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精选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
耕作学
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当代⼈的需求,⼜不对后代满⾜其⾃⾝需求的能⼒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个区域或⽣产单位作物结构和配置的总称。
3、轮作:在同⼀块⽥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
物或复种组合的⼀种种植⽅式。
4、免耕:⼜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犁、耙整理⼟地,直接在
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育期间不使⽤农具进⾏⼟壤管理的耕作⽅法。
5、茬⼝:是指在连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
泛称。
6、时⽇积:指作物维持⼀定叶⾯积的数⽬与叶⾯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长后期的株⾏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指在⽥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为⽬的的⼟地利⽤。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个地区和⽣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地当量⽐,⽤来衡量间作对⼟地利⽤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积占耕地⾯积的百分⽐。
12、⽣态位:指⽣物在完成其正常的⽣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适应特征。
13、种植制度:是指⼀地去⽕⽣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式的综合。
14、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
15、边际效⽤:是指作物边⾏的⽣态条件不同于内⾏,由此⽽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16、⼟壤耕作:是指通过农机具的机械⼒量作⽤于⼟壤,调整耕作层和地⾯状况,以调节⼟壤⽔分、空⽓、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物特性及其对⽣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8、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分和养分的竞争。
19、农业资源:是指⼈类从事农业⽣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0、间作:是指在同⼀⽥地上于同⼀⽣长期内,分⾏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式。
21、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余牧渔业相互适应余协调,牧渔业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互适应,⽽种植业⽣产⼜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2、多熟制种植:是指在⼀年内,于同⼀块⽥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3、⽴体种植:是指在同⼀农⽥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本)从平⾯、时间上多层次的利⽤空间的种植⽅式。
24、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的⼀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套作。
4、按⽔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型、⽔浇地型、⾬养型。
5、间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个单农户或地区 )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旱”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
11、休闲是轮作中的⼀种特殊类型的茬⼝
1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3、粮⾷作物中,最主要的是:⽔稻、⼩麦、⽟⽶、薯类、⾖类五种作物。
14、⼟壤培肥途径有⽣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和⽆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重与关系。
18、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19、农业⾃然资源包括光、热、⽔、⽓、⼟壤、⽣物、矿物等七⼤
类。
20、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1、热量条件是决定⼀个地区能否复种的⾸要条件
2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
单选题
1、下例那种作物属于多熟制:两年三熟
2、下列哪些⽣态位正确:时间⽣态位、物理⽣态位、空间⽣态位、营养⽣态位。
下列哪种⽣态位不正确:化学⽣态位
3、、耕作制度改⾰的战略原则不包括: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
5、下例哪种类型不属于⽴体种养类型:( B )
A 稻鱼模式
B ⾼产⽟⽶栽培模式
C 稻萍鱼模式
D⽟⽶⾷⽤菌模式 E蔗⽥⾷⽤菌模式
6、提⾼光能利⽤率的措施:增加光照叶⾯积、延长光照时间、提⾼光合效率,增加叶⽇积。
(提⾼光能利⽤率的措施不包括:增施肥料)
7、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个熟制带:3个
8、翻耕的缺点⼟壤⽔分损失
9、不容易感染⼟壤病⾍害的作物是:( C )
A、⾖科
B、茄科
C、⽲本科
D、⼗字花科
E、葫芦科
10、农牧结合的关键是:饲料。
11、与种植制度有关的⽔分指标不包括:⼟壤贮⽔量
12、中国⼲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分为 600---
-1000mm
13、半⼲旱区的⼲燥度应该为1.5—4.0.
14、我国粮⾷作物⾯积最⼤的⼏个作物排序为(⽔稻、⽟⽶、⼩麦、⽢薯)
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态型循环:氮循环
16、下列哪项不是⼟壤耕作的主要任务增加⼟壤有机质
17、我国复种指数最⾼的省:浙江
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增加⼟壤有效养分)。
19、坡地耕作最宜:横坡耕作
20、下列哪种⽣态位不正确:化学⽣态位
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橡胶
22、我国复种指数最⾼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氮肥)。
24、我国经济作物⾯积最⼤的排序为:油料、棉花、⿇类、糖料、烟叶
25、我国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区 12
26、耕作制度改⾰的战略原则是:适应原则、协调原则、经济原则。
(耕作制度改⾰的战略原则不包括的是:重点原则)
27、提⾼光能利⽤率的有效措施不包括(增施肥料)
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
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饲料
多选题
1、农业⾃然资源包括:光、热、⼟壤、矿物。
2、作物的⽔平结构包括:作物密度、种植⾏数、间距、带宽。
3、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5)⽟⽶
4、耕作学的性质:( AD )
5、⾃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基础科学 D、应⽤科学 E、⼈⽂科学
6、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植物:⼩麦,⽔稻,⼤⾖,棉花。
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马铃薯、烟草、番茄、
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东、贵州
9、农⽥物质循环的输⼊部分包括有机肥料、化肥、降⽔、灌溉
10、按照作物对⼟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种类型:( ABC )
A\ 富氮作物 B、⾖科作物 C、⾼碳耗氮作物 D、⽲本科作物
1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花⽣,油菜
12、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
13、我国的主要农业问题包括
(1√)⼈多耕地少(2√)农村经济落后(3√)地区差异⼤
14、轮作换茬的作⽤:调养地⼒,减少病⾍害,防除或减轻⽥间杂草危害,合理利⽤农业资源,改善⼟壤化学性质
15、⼟壤表⼟耕作包括:耙地、中耕、镇压、起垄、作畦。
16、季节休闲包括:冬闲,夏闲,秋闲
17、按种植业⽅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1)主粮型(3)农牧型(5)混合型
18、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喜凉作物、喜温作物、亚热带作物、热带作物。
19、单作也称纯种、清种、平作
解答题
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
答: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个⽅⾯:
⑴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和覆盖有减少⼟壤⽔分蒸发,保持⽔分的作⽤。
(3)通过秸秆覆盖,表⼟层中⼟壤有机质增加,再加上免耕不动⼟,好⽓性分解较慢,因⽽有利于⼟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他的矿化。
另⼀⽅⾯,耕层下部⼟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耕时间少。
在前作收货后,免耕或少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减轻农忙的紧张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这在南⽅多熟区尤为重要。
农耕时间的减少,也有利于复种⾯积的扩⼤与复种指数的提⾼。
(5)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消耗,但增加除草剂的消耗。
2、简述连作应⽤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决定连作
(2)资源利⽤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3、争取复种季节起额利⽤的技术有哪些?
答:⑴改直播为育苗移栽随着复种指数的提⾼,移栽技术也运⽤到棉花、油菜、烟草、⽢薯、⾕⼦、⾼粱上,甚⾄已实验⽤到⿇类、⾖类、⼩麦、马铃薯等作物上,⼤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
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苗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
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泛运⽤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
(2)、套作技术的运⽤套作是解决复种⽣长季⽭盾的⼜⼀重要⽅法。
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鱼⾏间、株间或预留⾏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套种绿肥、早稻⽥套种⼤⾖或套种黄⿇。
如中稻、晚稻⽥套种绿肥,早稻⽥套种⼤⾖或套种黄⿇,麦⽥套种棉花、⽟⽶、花⽣、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A 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耕期。
B 前作物及时收获。
C、促进早熟技术在⽟⽶⽣育中后期喷⼄烯利,可以提早成熟7天左右。
(4) 作物晚播技术播种季节较紧的季节,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需要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
因晚播的营养⽣
长期⽐较短,蜘蛛⽐较矮⼩,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4、简述间套作在农业⽣产中的意义
答:(1)增产从⾃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能较充分的利⽤这些资源,把他们转化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来说,实⾏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多余劳⼒,扩⼤物质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单位⾯积的⼟地⽣产⼒。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减少的经济投⼊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狗利⽤合理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的抗逆能⼒。
(4)协调作物争地的⽭盾间、混、套作运⽤得当,安排的好,在⼀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作物与棉、油、烟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盾。
5、谈谈贵州省怎样开发冬季农业
(1)充分利⽤短间隙期插种蔬菜、饲料、绿肥等短⽣育期作物。
(2)充分利⽤较长冬闲期,复种⼀季作物提⾼复种指数,提⾼资源利⽤率。
(3)充分利⽤冬闲⽥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不断提⾼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民收⼊。
(4)利⽤各种设施条件,进⾏⾼价值经济作物(中药材、花卉、⾷⽤菌),提⾼农业⽐较收益。
A.地膜覆盖农业
B.⼩拱棚育苗,主要⽤于⽔稻、⽟⽶和经济作物育苗。
C、塑料⼤棚。
在热量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D.⽇光温室。
在热量条件差、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于栽培经济作物。
E: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于经济条件好,技术⽔平⾼的地区,栽培⾼效经济作物。
(5)作物⽣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间套种植新模式的研制及推⼴,在间套作模式中引⼊⾼价值经济作物,提⾼⼟地产出率。
(6)延长产业链,实⾏种养加农⼯贸⼀体化经营。
6、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答:(1)明确对农产品的需要,包括⾃给性和商品性两⼤部分。
(2)查询环境条件,包括⾃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3)农作物⽣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物⽣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地的选择。
(5)、作物⽣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案进⾏下列各项可⾏性鉴定
7、简述提⾼年单产的途径
答:⑴增加投⼊,提⾼⼟地综合⽣产能⼒,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开展农⽥⽔利与农⽥基本建设,改善肥⼒条件,是克服⼟地因素障碍,开发⼟地⽣产潜⼒的基础,更是商品⽣产⽇益发展条件下,开发性农业⽣态系统扩⼤再⽣产的必然趋势。
注重科学投⼊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依托科技进步,围绕⾼效利⽤⾃然资源,实⾏超额研究,发展应⽤技术,搭理推⼴资源节约型的应⽤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产⼒化为现实⽣产⼒。
(2)、努⼒提⾼单位播种⾯积产量。
我国⼈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资源,提⾼单位⾯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所决定的。
提⾼单产的主要措施是: A 改善⽣产条件,如扩⼤灌溉⾯积,增施肥料,防⽌病⾍害等。
B 采取先进的综合⽣产技术,如不断提⾼品种增产潜⼒,改善种⼦质量,采⽤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⑶实⾏多熟制种植,提⾼年单产,为了以光热⽔因素来弥补耕地不⾜之短,⼴泛实⾏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制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个特⾊。
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提⾼年单位⾯积产量具有重要作⽤,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期诀窍就在于此。
在⽣长季节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发展⼀年⼆熟,⼀致三熟,⽽全国⼴⼤地区应⽤⼴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
⾃然与⼈⼯资源环境吻合度最⾼的地区,也就是⽣产⼒最⼤的地区,应根据地域分布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1380万⼈,⼈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
答:⑴减轻作物的病⾍草害,作物的病原菌⼀般都有⼀定的寄主,⾍害也有⼀定的专⾷性和寡⾷性。
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者或寄⽣者,它们是农⽥⽣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壤中有⼀定的⽣活年限(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茬⼝
A、协调不同茬⼝⼟壤养分⽔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物学特性不同,字⼟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率也不相同。
B、改善⼟壤理化性状,调节⼟壤肥⼒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壤有机质和养分的主要来源。
C、合理利⽤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理⽣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地、⾃然降⽔和光、热等⾃认资源,⼜有利于合理使⽤耕具、肥料、农药、灌溉⽤⽔以及资⾦等社会资源。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的战略重点
答:⑴多熟多熟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的重点。
(2)、集约度。
其耕作制度的产出⽔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如增加化肥施⽤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的投⼊,技术投⼊,均可以提⾼集约度,提⾼耕作制度的产量⽔平。
(3)⽴体种植,应扩⼤视野,扩⼤领域,从农⽥扩⼤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作物、经济作物扩⼤到蔬菜、果树、中药材、⾷⽤菌等,甚⾄适⽤于农⽥⽴体种养的动物,如稻⽥养鱼、养螺等。
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效益的⽴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式与⼭地⽴体利⽤农业。
⑷⾼效提⾼更最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耕作制度的产出⽔平,种植⾼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性质,降低成本扩⼤规模等⼏个⽅⾯。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
随着⼈民的⽣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进⼀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步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
11、简述中国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答:⑴⼈多耕地少,资源紧缺。
我国丘陵⼭地多,平原少,海拔500⽶以上的⼟地占全国总⾯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低。
表现在:
A、农业⽐重还较⼤(农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3.7%,1988年)
B、农业⼈⼝⽐重⼤。
1988年农业⼈⼝8.64亿,占全国总⼈⼝的80%,农村劳动⼒4亿,占全社会劳动⼒的74%(世界⽔平为43%)。
C、劳动⽣产率底,劳均⽣产粮⾷近1500KG, 世界平均⽔平为2000KG.
D 农产品商品率低,粮⾷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
60%。
E、规模⼩,给农业机械化和⽔利化带来了很⼤困难。
F 农民收⼊低 1990年为630.
G ⽣活⽔平低,温饱基本解决,但⼈均⾁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农业装备⽔平有待提⾼
(3)地区差异⼤。
由于⾃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平相差甚⼤。
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资源丰富,⽣态⽣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12、简述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答:1)多年少耕,免耕后多数⼟壤仍有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壤更为明显,不利于根系发育与增产。
(2)耕作表层(0—10cm)富化,⽽下层(10—20cm)贫化。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杂草⾍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3、试分析⽟⽶⼤⾖间作增产机理
答:⑴空间上的互补竞争:a、增加采光的数量;b、提⾼了光合效率 c、改善通风与CO2 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1)减轻⾃然灾害,2)边际效
应,3)代谢产物的影响。
(4)⽣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4、简述⼟壤培肥措施
答:⽣物养地的主要作⽤:
(1)固氮
(2)增加⼟壤有机质,为⼟壤中的⽣物提供能源。
(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机态养料。
(4)保持⽔⼟;
(5)松⼟耕地;
(6)⽣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多数试验看,化肥区(⼀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壤分析表明,合理施⽤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
⼒的迹象,长期施⽤化肥后,任可以维持⼟壤碳与氮值在原有⽔平上,有些实验也说明,只施⽤⼀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壤地⼒⽔平,⼤致经过50—100年有机肥后,⼟壤碳或全氮⼤到可增加30%--40%。
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壤养分平衡扩⼤物质循环,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耕⼊⼟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机结合有机肥是⼀种全肥,它的某些作⽤是化肥难以替代的。
如有机肥与秸秆中磷钾返还⽐例⼤;有机肥中含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这是化肥所缺少的,有机肥料还可能改善⼟壤的的理化和⽣物性质,培肥地⼒使施⽤的化肥效果更⾼。
提倡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是制定施肥⽅案的⼀个重要原则。
15、复种在农业⽣产上的作⽤是什么?
答:(1)有利于增加播种⾯积与作物年产量
(2)有利于缓和粮、经、饲、果、菜等作物挣地的⽭盾
(3)、有利于稳产
论述题
1、阐述设施农业的特点、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答:设施农业是指有设施保护的农业。
设施农业就是运⽤现代化⼯业技术成果和⽅法,⽤⼯程的⼿段为农产品⽣产提供可以⼈为进⾏控制和调节的环境和条件。
形成产品的⼯业化⽣产和周年⽣产,从⽽更有效的保证农产品的供应,提⾼农产品质量,⽣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和畜禽舍的环境创造、环境控制技术及其配套的各种技术和装备。
设施农业⼜被称为⼯业化农业。
在美国叫做覆盖农业,在俄罗斯叫做保护地农业,在⽇本叫做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有以下五种类型:
⑴地膜覆盖农业使⽤的地膜有普通地膜、微膜、超微膜、有⾼压聚⼄烯膜、⾼密度聚⼄烯膜和线性聚⼄烯膜;⼄烯膜,有⿊⾊,绿⾊,⽩⾊和银灰⾊膜:有单⾯膜和双⾯膜(包括⽩双⾯膜和⿊⾊、银灰⾊双⾯膜)等等。
(2)⼩拱棚育苗,主要⽤于⽔稻、⽟⽶和经济作物育苗
(3)、塑料⼤棚。
在热量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
设施农业的特点:
(1)设施农业中栽培作物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和有效辐射量略有减少。
(2)设施栽培条件下,作物⽣长区的温度略有升⾼。
(3)、设施栽培条件下,空⽓流通不畅,⽓体交换慢,⼆氧化碳量
不⾜
(4)设施栽培条件下,由于有设施条件保护,⼟壤蒸发损失减少,湿度较⼤
(5)由于温、湿度较⼤,有利于部分病、⾍害的发⽣流⾏。
设施农业的作物类型
⑴按照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分为强光(西⽠、甜⽠、草莓)中光
(黄⽠,番茄等⼤多数蔬菜)作物和弱光作物(⾲菜、莴笋等)
(2)、按照作物对热量条件的要求分为⾼温(⽩天24—30、夜间
18--20)中温(⽩天18—26、夜间13--18)和低温作物(⽩天15—
22、夜间8--15)。
(3)⽇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于栽培
⾼效经济作物
(4)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于经济条件好、技术⽔平⾼的地区栽培⾼效经济作物。
(5)按照作物对⽔分条件的要求分为耗⽔作物(⽩菜、芥菜、⽢蓝
等)和节⽔作物(西⽠、甜⽠、苦⽠等)
2、根据作物布局的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进展、特点、
问题与建议
答:进度:种植业在稳定发展粮⾷⽣产的基础上围绕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农产品。
普遍加⼤了结构调整的⼒度,作物结构、品种结
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优化取得了⾏的进展。
特点:1)、是各地普遍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解决农业
发展新阶段⾯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
2)是各地普遍把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提⾼农业经济素质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3)是各地紧密围绕市场猜测需求组织农业⽣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避免农户盲⽬⽣产造成市场滞销。
4)是各地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发展优质⾼效农产品,各地以科学求实精神,⽴⾜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积极发展当地具体特⾊,有竞争⼒的优势产品,同时⼤⼒引进推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设施农业),不断提⾼种植业和养
殖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问题与建议:
(1)、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
(2)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程,在⼀定周期内,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定很快显⽰出来,这就可能在短期
内影响农民的⽣产与⽣活。
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整个运⾏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得上,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从⽽提⾼农民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懂的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3)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
⼀些地区由于⽔利条件差,难以改种⾼产优质⾼效作物,⼀些地区由于相关资料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度开发,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不单是靠那⼀个部门所能完成的,需要交通、通讯、⽔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融、科技等各部门、个⾏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量积极参与。
(4)、是部分地⽅对结果调整存在⼀定的盲⽬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
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个别地⽅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农业粮⾷⽣产的倾向。
(5)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的政策⽀持和必要性的资⾦注⼊,农业结构调整时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产品加⼯业等,都需要⼤量资⾦的投⼊,特别是⼀些种养⼤户,资⾦短缺的问题问题⽐较突出。
(6)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
⼀些地⽅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信息滞后,⼀些地⽅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较突出,使⼀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的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7)、是⽬前基层农村推⼴部分管理体制服务⼿段,农技⼈员⾃⾝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基层农技部门有编⽆⼈、经费缺乏、知识分⼦政策难落实。
⼯资难于按时⾜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业技术⼈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作等问题还普遍存在。
同时,⼀些同志的思想观念和⼯作⽅式、农技⼈员的专业技术能否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应多渠道增加农业技术推⼴的投⼊,加快基层农技推⼴体系建设步伐,改善服务条件,增加服务功能。
3、论述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问题
答:⼀是总体看,贵州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和全国⼀样已步⼊新的发展阶段,但和全国的差距还较⼤,处于新阶段的低层次,主要表现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均纯收⼊,农民⼈均基本农⽥分别为全国平均的75%,62%,40%;农业综合商品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分别⽐全国低20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弱,参与国际
竞争的能⼒更弱,全省还有200多万贫困⼈⼝尚未脱贫,解决温饱⽔平低,返贫率⾼,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民科技⽂化素质较低。
⼆、是由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长期的战略⼯程,在⼀定周期内,战略调整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不⼀定很快显⽰出来,这就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农民的⽣产和⽣活。
因此,在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整个运⾏过程中,各项保障措施能否跟上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从⽽提⾼农业在农业战略调整中抗御各种风险的能⼒,直接关系到整个战略调整的质量。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制约结构调整,⼀些地区由于⽔利条件差,难以改种⾼产优质⾼效作物,⼀些地区由于相关的硬件条件和技术⼿段跟不上,影响种养业上规模上档次,限制了当地农业资源的深度和⼴度开发。
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涉及到社会各⽅⾯,不是单靠那⼀个部门所能完成的。
需要交通、通讯、⽔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保障和⾦融、科技等部门,各⾏业服务保障,必须动员全社会的⼒量积极参与。
四、是部分地⽅对结构调整存在⼀定的盲⽬性和趋同性,对结构调整的理解还不到位。
由于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个别地⽅出现忽视农业特别是忽视农业粮⾷⽣产的倾向。
五是政府对结构调整还缺乏强有⼒的政策⽀持和必要的资⾦注⼊,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问题,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业等,都需要⼤量资⾦投⼊,特别是⼀些种养⼤户,资⾦短缺的问题⽐较突出。
六、是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信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由于区分不开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优质优价难落实,⼀些地⽅的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作⽤,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由于信息滞后,⼀些地⽅结构调整的趋同性倾向于⽐较突出,使⼀些农产品出现了新的“卖难”,影响了农民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七是⽬前基层农技推⼴部门的管理体制服务⼿段,农技⼈员⾃⾝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基层农技部门有编⽆⼈、经费缺乏、知识分⼦的政策难落实,⼯资难于按时⾜额发放,管理体制不顺和农技⼈员难于保证主要从事本职⼯作等问题还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