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留守儿童抑郁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及讨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
·学术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100871)
——
—留守儿童抑郁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及讨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逐年增多,这一群体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其教育问题也日渐受到重视。

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抑郁、焦虑、冲动等问题比较突出,而抑郁问题尤其严重。

对2000~2018年留守儿童抑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已有文献中尚存的问题及研究建议,帮助教师理解和认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教导留守儿童学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抑郁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9)02-0042-03
DOI:10.13525/ki.bclt.201902014
作者简介:梁娟(1985—),女,硕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学。

◆教育理论
2019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
Feb.,2019第1034卷
第2期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ol.1034No.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劳动力需求迅速增长。

对应这种城市劳力需求增长而来的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浪潮。

然而,受限于农村家庭本身的条件,农村劳动力的下一代大多被迫留在老家,这部分被迫留下的孩子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2015年5月,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接近一半的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比例达47.2%。

数量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不容忽视。

随着留守儿童逐渐长大,他们必将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而他们的心理将如何发展,也将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抑郁、焦虑、冲动等问题比较突出,其中抑郁问题尤其严重。

本文旨在对2000~2018年留守儿童抑郁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影响留守儿童抑郁的人口学特征、影响因素、保护因素等进行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同时,也希望能帮助教师认识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定义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以下三个基本要素:(1)外出父母的数量;(2)孩子的年龄界定;(3)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

关于外出父母的数量,研究者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整体,父母双方在家庭中具有不同的功能,缺一不可,所以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务工,就会对儿童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郝振,崔丽娟,2007)。

在留守儿童年龄标准方面,近年来研究者逐渐达成共识,即以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18周岁及以下)为宜。

对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儿童留守时间达到半年时,比较有鉴别力,可以作为划分留守儿童的标准(郝振,崔丽娟,2007)。

因此,对“留守儿童”较为公认的定义为:“在一年中,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累计时间至少为6个月,被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长辈、亲戚、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赵景欣,申继亮,2011)
42
二、留守儿童的抑郁研究
(一)留守儿童抑郁的流行病学特征
徐志坚(2016)等人对2000~2015年发表的关于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检出率的相关论文进行探讨分析发现,留守儿童抑郁症状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徐志坚,等,2016;王艳,等,2011;何靖蕾,等,2011)。

而留守儿童抑郁症状存在年龄差异,7~13岁留守儿童的抑郁症状检出率明显高于14~18岁。

高文斌等(2007)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且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

父母在儿童13岁或13岁以上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低。

这提示父母在儿童13岁及以上时离开,对其青年早期的抑郁水平的影响将会比较小。

(二)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等都是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因素。

其中家庭因素影响最大,对于家庭因素的研究也最多。

1.依恋与分离
彭运石、王玉龙等(2017)的研究显示,亲子依恋的安全性与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呈显著正相关。

亲子依恋是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因素,也和留守儿童的情绪健康直接相关。

凌辉等(2012)发现如果在年幼时(6岁以前)与父母分离,无论留守时间长短,都将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而年龄较大时(6岁以后)与父母分离,则分离时间越长,对行为和情绪发展的消极影响越严重。

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张连云,2011)。

2.虐待及忽视
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虐待与忽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程培霞,等,2010)。

留守环境所导致的不利处境给留守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表现为消极情绪和不良问题行为增多(申继亮,2008)。

代养人教育能力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也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王东宇,
2005)。

(三)留守儿童抑郁的保护因素
1.亲子沟通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感知到的父母关爱越少,其孤独感越强(范兴华,等,2016)。

而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爱等能有效减少留守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亲子沟通频率对于儿童的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唐有财,2011;范兴华,2016)。

父母与儿童的联系频次过低,将对儿童的抑郁水平产生较大影响(高文斌,等,2007)。

父母亲合水平的增加能降低儿童的孤独感(赵景欣,2013)。

而母亲的支持,对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刘霞,2007)。

2.隔代亲合
隔代亲合是指祖辈与孙辈之间良好的情感联结,包括积极的行为互动和亲密感受。

隔代亲合能显著降低留守儿童的抑郁,还能够通过提高儿童对留守烦恼的积极认知评价、降低其对留守烦恼的消极认知评价来影响儿童的抑郁水平(赵景欣,等,2016)。

3.同伴关系
友谊质量在一定条件下能缓解留守压力带给儿童的影响。

友谊质量对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均有保护作用,而对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友谊质量对留守时间较短(1年以内)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的预测作用最强(王晓丽,等,2011)。

王东宇等(2005)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同伴拒绝与其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

同伴接纳能降低留守儿童的违纪行为及孤独感,而同伴拒绝会给留守儿童带来消极的影响(赵景欣,2013)。

4.师生关系
有研究显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接纳与其孤独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张连云,2011)。

留守女生感受到较多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和亲密感,留守男生则感受到较多来自父亲的工具性支持。

这可能与男女两性的个性特点以及传统观念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不同有关(刘霞,2007;赵建平,2006)。

和留守时间1年以内的儿童相比,留守时间5年以上的儿童感受到更多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情感支持、陪伴和肯定价值。

随着留守时间的增加,儿童渐渐习
43
2019.2·学术
惯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家的生活,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呆在学校,与教师和同学的交往机会逐渐增加,从而感受到较多来自他们的支持(刘霞,2007)。

三、讨论及建议
以往对留守儿童抑郁的研究多是横向研究,对留守儿童抑郁的纵向研究较少,从而缺少对留守儿童抑郁发展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另外,关于留守儿童人格结构类型及人格发展变化的研究,以及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效干预的研究较少,这些方面的有效研究可以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从文献中可以看到,教师的肯定、陪伴、积极关注和情感支持,对于留守儿童父母的缺席情况有一定的心理补偿甚至替代作用,而同伴的接纳,也能一定程度降低留守压力带给儿童的负面影响。

因此,教师如果能多给留守儿童提供关怀及情感支持,同时呼吁其他学生更多地接纳和关心留守儿童学生,都可以帮助其缓解负性心理感受,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培霞,达朝锦,曹枫林,等,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及情绪和行为问题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
[2]段玉香,阎平.农村留守儿童应付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
[3]范春玲,唐登华,赵德明,等.淮北市区中学生抑郁障碍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
[4]申继亮,胡心怡,刘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6).
[5]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等.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范兴华,何苗,陈锋菊.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希望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
[7]范兴华,方晓义,张尚晏,等.家庭气氛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外向性与自尊的中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22(4).
[8]高文斌,王婷,刘正奎,等.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
[9]高文斌,王毅,王文忠,等.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和校园人际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1).
[10]郝振,崔丽娟.留守儿童界定标准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
[11]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12]胡心怡,刘霞,申继亮,等.生活压力事件、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13]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14]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
[15]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4).[16]刘霞,赵景欣,申继亮,等.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状况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
[17]李晓巍,刘艳.父教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依恋、师生关系与主观幸福感[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18]凌辉,张建人,易艳,等.分离年龄和留守时间对留守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5).[19]凌辉,张建人,钟妮,等.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友谊质量及社交地位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6).
[20]彭运石,胡昆,王玉龙.亲子分离年龄对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影响:家庭功能的调节[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4).[21]徐志坚,慈志敏,姜岩涛,等.留守儿童抑郁症状的检出率——
—2000~2015年发表论文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3).
[22]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
[23]王东宇,王丽芬.影响中学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
[24]王晓丽,胡心怡,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5]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26]张连云.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孤独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2011,19(1).
[27]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45(7).
[28]赵景欣,申继亮.留守烦恼的认知评价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孤独[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4).
[29]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编辑:成向阳)
44
2019.2
·学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