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市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经典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
80C
B.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
60C
C.甲物质在4-6min内一定持续吸收热量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C
解析:C
AB.甲乙两种物质不能确定其本身的状态,不知道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是熔点还是沸点,故AB错误;
C.由图知甲物质在4-6min内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是持续吸收热量的结果,故C正确;D.由于不能确定是晶体的熔化还是液体的沸腾,故不能确定乙物质在6-10min内的状态,故D错误。

故选C。

2.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就做成了一个简易
冰箱,针对这个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吸热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制冷效果更好
C.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
D.简易冰箱与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一样,在工作时都有汽化和液化现象D
解析:D
A.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需要吸热,降低篮子里的温度,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将该装置放在通风的地方,蒸发效果更加明显,则制冷效果更好,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加大表面积可以加快蒸发,因此篮子上罩着纱布袋是为了增大蒸发面积,加快蒸发,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 .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与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利用了汽化吸热的原理,但简易冰箱没用到液化放热,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故选D 。

3.一支刻度均匀,但标刻数值不准的温度计。

在测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时,示数为96℃,在测一杯热水的温度时,其示数与热水的真实温度50℃恰好相等。

若用此温度计去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则示数是( )
A .0℃
B .2℃
C .4℃
D .6℃C
解析:C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热水的温度差
100℃﹣50℃=50℃
错误的温度差为
96℃﹣50℃=46℃
假如温度计的一大格表示1℃,则46℃需46格,它表示的真正温度差为50℃,也就是一大格表示5046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差为 100℃﹣0℃=100℃
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与冰水混合物在温度计上的刻度为
501009246 ℃℃=格 温度计的错误读数为
96℃﹣92℃=4℃
故选C 。

4.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
B .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C .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
D .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会使纸锅燃烧A
解析:A
A .蒸发是汽化的一种,任何情况下都能进行,故A 错误,符合题意;
B .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因为纸的着火点较高,高于水的沸点且水沸腾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纸锅里的水加热到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无法吸热,不会沸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纸锅里的水烧干后,继续加热纸锅温度升高,会使纸锅燃烧,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以下热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里的水先凝固后熔化形成的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放热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酒精的凝固点高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凝华形成的A 解析:A
A.冻豆腐里的小孔是因为豆腐放进冰箱后,在低温环境下,里面的水先凝固,拿出来后吸热熔化形成的,故A正确;
B.往皮肤上涂一些酒精会感到凉爽是因为酒精蒸发时吸收人体皮肤周围的热量导致的,故B错误;
C.寒冷的北方室外多选用酒精温度计测气温是因为户外气温低,为了避免温度计破损,选择凝固点低的酒精温度计,故C错误;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外壁出现了小水滴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罐壁液化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6.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t 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A.在6min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在CD段是气态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D
解析:D
A.由图知,该物质从第3min开始熔化,第6min时熔化结束,故在该物质在第6min时,处于液态,故A错误;
B.由图知,该物质在BC段处于熔化过程,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故B错误;
C.由图知,该物质在CD段是液态,故C错误;
D.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故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与凝固点相等,故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故D正确。

故选D。

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A.雪山上的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山间的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树上的露珠﹣﹣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草木上的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D
解析:D
A.雪是高空中气态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错误;
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
C.云的形成涉及的主要物态变化为液化和凝华
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C
解析:C
【分析】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但沸腾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才会发生;
生活中的白气一般是液化现象;
云是液化和凝华形成的;
樟脑丸变小是升华。

A.蒸发是缓慢的汽化现象,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但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故A错误;
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云是由水蒸气升空过程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和凝华成的小冰晶形成的,故C正确;D.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9.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是我们家庭必备用品,下列关于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温计不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制成的
B.体温计的分度值为1℃
C.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D.使用前应先在沸水中消毒C
解析:C
【分析】
体温计的毛细玻璃管内的液体是水银,水银具有较好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读体温计示数时
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而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示数;水银体温计最高可承受42℃,沸水的温度100℃,会让体温计爆掉。

A.体温计与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温原理相同,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每大格表示1℃,每小格表示0.1℃,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B错误;C.体温计上有一个很细的口即缩口,所以它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C正确;
D.沸水温度100℃远大于体温计可承受的最高温度42℃,会损坏体温计,故D错误。

故选C。

10.下列自然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但雪却不见了是熔化现象
B.夏天清晨,植物上常有露水,是液化现象
C.冬天户外的人嘴里不断呼出白气是汽化现象
D.深秋的早晨,有时地面上会有一层霜,是升华现象B
解析:B
A.雪没有化成水,但雪变少了,是因为雪从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

故A错误;
B.清晨植物上的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行成的,故B正确;
C.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

故D错误。

故选B。

11.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小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沙,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水温100°C、油温180°C、沙温250°C),又经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乙小烧杯中的水正在沸腾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个小烧杯中水均在沸腾
B.甲、丙小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
C.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D.三个小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C
解析:C
甲烧杯外水温为100°C,甲杯中的水温也应该是100°C,乙、丙两个烧杯外的导热介质温度分别为180°C、250°C,所以乙、丙中的水温也为100°C,再根据水的沸腾条件判断出,甲中的水没有沸腾,乙、丙中的水沸腾,故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12.下列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有错误的是()
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
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说明蒸发吸热
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B 解析:B
【分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蒸发速度与温度、液面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有关;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A.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可以得到液体可以传声,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在玻璃片上滴上两滴酒精,将其中一滴摊开,发现摊开的那滴酒精先不见了,证明液
体液面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故B错误,B符合题意;
C.在手背上擦酒精感到凉,酒精吸热后汽化,说明蒸发吸热,故C正确,C不符合题
意;
D.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会有墙上的瓷砖“出汗”的返潮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
C.深秋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D.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是一种蒸发现象B
解析:B
【分析】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

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夏天会有墙上的瓷砖“出汗”的返潮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故B
正确;
C.霜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
D.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冰熔化成水,故D错误。

故选B。

14.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与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原因相同的是()
A.黄河冰凌B.冰雪融化
C.草叶露珠D.枝头挂霜C
解析:C
【分析】
冬天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时,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雾气。

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是由于热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上所致:A.黄河冰凌是因为水由液态凝固成固态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是因为冰由固态熔化成液态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露珠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所致,故C符合题意;
D.枝头挂霜是因为空气直接由气态凝华成固态小冰晶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5.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若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直接测量正常人体温的示数如图,测量结果为___________。

热胀冷缩378°C
解析:热胀冷缩37.8°C
[1]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2]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C,用没有甩过的体温计去直接测量正常人体温,其结果为37.8°C。

16.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共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__。

温度计
解析:温度计
在研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和沸腾的规律的实验中,需要测量时间和温度,所以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停表和温度计。

17.加湿器是利用超声波将水“打碎”而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________;阳光下,
白雾渐渐消失,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能量汽化吸热
解析:能量汽化吸热
[1]超声波将水“打碎”而形成白雾,是克服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把水分成小水滴,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2]白雾渐渐消失,这是小水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是汽化现象。

[3]白雾汽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热。

18.(1)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测温液体的______原理制成的。

我国地域辽阔,同一天南北不同地方温度差别很大,如图(A)、(B)分别是十二月某一天同一时刻在三亚和北京观测到的温度计的示意图。

由图可知,三亚此时温度为______℃,北京此时温度为______℃;
(2)北方的冬天,最低气温可低至-50℃,根据下表的数据可知,此时应选用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来测量当地的气温,原因是______。

物质凝固点/℃沸点/℃
酒精-11778
水银-39357
解析:热胀冷缩19-7酒精酒精的凝固点低于当地的气温,不会凝固
(1)[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规律制成的,玻璃泡内装有的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在玻璃管中的液柱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19℃。

[3]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的温度在零下,示数是-7℃。

(2)[4][5]当地的最低气温低至-50℃,因为水银的凝固点是-39℃,若选用水银温度计,水银会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117℃,低于当地的气温,所以不会凝固。

19.同学们同时在实验室分别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套实验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组装实验器材时,他们应根据 ______ 来确定铁圈的高度,水沸腾后,用甲、乙两套装置测出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并不相同,你认为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 ______°C。

停止加热后,甲图烧杯和乙图烧瓶内的水并不会立即停止沸腾,原因是 ______ 。

外焰高度98铁圈温度高于

解析:外焰高度 98 铁圈温度高于水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高,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根据外焰高度来确定铁圈的高度。

[2]由图知,甲图水的沸点为98°C;乙图水的沸点接近100°C,是由于乙图加盖引起的,所以此时水的沸点应该更接近98°C。

[3]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后,由于铁圈温度高于水,水能从铁圈(烧杯)上继续吸热,所以烧杯里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

20.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形成的;此时用舌头去舔冰棍,可能会被“粘”住,这是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

吸收液化凝固【分析】生活中的很多物态变化都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水蒸气变为水是液化;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水蒸气直接变为冰是凝华
解析:吸收液化凝固
【分析】
生活中的很多物态变化都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水变为水蒸气是汽化;水蒸气变为水是液化;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水蒸气直接变为冰是凝华。

[1]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从而可以降温。

[2]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3]用舌头去舔冰棍,由于舌头上的水分遇到冷的冰棍凝固结冰,所以很可能会被“粘”住。

三、解答题
21.端午节,小承和小冬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承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冬则认为,水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请写出理由.
解析:小冬的想法更合理.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不论大火还是小火,只要能保持水沸腾,水的温度都相同且不变,而且小火烧还能节约能源.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水沸腾的特点,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变.
答:小冬的想法更合理.
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不论大火还是小火,只要能保持水沸腾,水的温度都相同且不变,而且小火烧还能节约能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沸腾的条件以及沸腾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2.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中拿出冰棒,发现冰棒“冒”“白气”。

如图所示,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落?为什么?
解析:见解析
“白气”是向下落的。

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因为白气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所以冰棒冒出的“白气”是向下运动的。

23.炎热的夏天,小明从冰箱重拿出一个冰激凌,打开包装纸后,小明发现冰激凌冒着“白气”。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现象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解析:见详解
从冰箱中拿出的冰激凌温度较低,而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激凌时液化变成液态小液滴,悬浮在空中,会发现冰激凌冒着“白气”。

24.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包含着许多物理现象,请解释下列现象:
(1)春暖花开,温度越高,花香越浓.
(2)夏天中午,沙滩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
(3)深秋早晨,枝头挂满白霜.
(4)严寒冬天,冰雪路面上行驶的汽车安装防滑链.
解析:(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分析】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水的比热容大,在吸收和放出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小;
(3)物质由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华,凝华放热;
(4)增大摩擦力的方法: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1)花香类物质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通过扩散分布到周围的空气中,所以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花的香味;天气温度越高花香越浓,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夏天中午,沙滩很热,而海水却比较凉,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水的温度变化比沙子小.因此,我们会感到海水的温度比沙滩的温度低;
(3)霜是固态,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形成的;
(4)给车轮安装防滑链,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汽车车轮和冰路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
故答案为(1)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大;(3)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小冰晶形成霜;(4)利用增加接触面积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
【点睛】
本题考查知识点较多,体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在平时学习中多观察,多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