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其中有许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布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日开头,我们将间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悟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学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尝诗歌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培育赏读诗歌的力量,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育喜爱祖国古代文化学问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经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日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或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熟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
1.依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解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直立。

竦,高。

峙,直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似乎。

临:登上。

3.文体学问。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消失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唐朝新消失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消失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敏捷,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渐渐扩充军事力气。

“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战胜兵强地广的袁绍,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

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气魄宏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疆,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最终取得打算性的成功。

这次成功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大事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斗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肯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安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勉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实行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留意读准字音、节奏。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①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著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
1.借助课下解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靠,途中临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丽,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进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实行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留意读准字音、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解释解读诗意。

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玩耍的鸭子。

有花草。

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

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绚烂一片。

还有人。

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伴侣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愉快。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2.依据诗句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

枯藤缠围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

一座小石桥悄悄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

路,看不到终点。

在这荒芜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

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

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乏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聚时刻。

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际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惜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