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登辨觉寺》唐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登辨觉寺》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登辨觉寺》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53首。
原文
登辨觉寺
作者:唐·王维
竹径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注释
①这首诗是王维开元二十九年(741)春自岭南北归途中所作,说见陈铁民《王维年谱》。
辨觉寺:当为庐山僧寺。
辨:全诗校:“一作新。
”
②从:自,出自;全诗校:“一作连。
”
③莲峰:即莲花峰,庐山的一个山峰。
化城:此处以化城喻指辨觉寺,言登临中忽见佛寺殿宇,犹如化城。
④三楚: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东、南、西三楚。
尽:全诗校:“一作静。
”
⑤上:侧畔;全诗校:“一作外。
⑥软:全诗校:“一作嫩。
”
⑦梵声:指和尚诵经之声。
⑧空:犹独、自。
法云:佛家语,喻佛法之涵盖一切。
这里借指云。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 ,人称诗佛 ,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创作背景
陈《谱》、张《谱》系此诗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是年春,王维完成南选任务北归,经九江登庐山游辨觉寺,写下了这首诗。
文字赏析
王维的一部分以僧侣、佛寺为主题的诗,以了悟见长,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将佛法奥义以诗语遮诠。
这首《登辨觉寺》则以“登”字为线索,描写山顶佛寺远眺之所见,以景色描写见长。
首联“初地”在佛经中是菩萨十地的初地,同时解指入山初始之地。
“化城”在佛经中是说,小城涅槃境界犹如化城,众生中途暂以止息,进而求取真正佛果,在诗中则指代登山达到山顶。
诗人用佛语,贴切地描述了登山的进程。
颔联承接山顶之意写起,描写山顶之所见,景象宏大,“窗中”“林上”四字一字数千里。
登高望远,千里江山尽展于眼界之平面。
近处是山林,山林之外是大江,这样看起来,好像江水流于山林之上。
临此豁然开阔之山景,诗人意兴勃发,但却盘腿静坐,因为他听到唱诵佛经的声音。
颈联以“软草”“长松”为主语,作出“承”与“响”的动态,仿佛青草与青松,也能够通人性,进而传达知晓佛音。
尾联“空居法云外”照应辨觉寺,以“观世”收束上文所写登临远佑之景。
我凡体肉身之辈,观三千世界,人情百态,而体悟佛法大观。
此诗以“感”而“悟”,虽用佛典,而未具体地谈论佛法;虽未谈论佛法,而写登眺所见之宏远景象,却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佛理的微妙之处,可谓兴象深微。
名家点评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窗中’二句)旷阔有气,但‘上’字声律未妥。
”
明·唐汝询《唐诗解》:“梵刹诗,此则景象弘远,声调超凡,登眺中绝唱。
”
清·彭端淑《雪夜诗谈》:“摩诘诗佳句甚夥,如‘窗中三楚尽,林外九江平’;‘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皆超然绝俗,出人意表。
”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雅正。
”
现代·陈铁民《王维新论》:“‘窗中’二句,上句写自庐山僧寺远佑,‘一了数千里’,三楚尽收眼底;下句写从庐山下望,近处是一片树林,林外有水阔波平的彭蠡(今鄱阳湖)和注入彭蠡的湖汉水(今赣江)及其八大支流,句中用一‘上’字,表现出了景物的远近层次(画中可把远处的九江画在近处的树林上)。
二句气象阔大,写出了庐山一带的地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