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①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
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
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重峦叠嶂架起高速通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
②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③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④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
⑤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
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
⑥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⑦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⑧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
1.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C.“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D.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
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C.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D.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B.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C.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优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只要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4.阐释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
5.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园茶会
【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就算预先定制,也不会有更完美的天气来开花园茶会了。
温煦和暖,没有风,也没有云,蓝天上笼着淡淡的金色的烟霭。
天刚黎明,园丁就起来修剪草坪,直到整片草地和种着矢车菊的玫瑰形花坛都似乎在发光。
房子里所有的门似乎都打开了。
轻捷的脚步和这里那里的话音使得房子里充满了生气。
萝拉想去花园看看那些人把帐棚搭得怎样了。
但是后门聚了好多人。
“出了什么事?”
“吓人的事,死了一个人。
”
“死了一个人?在哪儿?怎么死的?什么时候?”
“赶大车的,名叫司考特,今天早上在豪客街的拐角上,他的马看见台拖拉机,受惊了,把他甩出车来,后脑勺着地,遭了难了。
”糕点店伙计兴致勃勃地说。
萝拉抓住姐姐的衣袖。
“乔丝!”她惊魂未定,“我们怎么样才能停止这一切呢?”
“停止这一切,萝拉!”乔丝叫道,很惊讶。
“你说什么?”
“不举行花园茶会了,当然的。
死的人几乎算得上邻居啊!”
“我现在只想听听钢琴的音对不对,今天下午人家要我唱歌呢。
”
钢琴的声音猛地响得激动人心,乔丝忧郁而又莫测高深地唱着:
生活多么令人厌烦
一滴眼泪一声悲叹
爱情反复易变
分手……在顷刻间
虽然钢琴的声响哀痛欲绝,她的脸上却绽开了一个光彩焕发的微笑。
房间里,薛太太正在试一顶新帽子。
“母亲,有一个人出了事,死了。
”萝拉哽咽地说。
“不是在花园里吧?”她的母亲打岔道。
“不,不是的。
”
“噢,你吓坏我了。
”薛太太叹了一口气,如释重负。
“我们当然不能举行宴会了,对不对?”她请求着。
“但是,我亲爱的孩子,通情达理些吧。
我们不过偶然听到这事罢了。
要是有人正常地死去呢,我们还是应该举行宴会的,对不对?”
“母亲,那我们岂不是太狠心了吗?”她问道。
薛太太拿着那顶帽子,萝拉还来不及阻止,薛太太就把帽子给她戴上了。
“这顶帽子是你的。
简直就是专给你做的!”
镜中出现一位妩媚可爱的姑娘,戴着缀有金色雏菊的黑帽子。
萝拉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这么美。
她疑惑了,难道母亲说的没错?现在她希望母亲是对的。
一会儿她又想到那可怜的车夫。
她决定,等宴会过后再来想这件事。
这似乎是最好的办法……
一会儿,客人川流不息地来了。
到处可以看见双双对对的人在漫步,赏玩花朵,互相问候,走过草坪,握手亲吻……他们像是欢乐的小鸟儿,半路上飞到薛家花园来栖息一个下午。
“萝拉!你看起来真让人神魂颠倒哩。
”哥哥劳利说,“真是一顶花哨帽子!”
然后这完美的下午慢慢地成熟,慢慢地凋谢,慢慢地合上了花瓣。
“今天发生一件惨事,你们听说了吧?”薛先生说。
薛太太举起了手,“是的,几乎破坏了今天的茶会呢。
”
“确实是可怕的事。
”薛先生说,“那汉子就住在下面的小巷子,留下一个妻子和半打小孩。
”
一阵不自然的短暂的沉默。
薛太太不安地抚弄着茶杯。
她忽然抬起头来。
桌上全是没动过的三明治、点心、松饼,都要浪费了。
她有了一个出色的念头。
“我们装个篮子,把这些完全是好好的食物送给那可怜人。
不管怎样,孩子们可以大吃一顿了。
你们同意吗?而且一定会有邻居去看他,这么多的现成的点心该多好。
”她跳起身来。
“可是,母亲,你想这是好主意吗?”
多奇怪,萝拉想,她似乎又一次和他们全体不一致了。
拿些他们宴会的残渣剩屑,那可怜人会愿意么?
“当然了!你今天是怎么回事?刚才你还硬要我们同情,而现在——”
“噢,好吧!”萝拉跑去取篮子了。
母亲把篮子装满了,堆得高高的。
“你自己拿去,宝贝。
”母亲说。
萝拉关上花园门时,暮色正在降临。
过了马路,小巷子到了。
小巷子里烟熏火燎,又黑又暗。
粗陋的小房子里发出低哑的嗡嗡声。
她希望自己穿上外套就好了,她的裙子太耀眼啦!还有那顶炫目的大帽子。
一个小身材的黑衣女人出现在昏暗中。
萝拉说:“你是司考特太太吗?”
那女人回答说:“我是她姐姐。
请进来,小姐。
”
“不,”萝拉说,“我不要进来。
我只是送这篮子,母亲叫我——”
在昏暗的过道里,那小女人似乎没有听见她的话。
“请走这边,小姐。
”她用一种讨好的声调说。
萝拉只想走开,走得远远的,却又不由自主地跟着她。
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卧室,死去的人躺在那里。
“你想瞧瞧他,是不是?”女人说着,擦过萝拉走到床边。
“别害怕——”她的声音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
她亲昵地揭下被单,“他瞧着挺是样儿的。
什么也显不出来。
”
萝拉走上去。
一个年轻人正在酣睡,睡得这样熟,这样深,他的头沉沉地陷在枕头里,眼睛安静地闭着,这双闭着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了,他完全进入另一个世界。
花园茶会,食物篮子,这些和他有什么关系呢?他离这一切都太远了。
“一切都好”,那沉睡的面孔仿佛在说,“原该如此,我满意。
”
不过还是不能不哭,而且她不能不对他说话就走出房间。
只听得萝拉发出了孩子气的一声哭泣。
“原谅我的帽子。
”
她急忙找到门,走下门径,走过黑沉沉的人群。
在小巷子拐角处遇上了劳利。
“可怕吗?”
“不,”萝拉哭着,“简直是神奇。
不过,劳利——”她停住了,望着哥哥。
“人生是不是——”她期期艾艾,“人生是不是——”但是人生是什么,她没法说明白。
没有关系,他很明白。
“不是么,亲爱的?”劳利说。
(冯钟璞译,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花园的环境,既表现了薛家对茶会的憧憬,又营造了欢乐的氛围,为小说奠定了基调。
B.戴上帽子的萝拉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竟然这样好看,她疑惑了,希望母亲是对的,并打算暂时放下对可怜车夫之死的关注,表现了萝拉在同情车夫与认同母亲两种情感间的矛盾心理。
C.唱歌时乔丝的神情“忧郁而又莫测高深”,本是伤感歌曲,唱完后她却露出灿烂的微笑,表明她情感丰富,心态乐观。
D.司考特太太的姐姐“亲热而有点调侃意味”的声音和“亲昵地揭下被单”的动作,都体现穷人对待死亡的豁达与洒脱。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为“花园茶会”,但对茶会的正面描写很少,意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茶会前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B.薛太太认为“完全是好好的食物”十分适合送人,萝拉却认为这些“残渣剩屑”让人难以接受,充分体现虚伪、冷酷与诚实、善良的鲜明对比。
C.小说在矛盾冲突中深化主题:借萝拉内心的冲突,展示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又用大量笔墨揭示不同人物、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的深思。
D.萝拉是连接花园内外两个世界的人物,小说借萝拉的视角,描述了富有与贫穷、光亮与昏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从而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8.在司考特家,萝拉为什么要说“原谅我的帽子”?请结合文本分析。
9.潜台词是指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小说结尾处萝拉与哥哥劳利的对话就有着丰富的潜台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高皇帝十一年,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帝大悦,拜陆生为太中大夫。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帝有惭色,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及古成败之国。
”帝有疾,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舞阳侯.樊哙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哙等见上,流涕曰:“陛下病甚,大臣震怒;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帝笑而起。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
叔孙通谏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
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
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时大臣固争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赵王,乃止不立。
上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疾甚。
吕后迎良医。
医入见,曰:“疾可
治。
”上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
..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疾,赐黄金五十斤,罢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B.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C.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D.昔者/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皆以极武而亡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称,公、侯、伯、子、男是古代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爵位。
B.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
C.适,通“嫡”,与“庶”相对。
嫡长子继承制是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D.三尺,在古文中可以代指人自身,如“三尺微命”。
上文中的“三尺”即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生病不愿见人,下诏守门的人不能让群臣进入,绛、灌等不敢进去,只有舞阳侯樊哙推门而入,随后大臣也都进去。
B.皇帝击败黥布归来,病情更加重,愈发想换太子,不但不听张良的劝谏,还称病不问朝政,然后叔孙通又极力劝谏。
C.因为当时大臣中坚持反对立赵王为太子的人很多,皇帝明白群臣的心,于是放下此事不再谈改立太子之事。
D.皇帝病重,吕后为他请的良医认为其病可治,他却说,人的命由上天决定,即使扁鹊也没用。
赏些钱财把良医打发走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病甚,大臣震怒;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2)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
14.请简要概括叔孙通认为不能改立赵王为太子的理由。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②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③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④。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写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五十多岁,于闲居多年后被起用,任职福建。
②燃犀:点燃犀牛角。
传说点燃犀牛角能照见水中妖魔。
③元龙:陈登,字元龙,东汉末期人,为人机敏高爽,有扶世济民之志。
④冰壶凉簟:喝冷水,睡凉席,形容闲居自适的生活。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如“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指宋朝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此句写出了剑气上冲斗牛的词境。
C.“我觉山高,潭空水冷”中的“空”与陆游《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中的“空”意思一样。
D.词最后三句与开篇战云密布的意境不同,夕阳中航船卸落白帆,在沙滩上抛锚,渲染了一派和平景象。
1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反问,本词中也有“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的慨叹。
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表达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过渡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静女》中,男子满心期盼来到城角赴约,女子却“___________”这令男子焦急不已。
(3)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词人遥望金陵,并发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遥望妻子所在的故乡。
(5)《鹊桥仙》中,赞美久别情侣银河之畔的一次相会,胜过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是一致的。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
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①一律
..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
...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
当年,②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
者就更多。
这广告③可不
..庸俗。
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
在城隍庙里燃起火判,火舌从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
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
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
在旧社会里,女人们④轻易
..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式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
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分析与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加点的三个字词不可以互换。
B.②处的“也”字去掉,表达的意味有细微差别。
C.③处的“可不”比“绝不”更亲切;更口语化,更合乎语境。
D.④处的“轻易”移到“不”后面不影响意思表达。
19.对文中划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句中“原始的电影”是对走马灯的一种补充解说,充满时尚感,体现一种孩子的炫耀之情。
B.句中将小铃单独拿出,并通过“到时候就叮叮地响”的描述,更形象地突显纱灯的别具一格。
C.句中的“还必须吃汤圆呀”,借孩子口吻强调一种理所当然,表达对习俗的夸赞之情。
D.句子通过灯和“吃汤圆”,突出了元宵节习俗重要的组成内容,充满祥和喜庆色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一把解腕尖刀多处倾注
..笔墨,以至我们在阅读时,① 。
这把“解腕尖刀”的出现,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
当李小二告知林冲,陆谦等人已追至沧州,
有密谋加害之意时,林冲“大怒”,随即去街上买了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
身为配军
的林冲被允许携带的防身式器是一杆花枪。
然而,要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寻仇家,② ,锐利小巧便于隐藏的“尖刀”却正适合,这才有了“尖刀”的出场。
林冲带了“尖刀”,四处寻找仇家,也是带了这把“尖刀”去的草料场。
这种时候的“尖刀”应该
..是装在刀鞘中的,因为我们既没有看到尖刀的寒光,也没有嗅到杀人的血腥。
然而让一些读者不解的是,在雪夜报仇的场景中,禁军教头林冲分明
..是可以用那杆花枪刺死仇敌陆虞侯的,③ ?因为此时的林冲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不用尖刀,不足以解恨。
从情节设置的作用来说,这里的“尖刀”照应了前文的“买刀”,使得情节细致严谨:从受众方
面来说,读者对林冲深切的同情和善恶定有天报的心理得到了彻底
..的满足,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下面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倾注”一词表明作者对这把“解腕尖刀”的重视,不仅因为它在小说中扮演了多重角色,而且还暗含使用它的合理性。
B.“应该”一词是作者对尖刀是否在刀鞘里的揣测,这样写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C.“分明”含有理所应当之意,作者提醒读者注意林冲不用花枪反而使用尖刀这反常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彻底”表现了读者希望恶人得到恶报的情绪发泄的程度,为读者获得阅读快感这种结论提供了依据。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青春无非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类似体能动作“引体向上”,一个是类似战术动作“低姿匍匐”。
青春本来的属性是向上的,可以热烈,可以张扬,可以逆风飞翔,可以破障奔跑。
有时青春又可以是蛰伏的,可以是蓄势待发的,可以是韬光养晦的,贴近大地,丈量大地。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叙述性或议论性文章,体现你的发现、感悟与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