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应用120例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应用120例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分析
胡丽平
【摘要】目的探究中成药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120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类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12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62.50%)高于女性(37.50%);中老年多发,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36.67%);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发生率最高(83.33%),合并给药发生率(70.00%)明显高于单一给药(30.00%);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51.67%).结论正确认识中成药,安全为主,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合理适量,个体化药物治疗,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8(010)028
【总页数】2页(P150-151)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应用;给药途径;药物类型;临床表现
【作者】胡丽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中医医院药剂科,湖北大冶 43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
中成药为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及在中医药学理论的基础上,将中药材作为原料,以防治疾病为目的,按照处方的规定及制剂工艺将中药材加工制作而成[1]。

近年来,中成药的普及以及人们对于中成药的过分信赖,超量、滥用等不合理用药现象屡次出现,致不良反应(ADR)现象愈加频繁[2]。

因此,我院为研究分析应用中成药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做出总结来为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现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收集并整理出120例于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实施中成药治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

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给药途径、药物类型、不良反应的原因、临床主要表现、累及部位等类目[3]。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120例不良反应中,女性45例(37.50%),男性75例(62.50%),且中老年多发,详见表1。

2.2 给药途径及药物类型、种类
该120例患者中,100例静滴给药(83.33%),20例口服给药(16.67%);84例合并给药(70.00%),36例单一给药(30.00%)。

见表2。

2.3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主要表现
经分析统计,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属器,之后是全身损伤。

具体可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宣传力度明显加大,不良反应报表数量近几年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现趋于稳定状态;但中成药不良反应报表数量依然呈增
加状态[4]。

整理我院120例患者中成药不良反应报表发现,该报表数量随时间呈
现递增趋势,与参考文献相符[5]。

研究分析我院120例患者应用中成药不良反应报表的基本资料,发现产生不良反
应的患者中男性较女性高发,且以中老年患者较常见,年龄≥60岁的发生率最高。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新陈代谢率减慢,机体防御免疫系统也随之薄弱,代谢及排泄药物速度减慢(肝、肾功能减弱),体内药物蓄积,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对此,临床上应以给药个体化为原则,考虑用药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并完善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

研究分析药物的给药途径及药物类型、种类,发现静滴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于口服给药的5倍;合并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于单一给药的2.3倍。

因静滴给药的机体利用率高且短时间内便有明显效果,所以临床实施静滴给药的频率很高;但药物直接与循环血液接触,血液会迅速将药物中的致敏因子循环致身体各系统、器官,导致机体发生不良反应[6]。

联合应用两种或以上的药物,有时会产生拮抗作用,不仅削弱单独药效,还可能加重药物的毒副作用[7]。

表1 120例中成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基本资料?
表2 致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型、种类统计静滴液 10 80(66.67)舒血宁、艾迪、丹红、血必净、疏血通、参麦、黄氏、香丹,丹参川芎嗪、痰热清药片 3 6(5.00)调经益灵、胆石利通、康妇灵颗粒制剂 3 4(3.33)稳心、新生化、颈
舒胶囊 10 10(8.33)抗骨增生、活血止痛、脑心通、复方玄驹、必淋清、头痛宁、腰痹通、桂枝茯苓、金天格、金骨莲粉末制剂(灭菌)2 20(16.67)丹参、血栓通
表3 中成药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皮肤及其附属腺体静脉炎、红斑、瘙痒、皮疹、 62 51.67全身反应发热、寒战、乏力、水肿、过敏性休克 18
15.00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便秘、肝功异常 14 11.67中枢神经
系统头晕头痛、抽搐、失眠、神志不清 11 9.17心血管系统心悸、异常血压、心律失常 8 6.67血液系统缺乏血小板、缺乏粒细胞 2 1.67呼吸系统异常咳嗽、哮喘、胸闷气促 5 4.17
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与过敏性休克,威胁患者生命。

对此,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中成药,应将其列为高危药物,加强其药物管理[8]。

研究分析不
良反应累及的系统、器官及临床主要表现,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常累及皮肤及其附属腺体,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瘙痒、皮疹等[9-11]。

该主要临床表现较明显,方便临床做出诊断。

部分中成药会在患者体内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患者出现药疹、皮疹等。

其次是出现全身反应,临床主要表现包括发热、寒战等,严重可导致过敏性休克,不可轻视。

对此,用药前应对患者做皮下试验,提高药物安全性[12]。

综上所述,不论是中成药还是其他类型的药物,都不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中成药治疗时,应做到对该药的不良反应、适应证及禁忌证做到心中有数,以给药个体化为原则,根据准确的用法、药量及用药周期来应用,尤其是注射制剂,需做好用药监护;应用时做到安全第一、合理适量、完善监护,达到理想安全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唐洪梅,涂星,熊芬,等.中药不良反应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药师,2015,18(7):1144-1147.
[2] 吴艳,马明华,年华,等.中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以及临床对策综合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3):360-363.
[3] 蒋剑,王劲松,乔溪莹,等.医院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2015,10(2):259-261.
[4] 潘莹,刘韬,梁蔚婷,等.由166例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看中药安全用药[J].中国医院药
学杂志,2016,36(2):145-148.
[5] 曹明成,黄泰康.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对策和建议[J].中国药业,2016,25(4):3-5.
[6] 吴双.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措施[J].科技展望,2015,25(25):264.
[7] 郭跃山,王金刚.北京市回民医院2010-2014年门诊中成药处方应用情况调查及不合理用药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6,29(4):83-85.
[8] 陶健.我院门诊中成药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6,25(18):90-92.
[9] 台磊.分析临床上中成药应用不合理的原因及相关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4):196-196.
[10] 时琳,薛颖.含毒性成分中成药的应用探讨[J].中成药,2015,37(7):1626-1629.
[11] 李莉.中成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3):128-129.
[12] 王欢,朱青霞,原永芳,等.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表浅谈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6):177-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