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6 鲁科版必修1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
![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0e3611dd88d0d232d46a6f.png)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 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选自鲁科版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
从学科知识上看,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理论;从学科方法上来说,是将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应用,并为下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从学科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该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改变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掌握了物质的分类和离子反应相关理论。
2.能力水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具备归纳、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是再潜在能力上尚有不足,如:实验探究能力,即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尚不完备。
3.心理状态分析:正处于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抽象思维逐步形成但不完善。
因此,如何进行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三、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含碳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用途差异及其转化过程与方法:通过该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勤于思索,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在“教学目标”中,特别注意让学生对“反应物量的不同,引起反应不同”有所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感受化学的魅力。
2.重点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3.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用互联网技术,课堂以外与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验。
4.学习方法课内小组合作交流法,课外网络查找资料,互动法四、过程分析[课前问题导学]:1、你所知道的含碳化合物有哪些?请收集相关图片,并将其分类。
2、苏打与小苏打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你了解它们的性质吗?请列表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碳的多样性》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49fa51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2.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碳的化学性质;(2)掌握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碳的化学性质;(2)通过分类、比较等方法分析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3)通过实例了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环保意识,认识碳元素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化学性质;(2)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和用途;(3)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
2. 教学难点:(1)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比较;(2)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碳的多样性》相关章节;2. 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3. 试剂:石墨、金刚石、木炭、二氧化碳、碳酸钠等;4. 课件:碳的多样性相关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提问碳的化学性质,引出本节课主题《碳的多样性》。
2. 知识讲解:(1)讲解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金刚石、石墨、木炭等;(2)讲解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等;(3)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石墨、碳-60等;(4)讲解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及应用。
3. 实验探究:(1)进行碳的化学性质实验,如碳的燃烧、还原等;(2)观察碳的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3)探究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如溶解性、酸碱性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碳的多样性和其在自然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碳的化学性质、碳的同素异形体及碳化物、碳酸盐和碳酸的性质;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碳的多样性的理解;3. 搜集关于碳的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等,下节课分享。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 教案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d86fdc31126edb6e1a10bb.png)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1课时教案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关注获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培养。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碳单质的多样性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
(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各种碳单质的介绍,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及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②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体会实验、观察、分类、比较等方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进一步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C60和碳纳米管知识体会化学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生产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节知识通过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承载了相关的碳及其化合物的内容,并阐述了同素异形体。
从物质类别和化学学科的特点角度深化了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物质的知识,知识停留在具体物质层面上。
还没有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和成型的探究方法。
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一些化学问题的水平有待提高。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6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6 鲁科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bc3e178db9f3f90f76c61b93.png)
碳的多样性知识与技能1.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学会区分同素异形体;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3.了解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碳纳米管等前沿科学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自然界中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迫切感和责任感。
3.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同素异形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教学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生活动)用镊子取一块碳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初中对碳的了解,谈谈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存在形式。
(讨论与交流)生1 金刚石、石墨、C60生2 大理石、甲烷……(师生共同活动)碳在自然界中非常广泛地存在,形态上可分为游离态和化合态。
(多媒体投影)图片:碳的各种存在形式教师讲解:碳酸盐和碳酸氢盐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方法导引)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碳酸钙有哪些性质?完成相关方程式。
学生回忆交流。
生1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它可以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加热分解也会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CaCO3+2HCl====CaCl2+CO2↑+H2OCaCO3CaO+CO2↑师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它们的性质又如何呢?会具有和碳酸钙相似的性质吗?出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让学生仔细观察。
(多媒体投影)碳酸钠(sodium carbonate),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白色固体,广泛应用与玻璃、造纸等工业。
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NaHCO3,俗称小苏打,白色固体,用作发酵粉。
(科学探究)在了解了碳酸钙的性质以后,我们可以先来猜测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性质。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
![碳的多样性(鲁科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55740387c24028905fc30f.png)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课标要求]1、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知道含碳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含碳化合物及有机物2、以碳元素为例了解同素异形现象,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3、能举例说明碳元素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并加以简单分析,能写出相关反应物的化学方程式4、了解碳酸钠的主要性质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与强酸、强碱反应,受热分解),知道它们性质差异及其转化,能根据它们性质的差异及其转化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粉末[教材内容展现]1)常见碳单质的结构和状态,同素异形体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方程式)3)自然界中碳的转化,模拟溶洞的形成(实验)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交流研讨)[教学建议]1、不要求学生掌握碳的三种单质中碳原子的结构2、知识技能重点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3、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应用各类物质间的反应关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含有相同元素的物质间的转化第一课时【学案设计】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问题探究:1、你能举出哪些碳元素的单质?2、为什么同是碳元素能组成不同的碳单质?阅读课本完成下表小结:1、、、是由碳元素构成的不同单质。
2、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性质几乎相同。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讨论探究】1、你熟悉哪些碳酸盐?哪知道这些碳酸盐有什么性质?推测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2、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你认为碳酸氢钠能与哪些物质反应?设计实验方案【归纳整理】1、关于金刚石、石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C.金刚石质硬,石墨质软D.他们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2、关于Na2CO3和NaHCO3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B、NaHCO3比Na2CO3稳定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消耗HC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3、将石墨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不是化学变化B、金刚石和石墨性质相同C、是氧化还原反应D、是化学变化但不是氧化还原反应4、取两份质量相同的小苏打,一份直接与稀盐酸反应,另一份先加热至恒重,再与稀盐酸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消耗相同浓度的盐酸一样多 B.消耗同浓度的盐酸后者多C.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一样多(不包括加热生成的)D. 与盐酸反应后相同条件下收集的气体后者多。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碳的多样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5c700d25c52cc58bd6be83.png)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1、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3、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c08090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6.png)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1、碳的多样性》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鲁科版必修1第三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了解并能讲述碳在自然界的循环2、掌握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3、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掌握发生的反应方程式4、能够了解水垢的形成及除去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第3章第1节,教学课时为2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学生虽然在初中接触了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的物质,但是由于受初中化学知识的深广度的限制,很难达到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水平。
本节根据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介绍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并能解释与含碳物质有关的现象。
碳族元素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已知物质中,含碳化合物达几千万种,其中大多数是有机物,学好本节课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已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初中已接触过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元素的物质,但由于受初中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现在让学生在第一章学习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之后再来研究其常见和常用物质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2.了解溶洞的形成,工业炼铁的原理等。
3、能够用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溶洞的形成,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的科学思维。
3.进一步体验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3.1《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ff949633d4b14e852468be.png)
《碳的多样性》第二课时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了解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 知道含碳化合物种类及其分类,能说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并比较其差异,
2.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多媒体教学。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鲁科版(精品教案)
![碳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鲁科版(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382832581b6bd97e19ea0b.png)
安徽高中化学优质课第一节碳的多样性泗县二中熊荣俊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查阅资料,了解、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将学生编为四组;、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针对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教案1 鲁科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7687c3b9f61fb7360b4c6588.png)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二、重点、难点(一)知识上重点、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一)学生准备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二)教师准备1、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2、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3、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 3.1 碳的多样性 教案1 鲁科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ca00729f78a6529647d5378.png)
化学:鲁科版必修1《碳的多样性》教案(1)碳的多样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碳的多样性》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25cd5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2.png)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碳的多样性》说课稿一、引言(100字)本节课是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课程中的《碳的多样性》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碳的多样性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碳元素的性质、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碳的多种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对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00字)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将掌握碳元素的性质和特点,了解碳的同素异形体,认识碳的多种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2.能力目标:学生将掌握化学公式的书写和计算,能够分辨碳的同素异形体,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化学实验结果。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50字)1.掌握碳元素的性质和特点;2.了解碳的同素异形体及其区别;3.认识碳的多种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
四、教学难点(50字)1.理解与区分碳的同素异形体;2.掌握化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教学过程(1200字)1. 导入与激发学生兴趣(150字)引导学生回顾以往所学的有机化合物,提问: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质属于有机化合物呢?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的讲授(400字)2.1 碳元素的性质和特点(150字)通过讲解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电子排布和化学键的形成,帮助学生了解碳元素的特点,如稳定性高、能够与多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等。
2.2 碳的同素异形体(150字)介绍碳的同素异形体,包括同分异构体、环状异构体和位置异构体。
通过实际案例和示意图,详细解释各种异构体的结构差异和性质差异。
2.3 碳的多种化合物的特点和应用(100字)通过列举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烷烃、烯烃、炔烃、醇、醛、酮等,讲解其结构和性质,并介绍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甲烷的燃料、乙烯的制品等。
3. 实验演示(300字)3.1 实验目的(50字)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加深对碳元素和其化合物的理解。
2013年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一化学教案《碳的多样性》(鲁科版必修1)
![2013年安徽省怀远县包集中学高一化学教案《碳的多样性》(鲁科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2c17ba61c850ad02de8041e4.png)
第1节碳的多样性1碳单质的多样性1.同素异形体(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碳:金刚石、石墨、C60;氧:氧气、臭氧(O3)。
【领悟·整合】由于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构成,所以同素异形体往往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组成同素异形体各种单质的原子间连接的方式不同(即结构不同),因此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别。
2.金刚石、石墨、C60(1)结构①金刚石:每个碳原子与另外4个碳原子以一种较强的相互作用相连接,形成正四面体结构,向空间伸展形成空间网状结构。
②石墨:石墨晶体是层状结构。
在同一层内,碳原子排列成正六边形(碳原子位于正六边形的顶点上),一个个正六边形排列成平面网状结构,每一个碳原子都跟其他3个碳原子相连。
在同一层内,相邻的碳原子以较强的相互作用相结合,但层与层之间以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相结合。
③C60: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它的形状像足球,由12个正五边形和20个正六边形组成。
分子内部,碳原子间以较强的相互作用结合,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知识·链接】①昂贵的实验:1797年英国化学家钱南为了测出金刚石的成分,做了一个非常昂贵的实验。
他将金刚石放在密闭的、充满氧气的箱子里进行燃烧(箱子是纯金制的),结果却令人非常意外-——子里的气体成分竟然是二氧化碳。
②碳-60家族:这一类物质的分子式可以表示为C n,n为28到540之间的整数值,有C50、C60、C70、C84、C240等,科学家预言C540有可能实现室温超导;也有设想将某些药物置入C60球体空腔内,成为缓释型的药物。
碳-60家族已经广泛地影响到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及医药科学各领域。
③碳纳米管:碳纳米管可分单层及多层的碳纳米管,它是由单层或多层同心轴石墨层卷曲而成的中空碳管。
碳纳米管非常微小,5万个并排起来才有人的一根头发丝宽。
鲁科版必修一《碳的多样性》说课稿
![鲁科版必修一《碳的多样性》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85060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4.png)
鲁科版必修一《碳的多样性》说课稿一、引子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说课老师,今天我带来的内容是《碳的多样性》。
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学习碳的四种排列形式和碳的构成物质,探究碳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碳的多样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二、教学目标•了解碳的四种排列形式:石墨、金刚石、纳米管和富勒烯,及其特点;•掌握不同构成物质中碳的多样性:有机物、无机物和半有机物;•讨论碳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影响;•发展学生观察、实验、整理材料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碳的四种排列形式和特点1.1 石墨石墨是由大量的碳原子通过键结构形成层状结构。
它的层与层之间只有弱的相互作用力,使得石墨具有了“软硬不一”的特点。
石墨可以作为铅笔芯,因为其层状结构能够产生滑润感,并且不会磨损纸张太多。
1.2 金刚石金刚石是由大量的碳原子通过键结构紧密堆积形成的晶体。
金刚石的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紧密相连,使得它成为最坚硬的天然物质,常用于工具和珠宝制作。
1.3 纳米管纳米管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管状结构,其中的碳原子依次排列并形成非常密集的连接。
纳米管具有很高的导电性和热传导性,可以应用于纳米电子器件和材料加固方面。
1.4 富勒烯富勒烯是由碳原子形成的球状结构,它的分子由一系列五、六元环构成。
富勒烯在医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药物输送和光电子器件中。
2.碳的构成物质:有机物、无机物和半有机物2.1 有机物有机物是由碳和氢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我们身边的很多物质都是有机物,如葡萄糖、酒精等。
有机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食物的营养和塑料制品等。
2.2 无机物无机物是不含有碳的化合物,如氧化物、盐酸等。
无机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例如矿物质和水等。
2.3 半有机物半有机物是指含有有机基团或碳骨架的化合物,例如脱氧核糖核酸(DNA)。
半有机物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DNA作为遗传物质的存储和传递。
碳的多样性教案6(高一化学)
![碳的多样性教案6(高一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0a042a18cfc789eb172dc832.png)
碳的多样性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为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碳及其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在初中化学已有涉及,本节继续较深入的介绍碳的多样性及碳转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了解碳的重要化合物Na2CO3与NaHCO3。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有关碳单质和一些碳的重要化合物(如CO、CO2、CaCO3)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设计思想设置情景、探究实验,运用媒体展示,交流研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等方法组织教学,营造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使学生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这样,即可利用“似曾相识”的正面效应——学习基础,又可消除“似曾相识”的负面影响——“冷饭热炒”。
四、教学目标1.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素异性体的概念。
2.了解碳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主要性质。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难点:碳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碳酸钠和碳酸氢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设计〔引入〕碳既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又是构成地壳中岩石和化石燃料的主要元素。
碳以多种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碳的多样性。
〔阅读〕课本P59一、二段〔展示〕金刚石、石墨、C60有关视频资料〔提问〕通过阅读和视频资料,联系初中所学知识,想一想:1.例举已学过的或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含碳的物质?它们分别属于哪类物质(根据物质的分类),分别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2.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3.石墨、金刚石结构的异同,碳各种单质的物理性质不同的主要原因。
4.碳各种单质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5.如何证明石墨、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金刚石碳单质石墨C60金刚石、石墨和C60物理性质、用途比较。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学案6鲁科版必修1
![高中化学碳的多样性学案6鲁科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f92f49bf312b3169a551a4dc.png)
《碳的多样性》温习学案【最新考纲】一、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二、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3、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考向瞭望】一、碳单质各类同素异形体结构、性质、用途及其他相关概念辨析二、利用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关系进行综合实验、推断和相关计算【知识梳理】一、碳单质的多样性1、比较碳的几种单质2、比较几个概念同素异形体:------------------------------------------------------------------------------------------------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1)与O2反映(2)与金属氧化物反映CuO(3)与非金属氧化物反映:如CO2(4)与强氧化剂的反映:如浓硝酸二、普遍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物【探讨1】CO2与NaOH溶液反映的产物二、盐【探讨2】Na2CO3与 NaHCO3的辨别:【探讨3】Na2CO3与 NaHCO3与盐酸的反映:【探讨4】除杂: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的Na2CO3?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三、自然界中碳的转化一、写出下列矿石的化学式:大理石-------------方解石---------------白云石----------------菱锌矿-------------菱镁矿--------------二、植物的光合作用3、石笋、钟乳石、石柱的形成进程方程式:-------------------------------------------------4、柴炭的燃烧方程式:------------------------------------------------------------------------------4、水垢的形成方程式:-----------------------------------------------------------------------------六、尿素的合成------------------------------------------------------------------------------------------。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 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db436f02d276a201292ed3.png)
化学鲁科版必修1 第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第2课时教案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时从木炭燃烧、水垢形成和消除、工业炼铁等实例阐述了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元素的转化,为学生提供了解释或解决平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学生对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反应在初中有一定了解,而对这些转化在自然界中、生活生产中的意义和影响了解不多。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2.难点:含碳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模型课前准备学生:预习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师:准备实验仪器及药品,高炉炼铁装置模型,编制学案板书设计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教学设计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什么是同素异形体。
它们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为什么?2.Na2CO3和NaHCO3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和不同的化学性质?3.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有哪些方法可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4.Na2CO3和NaHCO3如何转化?情景导入在自然界中,有多种多样的碳单质,也有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它们之间进行着永不停息的转化,而碳的转化与我们的生存和环境密切相关。
推进新课【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阅读导引:1.CO2是通过哪些途径进入大气的?2.CO2是通过哪些途径回归地壳的?3.碳元素是如何通过生物体循环的?【设计思路】培养阅读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交流分享】自然界中碳及化合物间的转化【过渡】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转化不仅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环境,而且创造了很多奇迹,比如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溶洞,那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我们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方案模拟溶洞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的多样性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金刚石、石墨、C60的结构,学会区分同素异形体;
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重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3.了解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碳纳米管等前沿科学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自然界中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迫切感和责任感。
3.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同素异形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用镊子取一块碳展示给学生看。
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初中对碳的了解,谈谈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存在形式。
(讨论与交流)
生1 金刚石、石墨、C60
生2 大理石、甲烷……
(师生共同活动)碳在自然界中非常广泛地存在,形态上可分为游离态和化合态。
(多媒体投影)图片:碳的各种存在形式
教师讲解:碳酸盐和碳酸氢盐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方法导引)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碳酸钙有哪些性质?完成相关方程式。
学生回忆交流。
生1 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就是碳酸钙,它可以与稀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加热分解也会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CaCO3+2HCl====CaCl2+CO2↑+H2O
CaCO3CaO+CO2↑
师那么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它们的性质又如何呢?会具有和碳酸钙相似的性质吗?
出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让学生仔细观察。
(多媒体投影)碳酸钠(sodium carbonate),Na2CO3,俗称纯碱或苏打,白色固体,广泛应用与玻璃、造纸等工业。
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NaHCO3,俗称小苏打,白色固体,用作发酵粉。
(科学探究)在了解了碳酸钙的性质以后,我们可以先来猜测一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性质。
根据初中学习的溶解性表,学生很容易得出它们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
当然也有同学会提出能判断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吗?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来假设它们可能有的性质:溶解性大小问题,与稀盐酸能否反应,加热能否分解等。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假
设,归纳总结后,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探究:与酸(稀盐酸)反应,加热,与盐(氯化钙)溶液反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等。
可分成四组,每组探究一个方面,然后汇总。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观察,随时给予指导。
[总结]
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都会放出二氧化碳。
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没有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剧烈。
板书: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生2 碳酸钠加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加热易分解,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二氧化碳。
板书:2NaHCO3 = Na2CO3+CO2↑+H2O
生3 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氢钠不反应。
板书:Na2CO3+CaCl2====CaCO3↓+2NaCl
生4 碳酸钠、碳酸氢钠都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板书:Na2CO3+Ca(OH)2====CaCO3↓+2NaOH
NaHCO3+Ca(OH)2====CaCO3↓+NaOH+H2O
师碳酸氢钠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还有别的写法吗?
学生思考交流: 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
教师精讲: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可以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可以与某些盐反应,也可以与某些碱反应,碳酸氢钠加热可以分解,碳酸氢钠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
[例题剖析]
【例1】如何鉴别碳酸钠和稀盐酸两瓶无色溶液?
生可以采用相互滴加的方法。
把碳酸钠逐滴滴加到盐酸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立即有气泡产生,这是因为此时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2NaCl+CO2↑+H2O;而把盐酸逐滴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刚开始无现象,因为刚开始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盐酸才出现气泡,反应是NaHCO3+HCl====NaCl+CO2↑+H2O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和大家一起了解了碳的各种单质的性质和结构,重点讨论了碳的化合物——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性质,通过自己进行实验探究,自己总结归纳,同学们不仅可以感觉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意义,更是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任何科学假设,都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
板书设计
碳的多样性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碳酸钙
CaCO3+2HCl====CaCl2+CO2↑+H2O
CaCO3CaO+CO2↑
碳酸钠(Na2CO3)
Na2CO3+2HCl====2NaCl+CO2↑+H2O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Ca(OH)2====CaCO3↓+2NaOH
碳酸氢钠(NaHCO3)
NaHCO3+HCl====NaCl+CO2↑+H2O
2NaHCO3Na2CO3+CO2↑+H2O
NaHCO3+Ca(OH) 2====CaCO3↓+NaOH+H2O
活动与探究
如何由氢氧化钠溶液制取纯净的碳酸钠溶液?设计有关的实验方案,并且找出最佳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