语,“关于”作谓语中心语,整个句子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
如果动词“关于”前置至句首,失去作谓语中心语的位置,就虚化为介词。
如:
(13)“关于我,你没有听见什么?”(曹禺《雷雨》)
在这个句子中,谓语中心语是“听见”,“关于”可以看作是介词,表示“涉及的事物”。
如果“关于”后面是一个定中结构,那么“关于”管界的对象就有两种理解,如:
(14)关于学生游行的事,他已经听到,而且打定主意不去参加。
(老舍《四世同堂》)
“关于学生游行的事”可以理解为“{关于〔学生游行〕}的事”或“{关于〔学生游行的事〕}”,这两种情况下,“关于”都是介词。
正因为“关于”后面跟一个定中结构,这个“关于”还可以理解为两个词,“关”是动词,“于“是介词,“关于学生游行的事”,就是“和学生游行有关的事”。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学生游行的事”,可以变换为“关于学生游行这件事”,“学生游行”和“事”之间是复指关系。
因此并不是“关于”后面有定中结构的成分,“关于”管界对象就会有两种理解,如:(20)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曹禺《雷雨》)介词“关于”的管界对象只能是“社会经济”,而不能是“社会经济的书”。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认为介词“关于”始见于宋代,如:
(21)看来关于事为者,不外乎念虑;而入于念虑者,往往皆是事为。
(《朱子语类》)
“关于事为着”位于句首,“关于”前面没有主语,不是谓语中心语,可以看作介词,后沿用之。
(22)而关于考功,复课试其可者而第之,此其初制也。
(宋濂《<辛亥京畿乡闻纪录>序》(23)惟遇关于公益之事,则慷慨解囊,千金无吝色。
(《玉梨魂》)
(24)回信借鉴或者说是摹仿了段莉娜的风格,与她展开了关于一个革命青年的情绪是否可以消沉问题的讨论。
(池莉《来来往往》)
综上所述,“于”由后指向的介词变为前指向的词缀,首先是要失去方向性,“关”和后面的成分既可以作动补结构理解,又可以作动宾结构理解是个关键,作动宾结构理解可以使“于”失去方向性。
同时在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作用下,变无方向为前向,后附于“关”,完成了方向性的根本转变,使“关于”词汇化为动词。
而“关于”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关键在于失去作谓语中心语的功能。
在这个过程中,句法环境起了重要作用,由“主语+关于+宾语”的句法环境,变为“关于+宾语,+小句”的句法环境。
参考文献:
[1]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2.315~316.
[2]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278.
[3]杨修彭.汉语语素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4.
Formation of Preposition “guan yu”
LI De-pe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92, China)
Abstract:Prepositions appeared in Song Dynasty. The verb “guan” and the preposition “yu” first lexicalized into the verb “guan yu”, and then the verb “guan yu” lost its function of predicate and weakened to a preposition. Key words:preposition; guan yu; weakenization
(责任编辑 黄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