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与反思第【1】篇〗
学情分析:
本文选在四年级上册神话单元,是部编版教材全面推行后小学段
阅读的第一篇文言文神话。
文字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借助阅读古诗的
基本方法,结合注释看懂字面内容。
本课教学,可在此基础之上注重
内容的丰富、学法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与句读,知道文中“少女”与现代词意思的不同。
2、结合知识经验与课后注释,读通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能够依据文本发挥想象,丰富故事内容,重塑人物形象。
4、初步体验此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神话的
瑰丽神奇。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重塑形象,在阅读过程中体验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聊“神话”
引主题
1、欣赏《封神榜》主题曲《神的传说》视频节录,根据所听所见判断其内容为“神话”。
2、交流问题:
(1)神话因何为“神话”?
(2)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中国神话故事。
(3)《精卫填海》出处——《山海经》的成书年代。
(中国神话之悠久)
二
文本阅读
体验方法
1、读通课文:
(1)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结合注释,能否读通课文?(注意
“少女”一词,从而知道有些词在由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中意思已经发生变化
(2)如果还有其他难以理解的词句,用“——”画出并标注“?”。
(3)难以理解的词语先试着联系上下文猜一猜,最后教师予以明确解释,并提示:课外阅读时,可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查询。
2、读准课文:根据对词句的理解,朗读课文,读准节奏。
3、理清因果:在读明白的基础上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
创造加工
重塑形象
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故事更丰满、更精彩。
1、原文辅助:
课件阅读《精卫填海》出处——《山海经》原文《发鸠山》
与课文对照阅读,发现更多信息,作为“想象”的凭依,如精卫家乡风景、精卫鸟的样子与叫声等。
2、借鉴他人:
(1)听教师读《山海经》拓展神话卷中《小鸟精卫衔石填海》(初始由教师读、学生听,中段由教师引、学生补,最后师生脱离书
本、分别以“大海”“精卫”角色对话演绎。
)
(2)在听、补、演的过程中受启发:起因、经过、结果都可以拓展想象,让每个环节都成为故事中的故事。
(3)自编完整故事,交流:
a.形象重塑中心:精卫的精神意志。
b.感受文言文和中国神话的魅力:一小段文字,留下无穷想象空间。
3、欣赏升华:
动画片《精卫填海》主题曲《飞翔》视频节录
听歌曲、阅读歌词,形象与情感再升华。
四
古今对照
价值升华
吹沙填海、登月工程等图片,思考:对应哪个神话故事?
中国神话中蕴含着先民对大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以及诸多美好的祈愿。
这些祈愿催生了强大的科技发展内驱力,而科学技术拥有着化梦想为现实的伟大力量。
五
名著推介
《山海经》
《山海经》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包含着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动植物等多方面内容,被称为“探祖寻源的奇书”。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与反思第【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精卫填海》这个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范读教学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2.设疑引导法:通过设疑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究短文的寓意。
诵读法:短文生动活泼,想象丰富,意蕴深刻,宜于诵读体味。
讨论法:针对教师提问展开讨论。
讲述法:通过讲故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这则神话故事赞美了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学习精卫远大志向、意志坚定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按照文言文的节奏正确朗读,并读出韵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读一篇有趣的神话故事,出示课题,精卫呀,是神话中的一只鸟,它长什么样儿呢?指名读书上注释。
A.古人是怎么记载的?示:“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
指名读。
这里呀,有一个词演变到现在,意思不一样了,
古今异义词:赤足:(文)红色的脚。
(现)光脚。
古人用短短的几个字,描述了精卫的样子。
全班齐读
3.那这只精卫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一起来听一听。
二﹑初读指导
1.打开语文书,听范读。
2.读准文言文。
(1)这些文字都是几千年前的语言,我们说它是一篇(文言文),自由读。
要求: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觉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重点指导“少”“溺”“堙”的读音。
(3)多音字“少”。
老师指导书写
(曰与日)指导书写:“曰”和“日”的区别,“曰”要写得扁平
一些,中间的短横起笔靠着左边的竖,右边不能靠着折笔画。
(5)指导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三、文白对照,感知“简洁”
1.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篇神话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指名简单概括。
3.同是讲《精卫填海》的故事,文言文和现代文比,它有哪些独特的地方?板:语言简洁
四、发挥想象,感知神话特点
1.精卫在变成鸟之前,其实是一个?课文当中是怎么介绍的?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你读懂了哪些信息?和现在的少女一样吗?
A.“炎帝之少女”的“之”?(的)“曰”?(叫)
B.“少女”现指未成年女孩,一般指12-18岁。
这里的“少女”?
连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小结:像这样根据注释,详细地翻译出文言文的意思,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直译法”。
C.你们了解这位炎帝吗?
上古时期,还没有国家,只有部落,所以叫做首领,如果这个部落是一个国家的话,炎帝就相当于皇帝。
现在是炎帝的小女孩,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女孩儿?
D.瞧,这就是文言文,短短的几个字,我们能读出这么多的东西。
你们能不能读好这句话,把她的漂亮、高贵、幸福读出来。
(2)女娃为什么会变成精卫去填海呀?示原句
A.示: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B.她在东海干什么?游:游玩。
板:游
古人说话的语序和现代人有些区别,“女娃游于东海”用现在的说法应该怎么说?(女娃于东海游)“于”的意思是“在”。
C.“女娃游于东海”,心情如何?(快乐、开心等)此时,她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澜壮阔、美丽辽阔等)不幸的是,她被淹死了。
D.哪个字代表淹?板:溺
溺(注释)就是淹没,为什么淹死?(不返)返:返回。
“故为精卫”中的“为”:成为、变成。
D.我就奇怪了,只是在东海上游玩,怎么就溺而不返?
E.指导读。
(3)是呀,怪不得,女娃把所有的委屈,愤怒都转变成化身——精卫,这是故事的起因,那故事的经过?
示: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A. 此时精卫眼中的东海是怎样的?(波浪滔天、滔天巨浪、汹涌澎湃等)
她怕了吗?她“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指名读。
板:衔
B.读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精卫是怎么填海的,圈出填海的动作。
板:堙(填塞)
读。
做两个动作
C.一衔一堙,真的就这么简单吗?你再读读这句话。
(路途的遥远,“常”可能遇到的困难)
D.你们仅仅从常,读到精卫填海时的艰辛困难,谁来读读?
(4)指导背诵。
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动词,精卫填海的顺序)
这四个字,你把它记住,你就能背诵这篇文言文。
五、拓展想象,感受形象
1.故事有结果吗?猜猜
2.当精卫一天一天把西山的木头呀石头呀,扔进去的时候,这东海可能有会拍打着浪花,说些什么?
示:大海奔腾着,咆哮着,嘲笑她:“小鸟儿,你就是干上一百年,也别想填平我。
”
精卫坚定地说:“哪怕干上一千年,一万年,干到宇宙的尽头,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说完,它张开翅膀,向西山飞去。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
面对,精卫义无反顾,仍然。
(恶劣的天气……)(别人的不解和质疑)
3. 小小的精卫有决心,更有行动,她不只坚持了一天,出示(常衔西山……),它长年累月地把树枝和石子衔到无边的大海,精卫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坚韧、执着)
(1)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送给精卫?
(2)这是一只坚韧、执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卫,现在精卫填海这个词常常用来指?
(3)引导:精卫的精神可嘉,但它的溺水自身也有责任。
4.人们同情精卫,钦佩精卫,把它叫做“誓鸟”“冤禽”“志鸟”……猜猜这些别名的含义?
誓鸟:不达目的不罢休。
冤禽:死得十分冤屈。
志鸟:志向远大,意志坚定。
5.刚才我们这种发挥想象,描述了精卫填海的故事内容,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法”。
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背诵课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教案与反思第【3】篇〗
1.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读准“少”这个多音字。
2.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5.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重点
1.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
1.感受精卫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讲故事。
1.字词教学
本课的生字词较少,而且识记起来较为容易。
要求会写的生字有5个,在识字教学中,注意提示生字的写法,如“帝”中间的部分是“冖”,不是“宀”;“曰”和“日”相仿,但是“曰”要扁而宽。
2.阅读理解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古文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中,可
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能读通句子,并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意。
3.学会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锻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意思。
学会用“这个故事讲的是……”这样的句式进行表达。
1.课前预习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认读、理解生字。
(2)借助拼音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3)查阅资料书或上网搜集有关《山海经》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1.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读准“少”这个多音字。
2.读顺句子,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把课文读通、读顺。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请看一下这幅图(课件出示精卫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们想知道这只鸟儿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一下吧。
课件出示:
图片
(板书:精卫填海)
2.课件出示《山海经》的相关信息,并与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课件出示: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
全书现存18篇,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还是我国第一部描绘山川与物产、风俗与民情的大部头地理著作,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其中有关矿物的记录,更是世界上这一类文献中最古老的类似记录。
设计意图:
用生动的图片、动画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神话故事
1.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初读课文,自主认读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自主识记,并与同桌交流这些生字书写上的易错点。
教师相机点拨。
课件出示:
帝曰溺返衔
预设:“帝”,中间的部分是“冖”,不是“宀”;“曰”和“日”相仿,但是“曰”要扁而宽。
写的时候要注意看清字形。
学生当堂识记生字。
同桌互相听写,互相纠错。
2.读通课文。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并把握节奏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句子读顺,在读顺句子的基础上读通文章。
(3)教师指导朗读难读的句子,教学生正确断句并让学生多读几遍,直至熟练。
课件出示:
炎帝之/少女
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指名读,看谁读得通顺。
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5)大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设计意图:
四年级的学生读古文,有些难度。
可通过老师的范读让学生对读古文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得以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下面就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看谁读得好。
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2.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简短的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开门见山,明确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二、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内容
1.请同学们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义。
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课件出示:
炎帝名曰溺水返回衔接
生读课文,并疏通文义。
教师引导:在疏通文义的时候,要注意特殊句式。
课件出示:
女娃游于东海
以堙于东海
老师指导:在疏通文义的时候,这样的句式会让我们觉得有些难以理解。
这是因为这些句子的顺序和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句子的顺序不一样。
“女娃游于东海”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女娃于东海游”;“以堙于东海”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以于东海堙”。
把语序调整过来后,疏通文义就简单多了。
2.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同学面前概括课文大意,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或补充。
课文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到东海游玩,在海里溺水而未能回来,因此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设计意图:
在理解重难点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疏通文义,为下个环节体会精卫的精神打下基础。
三、体会精卫的精神
1.我们疏通了文意,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讲故事。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讲故事。
老师及时进行评价。
2.炎帝的小女儿变成精卫鸟之后,做了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老师引导:“常”是“经常”的意思,“西山之木石”意为“西山的树枝和石头”,“堙”是“填塞”的意思。
通过这些词语、短语,我们可以了解到怎样的信息?
学生读句子,理解句子,并交流前面提出的问题。
预设:精卫经常衔着西山的木石去填海。
从中可以看出精卫锲而不舍、不服输的精神。
(板书:锲而不舍、不服输)
3.从《精卫填海》中,你获得了什么启发?人们通常在什么情况下赞扬精卫填海的精神?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并做汇报。
预设:人们通常用精卫填海来形容那些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人。
他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锲而不舍的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设计意图: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解析重难点句子,引导学生疏通文义,使学生能复述故事情节,把握精卫的形象,体会精卫的精神,从而受到启发。
四、布置作业
1.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收集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记下来,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
给家长讲神话故事,除了能夯实课上所学之外,还能扩大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热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时时刻刻给学生以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尝试自己学、自己发现、自己体验。
具体表现如下:
一、激发兴趣。
针对中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传统文
化,营造和谐、富有童趣的学习气氛,如以图激趣,以看动画片引入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这样一改学古文枯燥无味的状况,调动起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积极性,让学生能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注重阅读。
学生认读古典神话文本的难度较大,我结合学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文。
先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读顺句子、读通文章,再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古文的学习化难为易。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深入感悟。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详解重难点语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精卫的形象,深刻理解精卫填海的精神,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谈启发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