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教育理论以反传统教育的姿态出现,风行100多年,曾产生重大的影响。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王学")。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是存在于"心"中,"心即理"。
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
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再次,它不会泯灭。
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与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
所以,王守仁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
所以,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王守仁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明其心"。
王守仁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实现"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
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
他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