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质偏弱学生运动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体质偏弱学生运动心理障碍
的表现、成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质偏弱心理障碍成因与对策The Causes of Sports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Physically Weak Students with in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Wang Y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nifestation,cau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of sports mental obstacles of physically weak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sports;physically weak;psychological ob -stacle;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Author 's address P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523133,Dongguan,Guang -dong,China
高校体育课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贯彻教育方针,塑造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人才起着基础性作用。
高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面对所有学生,特别是体质偏弱学生,应当科学研究并掌握其心理特点以及变化规律,明确其出现心理障碍的成因,根据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及时排除心理障碍。
1体质偏弱生经常出现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通常意义上是指影响到正常个体外在行为的内在心理状态。
其实质是使人的正常活动潜力发挥受到不良影响,让人不能对外界刺激做出良好状态应答反应的阻滞性心理因素。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质偏弱生运动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1.1心理自卑
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质上的原因,对体育运动发展能力没有自信心,感觉自己不是能把体育科目学好的料,在上体
育课时缺乏信心。
无论怎样努力,
同其他同学比起来,都会觉得要低一等。
因此,在进行体育知识学习与体育能力锻炼的时候,表现得很自卑、消沉与忧郁。
1.2心理焦虑
学生在某些体育教学情景下,觉得正在接受或者预计会接受的知识技能,对于其自尊心可能会发生潜在威胁,进而产生焦虑的心理情绪。
一般这样的学生因为基础差,在学习上碰到挫折,测验结果不如意时,会出现非常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出恐惧、紧张、焦急、忧虑、不安等心态。
1.3心理厌倦与心理冷淡
体质偏弱学生自我感觉不是能学好体育的料,对于体育课程内容没有兴趣,积极性低,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更是表现出对于体育课的非常厌倦的心理,个别时候表现为请
假与拒绝上课。
一些学生对于体育课做出心理冷淡的反应,这是在面对挫折时的自我防御与自我保护心理的体现。
一些学生在上体育课时觉得吃力,运动能力迟迟得不到提升,水平止步不前,继而丧失继续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体育课出现反应冷淡与意识麻木的心理。
2体质偏弱生心理障碍出现的原因
高校体质偏弱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心理障碍,其原因重点表现于主观及客观两方面。
从主观层面来讲,有可能是其在小学阶段,忽视了身体与技能的训练,在中学时期,运动能力同其他学生相比就要稍差一些,再就是因为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与一般学生相比较,显得稍慢,所以感觉到自身运动水平落后,对自己的体育运动继续发展失去信心。
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只注意学习文化知识,对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以为体育课上也可以,不上也可以,兴趣淡薄、动机不强,积极性不高,情绪控制能力差,没有进取心。
这些都是导致体质偏弱学生发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原因。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组织、教学方法形式过于单调,而内容又过于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教师没有亲切感与鼓动力,器材、场地、体育卫生设施配备不完善,教师教学作风差等,都是导致体质偏弱学生形成运动心理障碍的根源。
3体质偏弱生心理障碍的解决途径
3.1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确认高校体育教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动作技能,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得到发展;而另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心理品德及智力教育方面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更为明确的思想和学习目标。
清晰确认体育运动和体育学习,是为了培养教育高素质人才,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与未来体育的思想,让学生把未知欲望同未来社会的发展联系到一处,把让我锻炼转变成为我要锻炼,帮助学生构建体育学习方面优良的动机及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导向,确定体育对于人生的重要价值。
3.2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消除心理障碍,首先应当消除情感障碍,体质偏弱学生因为表现不好,常会受到教师的训斥批评,或者是惩罚,因此他们的内心会出现戒心、敏感与敌意等情绪。
他们在心理上往往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瞧不起自己,继而在心理上出现与老师的对抗或者隔阂状态,让师与生之间难以有效进行情感沟通。
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消极观念的矫治。
教师应当努力去除这部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障碍,对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东莞52313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4-0154-02
(下转第157页)
154
他们倾注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帮助,在情感上接近,在心理上理解,在生活上关心。
让这些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
老师的可信、
可敬、可亲,用实际行动赢得体质偏弱学生的拥护与热爱。
3.3注重培养体质偏差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是指用科学的体育研究理论知识来进行体育实践指导素质。
就是可以综合应用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有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原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独立而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把学到的技能有
效地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教师一定要仔细研读大纲、
教材,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才可以让学生更快地培养与发展体育水平。
3.4注重培养体质偏弱学生的意志
一些体质偏弱学生,体育成绩迟迟得不到提高是由于没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做耐力运动练习怕累,做器械运动练习怕痛,做素质运动练习怕苦。
由于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惰性,导致不想练习,更或者是无法坚持进行练习,最后导致体育成绩下滑。
把体质偏弱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出来,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除思想教育方面的正确引导之外,还应当时刻注意督促其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去,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3.5注意心理障碍原因的自我查找
积极归因,转变态度。
影响到行为结果的可能原因有主观因素,如疾病、主观努力等,还有外界环境,如教材难易程
度等。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体质偏弱学生进行自身行为与结果的原因分析评价。
通过这种方法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积极影响,学习以及行为表现得到同步提高。
矫正这一部分学生消极观念与行为的过程中,教师要克服任务难度所带来的考验,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原因中的调节与激励功能,尽可能地在易于发生变化的因素中找出可以对学生运动水平与运动积极性产生明显变化的因素。
这样既可以防止对于体质偏弱学生人格与自尊心的损害,也可以体现出教师尊重、期待与信任体质偏弱学生的态度。
让其可以看到自身存在哪些不足,明确从哪些方面入手改正不足,从而能够更顺利地转变对于自身的消极认识,重新建立自信心与自尊心。
3.6以成功经验提升学生运动积极性
成功的经验可以极大地增强人的自信心,去除自卑心
理,提升积极性。
根据偏弱学生的心理情况,
要给他们更多地创造有利时机与成功条件,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比如改变练习方法,转换个别的动作要素,如节奏、速度、力量、幅度、方向等,再比如适当改变器械的重量与高度等。
让这些学生能得到成功的喜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再辅以不断的过程强化,不但能去除其消极心理防御机制,还可以起到密切师生联系,激发学生向上的意愿,提升运动机能水平的目标。
3.7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体质偏弱学生形成运动心理障碍的因素来源于很多方面。
对于上体育课没有信心的学生,要用以往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例子去教育,让他们坚固勤能补拙的思想。
对于体质很差而运动愿望强烈的学生,要以增强体质作为切入点,多讲一些方法和技巧,组织同学多帮助他们。
只有对这些体质偏弱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效果。
4总结
体质偏弱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复杂,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
如果对原因与表现没有准确了解与及时调整,非常容易使学生因为灰心而放弃体育运动。
所以应当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准确分析,并拿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助其树立自强心、自信心、自尊心,调动他们进行锻炼的主动性。
这对于提升高校整体教学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尚志强.大学体育差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克服方法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2(5).
[2]刘龙柱.培养学校学生对体育兴趣的方法研究[J].体育学刊,2006(6).[3]熊虎.体育差生的心理转化规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4]张洁.大学体育差生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9).
[5]张佩旭.高职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体育疏导途径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编辑胡俊龙小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的使用需要。
(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体育教师在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中的作用。
体育师资力量是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生活待遇,使他们能立足本职岗位,扎根农村学校,安心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努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Z].中发[2007]7号.2007-5-4.
[2]汪明旗,刘凌宁,吴务南.江西省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和对策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00.
编辑胡俊龙
!!!!!!!!!!!!!!!!!!!!!!!!!!!!!!!!!!!!!!!!!!!!!
(上接第154页)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