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了,世界就对了
2019-09-12
有⼀对夫妻带⼉⼦前来寻求咨询,谈话中讲到⼉⼦⼩时候的⼀个故事:⼀天,⼉⼦在家⾥跑来跑去,⼀不⼩⼼,头撞在桌⼦⾓上。
他接下来的反应是,责怪桌⼦⾓不好,⼀定要把桌⼦⾓锯掉。
他哭着闹着,不依不饶,最后⽗母只好找来⼀把锯⼦把桌⼦⾓锯掉,这事才算了结。
后来,这对夫妻调动⼯作,从县城搬到⼀个⼤城市。
这时⼉⼦已经是⼀个⾼中⽣,进⼊新环境,产⽣了严重的适应困难。
在那⼏年,他⼀直责怪⽗母不该搬到这个城市来。
在⾯谈过程中,他也在反复抱怨,说那个城市如何不好,说那⾥的⼈怎样有意跟他过不去。
我⼼⾥想,⼩时候他可以把桌⼦的⼀⾓锯掉,现在却没有⼀把⾜够⼤的锯⼦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锯掉了。
因为做不到,他就让⾃⼰“病”了,⽽这个“病”,在我看来,就像⼀把⽆形的锯⼦,把他的⽣活“锯”得七零⼋落。
⼈的虚妄
在我个⼈的⽣命体验和辅导经验⾥,时时体会到⼈的虚妄。
⼼理症状反映⼈的⼀个基本的虚妄:不安于做⾃⼰。
古⼈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我体会其中的意思是说,⼀个⼈需要做⾃⼰⽽不是跟别⼈⽐来⽐去,受到太多的牵扰,最终就做不成⾃⼰了。
马斯洛有⼀个⽐喻说,⼀粒橡树的种⼦⾥含有⼀个渴望:“我要长成⼀棵⾼⼤的橡树。
”⼈的⽣命内部也被赋予了⼀个渴望:“我要长成⾃⼰。
”但在成长过程中。
有许多阻碍和破坏的因素,使⼈不能成为⾃⼰,反⽽让⼈发展出⼀种虚妄的⼼态:成为别⼈,成为天才,成为神。
我在辅导中会使⽤⼀个⽅法。
叫接续完成句⼦。
其中有⼀个句⼦的前半句是“我真想……”许多青少年接续完成的部分是:“成为上帝”,“成为神仙”,“成为天才”,“成为魔术师”,等等。
我因⽽知道,这些青少年⽣活中遇到困难。
承受着压⼒,对⾃⾝能⼒不满意,不愿意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就不想做⾃⼰了,就想做上帝。
他们以为,如果⾃⼰成了天才,成了魔术师,成了上帝,⼀切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这,便是⼈的虚妄。
⼈性⾥有想成为上帝的虚妄,因此⼈要建造巴别塔,通到天上去,可以跟上帝同等。
其实。
贯穿⼈类历史直到如今,⼈类⽤各样的⽅式建造着⾃⼰的巴别塔,它反映⼈类欲望的肆意膨胀。
当科学的⽬的不是为⼈谋福利。
⽽是要控制⼀切,要满⾜实际上根本⽆法餍⾜的好奇⼼,它的本质就是⼈要“像上帝⼀样”,就是建造巴别塔。
这种欲望可能通过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能体现为各种类型的极端主义,以及各式各样的完美苛求与强迫⾏为。
例如,夸⼤妄想患者宣称⾃⼰智慧⽆双,富甲天下,权倾⼀⽅,他们或⾃称耶稣基督,释迦牟尼,古代君王,现代总统,不⼀⽽⾜。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其本质却是⼀样的:⼈不愿意在⼀个不稳定的世界⾥做⼀个有限的⾃⼰,他的⾏为就像是提着⾃⼰的头发试图让⾃⼰脱离地⾯。
在所有这些⾏为⾥,我们看到的是,⼈失掉了⾃⼰,逃⼊虚妄。
⼈的逃避
在直⾯⼼理学看来,⼼理症状的本质是逃避,常常表现为逃避责任。
逃避责任的⽅式有多种多样,很典型的是怪罪他⼈、归咎环境,让⾃⼰的逃避显得正当,很有理由,这就是⼀种合理化的⼼理防御。
我⼜想到⼀个故事。
在美国有⼀位牧师,礼拜天临近了,但他还没有想好演讲的主题。
这天他正坐在书房⾥苦思冥想,6岁的⼉⼦彼得在周围跳来跳去,让他完全不能集中精神思考礼拜天的讲道主题。
牧师灵机⼀动,随⼿从书架上取下⼀本画册,翻到其中⼀页——那是⼀张世界地图。
牧师把世界地图撕下来,撕成碎⽚,对⼉⼦说:“彼得,如果你把这张地图拼出来。
我给你⼀块钱。
”⼉⼦捧着⼀把碎屑出去了。
牧师⼼想,这下他可以安⼼来思考讲道主题了。
却没想到,不⼀会⼉。
⼉⼦就跑进书房,喊道:“爸爸,我把世界地图拼出来了。
”看着⼉⼦⼿⾥那张拼得整整齐齐的世界地图,牧师暗⾃惊讶,⼉⼦对世界地理可是⼀⽆所知呀!这时⼉⼦道出了秘密:他把世界地图的背⾯翻过来给他看——原来。
那是⼀张⼈头像,他把⼈头像拼出来了,世界地图也就拼出来了。
于是⼉⼦得意地说:“你看,⼈对了,世界就对了。
”听到这话,牧师⼼⾥另有⼀番感悟:“是啊,⼈对了,世界就对了。
”
“⼈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句话就是牧师在那个礼拜天演讲的主题。
“⼈对了,世界就对了”——这句话就贴在我研究所的墙壁上,可以提醒求助者,提醒我们⾃⼰,不要怪罪他⼈,不要抱怨环境,要有勇⽓去承担⾃⼰的责任。
医治者的呼唤
直⾯⼼理学的基本观念是:症状的本质是逃避。
⽽医治的根本是直⾯。
但逃避容易,直⾯却难。
我时常感叹,在⼈那⾥,逃避的理由何其多,逃避的树林何其深,⽽直⾯的医治何其难,以⾄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管是求助者还是医治者——有时候都想放弃。
医治的过程,其实是⼀个不断呼唤的过程,作为医治者,我们也⼀直那样呼唤。
记得听到⼀位西⽅的⼼理治疗师这样说,他最开始接待求助者的时候,会问对⽅:“你好吗?”当治疗往下进⾏的时候,他会问对⽅:“你在哪⾥?”我进⽽想,如果⾯谈朝更深处进⾏,他还可以问:“你是谁?”这些提问,颇具启发性和震撼⼒,⽬的是让对⽅获得真实的⽣活境遇,⾯对真实的⾃⼰,从⽽获得真正的觉察,重新作出选择。
这⼀个个提问,也是⼀声声呼唤。
⼈⽣常常被喻为⼀场旅⾏,旅⾏者需要带上⼀张地图,随时查看要去的⽬的地、所⾏的⽅向,以及⾃⼰⽬前所在的位置。
⼀个医治者,也需要了解⾃⼰在⼈⽣旅途中⾛到了哪⾥。
在我的名⽚上,印有这样⼀句话:“你在哪⾥?”不管在⽣活的何种境况⾥,这句话都给我带来⼀种内在的提醒,让我不断去探索⼀些根本的⽅⾯:我是谁?我能承担什么?我对⽣活有什么期待?我现在在做什么?
在治疗中,我会问求助者:“你在哪⾥?”在⽣活中,我也这样问⾃⼰:“你在哪⾥?”
选⾃《瞭望东⽅周刊》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对了,世界就对了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