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小故事100字(共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团结小故事100字(共4篇)
篇一:《民族团结小故事》
尊敬的各位教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二班的巴合加那提,很快乐能参加这次演讲比赛。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在我国辽阔富饶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

这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在中华大地上盛开!有一句歌词叫做“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

这句歌词谁也不生疏。

自秦朝开场,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此两千多年的历史当中始终没有连续过。

我国幅员广阔。

在960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56个民族。

当今的中国,搞好民族团结才是重中之重。

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开展,有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更能增强各民族之间的责任感。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民族团结的例子。

在我们班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受到的教育一样,那些好学的民族同学甚至比汉族同学还要出色。

回族女孩马爽和哈族女孩森巴提,虽然她们是少数民族,可是,学习成绩一点都不逊色;我们班的中队长也是一位活泼的小女孩,她叫朱得孜。

在我们班同学发生矛盾时,她经常去化解,在我有一些修辞手法
不会用时,她会给我细心地讲;江波拉提是一位哈族小男孩,在运动会上,他的表现令我们震惊:一举拿下两个第一名;我们班的班委叶森画画非常好,经常获奖。

我最感动的是,有一次,一个叫李舒扬同学生病。

被热心的朱得孜知道了,她二话没说,就和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去看他。

李舒扬没想到第一个看他的并不是汉族同学,而是几位不曾来往的民族同学。

朱得孜把这两天的作业讲了一下,马爽为他讲语文,森巴提为他讲数学。

结果,李舒扬病好后,学习成绩一点都没有下降。

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的。

因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开展。

特别是我们这些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青少年更应该学会团结,这样才能立足社会。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团结,理解团结的重要性。

让团结伴随我们。

今天的中国需要团结明天的中国更需合作,让我们共同建立美妙的祖国。

篇二:《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
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
我身边有许多的民族团结故事,但有一些忘了,有一些没忘,那就让我给大家讲一些让我难以忘怀的故事吧!“现身使命的忠诚卫士”讲的是2023年7月5日18时20分,____总队支队十二中队长万金刚,突然提到中队指导员的:“队长,国际大巴扎一带出现大量人员非法聚集,有闹事迹,上级要求中队加强巡逻区的警力配置。

”“我是中队长,由我上!”万金刚告诉指导员。

赶到大巴扎的万金刚发现情况比料想的还要严重,数百名步伐分子手持棍棒,高呼着反动口号,在国际大巴扎西侧游行示威,造成交通严重堵塞。

一些闹事者推翻了马路中间的隔离护栏,致使5辆路过的公共汽车受阻,停在马路中央。

疑惑不法分子疯狂地用地砖、棍棒打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吓得大声尖叫。

万金刚率领官兵向公交车冲去,与战友们一道将打、砸公交车的不法分子驱散,保护了车上群众的平安。

就在掩护战友向北冲时,他被____用地砖击中了后脑,年仅31岁的万金刚重重地倒在地上,当晚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

万金刚牺牲后,____总队追认他为“____烈士”,并号召广阔官兵以万金刚为典范,永远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这就是一件发生在我身边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

学校:第三十一小学班级:六年级〔一〕班姓名:xxx
指导教师:xxx
篇三:《关于民族团结感人故事》
“双百”人物中的____员
2023年的2月24日,巴楚—伽师发生大地震。

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的5位家人遇难、4位受伤,他强忍着宏大的悲哀,迅速组织党员和群众投入到抢救被压在废墟下群众生命的战斗中,在地震当天他带着全村党员一共营救了97人。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我们不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而且这里的老百姓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 达吾提阿西木回忆说,“灾后的情形假如没有稳定的心态,人也会跟着灾难一起垮掉。

要想抵御这种灾难,就应该有坚决的信念。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达吾提阿西木和村里的党员们成为危难时刻乡亲们的“主心骨”和“脊梁”,坚决了村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达吾提带着村民在6个月的时间里建好了抗震房,地震后无家可归的村民都搬进了新家。

为了保证每一户受灾群众都能住进满意如意的房子,他与村干部每人各承包5户受灾群众,群众有任何困难,都由他和村干部们解决。

在地震后的8年时间里,达吾提阿西木带着村民踏上了寻求脱贫致富的路子,在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吐格曼
贝希村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很多年轻人走出农村打工赚钱。

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由地震前的1120元增加到5000元,村集体竞技收入由2.1万元增加到了23万元。

村民们说:
“我们的收入原来是卖粮、卖棉花,如今一家人除了种地,还有经商、务工、销售手工艺品,拿到手里的钱比以前多多了。

”如今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已经把和各乡、各村都连接在了一起。

地震后新植的杨树随着笔直、平坦的大路延伸,并已蔚然成林。

道路两旁大面积的条田通向远方,一户户农家小院白色的院墙相连。

院子里,彩钢板房或是木板夹芯房整洁宽阔而新建的抗震安居房比肩而立,院子里的老人和孩子们悠闲地看着电视,家里的年轻人那么开场这手春耕前的准备。

1952年出生的达吾提阿西木,是琼库尔恰克乡吐格曼贝希村的普通农民,1989年起他开场担任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

2023年,达吾提阿西木被评为“抗震安居工作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2023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2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____员”,2023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并中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篇四:《民族团结的故事》
民族团结的故事教案{民族团结的故事}.
我们伟大祖国,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

从历史上看,虽然我国各民族形成和开展的情况各不一样,但总的方向是会聚成为统一的中华民族,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一员。

正是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以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严密的经济文化联络,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互相依存的关系,把我国各民族的命运紧紧地与祖国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开展的主流。

自秦汉创始我国大一统的格局以来,统一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历代王朝的统治者,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境内的民族,都以统一中国为已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

所以,往往争斗是为了统一,统一后又致力维护统一。

____的成立,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荣开展的新纪元。

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13亿骨肉同胞才得以幸福生活;正是有了这“好大的一个家”,56个民族才能各美其美、共生共荣。

如今,各族人民正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创造更加美妙的新生活,中华民族正在祖国的繁荣兴盛中走向百年期盼的伟大复兴。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一个道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
祸。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每个民族的生存开展、繁荣进步,首先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家。

以下是几个表达民族团结的故事:
1.和亲使者——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西晋时,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

西汉晚期生于南郡兴山县〔今湖北省秭归县〕。

因聪明丽质,汉元帝时入宫为待诏。

西汉晚期,汉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和亲关系。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西汉王朝容许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亲。

从此出现了汉匈和好、民族和睦相处的场面,受到历代人民的称赞。

王昭君自愿出塞,远嫁异族,表现了一个弱女子不顾边塞荒凉,不畏北地风寒和毡帐之苦的非凡胆识和勇气。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开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

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

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

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

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顿呼号,天上彩霞横
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

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

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

单于和匈奴人民快乐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

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

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

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

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

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____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
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

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

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王昭君是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她的功绩也得到后世的尊重。

2、文成公主进藏的民间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

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开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
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___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

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

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民族团结的故事}.
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容许他的恳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此也就应允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___年隆冬,一支非常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富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

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
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谢和追随大唐。

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
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

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____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消费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____地区。

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____的文化。

3.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故事
为了便于学习和承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

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

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剧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民族团结的故事}.
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刚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

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

如今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

这回我出兵伐齐,
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时机,带着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
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

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

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

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

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假如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

假如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

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

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顿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

”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顿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

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

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

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

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
“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

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

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