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梵高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大师——梵高》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2.通过对梵高作品的欣赏,讨论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升审美素养与能力。
3.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体会作品的情感,升华对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学会赏析梵高作品。
教学难点:
感悟梵高艺术表现的情绪,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教学方法
欣赏法、提问法、随机提问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 课前3分钟将本节课的导学单和作业单发到班级群。
2. 课前3分钟在班级群建立本次作业的家校本。
3. 课前2分钟做好直播准备,开启视频会议,开启共享键,借用ppt出示课堂要求,并请同学们准备好本节课需要的工具。
新授过程:
(一)回顾旧识,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你肯定听过梵高的名字,他的哪幅作品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回答,教师借用ppt出示,中小学美术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梵高作品图片——《向日葵》和《星月夜》。
教师随机提问:你喜欢他的哪幅作品?理由是什么?
学生1回答,教师简单总结。
(这里需记住刚刚提问同学的名字,本课学完后需再请这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感受,形成学前后的对比。
)
教师过渡:这几幅作品是梵高的著名代表作。
其实,梵高的一生创作了非常多的美术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梵高的世界,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赏析他的作品。
(二)巧用学案,问题引领
教师: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梵高,这节课我们将借助导学单来完成知识探究。
课前我已经将导学单和作业单发到班级群里,请同学们参考作业单的格式,将你手中的A4白纸做简单的序号标记。
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A4白纸竖向对折,白纸分成两个区域。
上区域完成123题,下区域完成第4题。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导学单的4个问题,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问题1.梵高属于什么画派?
问题2.梵高生前卖出去的唯一画作是?
问题3.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画是?
问题4.作业二选一。
①如果穿越时空,与梵高对话,你能告诉他最喜欢他的哪幅作品吗?理由是什么?(可从构图、色彩、笔触等方面来分享)
②让我们试着拿起画笔,更深入地了解梵高,走进梵高。
请同学们选取一幅你最喜欢的梵高画作,并尝试进行临摹。
(可从学习单中选择画作,也可借助网络搜寻你最喜欢的梵高画作)
(三)三段视频,深入了解
1. 播放微视频,了解梵高的一生。
(视频时长3分钟)
2. 教师提问:了解过梵高的一生,你对他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梵高的生平。
教师过渡:只有了解画家的人生经历,我们可能才会读懂他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带着对梵高生平的认识,一同走进他的作品。
3. 播放微视频,了解梵高的艺术特点及三幅经典作品的深入赏析。
(视频时长5分钟)
三副作品分别为《向日葵》、《星月夜》、《乌鸦群飞的麦田》
4. 教师随机提问:
《向日葵》是为了迎接谁的到来而作画?
《星月夜》梵高当时深处何地所画?
《乌鸦群飞的麦田》对于梵高而言有什么特殊意义?
5.教师总结:了解过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你是否感受到了当时梵高画这幅作品的情感?你对这幅作品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过渡:梵高生前虽只卖出一幅画,并不是因为梵高画的不好,而是由于梵高的作品与当时的审美主流不相符,作品才不被世人所认可。
纵观艺术的发展,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尤其是他的色彩、独特的笔触和作品背后的情感,总会给人直击心灵的震撼。
下面让我们一起静静欣赏梵高的其他作品吧!
6.播放微视频,赏析梵高的作品集。
(视频时长3分钟)
教师总结:在短暂的37年生命里,梵高经历了太多......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
虽然梵高离开我们一百多年了,但他的作品为观众带来的感动和震撼,却一直从未消退。
了解过梵高艺术的一生,相信你对他的作品应该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大家也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梵高。
(四)拓宽思维,致敬梵高
教师: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致敬梵高。
图片展示,打开学生的思路,升华情感。
不同的表达方式,相同的热爱,一位来自伊朗的插画师则用自己的画笔,向众人展示了他眼中的梵高。
他用自己童趣的笔触,致敬可爱又孤独的梵高。
下面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致敬梵高吧!
教师再次出示作业单,再次强调作业单中的第4题,二选一作业,可用文字的方式赏析作品,也可以临摹梵高的作品。
(五)学生创作,在线交流
在学生完成作业单的这段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都打开摄像头,开启静音模式,随机点名抽测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于梵高的作品有那些新的认识?
(与课前的提问形成对比,教师可以更直观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3:你最喜欢梵高的哪幅作品?理由是什么?
学生4:你能从这幅作品中读懂梵高想表达的情感吗?
(网课和线下课堂的区别在于,教师可以采取全员静音的方式保证课堂静音,并且保证声音与画面可以无差别的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设备中。
这就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
(六)展示和点评
1. 在课堂上学生完成作业单的20分钟里,教师会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简单总结。
2. 课堂上学生在完成作业单期间,教师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这样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实时过程性点评与建议。
3. 课后学生将自己完成的作业单进行竖向拍照打卡上传家校本中,教师进行批改,并将优秀作业设置为可进行全班展示。
(七)课后拓展
课堂微视频最后推荐了一些梵高的书目和电影,学生完成作业期间,教师为学生播放了音乐家特意为梵高创作的歌曲《vincent》,希望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可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梵高。
(八)课堂小结
英年早逝的梵高,其才华被人们所肯定,但身上仍旧有无数谜团无从得知,后人会通过他的作品,试图一次又一次地走近这位天才画家。
通过今天这节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梵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致敬梵高!
教学反思
课程案例的开发思路:
在《走进大师——梵高》这课中,整个课程的设计依托教师自制的梵高微视频。
微视频的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
为了不让学生视觉疲劳,并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专注力与积极性,更好地带领学生了解梵高及其作品,本课将原来总长度11分钟的微视频分成:梵高的一生(3分钟)、深入分析梵高作品的魅力(5分钟)、赏析梵高作品集(3分钟)三大部分。
课堂教学环节的反思:
《走进大师——梵高》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
欣赏活动是一种视觉分析练习,是从感性开始的。
在“欣赏·评述”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欣赏活动从感性层面逐步提升到理性层面,用美术语言、形式分析作品,积累美术知识,建构美术能力。
梵高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也不算熟悉。
提起梵高的绘画作品,学生都能准确的说出《向日葵》和《星月夜》这两幅名作。
但对于梵高个人以及艺术特点、其他作品,学生却又不太了解。
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本课首先通过3分钟介绍梵高一生的微视频,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梵高的基本认识,了解梵高一生的真实经历。
在已知梵高一生的基础上,再通过播放梵高艺术特点及深入分析梵高艺术作品的5分钟微视频,让学生对梵
高的作品形成初步认知,并在越来越了解梵高作品的过程中,慢慢对其产生新的兴趣,逐步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并尝试去读懂梵高作品的情感,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通过三分钟赏析梵高作品集,全面地去了解梵高的艺术历程。
在本课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梵高的个人经历、艺术特点去深入赏析梵高的作品,并尝试理解梵高作品重所蕴含的情感。
1. 在导入环节通过教师提问,考察学生对于梵高已有知识的程度,并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提问:你喜欢他的哪幅作品?理由是什么?通过学生此刻的答案与学完本节课后的答案形成对比,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此环节应该再补充一句:虽然是这位同学在回答问题,也请屏幕前的你也思考一下,你喜欢梵高的哪幅作品?简单的几句话,应该就可以让屏幕前的学生有参与感。
2.导学单与作业单的设计是希望能培养学生是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其次作业单设计了分层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进行梵高作品的文字赏析或者作品临摹。
但在进行作业单介绍的时候,我对于第二选一的作业尺寸并没有介绍的太清楚,导致学生临摹作品的尺寸过于杂乱,出现某些同学尺寸过大,作业没有完成。
3.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还有以下问题是需要引起我的注意:
①学生大多数都去关注作品的内容,而忽略了美术手法。
②对于梵高作品的赏析,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自我的感受不够。
③作品不写书名号、错别字多、语句不通。
④临摹梵高作品的尺寸大小不一,出现敷衍了事的作业情况。
4.网课和线下课堂的区别在于,教师可以采取全员静音的方式保证课堂静音,并且保证声音与画面可以无差别的传递到每一位学生的设备中。
这就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学生完成作业单的这20分钟时间里,我采取了随机点名的方式,请学生来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通过学生的众多分享,我可以很直观清晰地感受到学生在本节课的收获,无论是对于梵高本人的了解、还是对于梵高作品更深层次的解读、又或是燃起了他对于艺术这门学科的热爱,我个人认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全都已经达到我的预想要求了。
也希望通过《走进大师——梵高》这一节课,可以在学生心中悄悄埋下一颗艺术的种子,待日后,开出最美的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