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减排成黄磷企业当务之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期 江苏氯碱 NO.3
2011年 6 月 Jiang Su Lü Jian June.2011 31
出口产品。
这一公约让国际危险化学品的贸易变得更加透明,减少了滥用的危险。
通过这种方式,《鹿特丹公约》帮助成员国政府改善其化学品管理能力,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
该公约还鼓励所有利益相关方鉴别和推广更安全的替代品。
炉渣磷泥随雨水流入江河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磷减排成黄磷企业当务之急
现在,全国自南向北陆续进入雨季。
每逢夏秋雨季,总有一个令环保人士纠结的问题:源自于化工企业的固体废物,其中包括黄磷生产过程中副产的炉渣、磷泥等物质,随雨水注入江河湖泊后将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多年来,我国大部区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对社会经济影响较大的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
不论是2007年江苏太湖蓝藻暴发,还是2008年湖北秭归香溪河发生的蓝藻水华,抑或是长期被蓝藻困扰的云南滇池,都反映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水体都高含磷、富营养化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我国黄磷主产地的云贵川鄂等地,这些省份有着相同的地形特点,都处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或高原地区,居各地江河湖泊的上游地带,这种居高临下的地貌,使下游水体遭受黄磷生产污染的可能性加大。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黄磷生产国家,目前黄磷总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80%以上。
据全国磷酸盐协作组秘书长华小西介绍,近年来黄磷主产地经过开展节能减排和行业整肃,已经淘汰了40万~50万吨落后产能,但目前全国黄磷产能仍保持在190万吨以上规模,生产企业也接近200家。
从规模上看,单套电炉装置产能普遍偏小,5000吨~8000吨居多,单套产能逾10000吨的主要集中在云南马龙等少数骨干企业,总体占比不足10%。
为此,华小西认为,这种产业分散,黄磷企业遍布的状况极不利于当地水环境的保护,生产中副产品炉渣、磷泥若处置不当,其中的磷元素特别容易在雨季被雨水冲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
据四川绵阳启明星集团磷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王建介绍,每生产1吨黄磷需要消耗磷矿石10吨、焦炭2吨、硅石2吨,要副产炉渣10吨。
炉渣含磷一般在3%~5%,炉况控制不好可能要超过10%;同时,黄磷在精制过程中也要产生一定数量的磷泥,其含磷量更高,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达50%以上。
据了解,我国虽然黄磷年产能达190万吨,但近几年每年实际产量一般保持在90余万吨水平。
按这个产量计算,黄磷企业每年副产炉渣高达900万吨,以及数十万吨磷泥,这是个很大的数字。
如果这些炉渣、磷泥管理不善,天长日久聚集起来,对水体的污染是巨大的。
据悉,目前炉渣的主要出路是生产水泥充当填料。
但问题是,每个黄磷企业并不是将炉渣随产随清,而是堆存到一定量以后,才让水泥企业成批运走。
这个时间差无疑给炉渣污染环境提供了机会。
另外,一些黄磷企业怕麻烦,就把高含磷的磷泥委托给小企业、个体户处理,采用焚烧的办法收取磷酸。
这些单位和个体户由于受技术限制,磷泥处理不彻底,并随处倾倒焚烧不完全的磷泥,也对水体产生了威胁。
业内人士指出,进入雨季后,黄磷企业应精心组织生产,把减少排放视为当务之急。
四川绵阳启明星公司生产副总王建表示,黄磷企业要重点掌握各种炉料配比,关键工序辅于电脑控制,严格掌控电极升降位置,积极采用变频技术稳定电炉供电,确保炉况平稳运行。
精心操作有利于炉内磷矿转化,保证磷资源吃干榨尽,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炉渣含磷量,将其控制在1%以下水平。
同时,要建立足够大的炉渣池,将炉渣实行封闭管理,避免被雨水冲刷带走。
另外,还要坚决杜绝随便处理磷泥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据了解,为改善黄磷行业运行状况,以及对黄磷生产过程排放等方面形成约束,近几年来有关部门陆续推出《黄磷行业产业政策》、《黄磷能耗指标》、《黄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黄磷清
32 江苏氯碱 2011年第3期
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其中明确规定:炉渣综合利用率新建装置要≥95%,现有装置要≥90%。
专家建议,对黄磷生产过程中副产炉渣、磷泥的处置,应像磷石膏一样,一方面不断加大规范管理,另一方面不断鼓励企业探索综合利用新途径。
“三条红线”倒逼企业节水减排
化工生产要过最严格用水关
目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在全国各地巡回宣讲,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价改革,引发业界关注和热议。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随着一号文件的贯彻实施,既是耗水大户又是排污大户的化工行业将面临文件划出的“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限制纳污的考验。
同时,用水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企业的环保成本将增加。
为此,专家指出,化工企业要引起高度重视,早行动、早决策,逐步化解环保政策成本。
今年的一号文件,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第一个专门论述水利的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项制度,相应地划定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并将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
安徽临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伟介绍,一号文件要求,用水总量控制、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对化工企业影响很大。
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永奎也表示,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新建设项目都要求用地表水,山东、河南等地的化工企业大都用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相比,水质上有差别,要对地表水处理干净后才能使用,这样就增加了企业水处理成本。
限制纳污,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让很多化工企业感到了压力。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管理部经理赵代胜介绍,现在环境脆弱地区根本不让外排水,目前神华对处理后的高含盐污水,既上了蒸发塘、也上了多效蒸发器进行处理,但是处理成本高。
“十二五”期间神华将投资800亿元发展煤化工,他们正探讨低成本的零排放技术。
据了解,水利部正在加快水资源监控体系建设,抓紧建立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要求相适应的监控设施和管理平台,保证红线中的指标可操作、可检查、可考核。
据业内人士介绍,化工企业在用水量上普遍存在多用少报、多用少付的现象,有的企业交纳的水资源费甚至只有实际用水量的30%。
保证红线监控体系的建立,用水多用少付的漏洞将逐步堵住。
从今年1月1日起,《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已经在国内率先实施。
山东单县化工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单县试点用水总量控制以后,县水务局每月都对公司的取水用水情况进行监督,环保部门还设立了在线水量、水质检测系统。
因此,对化工企业来说,如何最大限度减少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盖恒军介绍,要减少用水总量,一是从生产源头上采用清洁工艺少用水,二是对排出的水提高回用率。
此外,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水价改革。
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工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
盖恒军表示,当前我国供排水价格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价值,企业用多用少一个样,有的耗水大户也享受着财政补贴,推进水价改革,实行阶梯式水价制度后,用水多的企业将会多花钱。
对此,孙永奎也深有同感,对用水定额、用水总量控制、限制纳污、用水阶梯收费后,将逼迫企业采取强化对内部各部门的用水考核、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废水回用率等措施少用水、少排水,最大限度地实现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