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必修3高中语文《生命之思 阅读与鉴赏 7 我与地坛(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理解把握课文的主题。
3、让学生懂得生命的珍贵,要好好地活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解开“我”与“地坛”两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熟读课文,弄懂字词)
一、导入新课(配乐钢琴曲《命运》)
1、作品介绍
舒晋瑜在《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一文中说:“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
”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
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
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
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阅读建议(一):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我与地坛》写的就是作家这个段特殊的心路历程。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二、感知内容
1.默诵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前后两部分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我的思绪。
第二部分,写对母亲的追思,对母亲生命的理解。
2.深入文本,讨论交流(尊重学生主体感受)
你觉得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试朗读相关段落加以说明。
阅读建议(二):
①要关心残疾人;
残疾人也有成就感,他们是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的,有些人甚至能做出杰出的贡献。
②珍爱生命,珍爱健康;
这篇散文,自然也唤起我们健康人的幸福感,唤起我们的生命意识,使我们知道应该怎样珍爱生命。
③要顽强地开辟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之路;
每个人都能够凭自己的努力,碰撞出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
④要更加深切感受母爱,要懂得回报母爱。
母爱的方式总是平凡的,母亲的心总是深沉的,要靠做子女的去体察,去设想,去感悟,才有深切的感受。
三、研读文章、揣摩文句
阅读建议(三):
(一)作者的启示
(二)母亲
(一)作者的启示
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能够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
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1)我的身体残废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
(2)人为什么要出生?
(3)怎样活?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
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能够辩论的问题,而仅仅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
3、地坛是如何协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出示地坛图片)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
朗读文段
——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让作家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淼与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偶然,他使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皈依。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
朗读文段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
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理解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
朗读文段
——地坛在持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坎坷”、“落寞”、“冬雪”、“暴雨”、“秋风”、“早霜”象征生命中总是充满劫难。
但地坛时时洋溢着生命的律动:灿烂的夕照、雨燕的高歌、雪地上孩子的脚印、苍黑而镇静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灼烈而清纯的气味,奏响了高昂的生命之歌。
(二)母亲(配钢琴曲《给母亲的信》)
4
------“怎么活?”“为了什么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怎样面对冷酷、残忍、不公平的命运?”
5、课文后面给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没有。
我们先留着这个问题。
先来看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6、“难题”是哪些?用原文回答。
------(她知道……她知道……她知道……她又担心……她仅仅不知道……)
7、母亲是怎样面对这些“难题”的?用原文回答。
(“这苦难只好我来承担”)
8、从母亲对待“难题”的态度,我们能够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用课文原词组合回答。
(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
)
9、这样一位母亲给作者留下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仅仅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
10、再回头看看前面那个遗留的问题(见4),谁能给出他的答案?
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的承受苦难,要坚忍的活下去。
这正是回答作者“怎么活”的疑问的答案。
四、小结
事实上,《我与地坛》也不是一篇通常意义上的写景状物、模山范水的纪游作品,地坛对作家来说,已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他已进入到作家生活之中,或者也能够反过来说,作家进入了地坛,地坛成为作家栖居的精神家园。
课文节选自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是文章的一、二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是写了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从主题思想上看,也是浑然一体,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
地坛、母亲,都给过我生命的启示,能够这么说,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心中永远的地坛。
五、拓展——生命的重量
1. 思考、讨论
读完本文,联系自我,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阅读建议(四):
(2
2.再放《命运》交响曲,小结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持续地去看它,不是持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持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去向。
”
史铁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在文学道路上一直努力向前跋涉着。
1980年,他患急性肾衰竭,1998年,开始做透析,在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一天也就是上午顶多能写两个多小时,然后下午多少看一会儿书。
2003年4月18日备受瞩目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史铁生因《病隙碎笔》获得了其中分量最重的“年度杰出成就奖”。
在颁奖词中,主持人称:“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病隙碎笔》是2002年中国文坛最为重要的收获……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精神标志。
……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
结语:生命就是这样,一个持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七、作业:以《读<我与地坛>有感》为题,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