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与双音节《唐诗三百首》中的弹性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Yil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20年6月第38卷第2期
Jun.2020Vol.38No.2
一、引言
汉语中不少词有“长-短”两种形式,比如“老虎”可以称为“虎”,“北京大学”可以称为“北大”。
郭绍
虞(1938)[1]将其称为弹性词。
启功(1997)[2]
也提过
类似的例子:“猪-肉猪”“冰-冰凉”“炭-木炭”“报-报纸”,每组中的前后两词基本意义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词长的区别:前面的词是一个音节,后面的词是两个音节。
为什么同样的说法要有单、双两种表现形式呢?启功解释说“肉”“凉”“木”“纸”都是为了
取齐、装饰而或增或减的“衬字”。
吕叔湘(1963)
[3]
谈到这个现象时说,与双音节相比,汉语单音节形式在自然语流中的使用受到限制。
因为独立存在或使用的语音片段需要符合语言的节奏规律,必须首先要能在韵律层面上独立使用(也就是说,首先是个韵律词)。
冯胜利(1996[4],1997[5],1998[6])的研究也认
为,汉语最自然的音步(foot )(或称标准音步)就是双
音节。
王丽娟(2015)[7]
认为自然音步不受语义、语
法干扰,是语言中无意识产生的很多停顿,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对于汉语来说,标准韵律词是由一个标准音步(即双音节)实现的。
至于双音节词的来源,学者们的看法也不完全
一样。
董秀芳(2002)[8]认为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
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最主要的来源,如重复组合词;二是从句法结构固化而来,如“动名”“形名”“名动”;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成分变来的“名副”“副名”“动介”等。
陈
昌勇、端木三(2016)[9]
认为有五个原因:一是同音字
太多;二是语速要求;三是拖延时间;四是原本是双音节的词缩短为单音节;五是韵律要求。
归纳其他学者的研究(王洪君2001[10],吴为善2003[11],刘晓梅2004[12],冯胜利2005[13],柯航2007[14],周韧2007[15]),汉语双音节词由来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是
收稿日期:2020-03-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北三声调方言的连字调研究”(17BYY074)。
作者简介:衣莉(1971—),女,甘肃兰州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音系、社会语言学;方圆(1995—),女,浙江杭州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研究生;兰婧晰(1998—),女,山西晋城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本科生。
韵律与双音节:《唐诗三百首》中的弹性词
衣
莉1,方圆2,兰婧晰1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3;2.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汉语中有不少词有长-短两种形式,被称为弹性词。
比如“老虎”可以称为“虎”,“北京
大学”可以称其为“北大”。
许多学者对此都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和解释。
从另一个角度入手,统计一个小范围的语言数据库——《唐诗三百首》,穷尽其中的每个双音节词和双音节词中的弹性词。
研究的假设为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节词时,语言韵律的需要推动了单音节词的双音节化,弹性词是双音节化的手段之一,比如唐诗中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将文中的双音节词“明月、地上、故乡”改回单音节,即为“床前月光,疑是地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乡”,意义基本没有变化。
流行文学能够反映出当时的语言状况,对《唐诗三百首》中弹性词的统计可以探究双音节词的历时脉络。
关键词:弹性词;双音节词;唐诗三百首;韵律中图分类号:H1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76(2020)02-0025-07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为了避免模糊性,所依持的逻辑是因为汉语的音节数量比较少,相对来讲单音节词的重复率就会比较高,为了避免这种重复率,许多单音节词就发展出相同意义的双音节词;第二是出于简约和省力的原则,比如上文提到的“北京大学”发展出“北大”,还有“内部退休”发展出“内退”,“重新装修”发展为“重装”这种被删减的双音节词;第三是外来语借词,比如“西化”,对应英语的“westernization”,其中“西”对应“western”,“化”对应“-nization”后缀。
根据Duanmu and Dong(2014)[16]的研究,长短词类型最常见的形式是“单音节-双音节”(煤-煤炭)和“单音节-三音节”(加-加拿大)形式。
黄丽君、端木三(2013)[17]又考察了长短词(弹性词)的类型,认为长短词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类:
a.两词有相同语素(同源、同音、同词类);
b.基本语义相同或相近,如:所指相同、词典互注;
c.长词的多余部分不提供明确语义(即:语义结构是XX、0X、X0);
d.两词在某些场合可以同义互换。
综上,前人的研究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自然语流,无论是例证、数据统计还是社会调查,针对的材料都是现代汉语的语料,似乎大家的共识是,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是话语的主流。
但是我们无意中发现,唐诗中有一些表达,本来用单音节词就足以表达意义,可是却出现了双音节词,而且这些双音节词和原来的单音节词形成弹性对应。
比如说,非常有名的《静夜思》,如果去掉文中的弹性词,可以表达为:“窗前月光,疑是地霜。
举头望月,低头思乡”。
这里“明月-月”“地上-地”“故乡-乡”三组词要么是基本语义相同或者相近,比如“故乡”、要么是多余的部分不提供明确语义,比如“地上”的“上”,同时,上面的三组词完全可以做到同义互换,都可以被看作是弹性词。
这就启发了我们,是不是弹性词很早就已经出现于人们的口头表达当中了。
诗歌的核心是韵律,王丽娟(2015)[7]认为句法层面的韵律功能,即词组合成短语所受的韵律限制,往往改变的是语言单位的语法属性(如语法范畴、语用范畴,以及韵律语法范畴),甚至还涉及韵律动因促发的句法操作,这一层面的功能我们称之为“韵律构形”,拉长音节是韵律构形的一种方式。
唐诗作为唐代的主要文学体裁,对于当时的口头语言有比较强的影响力,反过来当时的口头语言对于唐诗的创作也会有相应的反作用力。
本文带着这个假设,从另一个角度入手,以《唐诗三百首》为一个有限的数据库集合,着眼点不是分析弹性词的成因,或者弹性词形成的年代,而是以这个有限的、封闭的数据库集合为研究对象,主要计算其中弹性词的分布情况,从而为双音节词的历时发展提供一个线索,用这个有限集合的数据,来达到“窥一斑以见全豹”的目的。
二、研究过程
首先,把清人孙洙(蘅塘退士)辑选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全部导入到一个Excel表格中,一句一行,依次向下排列,得到《唐诗三百首》的总行数和总字数。
其次,通过穷举的方法,比照《现代汉语大词典》,在Excel表格一行行筛查,找出《唐诗三百首》中所有的双音节词并对其进行标注,再将标注好的双音节词分门别类,按列排放,并运用函数统计每类词出现的频数。
第三,将筛选出的所有双音节词输入到Wordle 的Input栏中,Wordle会自动合并相同的词,并生成每个词出现的频数,由上到下降序排列,得到所谓的关键词,并生成关键词云图。
分别对五言和七言诗生成关键词云图,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
如果两图共享许多双音节词,就表明双音节词的使用不因诗句长短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两图不共享关键词,就表明诗句长短作用于双音节词的使用。
通过“按图索骥”的方法,可以初步判定双音节词的使用和诗句长短没有因果关系,因而决定了我们可以在《唐诗三百首》的整体大框架下讨论后续问题。
最后,运用“拆分法”将双音节词从中间断开,分析在失去另一半词的辅助下,单字能否表达完整的意思,从而判断词的弹性强弱,以分析考察每类双音节词的弹性。
再将弹性程度相近的词类合并,并运用函数统计出弹性明显的双音节词的总数。
三、《唐诗三百首》中的双音节词
《唐诗三百首》有2972行,共18470个字,其中出现双音节词3558次(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诗中
26
衣莉,方圆,兰婧晰:韵律与双音节:《唐诗三百首》中的弹性词
第2期会重复计算)。
图1是通过《唐诗三百首》中的双音节词生成的关键词云图,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在视觉
上就越突出。
图1《唐诗三百首》中双音节词的关键词云图
如果我们将《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进一步划分为五言和七言,并分别对其制作词云,即可得到如下两张字块。
图2是五言诗中的双音节词生成的关键词云图,图3是七言诗中的双音节词生成的关键词
云图。
图2《唐诗三百首》
中五言诗里双音节词的关键词云图
图3《唐诗三百首》中七言诗里双音节词的关键词云图
可以看到,五言和七言诗共享了“万里”“明月”“琵琶”“将军”等关键词,这些双音节词的使用并没有因诗句长短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为我们在《唐诗三百首》的整体框架下讨论其中双音节词和弹性词的对应关系提供了有效的语料依据。
通过标注,我们将这些双音节词分为三大类:中心词在左、中心词在右、中心词左右等分,如图
4。
图4《唐诗三百首》中双音节词的分类
中心词在左的双音节词数量最少,只出现了68次,如图5。
它还可以分为两个小类:(1)“中心词+然”,如“凛然”“惘然”“黯然”“渺然”“森然”等;(2)“中心词+方位”,如“城北/南”“门前”“林间”“帐下”“海畔”等。
图5中心词在左的双音节词分类
中心词在右的双音节词数量最多,出现了2392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九类,如图6。
(1)“虚词+中心词”出现110次,比如“安知”“何须”“可怜”“如烟、如玉、如云”,其中“相+中心词”出现频率最高,如“相知”“相见”“相识”“相看”“相遇”“相对”“相迎”等,占了一半以上;
(2)“方位+中心词”出现59次,如“北风”“东流”“后庭”“南渡”等;
(3)“数词+中心词”出现252次,比如“八尺”“九天”“百年”“初见”“几度”“七层”“千里”“群山”“两
岸”等,
数字从一到十都出现过;
27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
(4)“颜色+中心词”出现250次,如“白骨”“碧空”“彩云”“赤松”“翠萝”“红桃”“黄河”“金阙”“青槐”“朱楼”等;
(5)“时间+中心词”出现138次,如“春蚕”“汉地”“胡雁”“秦关”“秋露”“早朝”等;
(6)“名词+名词”出现522次,其中右面的名词更强,比如“鞍马”“鬓毛”“风烟”“佛寺”“宫花”“狐裘”“江村”“酒坊”“珠帘”等;
(7)“形容词+名词”出现720次,比如“暗壁”“薄暮”“扁舟”“残阳”“繁花”“高堂”“孤帆”等,尽管这一类词中右边的名词占据更为中心的位置,但左侧形容词开始变得越来越强,不能省略,比如“媚眼”“盛名”“危墙”等;
(8)“副词+动词”或“名词+动词”出现140次,比如“不败”“横行”“渐落”“狂歌”“色难”“犬吠”等;
(9)“动词+名词”出现201次,比如“拔剑”“乘舟”“垂泪”“画眉”“回首”
等。
图6
中心词在右的双音节词分类
图7对中心词在右的双音节词各类别进行数量
对比。
图7
中心词在右的双音节词各类数量对比
中心词左右等分的双音节词包含四类,如图
8。
图8中心词左右等分的双音节词分类
(1)叠音词共出现126次,比如“茫茫”“萋萋”“朝朝”“切切”等;
(2)前后字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双音节词共出现560次,比如“哀怨”“婢仆”“裁缝”“草木”“尘埃”等;另外,如果我们将双音节单语素词(词中单字无法独立使用,如“琵琶”“珊瑚”“鸳鸯”“菡萏”“芙蓉”“凤凰”等)也归入这一范畴,那么这一类合计出现了616次;
(3)前后字意义相反的词共出现34次,如“彼此”“旦暮”“死生”“天地”“阴阳”“姊妹”等。
其中,“天地”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4)关于地名、人称等专有名词共出现322次,
如“胡人”“白帝”“八荒”“凤城”“丞相”“公主”等。
我们将这一类也归入到“中心词左右等分”的范畴中,虽然这些词在早期也有左右中心的区别,但当他们
28
衣莉,方圆,兰婧晰:韵律与双音节:《唐诗三百首》中的弹性词第2期
成为专有名词的时候,左右中心的区别变得越来越不明显。
图9对中心词左右等分的双音节词各类别进行
数量对比。
图9中心词左右等分的双音节词各类数量对比
四、双音节词中的弹性词
按照Duanmu and Dong(2014)[16]的研究和黄丽君、端木三(2013)[17]对弹性词的分类看,一类是两词有相同语素(同源、同音、同词类)。
《唐诗三百首》中,中心词左右等分的双音节叠词就属于这一类。
这一类词完全属于通过音长来改变韵律。
唐诗中比如“朝朝空自归”的“朝朝”,“萋萋满别情”的“萋萋”,“茫茫江汉上”的“茫茫”等,这一类是最典型的弹性词。
到了元代的《天净沙·即事》,就将这一手法用到极致,一节都是用叠词构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二类弹性词是“基本语义相同或相近,如:所指相同、词典互注”,这类词中前后两个字互相修饰,“中心词左右等分”中前后字意义相近或相同的双音节词就属于这一类,比如“草木”,既可以是“草”,也可以是“木”。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中的“家乡”,既是“家”也是“乡”,“哀怨”是“哀”也是“怨”,如果只使用其中一个字,即“乌孙部落家远,逻娑沙尘怨生”,意义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除此之外,我们将“前后两字意义相反的双音节词”也归入到这一类弹性词中。
虽然前后意义相反,但其中一个字实际上是为了衬托另一个字而出现的,比如“生死”,出现在诗句“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中,这里的“生”就是为了衬托“死”,后者才是此
诗表达的主要意思,即“悠悠死别经年”。
类似的还有“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中的“彼此”,强调的是“彼”,即“去住彼无消息”,以及“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深浅”强调的是够不够“深”,而不是够不够“浅”。
所以这一类词也是一种弹性词,虽然没有意义相近的双音节词弹性那么明显。
三类弹性词是“长词的多余部分不提供明确语义(即:语义结构是XX、0X、X0)”,这里X0结构对应《唐诗三百首》中“中心词在左”的双音节词,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的“茫然”,“然”这个虚词没有明确语义,更多的作用是拉长韵律。
0X结构对应“中心词在右”的第1~5类双音节词,比如“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和“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中的“可怜”,其意义主要是“怜”,虚词“可”也是起到拉长韵律的作用。
再比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青”和“绿”并不是真的在描写山和水的颜色,这句诗如果写成“客路山外,行舟水前”,意义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左侧的修饰词也是起到拉长韵律的作用。
XX结构对应的是“中心词在右”的第6~9类双音节词(并不是完全对应,只是对应其中的部分词)。
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鬓毛”,“柴门闻犬吠”中的“柴门”就属于XX结构的弹性词,但“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中的“花影”就不属于此类。
如果去掉“花”,意义就会出现残缺。
类似的还有“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中的“孤灯”和“残月”,如果去掉修饰词“孤、残”,意义就会发生改变。
“残月”和“明月”虽然都是“形容词+中心词”,但是“明月”可以看成是弹性词,“残月”却不行。
这就要从语义的角度来谈了,本文不赘述这一点。
上述XX结构的弹性词,可以暂定为不典型的弹性词。
经过统计我们发现,仅从《唐诗三百首》这样一个有限集合来看,弹性明显的词共出现1597次,占双音节词总出现次数的45%,接近一半。
还有一半的双音节词中,除了双音节单语素词,比如“珊瑚”“琥珀”“鸳鸯”“菡萏”等,以及地名、人名、官职这样的专有名词(378次),还有1583个双音节词为不典型的弹性词,即中心词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会因语境发生变化,如图10。
29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
五、结语
本文没有针对双音节词的来源进行探讨,只是针对一个小的有限集合数据库,用统计分析、归纳的方法,探讨《唐诗三百首》中弹性词的分布情况。
继
而根据黄丽君、端木三(2013)[17]
对弹性词的定义,分
析其中典型的弹性词与不典型的弹性词。
我们的假设是在文学表达中,原本可以用一个单音节词表达的地方,由于言语韵律的变化,而被拉长、延长。
他们采用的方式或者是加一个完全相同的语素,或者加一个意义相近的语素,或者加一个修饰的语素。
前两种都符合典型意义的弹性词,即可单可双。
第三种有一部分是弹性比较明显的双音节词,还有一部分是弹性不明显的双音节词。
统计结果是《唐诗三百首》中存在大量双音节词,其中弹性明显的双音节词出现的频率几乎占了所有双音节词出现频率的一半。
结果符合我们的假设,即文学的表达形式会因为语言韵律的需求而发生改变,音长就是改变的一种方式,双音节词不仅是现代汉语的一种形态特征,词长的改变应该在唐诗盛行的时代就已经悄悄开始了。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中国语词之弹性作用[J ].燕京学
报,1938(24):79-105.
[2]启功.汉语现象论丛[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 ].中国语文,1963(1):10-22.
[4]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 ].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5]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 ].中国语文,1998(1):40-47.
[7]王丽娟.汉语的韵律形态[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9]陈昌勇,端木三.双音节复合词内部语素的词类标注和统计分析[J ].汉语学习,2016(1):30-41.
[10]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 ].当代语言学,2001(4):241-252.
[11]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 ].汉语学习,2003(2):8-14.
[12]刘晓梅.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词长考察[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71-73.
[13]冯胜利.轻动词移位与古今汉语的动宾关系[J ].语言科学,2005(1):3-16.
[14]柯航.现代汉语单双音节搭配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
[15]周韧.信息量原则与汉语句法组合的韵律模式[J ].中国语文,2007(3):208-222.
[16]DUANMU S ,DONG Y.Homophone density and word length in Chinese [C ]//HSIAO Y CH ,WEE L H.Capturing Phonological Shades within and across Languages .Newcastle upon Tyn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5:213-242.
[17]黄丽君,端木三.现代汉语词长弹性的量化研究[J ].语言科学,2013(1):8-16.
【责任编辑:何苗苗
】
图10《唐诗三百首》中弹性词的分布情况
30
31
衣莉,方圆,兰婧晰:韵律与双音节:《唐诗三百首》中的弹性词
第2期
Elastic Words in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ang Dynasty
Yi Li1,Fang Yuan2,Lan Jingxi1
(1.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2.School of English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bstract:In Chinese,many words have long and short forms,which are called elastic words.For example,“Lao⋅Hu”can be called“Hu”and“Bei⋅Jing⋅Da⋅Xue”can be called“Bei⋅Da”,which share the identical meaning.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and explained thi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From another perspective,we chose a small range of language database,Three Hundred Poems of Tang Dynasty,in which every disyllabic word and the elastic word in disyllabic words are all counted.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is that when monosyllabic words de-velop into disyllabic words,the need of rhythm promotes the disyllabic development from monosyllabic words and elastic word is one of the means of disyllabic words.Take a very famous Tang poem,"Jing Ye Si"as an exam-ple,if we take one syllable off from all the disyllabic words in it,the meaning is basically unchanged.Popular lit-erature can reflect the language situation at that time,and the statistics of elastic words in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can explore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disyllabic words.
Key words:elastic words;disyllabic words;Three Hundred Poems of Tang Dynasty;rhyt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