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介绍健脾益气的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伦:介绍健脾益⽓的中成药——⾹砂六君丸
那天路过同仁堂,看到橱柜⾥⾯的中成药,看到了熟悉的⾹砂六君丸,突然想起,这个药没有
介绍给⼤家过,要知道,这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有来历的⽅⼦啊。

曾经有个男⼠咨询我,⾃⼰吃饭过后,总是腹胀怎么办呢?尤其是晚饭过后,肚⼦胀得如同孕
妇。

我说这是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晚上阴⽓重,脾胃阳⽓不⾜者,更容易腹胀,可以缓缓图之,
⽤⾹砂六君丸,坚持服⽤,正⽓充⾜,⾃然会缓解。

后来再遇到此⼈,很开⼼地告诉我,症状
已经基本消失。

那么,这个⾹砂六君丸,到底是什么来历呢?
话说在中医⽅剂⾥⾯,有个⽅⼦叫“四君⼦汤”,这个⽅⼦来历很⼤,是宋代的著名⽅书《太平惠
民和剂局⽅》⾥⾯的,这本⽅书,是宋朝政府组织编写的,收集了当时的很多经典⽅⼦,到今
天我们还在⼤量应⽤,⽐如著名的逍遥散等。

这个四君⼦汤,组成的药物是:⼈参、⽩术、茯苓、炙⽢草。

⽅中⼈参⽢温,益⽓补中为君;⽩术健脾燥湿,合⼈参以益⽓健脾为⾂;茯苓渗湿健脾为佐;
炙⽢草⽢缓和中为使。

四味皆为平和之品,温⽽不燥,补⽽不峻,故名四君⼦汤,以显⽰其药
味平和中正,主持辅助正⽓,如同君⼦⼀般(很有含义,没有叫四⼤⾦刚,说明药性之和缓平
稳)。

这个⽅⼦的思路,其实在张仲景的书中就有,但是这个名字⼀叫出来,宣告⽅⼦正式成⽴。


个组成,简直是太经典了,后世把这个⽅⼦,叫补⽓的“祖⽅”,意思是,起始的⽅⼦,后世补⽓
的⽅⼦,多是在这个⽅⼦的基础上加减⽽成。

那么,这个四君⼦汤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
主要是调理⽓虚的体质的,作⽤是益⽓补中,温养脾胃。

治营卫⽓虚,脏腑怯弱,⾯⾊晄⽩,
四肢⽆⼒,⼼腹胀满,全不思⾷,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尤其适⽤于脾胃⽓虚症,症见⾯⾊苍
⽩、语⾔低微、⽓短懒⾔、头晕⽬眩、⾃汗、倦怠⽆⼒、诸证活动后加重、纳少便溏、四肢软
弱,⾆淡苔薄⽩,或有齿痕,脉细弱,易感冒等。

这个四君⼦汤出来后,在临床中,⼈们越⽤越顺,就开始在这个⽅⼦的基础上开始盖楼了。

如脾胃⽓虚之症兼脘腹胀闷者,属⽓虚兼⽓滞,需加陈⽪理⽓化滞,这个⽅⼦叫异功散。

如脾胃⽓虚之症兼有胃下垂、脱肛、久泻久痢者,属⽓虚下陷,需四君⼦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陈⽪、升⿇、柴胡,名补中益⽓汤,这层楼是⾦元时期的李东垣先⽣给盖的。

如⽓虚之症兼有⾎虚(头晕、⼼悸、⾆淡、脉细)属⽓⾎双虚,需四君⼦汤加四物汤(熟地黄、⽩芍、当归、川芎),两个⽅⼦合起来名⼋珍汤;加黄芪、⾁桂,名⼗全⼤补汤。

如⼼脾两虚、⽓⾎不⾜,症见⼼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眩、⾃汗、⾷少、便溏、⾯黄、肌瘦、体倦乏⼒,需四君⼦汤中茯苓改茯神、加黄芪、龙眼⾁、酸枣仁、⽊⾹、当归、远志、⽣姜、⼤枣,名归脾汤,归脾汤还可治脾不统⾎所致的吐⾎、衄⾎、便⾎、崩漏等及⽓⾎不⾜所致的⽉经量少、⽉经不调等。

然后,到了我们需要了解的部分了,如脾胃⽓虚之症兼有咳嗽、痰多、痰⽩清稀、⽓短者,属⽓虚兼痰湿,需加半夏、陈⽪理⽓化痰,名六君⼦汤。

这个六君⼦汤,⽐四君⼦多了陈⽪、半夏两味药,这⽅⼦的⾏⽓化痰的作⽤,⼀下就增加了。

明代义乌的名医虞抟,祖上曾师从朱丹溪学医,他写的《医学正传》这本书⾥⾯,说六君⼦汤:

“益⽓补中,健脾养胃,⾏⽓化滞,燥湿除痰,理⽓降逆。

主脾胃虚弱,⽓逆痰滞。

⾷少便溏,咳嗽有痰,⾊⽩清稀,短⽓痞满,呕恶呃逆,吞酸,⾯⾊萎黄,四肢倦怠;以及脾虚膨胀,外疡久溃,⾷少胃弱者;痔漏⽇久,脉数⽽涩,饮⾷⽇减,肢体愈倦,⼀切不⾜之证;胃⽓虚热,⼝⾆⽣疮;中⽓不和,时时带下。



虞抟
这⾥⾯的⼝⾆⽣疮,这是得到朱丹溪的⼼法的,⼀般我们说⼝⾆⽣疮,多是脾胃有⽕,但是,对于那种长期的⼝⾆⽣疮,如果⾆质颜⾊淡⽩的,要考虑是否是脾胃⽓虚,对此朱丹溪曾经论述过,这是⾼⼈,⼈家想得周密,见过的病例多,思考多。

临床验证,确实如此。

⽽明代江南名医吴昆在《医⽅考》⾥⾯说:

“壮者⽓⾏则愈,怯者着⽽成病。

东南之⼟卑湿,⼈⼈有痰,然⽽不病者,⽓壮⾜以⾏其痰也。

若中⽓⼀虚,则不⾜以运痰⽽痰证见矣。

是⽅也,⼈参、⽩术、茯苓、⽢草,前之四君⼦也,所以补⽓;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则利⽓以⾏痰⽿。

名之⽈六君⼦者,表半夏之⽆毒,陈⽪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德云尔!”

⽽我觉得,最会⽤这个六君⼦汤的,当属前⾯提到过的⾦元四⼤家之⼀的朱丹溪,他在《丹溪⼼法》中说,此⽅调理“脾胃不和,不进饮⾷,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这⾥⾯他说到了“上燥下寒”这种症状,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上热下寒,有的⼈脾胃之⽓不能上下运化,清⽓不升,浊⽓不降,导致⼼⽕在上,不能下降,则上焦越来越热,⽽肾⽔不能上承,则下焦越来越冷。

此时,⼀服热药温肾,则上⾯嘴起泡了上⽕了,可是服⽤清热的药物,则下焦更冷,简直⽆奈,朱丹溪先⽣的意思很清楚,此时可以服⽤六君⼦汤,交通上下,让脾胃⽓机上下通畅,则上不热,下不凉。

在服⽤⽅法上,朱丹溪也是更有⼀套:“加⽣姜3⽚,⼤枣1个,⽔煎服。


很多⼈认为朱丹溪是滋阴派的,因此⼤⼒攻击他,但是,这是根本没有真正读⼈家的书的缘故,仔细看看他的书,⼈家⽤温热的药物,那才是真正的⾏家。

后世清代的黄元御,虽然嘴上对朱丹溪先⽣没有那么恭敬,但是,他的升降上下的⽅⼦,在⼈家朱丹溪的这个论述⾥⾯,苗头都很清楚了,那⼏味“茯苓、炙⽢草、半夏、陈⽪”这⾥⾯都齐了。

明朝内府御医,被称为“医林状元”的龚廷贤所著《寿世保元》⾥⾯,记载了⼀个他⽤此⽅治病的医案:
“⼀妇⼈吞酸嗳腐,呕吐痰涎,⾯⾊纯⽩。

⽤⼆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

予⽈: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

不信,仍作⽕治,肢体肿胀如蛊。

余以六君加附⼦、⽊⾹治之,胃⽓渐醒,饮⾷渐进,虚⽕归原,⼜以补中益⽓加炮姜、⽊⾹、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这个医案⾥⾯治疗的,就是⼀个呕吐酸⽔,医⽣当做有⽕来⽤寒凉药治疗,结果病越来越重,最后⽤六君⼦汤调理⽽痊愈。

可见,此⽅对于脾胃阳⽓不⾜,痰湿阻滞的情况,效果较好,和四君⼦汤⽐起来,这个六君⼦除了补⽓之外,还兼有理⽓化痰的作⽤,补⽽不滞,堪称经典。

然后,在六君⼦汤的基础上,医⽣们继续盖楼,就变成了今天的⾹砂六君丸。

这个⽅⼦⾥⾯,增加了⽊⾹、砂仁两味药。

此⽅主要⽤于益⽓健脾,和胃。

主治脾胃⽓虚,痰阻⽓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虚肿满之症。

对于这个⽅⼦,清代伤寒⼤师柯琴⽈:

“经⽈:壮者⽓⾏则愈,怯者着⽽为病,盖⼈在⽓交之中,因⽓⽽⽣,⽽⽣⽓总以胃⽓为本,若脾胃⼀有不和,则⽓便着滞,或痞闷哕呕,或⽣痰留饮,因⽽不思饮⾷,肌⾁消瘦,诸证蜂起⽽形消⽓息矣,四君⼦⽓分之总⽅也,⼈参致冲和之⽓,⽩术培中宫,茯苓清治节,⽢草调五藏,胃⽓既治,病安从来,然拨乱反正⼜不能⽆为⽽治,必举⼤⾏⽓之品以辅之。

则补者不⾄泥⽽不⾏,故加陈⽪以利肺⾦之逆⽓,半夏以疏脾⼟之湿⽓,⽽痰饮可除也,加⽊⾹以⾏三焦之滞⽓,缩砂以通脾肾之元⽓,⽽贲郁可开也,君得四辅则功⼒倍宣,四辅奉君则元⽓⼤振,相得⽽益彰矣。



这段论述我就不给⼤家翻译了,它的⼤意是脾胃之⽓如果虚弱,则各种病就会出来,所以四君⼦汤⾮常重要,⽽陈⽪可以理肺⽓,半夏可以燥湿化痰,⽊⾹通三焦之⽓,砂仁收敛脾肾元⽓,这四味药辅助四君⼦,⼒量很⼤啊。

这是名家的论述,⾔简意赅。

⽽在临床中,确实此⽅效果卓著。

但是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
⼀个是对于阴虚之⼈,此⽅不⼤适合,因为毕竟温药居多。

第⼆,王道⽆近功。

当正⽓虚损,⼀定不是⼀两天的功夫,因此滋补的时候,也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指望今天吃了,明天见效,⼀般如果对症,可以徐徐服⽤,脾胃之⽓会慢慢充⾜,脾胃之⽓充⾜了,则正⽓⾃来。

对于⼉童孕妇,此⽅则必须在当地的医⽣指导下使⽤⽅可。

当我们看到药店橱窗⾥⾯摆放的⼩⼩⼀盒药的时候,您可曾想过,它是⼤有来历的呢,您可曾想过,⾃⼰的脾胃虚弱,⽓机阻滞,这盒⼩⼩的药,正是对症呢。

了解⼀些中药知识,在⾃⼰对病痛茫然的时候,或许会多⼀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