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夹层投资:比风险投资更重要的融资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夹层投资:比风险投资更重要的融资手段最近两年,那些曾经爆炒“风险投资”概念、好像它是高科技产业唯一救世主的理论家们,唯恐会感到这套理论有点不太简单编下去了。
在美国,风险基金投资额自2000年达到创记录的1059亿美元后便急剧下降,2022年是406亿美元,02年是214亿美元,去年连续一路下滑到182亿美元。
相应地,风险基金的筹资力量也从00年的1054亿美元衰退到02年可怜巴巴的91亿美元,03年稍有反弹,也只有108亿美元。
与此同时,另一种投资形式却保持稳健的进展。
这就是所谓“Mezzanine投资”,一般翻译为“夹层投资”。
2022年,在美国市场上,夹层基金和收购型基金的总筹资额从02年的256亿美元增加到267亿美元,分别是当年风险基金筹资额的2.8和2.4倍。
而欧洲市场夹层投资相对活跃程度更高,其对于成长型公司的投资额上升了16%,从2022年的45.8亿增加到52.8亿美元。
其实,夹层基金过去就始终比风险基金更重要。
在1995年的时候,美国夹层基金和收购型基金的总筹资额就达到了268亿美元,同样大大超出当年风险基金的100亿美元。
只是在90年月末期,风险投资的超常规飙升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眼球,使夹层基金相对黯然失色,也在全球掀起了一股不问国情、盲目推崇风险投资模式的浪潮。
同样在
中国,媒体热忱和政策留意力也曾过分集中于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
好像在促进创新型企业进展方面,中国缺的不过是这一两样金融手段而已。
事实唯恐是,中国金融体系由于长期国家垄断和过分监管,处在全面不发达的状况,可以说已严峻滞后于经济进展水平。
我们欠缺的金融工具,怕是太多了。
闲谈不表,回到夹层投资这个话题。
夹层投资之为“夹层”,由于它是一个杂交性的东西,兼有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双重性质。
它是一种次级债,也是一种股权。
就像Mezzanine的英文原意,是指剧院中一楼和二楼之间较小的厢座夹层,“夹层投资”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上,也处于底层的股权资本和上层的优先债(高级债)之间。
同样,就融资额度而言,它通常也比上下层的股权融资和优先债权融资额都要小。
它直接记录为次级债,同时往往要加上一个解释:这种债权总是伴随相应的认股权证,投资人可依据事先商定的期限或触发条件,以事先商定的价格购买被投资公司的股权,或者将债权转换成股权。
换句话说,我借一笔钱给你,一方面你需要不断还本付息,同时在肯定条件下,我可以将剩余的债权按事先定价转换成股权(或另行认购)。
过去几年中,国内不少介绍风险投资的文章书籍,都错误地把夹层投资当成了风险投资的一种,或者是其一个阶段(有人将其牵强附会地
解释成“成熟期风险投资”)。
其实,两者的性质迥然不同。
风险投资一般寻求控股,或至少取得足够影响公司决策的股权。
投资方会不断关怀甚至干预公司今后的运营,对公司管理团队进行辅导甚至改造,并乐观参与今后的二轮、三轮融资活动,常常直到公司上市或被收购后才告退出。
这种高度关怀当然使不少创业者受益匪浅,但另一些创业者可能会把它视为威逼性的“资本的力气”。
风险投资方和公司创业者之间发生冲突的状况并不少。
另外,风险投资既然是股本投资,一旦失败就可能血本无归,所以风险投资的期望回报率也比较高,通常会在35%-45%甚至更高。
夹层投资则很少寻求控股,一般也不愿长期持有股权,更倾向于快速地退出。
当企业在两轮融资之间、或者在盼望上市之前的最终冲刺阶段,资金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刻,夹层投资者往往就会从天而降,带给企业它所最需要的现金,然后在企业进入新的进展期后全身而退。
这也是它被称为“夹层”投资的另一个缘由。
夹层投资的操作模式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寻求的回报率也低一些,一般在18-28%左右。
不过,这个期望回报率仍大大高于债权的回报率。
在今日的资本市场上,5-7年期次级债(也是夹层投资的合同期限)的回报率一般只有10-12%。
为此,夹层投资一般要求较低的分期还款,和较高的到期还款,以保证始终握有足够数量的债权,其目的就是在公司增长到肯定程度、股权增值后,利用所谓“退出触发机制”,将债权转换为股权。
由于夹层投资者追求的是投资回报,而不是掌握公司,因此,
它通常并不真正转换股权,而是将这一权利出售给盼望掌握公司的第三方,例如二轮融资、上市前融资的投资者,收购并购的要约方等等。
因此,夹层投资常常会在远不到合同期限的时候,就先行变现退出。
夹层投资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成为颇适合于成长型公司的一种融资方式。
事实上,夹层投资曾主要是传统行业的融资工具,如房地产业。
在欧美,房地产开发商能够获得的贷款(高级债),一般只够整个项目所需资金的70-75%,而开发商自有资本往往只有项目规模的10%。
这其中缺口的15-20%,通常正是靠夹层融资来补足。
今日,房地产业可能仍是利用夹层融资最多的行业,据估量,2022年美国房地产业夹层融资的总额,可能在650亿到1350亿美元之间。
不过,从上世纪90年月开头,很多投资家发觉,高科技成长型公司也可以成为夹层投资的良田。
对于企业来说,必需能够叙述一个“成长的故事”,才有可能赢得夹层投资。
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新商业模式的创立,对外收购的机遇,等等,都可成为“故事”的素材。
在这一点上,夹层投资家和风险投资家颇有相像之处。
不同的是:风险投资家更注意企业营收的高成长潜力(意味着高回报率),而夹层投资家既盼望企业有较高的营收增长潜力,也盼望企业的“故事”中包含了近期甚至即期的基本利润增长,盼望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
不难看出,在高科技产业突飞猛进、连青蛙都知道进行网络婚礼的时期,风险投资家的战略更简单
取得其预期的高回报率。
但是,最近两年,高科技企业变得谨慎,更当心地维护自己的会计帐户,避开接受盲目追求增长的扩张策略,这就给了夹层投资制造了较大的舞台。
另一方面,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也有充分的理由选择夹层融资。
成长型企业通常自有资本比例较低,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降低。
因此,它们一般难以供应足够的担保,猎取银行贷款(高级债)来支持自己的扩张。
假如引入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又会大大稀释创业者的股份,甚至让他们失去对公司的掌握。
对许多创业者来说,这是难以承受的梦魇。
夹层投资虽然也包含股权内容,但在作价上一般比风险投资高出50%左右。
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也避开了创业者股权的过分稀释。
要说夹层投资肯定比风险投资更为重要,唯恐过于武断。
假如高科技行业又消失一个新的高速增长黄金期,则风险投资完全可能再掀起一个进展高潮。
不过,在目前这个谨慎的市场上,就对高科技成长型公司的投资总规模而言,夹层投资的确已经再次追上甚至反超风险投资。
我们至少可以说,它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融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