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第一篇:孔孟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墨子早期学儒家之术,因此其思想有和儒家思想相承之处。

但是由于所持的政治主张和生活背景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教育主张和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教育方法等也有不同之处。

具体表现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
古之教育者的教育观念都是基于对人性的探讨之上的。

孔子和墨子对人性的看法实质是相似的,只是表述不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墨子的人性论则表述为“素丝说”,在墨子看来,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不过如同素丝。

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对象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认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到重大作用。

因此,孔子的教育对象限定在“中人”这个层次。

墨子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受教育者。

二、教育目的
孔孟的教育目的,都是针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才,以便至上而下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目的的一个简括。

培养“兼士”或“贤士”是墨子的教育目的。

而墨子所培养的“兼士”更倾向于以平等的身份平等地去“兼爱”天下,而不是一定要成为当政者,这是两者的教育目的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教育内容
由于的教育目的异同,孔孟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也不尽相同孔子对
弟子们普遍传授的文化知识学科主要是《诗》、《书》、《礼》、《乐》等典籍,主要是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

他虽然要求从政人才要文武兼备,但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偏重人事。

与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同,墨子力主实现“夏政”,由于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墨子的教育内容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四、教育方法
孔子强调学思行结合,他告诫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提倡启发式教学,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饭,则不复也”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中
由于墨子注重对其弟子进行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而必须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掌握,因此,墨子在其对弟子们的教育中非常重视让弟子动手去实践这种教育方法。

墨子提出: “合其志功而观焉”,实际上墨家更着眼于“功”或效果,讲效果也就是讲实践
第二篇:孔孟思想
《论语》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节组成,篇名因每篇篇首字句而命名,并无特殊意义。

如首篇《学而篇》,取篇首“学而时习之”的“学而”命名;次篇《为政篇》,取篇首“为政以德”的“为政”命名。

二十篇中,除《乡党篇》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从侧面反映孔子的为人;《微子篇》记载孔子及古代圣贤在仕途中的选择与进退;《子张篇》记载孔子的几位著名弟子子张、子夏、子游、子贡等的言行;《尧日篇》记载尧、舜、禹三代的善政和孔子关于治理国家事务的基本要求外,其余十六篇均无统一明确的主题,并且篇与篇之间、章与章之间也无内在联系。

但为了相对全面地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我们必须对其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做简单的归纳梳理。

1、《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仁”在《论语》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种品德:“恭、宽、信、敏、惠”(《阳货篇》),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勇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

孔子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

”(《颜渊篇》)“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的实践中的理论基础。

“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为此,孔子还提出:“克已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篇》)
“孝”即爱自己的父母,“悌”即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进一步作出的补充。

强调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

(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篇》)“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信念的基础上。

(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坚持仁,要经得住考验,甚至不惜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论语》中“仁”与“礼”是紧密结合的,要彻底地研究“仁”,就必须研究“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我国古代的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

它的内容包括:制度(指官制)、刑法、仪文(指各种仪式和车服、器具的文饰)、伦理、道德规范等。

“仁”与“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仁是“核”,礼是“表”。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2)仁是内容,礼是形式。

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颜渊篇》)也就是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并且,礼早已有之,要尽量遵循。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卫灵公篇》)即历法要遵行夏历,所乘之车按照殷代的样式,戴帽要戴周代的礼帽,娱乐当奏是舜时的《韶》乐。

(3)仁是统帅方面,而礼是被统帅方面,仁是改造方面,礼是被改造方面。

孔子着力强调了“礼”作为行为规范,对建构道德品质的“仁”,将起到重要作用,指出遵“礼”是学习和培养“仁”的重要途径。

他曾评论“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公治长篇》)臧文仲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智者”,但他竟然不顾周礼的规定,修建了藏龟的大屋子,装饰成天子宗庙的式样,这在孔子看来就是“越礼”之举了。

所以,孔子指责他“不仁”、“不智”。

在孔子看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也就是说,君子通过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才可以不离经叛道,实现“仁”的要求。

2、《论语》的政治思想
《论语》的政治思想,基本点是贯彻“仁者爱人”这个总的纲领的。

其内容主要为,统治者要关心人民,减轻剥削,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统治者要以身作则,克制私欲,遵守国家法令和社会准则;要减轻刑罚,加强对人民的教育。

(1)关于仁德政治的思想:
第一,为政以德,关心人民。

这主要表现在爱惜民力,减轻剥削,施惠于民。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学而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尧曰篇》)
第二,克已正身,以身作则。

孔子强调国家统治集团,从君主到一般官吏,要克制私欲,恪守礼法,为人民作出榜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篇》)。

在孔子看来,要使政权巩固,要使统治者能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最能长久
起作用的办法,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国。

因此,统治者必须以德修身。

孔子认为,作为统治者,道德修养的目的,不光是为自己,而是“修己以安百姓。

”(《宪问篇》)
第三,“齐之以礼”,重在教育。

孔子认为对待人民,教育为主,刑罚为辅。

为政不能不用刑罚,但可以通过教育,减少刑罚的使用。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
(2)关于举贤任能的思想:
孔子不但强调仁德政治,而且认为仁德政治的实现,还必须依靠贤人,即依靠德才兼备的人才。

他曾打比方说“犁牛为之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棒舍诸?”(《雍也篇》)意思是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必须突破门第界限,选拔出身贫寒而又很有才德的人作政府官吏,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政治主张。

同时,孔子提出选拔贤能是“民服”的重要条件,强调管理人才不要总是揪住小过错不放,必须“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子路篇》)并且“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颜渊篇》)通过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从而使邪者归正。

3、《论语》的伦理思想
(1)认识天命伦理在社会中的作用孔子重视对现实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而对一切与现实较远的自然宇宙或鬼神问题,则采取不加深究的办法。

对鬼神“敬而远之”,对鬼神问题“存而不论”。

对祭祀也不否定,但也不采取宗教的狂热态度;只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人事,如“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篇》)“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同时,也要承认命定论,尽人事,知天命。

孔子指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颜渊篇》),认为人的生死富贵都是由命运决定的。

孔子承认命定论,又提出“知命”,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尧曰篇》)
(2)认识名分以及人伦纲常的重要作用
孔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子路篇》)孔子的正名,就是从原两周政治结构(亦即宗法等级结构)的观点出发,来纠正当时政治领域中天子、诸侯、大夫这一等级序列中名实不符的情况,以保持他所希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篇》)的政治稳定秩序。

其目的是希望在保持旧的政治结构的前提下,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封建性的社会变革,从而达到天下的统一。

这就是所谓的“王道一统”。

(3)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
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总原则,也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包括“忠、孝、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廉、耻、勇”等。

孔子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但这种“忠”是有条件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篇》),并非“愚忠”。

孔子所谈论的“忠”,更多的是指交友、择友、待友的方法,即“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篇》)。

此外,“孝”即“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政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篇》),“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罕篇》)等,都是“仁”的思想在处理不同的伦理关系的具体体现。

4、《论语》的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人不分类别,不分阶级出身,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卫灵公篇》)。

在教育实践中,孔于还提出了—个影响深远的原则,即“诲人不倦”(《述而篇》)。

孔子曾经认为很难与互乡(一个地方)的人沟通,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对此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篇》),意思是“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

人家改正了错误以
求进步,我们应该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孔子提出做人要重视全面发展,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篇》)即立志要高远,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努力学习知识,那就会有缺点,甚至犯错误;他还经常和学生探讨诗文,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季氏篇》),借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联系实际,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他很注意对自己弟子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篇》),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篇》)
(4)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在教学中,不使用灌注式,而充分使用启发式。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孔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乐于学习。

孔子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积极状态,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篇》)(5)慎言慎行,学以致用
孔子的教育方针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篇》)他经常向学生灌输“读书”与“从政”互为依存、相互补充的思想。

他曾鼓励学生漆雕开去做官,但漆雕开认为“吾斯之未能信。

”(《公治长篇》)即对自己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自认为尚未达到“学而优”的程度,要继续学礼,晚点做官,所以孔子听后很高兴。

学诗时,孔子也要求学生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
为?”(《子路篇》)意思是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5、《论语》的学习思想(1)学习态度上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治长篇》),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篇》),并且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篇》),就是说读书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个人吃穿等生活俗事所拖累。

甚至要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篇》)的精神。

(2)学习方法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思学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学习上还要精益求精,如诗经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篇》),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6、《论语》的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可以说是孔子“仁”的方法论,是其思想的最高层次,主要有:
(1)“过犹不及”思想。

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讲过头和“不及”一样有害,处理—切事情既要反对过大,也要反对“不及”。

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上,提倡“居敬而行简”,但又反对“居简而行简”;经济上,提倡“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文艺上,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德伦理上、反对“以德报怨”,提倡“以直报怨”;教育上,提倡学思不可偏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和而不同思想。

所谓和,就是矛盾对立面或各种不同因素的和谐结合。

所谓同,就是人为地取消矛盾对立面的差异,或人为地去掉各种不同的因素,而强求简单的同—。

这种思想,政治上,强调缓和矛盾,既要求人们不“犯上作乱”,又要求统治者克制私欲;强调君臣之间交换意见,臣子对君主要“勿欺也,而犯之”。

经济上,强
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生于战国时代,诸侯黯武,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紊乱。

再加上处士横议,异端并起,信伪驰骋。

孟子眼见圣道衰微,正途塞蔽,于是在继承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上,宣扬“仁政学说”。

他首先主张人性本善,欲以此拯救人心之陷溺。

进而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希望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尤其对宋明理学影响巨大。

宋以后,孟子学说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一)“性善”学说“性善”学说是孟子全部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人性本质,同具“善端”。

譬如说:一个无知的幼儿,将要掉到水井里去 , 不论什么人看到了,都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这种“怵惕恻隐”之心完全出于天性,没有其他任何因素掺杂其中, 这就是所谓的“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善端”。

因此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并且“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这就是著名的“四端”学说,也是孟子对其“性善”论的最直接的表述。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有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这种与生俱来的善性,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他比喻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告子上》)孟子在强调人性本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外界影响。

他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二是人自身是否有向善的主观愿望,
他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尽心上》)他还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愿意向善,那就是“自暴”、“自弃”、“自贼”。

为了使人的“善性”能够保存和扩展,孟子提出了一系列修身养性的方法,如:
1、存心养性“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尽心下》)孟子以为,人性既然有善端就必须加以存养,否则极易为后天之物欲所断丧。

2、顺性而为
“子能顺祀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祀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祀柳而以为桮棬, 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告子上》)孟子以“祀柳”(柳树)编制成“桮棬”(器具)为喻,质问告子:人性就像祀柳,仁义就像桮棬,你是顺着祀柳的性状编制呢?还是破坏其性状而为呢?借此论证只有顺着性之本然,才可以成为善人。

3、扩充善端
“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性之善端,犹如萌蘖初生,极为细弱,存养固然重要,但若不能扩充,则徒然存养也无济于事。

因此,推己及人才是呵护“善端”的正确途径,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梁惠王上》)
4、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告子上》)孟子认为,为了保持“善端”,一切惟义是从,至其终极,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二)“仁政”思想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

他指出,“仁政”源于“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公孙丑上》)由此,提出如下“为政”主张。

1、民贵君轻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他认为,一个国家组成的要素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民,有人民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主,所以人民最为尊贵。

当齐宣王问孟子对“臣弑其君”的看法时,孟子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梁惠王下》)在那个君权至上的年代,有如此民本思想,足见孟子思想之开明,见识之卓越。

2、保民而王
孟子既然主张“民为贵”, 那么一切政治措施,都应该以“保民”为首务。

倘若能够做到“保民而王”,则天下“莫之能御”。

而保民之实,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富足;富足之道,则在于“制民之产”,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梁惠王上》)至于赋税,在郊门内不是井田的,采取“什一,去关市之征”(《滕文公下》);在郊门外井田制度中,“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即八家共耕的公田收入即作为赋税。

人民有了恒产,生活安定了,还要进一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使百姓明人伦,知礼让。

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3、因袭先王
孟子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离娄上》)孟子认为,只有遵循先王的法则治理国家,人民才能蒙受恩浑。

所谓先王,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 历代圣王所实施的典章制度,正是他们从事经世济民之政治经验的结晶,顺之而行,治理国家便能达到完善的境界。

与此相反,“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
也。

”(《离娄上》)
4、尊贤使能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离娄上》),又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尽心下》)他认为“仁者”应当被提拔到“高位”,而“尊贤使能”关系到国力之强大;他还主张“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尽心上》),“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公孙丑下》),即要罗致贤能之士,国君首失必须忘掉自己的权势,而且必须对贤能之士致敬尽礼,否则贤能之士不会为之所用。

大多贤能之士有其气骨,不会为权势所屈,所以国君不仅要对他致敬尽礼,还得要优遇重用之。

5、反对战争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所以坚决反对一切攻城掠地的残酷战争。

孟子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豁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他认为,为政者要想统治天下,绝不是靠着兵革的坚利,而是要获得民心的支持。

如果昏庸无道,失去人民的支持,乃至亲戚都叛离他,即使兵革再坚利也是无用的。

并且,孟子最厌恶那些自以为善于战阵的人,也最不喜欢那些自谓能为君主开疆辟土,充实府库,能为君主结交盟国,战无不克的人。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尽心下》)又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告子下》)如此鲜明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是极力反对武力和战争的。

(三)教育思想
和孔子一样,孟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在“性善学说”中,孟子主张人性皆有善端,仁、义、礼、智都根植于心,所以教育也要顺着人的本性,使“善端”自动扩充,从而到达圣贤的境界。

这样便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因此,孟子的教育主张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