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国共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武汉市青山区武东中学黄文雄弹指一挥间、七十年过去,在七十年前中华民族取得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
一次对外入侵战争的完全胜利。
对于这一场抵御外敌的战争——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各家是众说纷纭,归纳出了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战争初期国共两党达成的第二次合作。
国共两党都是在中华民族面临重大危机,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产生,国民党先于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一个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学欧美;一个要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学前苏联。
政治路线完全对立,可以说是政治上的死敌,但就是这对冤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现了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这里不再赘述,现主要就它们之间的第二次合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分析一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及进程。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已不满足在中国扶植代理人进行侵略的做法,而是要将整个中国灭亡进行直接统治。
它们先是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整个东北地区,紧接着在1935年又发动了华北事变,筹划华北自治,妄图侵占整个华北,进而达到侵略整个中国的目的。
而在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国共两大政党依然进行着殊死搏斗,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为了消灭共产党,先后对中央苏区实施了五次围剿,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战略撤退,开始了史诗般的长征。
其它苏区的反围剿也先后失利,共同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长征的路上,中国共产党仔细分析了当时国内外的形式,准确判断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中国人民劳苦大众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演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就必须适时作出政策的调整,于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
紧接着,中共中央与当年12月下旬在陕西省安定县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在此次会议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并于次年8、9月份,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进一步变化情况,又发出致国民党书和《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提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组成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并把“抗日反蒋”口号改为“逼蒋抗日”。
于此同时,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也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心是要灭亡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转变,又妥协退让变得日趋强硬。
再加上多年的剿共效果也不是很好,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的政策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想变“剿”为“抚”,双方都多次派出代表进行秘密谈判,综因分歧太大,没有谈成。
但是蒋介石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其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依然多次派军队发动对陕北红军的进攻,都已失败而告终。
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剿共,两位民族英雄张学良、杨虎城联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蒋抗日。
最终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各方共同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此后,两党代表接触谈判更加频繁,先后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
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事实上宣布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其次,谈一下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情况。
这里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抗战初期,精诚合作、共同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同领导了一场全民族抗战。
陕北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三个师,总兵力达4.5万人,由朱德和彭德怀分任正、副总司令,旋即开赴抗日战场。
而原来留在江南的八省游击队,则统一改编为新编第四军,由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至此,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八路军和新四军,已全部奔赴在抗战的第一线,国民党军队则集中兵力在正面主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斗等重大战役,有力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共产党军队由于力量较小,主要活跃在敌后战场。
先后多次主动出击日军,特别是由115师师长林彪指挥的平型关战斗,取得大捷,歼敌一千余人,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以来取得的对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
在这一阶段,两党通力合作挫败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打乱了其速胜的战略意图。
第二阶段,合作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摩擦。
武汉会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日本成立了新的内阁,调整了对华方针,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集中精力解决敌后战场的共产党军队。
在这一背景下,国民党政府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主张投降,一部分主张继续抗战,蒋介石虽然主张抗战,但对共产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再加上开赴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战争中不断的壮大,建立了多块抗日根据地,这都使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产生了高度的警觉。
于是国民党在1939年初的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在全国各地不断的制造反共摩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皖南事变”。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各种摩擦,我共产党军队都保持了极大的忍耐性,并对那些冥顽不化的反共分子做出了最强有力的回击。
“皖南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的合作几乎濒临决裂,抗日战争又到了最危急的关头,此刻又是我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弃了政党之间的仇恨,以民族大义为重,再一次维系了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此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中既有摩擦的关系一直维系到抗战结束后,直到解放战争爆发,两党再一次分裂。
最后,来谈一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历史意义及启示。
国共两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抛弃两党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可见,两党都是有政治担当的政党。
这一次两党之间的合作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促成了全国人民的空前的大团结,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使外国列强再也不敢小瞧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及其历史意义也给我们后人带来了重要的历史启示:第一、国共两党合则利,分则乱,第二、在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问题上,政党利益应服从于国家的根本利益,第三,在政党合作中,要学会团结、妥协、斗争。
这些启示都是以血的教训得出来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牢记。
七十多年前,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共同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展现了我中华民族的力量,维护了我中华民族的尊严。
七十年后的今天,国共两党依然活跃在海峡两岸的政治舞台上,并且主宰着两岸的政治舞台,有没有机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第三次合作呢?共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呢?机会还是存在的,我共产党人
以多次向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喊话,明确表达了再次合作已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态度,国民党高层也多次率代表团到大陆访问,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现在正是考验两党政治智慧的时候了,不能再拖了,两岸同胞已经分离的太久、太久。
愿祖国母亲在国共两党的再一次合作中早日实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