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探究
电脑CPU的发展史
![电脑CPU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9629294d6bec0975f565e241.png)
[灌水]电脑CPU的今世前身我是好猫于2015/8/1 10:32:51 发布在凯迪社区>猫眼看人一、Intel 4004微处理器是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计算机微处理器,就像当时的广告说的一样,它是"一件划时代的作品"。
它片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晶体管之间的距离是10微米(也就是10000纳米,和现在的22纳米相差甚远),能够处理4bit的数据,每秒运算6万次,主频0.74MHz,运行的频率为108KHz,成本不到100美元。
英特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将4004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具革新性的产品之一"。
4004外形4004核线路局部二、1972年4月,英特尔推出第一款8位微处理器――8008。
现在回头看8008属于无心插柳的产物,其实它是Intel一笔不太成功的买卖之后的自己吞下的“苦果”,但是却幸运的成功了。
8008外形8008核Intel C8008为世界上第一款八位元处理器。
8008共推出两种速度,0.5 Mhz以及0.8 Mhz,虽然比4004的工作时脉慢,不过因为是八位元处理器(比起4004的四位元),整体效能要比4004好上许多。
8008可以支援到16KB的存。
C8008是比较珍贵的紫色瓷镀金接脚版本,D8008则是后期出的量产版。
三、Intel 8080为英特尔早期发布的处理器。
它于1974年4月发布,是一枚8位元处理器,主频为2MHz,它集成6000只晶体管,每秒运算29万次,拥有16位地址总线和八位数据总线,包含7个八位寄存器,支持16位寻址,同时它也包含一些输入输出端口,这也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外部设备在存寻址能力不足的问题。
它是英特尔公司继4004芯片推出的第三代微处理器,8080比4004快十倍而且数据宽度也从4位扩展到8位,被广泛应用与各种控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中。
自1975年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以后,8080芯片帮助英特尔在几年后占据了电脑芯片的霸主地位。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https://img.taocdn.com/s3/m/6c42315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3.png)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后摩尔定律时代,单靠制程工艺的提升带来的性能受益已经十分有限,Dennard Scaling规律约束,芯片功耗急剧上升,晶体管成本不降反升;单核的性能已经趋近极限,多核架构的性能提升亦在放缓。
AIoT时代来临,下游算力需求呈现多样化及碎片化,通用处理器难以应对。
1)从通用到专用:面向不同的场景特点定制芯片,XPU、FPGA、DSA、ASIC应运而生。
2)从底层到顶层:软件、算法、硬件架构。
架构的优化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处理器性能,例如AMD Zen3将分离的两块16MB L3 Cache 合并成一块32MB L3 Cache,再叠加改进的分支预测、更宽的浮点unit 等,便使其单核心性能较Zen2提升19%。
3)异构与集成:苹果M1 Ultra芯片的推出带来启迪,利用逐步成熟的3D封装、片间互联等技术,使多芯片有效集成,似乎是延续摩尔定律的最佳实现路径。
主流芯片厂商已开始全面布局:Intel已拥有CPU、FPGA、IPU产品线,正加大投入GPU产品线,推出最新的Falcon Shores架构,打磨异构封装技术;NvDIA则接连发布多芯片模组(MCM,Multi-Chip Module)Grace系列产品,预计即将投入量产;AMD则于近日完成对塞灵思的收购,预计未来走向CPU+FPGA的异构整合。
此外,英特尔、AMD、Arm、高通、台积电、三星、日月光、Google 云、Meta、微软等十大行业主要参与者联合成立了Chiplet标准联盟,正式推出通用Chiplet的高速互联标准“Universal ChipletInterconnectExpress”(通用小芯片互连,简称“UCIe”)。
在UCIe的框架下,互联接口标准得到统一。
各类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Chiplet芯片,有望通过2D、2.5D、3D等各种封装方式整合在一起,多种形态的处理引擎共同组成超大规模的复杂芯片系统,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经济节能的优点。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2d262321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73.png)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1多核心技术多核处理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替代单处理器,解决微处理器频率上的发展瓶颈。
多核上将集成更多结构简单,低功耗的核心。
与目前主流的双核平台向比,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内存和I/O,每一个处理器共同应用内存和I/O提供的相关数据,增强了了所有内核的计算负载,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
另外多核处理器的内核动态加速技术也对提升处理器速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一个四核的Core I7处理器中,当一个任务只需要两个内核时,就可以关闭其他的两个内核,然后把工作的内核运行频率提高,加快运行速率。
这样的动态调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和CPU整体的处理水平,降低了功耗。
随着广大用户和游戏发烧友对处理器速度追求,多核心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生产成本也将越来越低。
2超线程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多线程处理器已经引入服务器领域,硬件多线程已经成为主流应用,并且其在提升处理器性能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被予以重视。
所谓多线程,就是具备并行处理多任务处理能力的计算平台,同时也用于区别任务的优先程度,分配给对时间比较敏感的任务优先运行权。
在处理多个线程的过程中,超线程处理器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分别使用闲置的执行单元。
大大提高了处理器内部处理单元的利用率和相应的数据、指令的吞吐能力。
但是同时,超线程技术也有一定的瓶颈,由于CPU限定的TDP值是恒定的,超线程技术会占用一定的TDP而影响超频。
例如,在关闭超线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降低CPU的功耗和发热,使得CPU环境更有利于超频。
CPU的发展趋势1 国内趋势由于intel等公司对专利权的垄断以及美国对我国采取的禁运措施,国CPU必然将走过一个完全自主的道路(类似于苹果电脑的一体化形式)。
完全自主的CPU指令集不同外界兼容,但是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指令集完全自主可控是最为安全的。
另外,国产CPU的市场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自主完善软硬件兼容,开辟新的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仍要不断争取获得主流架构的授权,以保证对于windos系统的兼容。
通用CPU发展趋势及国产CPU发展之路-胡伟武-优博21期
![通用CPU发展趋势及国产CPU发展之路-胡伟武-优博21期](https://img.taocdn.com/s3/m/3af46f2f482fb4daa58d4bbe.png)
• Wintel联盟走向分化,IT产业出现多极化态势
• Intel在2009年收购世界最大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提供商Windriver,并联合 诺基亚推出MeeGo操作系统 • 微软购买了ARM架构开发许可,Windows 8支持ARM构架,开始拓展智 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市场
以CPU为代表的基础技术平台的变革
• 蚀刻等问题越来越难以处理,可制造性问题突显 • 片内偏差(On Chip Variation)问题突出 • 65纳米工艺的栅氧厚度已经降低至1.2纳米(约为5个硅原子层),漏电 电流急剧增加。
新工艺及新材料技术延续摩尔定律
• 最近几年摩尔定律延续过程中采取的新技术
• 在90/65纳米制造工艺中,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工艺:应力硅 (Strained Silion)、绝缘硅(SOI)、铜互连技术、低k介电材料等 • 高k介质和金属栅技术打通了通往32/22纳米的通路,扫清工艺技术的一 大障碍:采用高k介质(SiO2的k为3.9,高k材料为20以上)相当于提 升栅极的有效厚度,使漏电电流下降到10%以下 • Intel最近实现了3D晶体管,为摩尔定律继续延续注入了新活力 • 但2020年前后晶体管尺寸难以进一步缩小已经成为共识
IBM时代的纵向整合
• 在早期的大型机时代,主要应用是科学计算,以IBM为 代表的公司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芯片、主机和应用软件 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向用户推销其产品。 • 在PC机出现之前,大型主机的CPU和操作系统往往都是 由同一个公司研发的,如IBM的RISC芯片和OS/400操作 系统、DEC的Alpha AXP芯片和VMX操作系统等。这样 做可以使CPU和操作系统密切配合,发挥最大效能
• 传统结构遇上主频、功耗、设计复杂度等 瓶颈,不得已向多核结构发展
CPU主流品牌及发展
![CPU主流品牌及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9a99f7a7fd5360cba1adb11.png)
CPU主流品牌及发展目前世界上生产CPU的主要厂商有Intel、AMD、IBM、VIA及Transmeta等,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Intel和AMD两家公司所垄断。
(一)Intel系列CPUIntel处理器的产品线非常齐全,从低端的赛扬系列处理器到高端的64位奔腾处理器和服务器专用的至强处理器应有尽有。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IntelCPU。
1.P4处理器2000年11月,Intel推出了P4处理器,到目前为止共有三种不同的核心架构,采用的接口标准也有所不同。
其中,第一代Wilamete核心P4已经淘汰。
(1)Northwood核心。
该核心P4处理器于2002年推出,与前代Wilamete核心相比,Northwood核心有三个方面的特点:0.13μm制造工艺、512KB二级缓存和铜连接工艺。
它采用了Socket478架构,FSB有400/533/800MHz三种,为区别起见,在主频后分别加入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FSB。
下图A所示为Northwood核心处理器的外形。
(2)Prescot核心。
Prescot核心的P4是Intel目前最新的处理器,采用0.09μm工艺生产,集成1M二级缓存。
Prescot核心的P4有Socket478和SocketLGA775两种架构,为区别于上一代的P4,在主频后加入了字母E。
下图B所示为Prescot核心处理器的外形。
2.Celeron(赛扬)处理器Celeron处理器是相应的奔腾系列处理器的简化版本,同Pentium一起发展,到现在已经推出五代产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是Celeron4和CeleronD处理器。
(1)Celeron4处理器。
Celeron4有两种核心,最初是Wilamete核心,后来使用了Northwood核心。
新核心的Celeron4处理器采用0.13μm工艺,128K的二级缓存,FSB 为400MHz,使用Socket478架构,具有稳定、超频性能出色以及低发热量等优点。
Inter cpu发展简史
![Inter cpu发展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77b3c5d8d15abe23482f4d36.png)
1、8086:第一款PC处理器8086是第一款面世的X86CPU-在此之前,英特尔公司已经发布了4004,8008,8080,8085等CPU。
8086可以使用外部20位地址总线管理1MB的内存。
不过IBM选定的4.77MHz 速度实在是有些低了,在最终退市前它的速度可以达到10MHz。
世界上第一台PC使用的处理器就是8086的衍生品-仅有8位(外部)数据总线的8088。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上的控制系统用的就是8086处理,2002年的时候NASA(美国宇航局)还在eBay上购买了几块8086,因为英特尔早已不再供货了。
2、80286:支持16MB内存,依然是16位发布于1982年的80286在同频率下性能要三倍于8086处理器。
它可以支持16MB内存,不过依然是16位处理器。
它是第一款带有MMU(内存管理单元,memorymanagementunit)模块的处理器,使得它可以管理虚拟内存。
和8086一样,它也没有浮点运算单元(FPU),不过它可以使用X87协处理器。
它的最大频率为12.5MHz,相比之下,竞争对手的速度已经能够达到25MHz了。
]3、80386:32位,高速缓存英特尔公司的80386是第一款32位的X86处理器,有好几个版本存在,其中最知名的是16位数据总线的386SX(Single-wordeXternal)和32位数据总线的386DX (Double-wordeXternal),其余的两个版本就不值一提了:386SL首次提供了(外部)缓存管理功能,386EX用在了太空计划中(哈勃望远镜使用的就是它)。
4、486:首次拥有APU(浮点运算单元)和Multipliers(乘法器)486的出现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很长时间内486DX2/66都是游戏玩家的最低配置。
这款发布于1989年的CPU带来了几项有趣的新功能:板载APU,数据缓存和第一个时钟乘法器。
板载APU和x87协处理器的搭配组成了486DX(不是SX)系列。
]如何从CPU型号和编号看CPU数据
![]如何从CPU型号和编号看CPU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79bb0d54f01dc281e53af06d.png)
[学习]如何从CPU型号和编号看CPU数据一、如何从表面读出CPU数据一、认识篇1.Intel篇我们先以Intel的现在的主流CPU P4为例子说明CPU编号代表的含义。
下图是一块P4 1.7G的CPU,让我们仔细看看上面的编号。
第1、2行:Intel Pentium 4,即P4处理器。
第3行:1.7GHz/256/400/1.75V,分别表示处理器工作频率/L2高速缓存大小/前端总线频率/工作电压,因此这是一颗1.7GHz、L2高速缓存有256KB、前端总线400MHz、工作电压1.75V的P4。
关于处理器的工作电压,早期推出的有1.7V,而现在从1.4~2GHz的都是1.75V了。
第4行:SL57V MALAY,SL57V表示处理器的S-Spec编号,从这个编号也可以查出处理器的其他指标,是否盒装也是靠这个编号来识别的。
S-Spec编号后面是生产的产地,这个处理器是马来西亚生产的,此外还有COSTA RICA(哥斯达黎加)等其他地区。
第5行:L118A981-0023,表示产品的序列号,这是一个全球唯一的序列号,每个处理器的序列号都不相同,区域代理在进货时会登记这个编号,从这个编号也可以了解处理器到底是经过什么渠道进入零售或品牌机市场的。
第6行:I,产品注册标志(Intel)。
再让我们看看赛扬的编号含义。
下图是一块赛扬II 533CPU的编号。
第1行:celeron(tm)/ MALAY,就是赛扬处理器,MALAY表示产地,这块CPU的产地也是马来西亚的。
第2行:533A/128/66/1.5V,分别表示处理器工作频率/L2缓存大小/前端总线频率/工作电压,因此这是一颗533MHz、L2缓存有128KB、前端总线66MHz、工作电压1. 5V的赛扬。
第3行:Q013A307-0389 SL46S其中“Q”代表的是产地,后面的013代表的是生产的年份和周次,这里面的0代表是2000年(依此类推1,就是2001年……)13代表第13周。
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探究
![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a9f1731711cc7931b716cf.png)
第22卷第5期2006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Journal o f Ch ifeng C olleg eV ol.22N o.5Oct.2006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探究张 力(包头财经学校,内蒙古 包头市 014030) 摘 要:CP U是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而CPU性能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未来CP U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双核(多核)处理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综合发展.关键词:CP U;双核处理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中图分类号:T P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06)05-0045-02 CP U是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而CPU性能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而工作频率又与很多因素有关,片面的追究某一方面的技术可能在短期内能够提高CPU的工作频率,但这种提高并不能决定CPU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CP U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双核(多核)处理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综合发展.1 双核(多核)心处理器技术“双核(多核)心”技术就是在一颗CP U中真正集成两个(多个)物理运行核心,并且每个核心都使用自己独立的高速缓存.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双核(多核)心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与使用两个(多个)独立CP U所组建的系统基本没有区别.在双内核处理器当中,每个内核都有独立的Hy perTransport总线连接系统请求单元(SRQ)和系统内存,能在一个时钟周期之内处理两倍以上的数据,管理一个以上的线程,这种技术使得整个系统性能有相当大的提高,而整体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并不高,从而能够在普通桌面系统中得到普及.双核(多核)处理器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它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一枚芯片内集成两个(多个)对等的CP U内核,这种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维度的对等设计;另外一种则是纵向维度的双核(多核)设计.在第一种体系结构中,由于采用的是两个(多个)对等的CP U内核,每个CPU可以独立运作,有很好的并行运算,从而使性能获得提高.在第二种体系结构中,由于内部的CPU的地位并不相等,每个CP U无法进行独立运作,但它们逻辑是分立的,可以有效地提高CPU的硬件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执行效力.这种体系结构的思想就是通过提高执行效率达到提高效能的目的.因此,在双核(多核)处理器技术中,无论采用第一种体系结构还是采用第二种体系结构,都能提高整个处理器的工作效率.2 新型材料技术U(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是硅半导体芯片,在半导体制造业发展的几十年中,硅原料本身的自然属性一直没有对芯片运行速度的提高产生任何阻碍作用.但是,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硅原料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成为了芯片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的绊脚石,但是制作芯片的硅衬底本身在本质特性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目前在一些实验中采用了单一同位素硅(100%的硅28)做原料,大大改善了芯片的发热和能耗问题.这种纯同位素材料与现在的混和同位素材料相比能够带来很高的性能提升,但是其高昂的制造成本也使得该材料被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极小.目前在大规模量产中真正可行的改进方案就是应变硅技术.所谓“应变硅”,字面上意思是“受到应力的硅”.该技术的原理是将硅的晶体拉伸,这样沿拉伸方向电子的迁移率就会提升,导致电阻减小.在M OS管的栅极下沟道处的硅做成拉伸的“应变硅”,当M OS管打开的时候电流就会更顺利地沿着拉伸方向在源极和漏极之间流动,速度也能更快.这样,当MOS管工作时,主要电流还是通过沟道,向衬底分散的漏电流就会相应减少,而且MOS管与衬底间的寄生三极管能获得的驱动电流也相应减小,这样就减少了发生“闩锁”效应的可能.简单说,如果能够迫使硅原子的间距加大,就可以减小电子通行所受到的阻碍,也就相当于减小了电阻,这样一来发热量和能耗都会降低,而运行速度则得以提升.而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是找到一种成本相对较低,可大规模应用的方法来加大硅原子距.目前Intel在其最新版本的P4和Dothan处理器中使用了这项技术.此外A MD也将在其90纳米的A thlon64产品上使用应变硅制造工艺.应变硅技术的应用在CPU制造工艺中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而且其生产成本也并不是很高,预计今后大多数处理器都将广泛使用应变硅技术,能够让速度继续得以提升.3 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应用量子计算机,简单说就是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能够实现量子计算的机器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5CP.4机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中的能耗问题.若计算机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可以改造为可逆操作,那么在量子力学中,它就可以用一个么正变换来表示.早期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的经典计算机,并没有用到量子力学的本质特性,如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相干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任何改变,是建立在对二进制“比特”的操作上.机器性能的提高主要靠缩小元器件的尺寸.预计再过20年左右,将要降到几个原子的大小,而当电路线宽小于10纳米时,电子波动性必须考虑,这时会出现种种新的物理现象,称为量子效应.利用量子效应工作的电子元件称为量子元件,量子处理器和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是必然.而实现量子计算,需要大量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成果.所谓纳米是一个长度概念,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技术是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纳米材料被定义为在尺度上小于一百纳米材料体系,在此体积下,物质将表现出不同于常态的特殊性,在晶粒尺寸、表面面积与体内原子数比和晶粒形状等方面与一般材料有很大的不同.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革命性材料的最基本建构单元,使得我们可以进入自然尺度之外的空间来做观察,纳米科技的研究已发掘出一些新的制造和操纵材料,可用于处理器、内存等芯片的制造过程,将给传统IT技术带来新的突破和商机.总体上讲,“双核(多核)心”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将是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影响CPU技术的还不止这些技术上的因素,还有其它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商业因素等.我们只有全面衡量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地把握CP U 的发展方向.(责任编辑 白海龙)(上接第33页)量居全世界第一,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为赤峰医药产业提供有力支持,赤峰制药集团可以利用这种天然优势,力求打造北方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赤峰制药集团2000吨土霉素扩产是自治区重点工程,力争“十一五”期末土霉素产量6000吨,居全国第二,盐酸土霉素达800吨,居全国第三,灰黄土霉素达300吨,居全国第一.把赤峰建成特色药、中成药的生产基地,将生物产业集群做大.3.3 食品工业集群赤峰食品工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赤峰地区具有天然资源优势,可以充分带动赤峰农业产业化,也能够吸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草原兴发和塞飞亚两个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形成集体优势.赤峰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日产120吨液态奶项目开工,此项目可带动周边10个旗县区发展奶牛业.塞飞亚集团2000万只肉鸭项目建成投产,此项目可安置7000人就业,酒类产业有宁城老窖公司和燕京啤酒赤峰有限公司.这些龙头企业可以促使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参考文献:[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高洪森.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责任编辑 白海龙)(上接第42页)自己须要的其他功能.多态多态是指一个方法只能有一个名称,但可以有许多形态,也就是程序中可以定义多个同名的方法,用“一个接口,多个方法”来描述.可以通过方法的参数和类型引用.总之,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封装能让程序员不必修改公有接口的代码即可实现程序的移植;继承能使重用代码成为可能;多态能使程序员开发出简洁,易懂,易修改的代码.同时,使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非常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它把一个把业务逻辑从具体的编程技术当中抽象出来,这个抽象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不考虑问题解决的细节,把问题的最主要的方面抽象成为一个简单的框架,集中精力思考如何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把问题的细节分割成一个一个小问题,再专门去解决细节问题.当然,不能断言,面向对象编程要比面向过程编程好,每种编程方式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如面向过程的编程开发快,发布快;面向对象的编程易于维护,可扩展和代码重用.到底哪个编程模型好,看用户的实际需要与便利,以便在更具体的细节上进行深究探索,来开发出更实用的好项目.参考文献:[1]杨敏.V isual F oxPro6.0实用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丁爱萍.V isual BASIC程序设计(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张效祥.Jav a就业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责任编辑 白秀云)6 4。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8efdc0755acfa1c7aa00ccbb.png)
CPU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对物质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CPU作为电脑的核心组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71年只有2300颗晶体管的Intel 4004微处理器到现在的以亿为单位的Intel i7处理器,科技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随着对原有技术的升华和新技术的提出CPU会向着更高的空间发展!CPU,中央处理器(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心和控制核心。
他是计算机的核心所在正如同人的大脑一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既然CPU的重要性如此高,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CPU的发展历史吧!由于在处理器方面Intel在各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我们就以Intel为代表来进行讨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Intel以数字命名的CPU类型:Intel 4004 微处理器发布时间: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
其晶体管数目:约为2千3百颗。
·频率/前端总线 : 108KHZ/ 0.74MHz (4bit)·封装/针脚数量 : 陶瓷DIP / 16针·核心技术/晶体管数量: 10微米 / 2250·尺寸为3mm×4mm历史意义:4004只能称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处理器,而不是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第一款微处理器应该是美国军方研制,用于F-14雄猫战机中由6颗晶片组成的中央空气数据计算机:CADC(CenterAir Data Computer),虽然它的构造比4004还要简单,速度只有9.15KHz。
4004 是英特尔第一商用款微处理器,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元。
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
Intel还曾开发出4001(动态内存DRAM)、4002(只读存储器ROM)、4003(Register),三者再加上4004,就可架构出一台微型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后习题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后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d84e5a9b6648d7c1c74643.png)
单元1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1、填空题(1)电子计算机可以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2)微型机可以分为台式机和笔记本。
(3)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为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4)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大基本构件。
(5)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2、简答题(1)简述微型机的分类。
答:按制造工艺MOS型、双极型;按机器组成:单片机单板机个人计算机三.按机器字长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2)简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答:主机内部处理器硬件系统外部存储器硬盘、闪盘、软盘、光盘外部设备输入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计算机系统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系统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3)简述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答: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硬件和软件是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互相依存的两大部分,它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硬件和软件互相依存硬件是软件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件的正常工作是硬件发挥作用的唯一途径。
计算机系统必须要配备完善的软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且充分发挥其硬件的各种功能。
⑵硬件和软件无严格界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既可以由硬件实现,也可以由软件来实现。
因此,硬件与软件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绝对严格的界面。
⑶硬件和软件协同发展计算机软件随硬件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而软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促进硬件的更新,两者密切地交织发展,缺一不可。
单元2 主板1、填空题(1)主板按结构可以分为ATX、BTX和支持ITX(2)主板芯片组按CPU平台划分可以分为支持intel和支持amd(3)计算机主板的CPU接口最多可以挂127个设备。
(4)计算机主板包括CPU 插槽、板卡扩展插槽、内存条插槽、外设接口、BIOS 芯片、主板芯片组、跳线开关等基本构建(5)扩展能力主要是指主板所支持的插槽和接口等。
CPU发展史
![CPU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aabb4b0d76eeaeaad0f33021.png)
2005年第2季度,Intel公司推出第一款双内核PC机处理器 Pentium D,取代Pentium4,处理器命名为Smithfield。 Pentium D 8系列采用90nm制程,LGA775封装,800MHz FSB,两个核心各配 备有1M的L2,支持EM64T,Vanderpool,XD Bit和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y,省电技术)。
Pentium D处理器
Intel的双核心构架像一个双CPU平 台,Pentium D处理器沿用Prescott架 构及90nm生产工艺。Pentium D内核由 两个独立的Prescott核心组成,每个核 心拥有独立的1MB L2缓存及执行单元, 两个核心共拥有2MB缓存。由于两个核 心都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必须保正每 个二级缓存中的信息完全一致,否则就 会出现运算错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Intel将两个核心之间的协调工作交给 外部的北桥芯片。
•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3:05:5213:05:5213:05Tuesday, April 20, 2021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4.2021.4.2013:05:5213:05:52Apr il 20,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4月20日 下午1时5分21.4.2021.4.20
超微(AMD)CPU
AMD Athlon (速龙)
超微(AMD)CPU
AMD Duron(毒龙)
AMD Duron采用Socket 370架构插槽,拥有先进 的K75核心,包含“3DNow!”核心指令集,核心内 建128KB一级高速缓存及64KB全速二级缓存,号称 “Celeron”杀手。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史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3fc0813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36.png)
中央处理器CPU的发展史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它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如果把计算机比作人,那么CPU就是人的大脑。
CPU的发展非常迅速,个人电脑从8088(XT)发展到现在的Pentium 4时代,只经过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
从生产技术来说,最初的4004集成了2250个晶体管,而Pentium III的集成度超过了2400万个晶体管。
CPU散热器的发展源于CPU晶体管的增加,每款新品CPU的出现,它的晶体管数量较之于它的前代产品,都有几何倍数增长。
同时CPU的功率也远远高于前一代产品,产生越来越高的热量也就不奇怪了。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INTEL公司CPU的发展历程:1971年,英特尔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4004,这是第一个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四位微处理器,它包含2250个晶体管;而8008则有2500个晶体管。
1974年,8080成为第二代微处理器,第二代微处理器均采用NMOS工艺,集成度约5000只晶体管。
1978年,英特尔公司生产的8086是第一个16位的微处理器。
这就是第三代微处理器的起点。
随后,INTEL又开发出了8088。
和8086一样,8088也是一款16位的CPU,其内部集成了大约29000个晶体管。
1981年,美国IBM公司将8088芯片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也正是从8088开始,个人电脑(PC)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从8088应用到IBM PC机上开始,个人电脑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它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80286集成了大约130000个晶体管。
8086~80286这个时代是个人电脑起步的时代,当时在国内使用甚至见到过PC机的人很少,它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神秘的东西。
到九十年代初,国内才开始普及计算机。
CPU的发展历程
![CPU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891ddc3c8d376eeaeaa31e7.png)
CPU的发展历程CPU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微处理器)的缩写,由运算器和控制器两部分组成,按照其处理信息的字长,CPU可以分为:4位微处理器、8位微处理器、16位微处理器、32位微处理器以及正在走红的64位微处理器。
一、CPU发展的孕育期(1971~1978)代表CPU:intel 4004、8008(4004)世界上第一款可用于微型计算机的4位处理器,是英特尔公司于1971年推出的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004。
由于性能很差,市场反应十分冷淡。
于是Intel公司随后又研制出了8080处理器、8085处理器,加上当时Motorola公司的MC6800微处理器和Zilog公司的Z80微处理器,一起组成了8位微处理器的家族。
二、CPU发展的摇篮期(1978~1979)代表CPU:intel 8086、8088(8086)这期间的代表是英特尔公司1978年推出的这款8086处理器,它是第一块16位微处理器,最高主频为8MHz,内存寻址能力为1MB。
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的指令,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
虽然以后英特尔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
从这点上来说,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8086的性能是那么的不堪,但是它的诞生却奠定了以后CPU发展的基础。
(8088)1979年,英特尔公司再接再厉,又开发出了8088。
8088集成了约29000个晶体管,采用40针的DIP封装,最高频率为8MHz。
也正是从8088开始,PC(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因为1981年IBM公司将8088芯片首先用于其研制的PC机中,标志着PC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
三、CPU发展的婴幼期(1979~1985)代表CPU:Intel 80286(286)1982年,英特尔公司在8086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0286微处理器,它是一颗真正为PC而存在的CPU,IBM公司将80286微处理器首先用在AT机中,引起了业界了极大的轰动。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ad8366749649b6649d74710.png)
中央处理器的发展CPU的英文全称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意思是中央处理单元,我们通常也称之为中央处理器。
CPU是电脑中最重要的核心组件。
通常,一块CPU都要包含运算/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和寄存器这三部分,这些单元都被集成在一块面积不大的硅晶片中。
要了解CPU,首先要了解一些CPU方面的术语,拿这颗Intel新推出的P4 2.8E(图1)来看,它的一些参数已经在金属外壳上刻有了,2.80GHz/1M/800分别代表CPU的主频、二级缓存和前端总线频率。
主频就是这颗CPU的工作频率,一般来说主频越高CPU的速度越快,性能也就越强,主频、倍频和外频之间有一个换算关系:主频=外频×倍频。
这颗CPU的外频是200MHz,于是我们可以推算出它的倍频应该是14。
缓存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Intel通常按照二级缓存的多少来划分Pentium和Celeron,通常两者之间有一倍的差距。
前端总线(FSB)在Intel P4系列CPU 中和外频之间也有个换算关系:前端总线频率(FSB)=外频×4,所以通过这里给出的800MHz,我们可以推算出外频为200 MHz。
目前,市面上的CPU主要是Intel和AMD两家公司的,下面我们从这两个公司的发展旅程来看看CPU的发展。
CPU双雄:Intel & AMD一、早期的CPU早期我们接触的电脑,大部分使用的是Intel的处理器,386、486其实说的就是CPU的型号。
例如486是指CPU为Intel 8 0486(图2)处理器的电脑,Intel的处理器价格昂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买得起的,当时一台普通的486电脑售价接近1000 0RMB。
这个时候的AMD公司一直都在努力仿照Intel的CPU,推出一系列与之兼容的处理器,而且采取和Intel同样的命名方式,也取名叫386、486。
二、Pentium与K5出现1993年3月,Intel发布了继80486之后的又一款CPU,并正式取名为Pentium(奔腾),俗称“586”。
CPU的发展趋势【精选】
![CPU的发展趋势【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b03a433e3c1ec5da50e2709d.png)
CPU的发展趋势1.技术发展趋势(1)工艺的影响。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高性能微处理器基本上都是按照著名的摩尔定律在发展。
根据世界半导体行业共同制订的2003年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及其2004年更新,未来15年集成电路仍将按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
预测到2010年,高性能CPU 芯片上可集成的晶体管数将超过20亿个(到2018年超过140亿个)[4]。
半导体技术的这些进步,为处理器的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源(无论是晶体管的数量和种类)来实现更高性能的芯片,从而有可能在单个芯片上创造更复杂和更灵活的系统。
随着晶体管集成度的越来越高、频率和计算速度的越来越快,芯片的功耗问题、晶体管的封装、芯片的蚀刻等越来越难以处理。
这些因素使得摩尔定律本身的发展及其对处理器的影响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
首先,根据上述的路线图,摩尔定律指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变缓,由原来的1.5年一代变为2-3年一代。
除了技术本身的难度增加以外,集成电路生产线更新换代的成本越来越昂贵,生产厂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收回生产线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处理器主频正在和摩尔定律分道扬镳。
摩尔定律本质上是晶体管的尺寸以及晶体管的翻转速度的变化的定律,但由于商业的原因,摩尔定律同时被赋予每1.5年主频提高一倍的含义[4,5,6]。
事实上过去每代微处理器主频是上代产品的两倍中,其中只有1.4倍来源于器件的按比例缩小,另外1.4倍来源于结构的优化,即流水级中逻辑门数目的减少。
但目前的高主频处理器中,指令流水线的划分已经很细,很难再细分。
例如,Pentium IV的20级流水线中有两级只进行数据的传输,没有进行任何有用的运算。
另外,集成度的提高意味着线宽变窄,信号在片内传输单位距离所需的延迟也相应增大,连线延迟而不是晶体管翻转速度将越来越主导处理器的主频。
功耗和散热问题也给进一步提高处理器主频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因此,摩尔定律将恢复其作为关于晶体管尺寸及其翻转速度的本来面目,摩尔定律中关于处理器主频部分将逐渐失效。
详述Intel系列CPU架构的发展史
![详述Intel系列CPU架构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e465434b2b160b4e767fcf44.png)
Intel系列CPU架构的发展史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又称“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是现代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对于PC而言,CPU的规格与频率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一台电脑性能强弱重要指标。
(一)、4004时代1971年,当时还处在起步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颗微处理器4004。
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一定意义上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
4004处理器核心架构图:(二)、8008时代世界上第一款8位处理器C8008共推出两种速度:0.5 Mhz以及0.8 Mhz,虽然比4004的工作时脉慢,但是整体效能要比4004好上许多。
8008可以支持到16KB的内存。
D8008则是后期出的量产版,发布时间为1972年,8位运算+16位地址总线+16位数据总线,同时它也包含一些输入输出端口,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设计,还有效解决了外部设备在内存寻址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8080时代intel推出的8080不仅扩充了可寻址的存储器容量和指令系统,而且指令执行速度是8008的10倍。
另一方面8080可直接与TTL(晶体管-晶体管逻辑)兼容,而8008则不能,这样就使得接口设计更容易,而且价格更便宜。
8080可寻址的范围(64KB)是8008(16KB)的4倍,随后,1974年第一台PC机MITS Altair 8800问世了。
它写的BASIC语言解释程序是由Bill Gates(比尔·盖茨)和Paul Allen于1975年开发的,他们是Microsoft公司的创始人。
(四)、8085时代8085的最低主频3 MHz,最高主频也不过6MHz。
当年使用此CPU的厂商非常多,包括了AMD,FUJI,TOSHIBA,SIEMENS等等。
英特尔服务器级别CPU发展历程全解析
![英特尔服务器级别CPU发展历程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531d75f46527d3240ce0ba.png)
英特尔服务器级别CPU发展历程全解析CNET中国·ZOL06年11月14日【原创】作者:中关村在线蔺晓峰成立于1968年的英特尔公司,在1971年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4004,经过几十年的磨练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产品的领先制造商。
英特尔公司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英特尔公司提出了Pentium商标注册,英特尔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
1995年推出第一款PC服务器和工作站专用处理器Pentium Pro,自此之后的11年中,处理器从16位到32位再到64位,从单核到双核、四核乃至未来的多核,从150MHz到3GHz以上主频,从X86架构到IA64架构,从奔腾时代到崭新的酷睿时代,从intel inside到Leap ahead,我们领略到了英特尔领导服务器处理器发展潮流的雄姿与伟略,在英特尔“偏执”推动下,全球计算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着。
1995年秋天Pentium Pro处理器1995年秋天,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Pro处理器。
已经初步占据了一部分CPU市场的英特尔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 P6。
P6只是它的核心架构代号,上市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Pentimu Pro。
此款处理器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PENTIUM的2倍。
Pentium Pro等于是介于Pentium跟Pentium II之间的中央处理器芯片(CPU),其架构等于是没有MMX的Pentium II。
Pentium Pro除了内建L2 Cache 以外,也支持多处理器架构,唯一缺点就是必须要用同一制程的Pentium Pro才能使用多处理器架构。
cpu研究报告
![cpu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d867a5c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7e.png)
cpu研究报告
CPU(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性能的核心。
本文主要介绍了CPU的研究成果,通过对CPU的研究,不断提升CPU的性能,使得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更加快速有效。
首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CPU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提高计算速度和降低功耗。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工艺的不断升级,CPU的晶体管数量也逐渐增加,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
同时,人们还发展了多核处理器,使得计算机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了计算效率。
此外,人们还引入了超线程技术,使得单个处理器核心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线程,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性能。
其次,CPU的能效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过去,随着CPU的性能不断提升,功耗也相应增加,这导致了计算机的散热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降低CPU的功耗。
在制造工艺方面,采用低功耗的材料、设计更加节能的电路结构等方法,可以显著降低CPU的功耗。
此外,人们还研究了功耗管理技术,通过动态调整CPU的功耗和性能,根据不同任务的需求进行能量优化,从而提高CPU的能源利用率。
此外,针对特定应用场景的需求,人们还开展了专门的CPU 研究。
例如,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对计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人员设计了专门用于人工智能计算的加速器,如图像处理器(GPU)和神经网络处理器(NPU),使得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人工智能任务。
总之,CPU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通过提高计算速度、降低功耗和优化特定应用场景的性能,CPU 的研究为计算机领域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CPU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人们提供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5期2006年10月
赤峰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ifeng C ollege
V ol.22N o.5
Oct.2006
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探究
张 力
(包头财经学校,内蒙古 包头市 014030)
摘 要:CPU是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而CPU性能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未来CPU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双核(多核)处理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CPU;双核处理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06)05-0045-02
CPU是决定电脑性能的核心部件,而CPU性能与工作频率密切相关.而工作频率又与很多因素有关,片面的追究某一方面的技术可能在短期内能够提高CPU的工作频率,但这种提高并不能决定CPU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CPU技术的发展方向必定是双核(多核)处理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综合发展.
1 双核(多核)心处理器技术
“双核(多核)心”技术就是在一颗CPU中真正集成两个(多个)物理运行核心,并且每个核心都使用自己独立的高速缓存.在实际使用中,大部分“双核(多核)心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与使用两个(多个)独立CPU所组建的系统基本没有区别.在双内核处理器当中,每个内核都有独立的HyperT ransport总线连接系统请求单元(SRQ)和系统内存,能在一个时钟周期之内处理两倍以上的数据,管理一个以上的线程,这种技术使得整个系统性能有相当大的提高,而整体设计难度和制造成本并不高,从而能够在普通桌面系统中得到普及.
双核(多核)处理器将会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为它所采用的体系结构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一枚芯片内集成两个(多个)对等的CPU内核,这种设计实际上是一种横向维度的对等设计;另外一种则是纵向维度的双核(多核)设计.在第一种体系结构中,由于采用的是两个(多个)对等的CPU内核,每个CPU可以独立运作,有很好的并行运算,从而使性能获得提高.在第二种体系结构中,由于内部的CPU的地位并不相等,每个CPU无法进行独立运作,但它们逻辑是分立的,可以有效地提高CPU的硬件资源利用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执行效力.这种体系结构的思想就是通过提高执行效率达到提高效能的目的.因此,在双核(多核)处理器技术中,无论采用第一种体系结构还是采用第二种体系结构,都能提高整个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2 新型材料技术
CPU(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是硅半导体芯片,在半导体制造业发展的几十年中,硅原料本身的自然属性一直没有对芯片运行速度的提高产生任何阻碍作用.但是,随着芯片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硅原料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逐渐成为了芯片运行速度进一步提高的绊脚石,但是制作芯片的硅衬底本身在本质特性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目前在一些实验中采用了单一同位素硅(100%的硅28)做原料,大大改善了芯片的发热和能耗问题.这种纯同位素材料与现在的混和同位素材料相比能够带来很高的性能提升,但是其高昂的制造成本也使得该材料被大规模使用的可能性极小.目前在大规模量产中真正可行的改进方案就是应变硅技术.
所谓“应变硅”,字面上意思是“受到应力的硅”.该技术的原理是将硅的晶体拉伸,这样沿拉伸方向电子的迁移率就会提升,导致电阻减小.在M OS管的栅极下沟道处的硅做成拉伸的“应变硅”,当M OS管打开的时候电流就会更顺利地沿着拉伸方向在源极和漏极之间流动,速度也能更快.
这样,当M OS管工作时,主要电流还是通过沟道,向衬底分散的漏电流就会相应减少,而且M OS管与衬底间的寄生三极管能获得的驱动电流也相应减小,这样就减少了发生“闩锁”效应的可能.
简单说,如果能够迫使硅原子的间距加大,就可以减小电子通行所受到的阻碍,也就相当于减小了电阻,这样一来发热量和能耗都会降低,而运行速度则得以提升.而实现该技术的关键是找到一种成本相对较低,可大规模应用的方法来加大硅原子距.
目前Intel在其最新版本的P4和D othan处理器中使用了这项技术.此外AM D也将在其90纳米的Athlon64产品上使用应变硅制造工艺.应变硅技术的应用在CPU制造工艺中是一个不小的进步,而且其生产成本也并不是很高,预计今后大多数处理器都将广泛使用应变硅技术,能够让速度继续得以提升.
3 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应用
量子计算机,简单说就是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能够实现量子计算的机器.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源于对可逆计算
・
5
4
・
机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中的能耗问题.若计算机中的每一步操作都可以改造为可逆操作,那么在量子力学中,它就可以用一个么正变换来表示.
早期量子计算机,实际上是用量子力学语言描述的经典计算机,并没有用到量子力学的本质特性,如量子态的叠加性和相干性.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并没有任何改变,是建立在对二进制“比特”的操作上.机器性能的提高主要靠缩小元器件的尺寸.
预计再过20年左右,将要降到几个原子的大小,而当电路线宽小于10纳米时,电子波动性必须考虑,这时会出现种种新的物理现象,称为量子效应.利用量子效应工作的电子元件称为量子元件,量子处理器和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是必然.
而实现量子计算,需要大量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成果.所谓纳米是一个长度概念,一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纳米技术是以纳米材料为基础的.纳米材料被定义为在尺度上小于一百纳米材料体系,在此体积下,物质将表现出不同于常态的特殊性,在晶粒尺寸、表面面积与体内原子数比和晶粒形状等方面与一般材料有很大的不同.
纳米材料作为新一代革命性材料的最基本建构单元,使得我们可以进入自然尺度之外的空间来做观察,纳米科技的研究已发掘出一些新的制造和操纵材料,可用于处理器、内存等芯片的制造过程,将给传统IT技术带来新的突破和商机.
总体上讲,“双核(多核)心”技术、新型材料技术、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将是P4之后通用CPU的发展方向.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影响CPU技术的还不止这些技术上的因素,还有其它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包括商业因素等.我们只有全面衡量各种因素,才能正确地把握CPU 的发展方向.(责任编辑 白海龙)
(上接第33页)
量居全世界第一,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为赤峰医药产业提供有力支持,赤峰制药集团可以利用这种天然优势,力求打造北方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基地.赤峰制药集团2000吨土霉素扩产是自治区重点工程,力争“十一五”期末土霉素产量6000吨,居全国第二,盐酸土霉素达800吨,居全国第三,灰黄土霉素达300吨,居全国第一.把赤峰建成特色药、中成药的生产基地,将生物产业集群做大.
3.3 食品工业集群
赤峰食品工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需求.赤峰地区具有天然资源优势,可以充分带动赤峰农业产业化,也能够吸引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草原兴发和塞飞亚两个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动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形成集体优势.赤峰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日产120吨液态奶项目开工,此项目可带动周边10个旗县区发展奶牛业.塞飞亚集团2000万只肉鸭项目建成投产,此项目可安置7000人就业,酒类产业有宁城老窖公司和燕京啤酒赤峰有限公司.这些龙头企业可以促使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洪森.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白海龙)
(上接第42页)
自己须要的其他功能.
多态
多态是指一个方法只能有一个名称,但可以有许多形态,也就是程序中可以定义多个同名的方法,用“一个接口,多个方法”来描述.可以通过方法的参数和类型引用.
总之,在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封装能让程序员不必修改公有接口的代码即可实现程序的移植;继承能使重用代码成为可能;多态能使程序员开发出简洁,易懂,易修改的代码.
同时,使用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非常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它把一个把业务逻辑从具体的编程技术当中抽象出来,这个抽象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先不考虑问题解决的细节,把问题的最主要的方面抽象成为一个简单的框架,集中精力思考如何解决主要矛盾,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把问题的细节分割成一个一个小问题,再专门去解决细节问题.
当然,不能断言,面向对象编程要比面向过程编程好,每种编程方式都有其优势的一面,如面向过程的编程开发快,发布快;面向对象的编程易于维护,可扩展和代码重用.到底哪个编程模型好,看用户的实际需要与便利,以便在更具体的细节上进行深究探索,来开发出更实用的好项目.
参考文献:
[1]杨敏.Visual F oxPro6.0实用教程[M].成都: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丁爱萍.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第2版)[M].北
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张效祥.Java就业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6. 2.(责任编辑 白秀云)
・
6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