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差异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摘耍文化差异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概念形成了不同的理解。

在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时。

往往会形成误解。

本文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应该结合目的与国家的文化,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第二语言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同文化相互依存,它是文化信息载体的容器.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

我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会有这样的问题:懂得句中的每个单词的意思,却依旧不理解这个句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缺乏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的了解。

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二百个之多.但总的说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人们称为“大文化”;二:普通的社会习惯。

或是某一社会成员对其文化的适应能力,人们又称为“小文化“。

不论是大文化还是小文化,它是开放的,可以互相导人。

正如西方迪斯科风行中华大地,太极拳也可以在各国流行一样。

我们学习第二语畜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所学语言。

因而在学习中适当阅读相关的文化背景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文化差异对词义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由此深刻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特征。

中西文化受各自诞生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中国文化发源于内陆地区,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广大,形成了典型的农耕文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中国人比较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例如.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之中,自然界中
的日、月、山、川等自然景观以及树木、花草、鸟兽等。

都被描述为与人类和谐共存。

如,松、竹、梅、菊、兰等植物-每一种形象身上都包含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和谐观。

然而。

“与梅、兰、竹、菊相对应的英语词汇plumblossom,orchid,bamboo,Chrysanthemum只是一些植物名称,并不具有汉语词汇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有些学者把这称为“文化空缺词”,所谓的文化空缺词也就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既可以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词,也可以是该民族独创的词。

词的相同外延表达不同的内涵: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

造成相同事物的词汇所带感情色彩不同。

如“liberalism”与“自由主义”具有相同的外延内涵却不尽相同。

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其释义为“liberalopinionsorprinciples,esp.Onsocialandpoliticalsubjects。

”显然,该词有褒义色彩。

但“自由主义”在汉语中却是贬义词。

又如“传统”和“tradition”有相同的处延,但西方人总是着眼于未来,所以他们认为“tradition”是过时的。

可以抛弃;巾国人则非常珍惜传统,对于优良的传统往往极力推崇,并将其发扬光大。

还有“authori ti es”(当局),对于西方国家人来说。

不舍贬义。

但一个中国学生往往会避开该词.而以别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这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错误地认为该词带有贬义。

同样尉某人“灌输”某种思想和观念。

中国人看来很正常,而“indoctrinate”一词.在英语文化中带有很强的贬义;再如“propaganda”(宣传)是新闻媒介的常用语.在西方人眼里却有洗脑的意思,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三、文化差异对语义的影响
在我们学习外语时。

最头痛的就是往往每个词的意思都理解。

但是对于整篇
文章的理解还是不深人,所以不管是国家四、六级考试还是研究生考试大家都很重视阅读理解。

因为它一种语言的综合能力。

既要求对词、句子、段、全文字面上的理解。

也要求理解的深度。

这就需要学生在运用语言技能和阅读技能处理之外。

还需要具有相应的文化知识以及背景知识。

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借助语境和非语言信息去对语言材料加以理解。

那么非语言信息中就包含有文化因素,指的是与这一语言生存、发展相联系的那些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契约、生活习惯、民族风俗、文艺活动等。

例如:在言谈规约方面,西方文化通常允许人们比较随便地谈论天气、工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全国性事件;而另外一些话题则只能在某些场合以某种方式与某些人交谈。

如英语国家的人不太可能和初识者谈论各自的年龄、收入、政治态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

再如:在做演讲时,英语国家的听众习惯提一些有关演讲内容的问题,以表示对演讲报告的兴趣;而中国的听众却很少发问,通常把这时提问视为不合适的言语行为。

学生们如果不了解这些社会文化内涵,就可能出现文章读下去,但意思却不太明白的现象。

不同价值观念方瘟f的冲突:每种文化都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人生价值观而这些都在语言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中国的儒家传统讲究礼仪.崇尚团体精神;强调自己是“自家”.别人是“人家”.全体是“大家”,全国是“国家”。

知已之间,可以互通有无,物质的.精神的,你护我。

我袒你,结成一个个“知己圈”,甚至不分是非。

而西方人。

尤其是美国人崇尚的是个人本位.提倡的是“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

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I”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大写。

而且“I”的使用比“We”更为普遍。

可见“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和世界观深埋在该民族的语言结构中”。

因此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是打开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一把钥匙。

四、文化差异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自由地运用语言与人进行交流,因此对于语言学习,读、写固然重要但昕、说能力的培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学习外语时,对听、说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It常对话的学习上。

日常对话的学习应遵从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内涵,应当在正确的语言习惯下来练习,这样才能说出得体的话语。

如:在西方社会人们注重个人的隐私权,像收入、年龄,婚否、体重等间题都不能直接发问,尤其是对于女性。

更要尊重她们的个人隐私。

与此相对照,我们中国人大都不忌讳像别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贯穿在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从文化角度看令人难以接受。

五、结束语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不仅要学习基础的语音、语汇、语法,而且还要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本文只是对这一主题的局部的几点思考,远不能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其中定有错漏不当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