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滨水地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
摘要:本文针对滨水地区的特征,结合乐陵西部新城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提出滨水区城市设计应突出滨水区的功能定位及开发,寻求公共空间特色塑造的立足点,营造亲水空间,强调公共空间的串联及轮廓线的控制,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空间。

关键词:滨水地区;公共空间;乐陵盘河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waterfront area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Western Leling Metro City design example analysis, proposed waterfront city design should highlight the function lo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seek to shape characteristics foothold, create a hydrophilic space, emphasizing public space series and contour c ontrol, so as to create to meet the people’s needs waterfront space.
Key words: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Leling River
中图分类号:TU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

滨水区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滨河、滨江、滨湖和滨海。

城市滨水空间的形象,直接体现城市空间的特色,同时也是城市中最具商业开发价值的黄金地段。

城市滨水空间塑造的研究一直是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热点,受到规划工作者及城市建设者的亲睐。

滨水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自然与文化资源积淀相对比较深的地方,是最能展示城市地域风貌的区域。

对于跨河城市而言,河流是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核心元素,它对河岸地带的建筑、广场、道路组织、景观秩序等提出不同于城市腹地的形态构筑要求。

1乐陵县西部新城发展背景
1.1黄三角经济区推动乐陵空间拓展
“黄三角高效经济区”的批复,使乐陵纳入了国家沿海开发的战略范畴,作为“黄三角”西翼陆海统筹的重要结点,乐陵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机遇:“黄三角”带动德州东向发展,乐陵肩负着德州同黄三角产业关联、空间对接的使命,成为德州融入黄三角产业体系和空间架构的重要支点;济乐高速(京沪副线)、德滨高速建设,提升了基础设施的区域服务能力,实现了乐陵区域角色的蜕变,使乐陵从一个内陆交通结点跃升为区域对接的门户城市;黄三角引领下的陆海对
接,推动乐陵步入大陆框架经济的新阶段,区域统筹使乐陵在产业协作、空间拓展等方面大有可为。

素有“齐燕要塞”、“鲁冀枢纽”之称乐陵的美,不同于北京的庄严大气,不同于上海的洋派摩登,也不同于南京的深邃稳重,她是灵动、狂野,触动心头涟漪的。

在“黄三角高效经济区”的强势崛起背景下,乐陵的城市空间拓展具有新的活力。

1.2总体规划确立西部新城空间结构
受地形影响、德滨高速的辐射使得乐陵城市发展重心呈现西移的趋势。

总体规划中未来乐陵整个城区将形成“一环两轴,圈层发展”的规划结构。

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即为盘河城市生活服务发展轴,起到串联城市东西向服务发展支点,加强新老城区空间联系的作用。

在总体分析乐陵城市架构框架的基础上,规划将乐陵西部新城定位为集商贸、旅游、居住、物流、生产于一体的西部新区。

规划形成“两湖、一轴、一带、一环、六组团”的结构(图1)。

其中两湖指结合盘河形成城市的两个重要公共空间节点,分别为行政公园和枣林公园,一轴指行政楼、盘河公园、中央居住区形成中央轴线,一带指依托盘河滨水空间打造新区亮丽的公共空间,一环指结合现状水系规划形成城市绿环;六组团指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形成的六个组团。

1.3盘河滨水开发撬动新城整体发展
在国家与城市宏观策略指引下,滨水地区的土地渐渐体现出资源集约化、文化多元化、功能混合化、场所公共化、形态特色化等趋势。

综合这些趋势及对盘河沿岸现状分析,规划形成三条重要的价值取向。

首先最优化的发挥滨水地块的价值,打造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引擎。

其次利用滨水区独特的视觉敏感度,强化空间形象使其成为体现城市风貌的最直观界面,塑造城市名片。

最后通过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构建促使滨水区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提高滨水区的公共性、开放性和可达性,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特色滨水公共空间。

从西部新城的空间结构可以看出,新城建设紧紧围绕盘河作文章,做大做优盘河文化及景观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盘河,汪汪洋洋数百里,滋润了两岸土地,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华北地区。

随着季节变化,盘河沿岸或浮冰轻飘,或风吹麦浪,或枣红树绿,或傲霜盆景,一片升平美景。

美丽富饶的盘河是如此地眷顾着乐陵,优美的岸线像一条彩带呈东西向横贯乐陵市区,留下灵动的符号。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文人的历史情结,滨水开发是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将赋予新的时代背景。

乐陵盘河地区的开发可以通过盘河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逐渐演变催生文化旅游和楼宇经济,具备居住、环保等各种功能,带动文化旅游的相关配套产业,促进乐陵经济发展。

2盘河滨水空间设计原则
滨水公共空间的特征要求在对滨水公共空间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本质特征还需将其融合至城市生活中,使之成为兼具个性与城市共性的场所载体。

(1)开放性原则:规划将乐陵盘河滨水区从后院变为前厅,力求南北对称,相互贯通。

在盘河公共区域通过弧形开放区域,向广大公众开放。

同时将河滨绿地及设施用作市民娱乐休闲场所。

开放性原则必须将开放性、绿地开发和市场需求相互结合、统筹考虑,创造一个井然有序、赏心悦目的环境。

(2)多元化原则:规划实现行政、办公、商业、居住和休闲的互动,鼓励多元化开发。

利用多样的滨河岸线和不同尺度的河道水面,使开放空间富有活力;以打造24小时活力地带为准则,鼓励多用途的土地利用;建立滨河多元化地区与周边腹地的交通、视觉和功能联系;
(3)生态性原则:保护和提高自然及人文环境对滨河区域生态环境的传承,以便能够更好的保护这一生态多样性的自然栖息地,阻止甚至消除对滨河区域的不合理使用,保护现有自然区域不受开发影响。

(4)公私合作开发的原则:将滨河区域建设作为整个城市的第一展示空间,选择最具想象力的开发理念和设计结构,提高公众对滨河区域的预期,为滨河区域吸引人流和投资,提高城市生活的品位;为开发商提供实际价值和市场竞争优势。

3盘河滨水空间功能定位
随着乐陵城市的发展,盘河滨水地区的功能、形态受到自然、社会等影响而随之变化,其核心功能往往在生态、生活、生产三方面相互平衡置换,规划确定盘河岸线功能定位为: “ 展示宜居新城与产业新城协同推进的城市形象窗口”。

3.1“水绿交融”的盘河滨水空间规划精神
“水、绿”的城市空间结构最能体现乐陵西部新区城市规划精神。

“绿”应该像明珠一样镶嵌在城市空间之中;“水”就像一条纽带将城市各个空间串联起来。

“绿”和“水”这些自然环境渗透到城市各个环节中,成为城市的脉络,或开阔或细微,人文纳入公共空间进行复兴。

3.2“以水为媒,引绿入城”的特色空间塑造
乐陵“以水为媒,引绿入城”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特色风貌空间。

水是城市的活力之源、灵动之源,充分利用规划区内丰富的水系资源,通过对不同河道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塑造规划区的水环境特色。

绿化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是丰富城市环境的媒介,通过对规划区内不同等级绿化的塑造,特别是对树种、色彩、季相变化和植物色温的研究,使规划区呈现丰富的绿化环境。

4盘河滨水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路
规划以功能定位为导向,结合现状,以行政、商务、商业、文化、居住、生态和旅游为主要土地使用功能,使其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形成合力。

采用滨水区多元化的功能要求的混合开发模式,倡导各个主要功能在空间分布上相互穿插,互为引力,彼此依承,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滨水区。

4.1“点线面结合”再造城市活力空间
规划以南北服务轴为线,串联行政广场、中央居住节点、湖心节点等城市主要的节点,以湖心绿地为中心半围合的城市空间轴和城市展示界面,强化湖心绿地的围合景观,将虚与实的空间相互融合,形成连续一体的城市空间(图2)。

点--行政中心的行政广场节点,湖心节点等空间节点,形成系统的节点空间。

线--南北城市服务轴为城市的发展轴线,串联起围合的空间节点,轴线上与外围节点等的视线渗透轴线,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联系融合,形成一个点线结合的轴线空间。

面--环湖路内侧与外侧的半围合的城市界面作为城市的展示界面,组织城市的精品商业区和生态会议区。

4.2引入多元业态,完善滨水区功能结构
运用点线面的设计手法,乐陵滨水区公共空间业态(图3)分布以盘河为依托,引入大规模的水面,以湖区景观为中心,设置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南北轴线对称,烘托行政建筑严谨有序;行政中心西北与东北区域布置科研办公。

结合盘河湖面,围绕行政中心,布置植物园、休闲小品、观赏花架、休闲小岛等休闲娱乐设施。

在盘河南侧内湖城市界面上以湖心广场为中心,依次布置滨河特色建筑、风貌美食街、都市阳光沙滩、音乐厅、市民广场、滨水精品商业街、生态会议中心等。

外湖城市界面以内湖的市民广场为南北对称中心,布置中央景观,打开城市形象。

中央景观两侧依次布置高级写字楼、高档居住、高档商业等。

5盘河滨水公共空间塑造方法
5.1节点公园建设,偰入开放空间
规划根据盘河滨水区不同区位的人工与自然景观环境的特点,突出塑造不同的亲水空间场所。

沿盘河由西向东分别以公共职能和城市特色重点塑造行政公园(图4)和枣林公园(图5)两大不同的亲水景观节点。

这两大节点保持人性化尺度及亲水性的特点,使得城市的人脉、水脉、绿脉得以交融。

亲水空间的营造通过木栈道、硬质广场铺地、软质亲水岸线、滨河小路、亲水平台等体现。

5.2滨水设施完善,串联公共空间
滨河地区已经成为公共生活的舞台,规划以提供完整、安全、丰富、宜人的公共开放空间为目标,在现有滨水绿地基础上,构建运河两岸连续的开放空间,包括广场、树林草地、公园等,并结合堤路形成连贯的滨河慢速交通系统,使之与城区之间形成有序的渗透。

盘河公园区域通过绿楔、广场、亭、轩、台等公共空间元素,使外围的商业景观和社区公共开放空间建立视觉联系与交流的同时,通过虚与实、高与低的错落布置方式,组织多层次的空间景观,将水系引流和延伸,将水景引入商业与休闲生活中,形成水街,丰富街道景观。

5.3滨水高度控制,优化城市轮廓
规划摒弃传统的从水岸开始向两侧逐渐升高的碗状分布法。

在行政中心与市民广场沿盘河轴线上地段营造激动人心的城市建筑地标与景观地标。

行政办公建筑为建筑空间地标统领,结合商贸办公建筑筑群形成的岸次级地标,以此来整合滨河建筑空间,彰显盘河的活力与时代形象。

根据研究,滨水地标建筑高度控制如果控制在视距的1∶2~1∶3左右,则会使地标建筑在醒目突出的同时,与背景建筑形成良好的协调。

结合乐陵的实际需求及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地标建筑高度定为90~60m,次级地标高度定为60~40m。

乐陵音乐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醒目的中国红和独特的建筑外立面成为景观地标。

南部半圆弧的商业群体逐湖展开,建筑高度定位为12-25米。

整个滨水空间天际界面以景观轴线、河流、绿化以及节点组成的视线等相互呼应,将周边各元素进行整合,形成错落的景观空间连续带。

5.4滨水交通梳理,连通新城全局
道路是连接滨水区与城市腹地的公共纽带,规划以人的使用方式和空间感受确定“路-道-街-径”体系结构,完成道路空间组织,明确各个等级道路的职责与空间形态,并通过这样的道路体系,完善公共空间的串联。

道路交通系统结构规划以“可达性高、步行优先”为核心原则,对广场体系、步行体系、游览交通体系、水上游览体系作专门的系统规划,力求创造一个无干扰、无障碍的、可达性高的纯步行公共活动空间。

5、结语
塑造乐陵滨水公共空间其实是对乐陵城市的重新解读与梳理,是城市文化积淀与升华的过程。

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空间来使人、城市、自然融为一体。

乐陵盘河城市设计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盘河滨水公共空间将托起乐陵西部新区城市核心空间,成为支撑水岸居住的生态型公园,枣乡乐陵将进一步成为宜居宜游城市。

参考文献:
[1]李蕾、李红,城市滨水区开发的转型机制研究,华中建筑,2006,24(3):
119—122
[2]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城市规划,2001,25(7):41-42
[3]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8
[4]张庭伟,冯晖,彭治权.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
[5]赵民,张佶.重塑滨江城市形象———广州市珠江滨水区建设的探讨,城市规划汇刊,2001(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