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文本语境下的鲁迅形象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编者文本语境下的鲁迅形象解读
作者:***
来源:《语文天地》2024年第03期
[摘要]教材编者通过删减选文、增添助读系统塑造编者文本语境下的多元鲁迅形象,为语文教学提供课程价值导向。
可以将鲁迅形象归纳为三个方面:有着完整成长轨迹的普通人、
兢兢业业的文学工作者、自我抗争的悲观主义者。
如此,共同架构起一位在动态变化中逐渐丰满的鲁迅形象,以激发兴趣,让青年人在课本以外的阅读中自觉选择鲁迅。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编者文本;鲁迅形象
[作者简介]王瑶洁(2000),女,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教学(语文)研究。
[中图分类号]K825.6 [文献标志码]A
在“我们是否还需要鲁迅”的讨论下,鲁迅依旧是统编版教材选收作品最多的作家。
与此同时,教材编者还增加了一个《朝花夕拾》的专题阅读单元。
对教材中有关鲁迅的选文进行统计,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如下(见表1)。
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就文章的分布而言,选文虽多,但分散在初中六册教材之中,这会导致教师对鲁迅形象建构的零散性。
另一方面就文章的体裁来看,杂文的比重下降,散文和小说为主导。
教材编者通过选文删改、增加助学系统渗透课程意图,形成编者文本,释放出以下信号: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阅读应该逐渐淡化功利性解读,摆脱双眉紧锁的战士形象,应将鲁迅作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为学生塑造出一个鲜活的鲁迅。
一、有着完整成长轨迹的普通人
鲁迅是一个自由活泼的孩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前提示是:“鲁迅有过怎样的童年?他小时候玩些什么,想些什么?”《朝花夕拾》提供的探究选题之一是“鲁迅的童年”。
因此,讲解重点应该是相似的少年趣事、爬树拔草和在课本插图上画画,等等,而不是将百草园和书屋两个空间对立来批判封建教育。
同时,他也有着紧张的父子关系,父亲在临行前强硬地要求他背完书才能出去玩,于是水边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都索然无味,直至成年后,他依旧无法理解父亲的用意。
他也有着因是小孩子的请求而不被成年人重视的孤独和敏感。
但所幸,童年的鲁迅有长妈妈的陪伴,有在冬天教我雪地捕鸟、送我海边贝壳的闰土父子。
身边所有人都用爱包围着魯迅。
童年的色彩是人生亮丽的底色,其中有快乐、有温暖,也有孤独和迷惘,鲁迅有着和我们一样酸甜交织的儿时记忆。
鲁迅是一个从迷茫走向坚定的青年。
《锁记》记叙了他走出小镇,来到矿路学堂,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
但新式学堂草草了事,留学的便捷也就促使他顶着清国留学生的身份,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留日生活。
他意气风发,主张发电报去北京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
他刻苦学习,在语言不通、隐形霸凌中艰难取得中等成绩。
他尊师敬师,与藤野先生惺惺相惜。
他也在日本开始了爱国意识的觉醒,在众多救国之路中走向了文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
《藤野先生》更像一篇留学回忆录。
在东京见识了清国留学生的荒唐享乐,在仙台得遇良师,但孤
独、生活艰难、不被人尊重。
青年的鲁迅,有热血、有善意也有压抑与焦虑,鲁迅的青年是孤身一人在外求学,并不断塑造自我人格的转型蜕变期。
鲁迅是一个面临着中年危机而又尤为孤独的人,他有着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思。
《社戏》通过删减原文从而引导学生侧重于儿时的童真童趣。
对往事的回忆温暖着鲁迅坎坷的中年生活,他有着渐行渐远的年少情谊。
《故乡》单元导语说:“我们会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
”因而我们所感慨的应该是迅哥和闰土之间旧时情谊的消散而非一味强调反动统治对人的异化。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阅读提示所写:“这篇文章捕捉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烘托出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
”他是慈祥的父亲,会耐心倾听儿子说话。
是受人敬仰而不失风趣的青年引路人,家里常有青年拜访,与他们交谈时有着明朗的大笑,会和熟络的年轻人开玩笑。
鲁迅一直生活在青年人之中,亦师亦友。
当他行走在大街上时,又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没什么不同,而当他在书桌前沉默地坐着时,投在墙上的剪影沉重而深邃。
《范爱农》中那个被轻蔑、排斥的范爱农,其实是在预言自己的人生。
追忆似水年华、至交渐行渐远、自己被世人误解,不可抑制的痛苦和孤独是人群之外的中年鲁迅形象。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中借由五篇回忆性散文,教材编者是想要重塑学生对于“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敬而远之?”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在展现鲁迅完整的成长轨迹中,童年顽劣、青年启蒙、中年抗争,留着胡子和眉头紧锁并不是他的全部,还有充满丰富童趣,怀有坚定志向,面临着纠结的父子、师生关系等相同的人生命题,从而让学生在心理上对鲁迅产生亲切感,为下一阶段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兢兢业业的文学工作者
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常常会让我们忽略他在文章中的独立人格和对文字的娴熟运用,他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学家,作家鲁迅的光辉正在被强调。
他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作家。
《藤野先生》中不仅有对恩师的怀念,还有引导学生不要非黑即白地去看待事物,认识到任何民族都会有闪烁的明星点缀其中,不会被几个简单的词语所概括,从而对日本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唯一收录的杂文被放在议论文单元,课前提示写到:“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它与正面立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三道课后练习题分别对应论点、论证和论据。
编者侧重让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中鲁迅的思维方法——“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即不能只通过别人的叙述来了解这个世界,因为这些叙述本身带有主观性,会让我们以偏概全,对历史和当下社会带有偏狭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社会公民。
鲁迅的杂文创作是为了批判中国的社会和文明,而这种批判形成了匕首和投枪。
随着教材中杂文篇目的删减和教学重点的倾斜,杂文中所体现的鲁迅的批判性逐渐削弱,战士形象消解。
即使有一些批判,也会有情感包裹在外,温情脉脉中夹杂有些许苦涩的风格更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从而缩短青年与鲁迅之间的心理距离。
鲁迅也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
小说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长篇著作可以用大量的文字来构筑完整的社会关系网。
而短篇小说由于篇幅所限,在有限的文字之中立
稳人物十分考验作家文字功底。
而鲁迅在有限的短篇小说创作中却塑造了大量经典的人物形象。
碧绿的瓜田中手拿钢叉的刺猹少年闰土,他是被期待着美好成长的鲜活生命,却在社会的重压下逐渐枯萎:“倒悬圆规脚”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以及仅用一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塑造出的异类孔乙己,和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典型外貌描写。
身材高大表明孔乙己并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青白脸色和乱蓬蓬的胡子意味着营养差、生活过得穷困潦倒,皱纹间常有伤痕表明上了年纪,而满口“之乎者也”又表明了他的迂腐。
一位孤独没有归属感,又好吃懒做的旧社会知识分子形象跃然于纸上。
“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孔乙己》一文的课后习题,编者引导学生首先去关注这样一个独特的读书人形象,他是穷酸的半个秀才,也是绝望的挣扎者。
而在另一篇小说《社戏》里,鲁迅又侧重于采用多感官描写的方法来渲染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之景。
同时设置曲折的情节,去赵庄看戏是“我”第一盼望的,一开始便设置了悬念,读者也想知道究竟有多热闹。
却不料没船去不了,故事第一次出现波折。
正当读者也开始惋惜,又转笔写在好伙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又踏上了看戏之旅。
一路上的江南水乡之景,连带着悠扬的横笛和依稀的渔火,都在为社戏的宏大亮相做铺垫。
但鲁迅又开始了新的波折,铁头老生不翻跟头,最想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也没有,又遇见了最害怕的老旦。
大家都骂骂咧咧悻悻而归,铺垫了许久的戏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热闹。
但此时故事又柳暗花明,分工偷罗汉豆,合伙打扫现场将情节推向真正的高潮,这让读者们恍然大悟原来社戏不是重点,年少的冒险才是最值得怀念的。
第二个学习阶段又通过杂文训练思维,激发兴趣,通过小说学习如何塑造人物、讲述故事和描绘风景。
作家鲁迅的高超技艺为新学期的学生提供了可模仿的范式。
学生情绪由感兴趣上升为对优秀之人的崇拜。
三、自我抗争的悲观主义者
虽然鲁迅一生都在为启蒙奔走,但启蒙意义何在?知识分子想要走近底层百姓,却与他们之间存在着竖起的高墙。
《故乡》中有这样的话:“我接着便有许多话,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單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去。
”与成年闰土之间的厚障壁是先由迅哥搭起的。
编者在《孔乙己》的课后设置了一个“看客形象”专题拓展,并补充了《药》和《示众》这两篇小说,引导学生去揣摩这群麻木的大多数看客。
当个人的情感全部关闭后,也就体会不了快乐,施与不了同情和怜悯。
在社会的重压之下,底层百姓无力应付,于是他们面对苦难的方法就只剩下了转移,将自己的欢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以短暂地忘却自身的痛苦。
对人的物化也就随之产生,众人笑声中的孔乙己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成为了供他人取笑的物品。
鲁迅说创作《孔乙己》并不是为了塑造一个可怜人,而是想写社会如何对待一个可怜人。
与被启蒙者之间的隔膜和自身无能为力的苦闷加重了鲁迅骨子里的悲观主义,因而在文章中他总不愿意给出确切的期望。
《故乡》的结尾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理想能不能最终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追求,纵使有,也还要很多人才能有所希望。
鲁迅批判人们的愚昧与麻木,却并不将此归咎于普通人,而始终对普通人怀有深切的同情。
孔乙己和看客谁不可怜?从一开始附和着笑几声到最后只是掌柜和酒客们在笑,二十几年过去了,咸亨酒
店的小伙计心中还想着孔乙己,不是因为欠的那十九文钱,而是小孩子还保有的一点善良,这又给文章增添了一点亮色。
鲁迅总是怀着悲悯的情怀去关心无数的穷人。
面对悲观,鲁迅并不是一直强悍,他也有自己脆弱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他清醒地知道多灾多难的中国屹立不倒,是因为社会中总有脊梁,而他也甘于做那一根脊梁。
但另一方面要在蒙昧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中国人的自信力,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情了,越是看多了社会进步的缓慢、革命的变质,就越容易陷入悲观的沮丧和虚无之中,因此,鲁迅一生都在与自身的悲观情绪作斗争。
给予他力量的是他朴素的民族情怀,使他在人生的关键节点做出的重大选择。
《藤野先生》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搜集“弃医从文”的资料,以加深对鲁迅爱国情怀的理解。
这份爱让他战胜了悲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中他写出了确切的期盼。
单元导语提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社会上弥漫着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
鲁迅借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来告诉当时的人应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不乏脊梁的存在,更何况在危难之际?鲁迅用自己擅长的文字,勉励他所深爱的国民,而他也一直都在向他们靠拢。
《社戏》的拓展板块提供了在正文中被删减的两段,即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经历。
鲁迅批判的并不是国粹本身,而是反感对任何事物的神话和吹捧,他认为一些东西一旦成了达官显贵的玩物,就会脱离人民群众,无法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有悬浮感的艺术就应该受到批判。
第三个学习阶段,编者展示了鲁迅的独特性——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但他展现在外的又是自身大无畏的倔强,拥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
学生的情绪则会由对能力的崇拜升华为对人格的敬仰和折服。
语文教材因篇幅所限,在考虑初中生心理接受特征和作品经典性的前提下只能收入作家部分作品,所以,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构造的鲁迅形象必定是不完整的。
但是课本又是他们了解鲁迅的主要途径,教材编者深知难以向初中生展现在历史浮沉之下的真实鲁迅,但更加拒绝符号化的鲁迅。
因此,竭力通过选文和助读系统,引导学生大体了解鲁迅的成长轨迹和文学世界,并展现其脆弱孤独的一面,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鲁迅的文章既具有洞察世事的深刻思想,又时刻闪耀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当我们不再给鲁迅唯一正确的解释之后,鲁迅阅读会更加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鲁迅思想也能真正走进青年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施雅君.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选文的增删情况探析[J].文学教育(上),2020(11).
[2]谢青松,唐东堰. 新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对鲁迅资料的利用与形象建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孔超琼.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形象”定位问题及策略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3(01).
[4]赵秋艳,华艳娇.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特点及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