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鸡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措施
张建/安徽省泗县山头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234300 马飞/安徽省泗县屏山镇畜牧兽医水产站 234300
摘 要:鸡霉菌中毒是由于鸡采食了发霉变质的饲料后出现的中毒性疾病。
病鸡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并不断出现死亡的情况。
霉菌中毒后会对鸡的免疫系统产生损伤,使得鸡免疫力低下,导致鸡对接种的疫苗不产生保护力。
极易继发其他疾病。
本文通过对鸡霉菌中毒进行详细的叙述,主要分析其病因及防治措施,旨在可以为广大养殖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霉菌中毒;防治措施
霉菌主要是存在于发霉变质的饲料中,多发生于每年的夏秋季节,这个季节潮湿多雨,容易引起饲料的霉变。
当鸡群大量采食这些饲料后,就容易引起霉菌中毒。
所以一定要注意防范。
1 发病原因
鸡出现霉菌中毒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1 饲料的保存不当 养鸡场的饲料由于在保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其容易滋生霉菌,尤其是在天气炎热、气候潮湿的季节,或者在多雨的季节。
饲料中的成分非常容易滋生霉菌,虽然从包外包装看不出任何变化,但是饲料成分已经受到霉菌的污染。
当鸡采食到这种被霉菌污染的饲料时,就容易出现霉菌中毒。
1.2 饲料中的水分超标 由于一些饲料的原材料没有提前晾晒或者进行加工,制成饲料后其内部所含有的水分过高,这些含有水分过高的饲料原材料很容易滋生霉菌,引起发霉和变质,导致饲料霉菌含量过高,从而引起鸡的霉菌中毒。
1.3 料槽中的剩料过多 由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不当所引起料槽中含有饲料的残留,这些残留的饲料会逐渐的发生霉变,这些饲料被鸡群采食后,就出
现霉菌中毒。
有时鸡群在采食的过程中容易接触到水,从而导致的料槽变得潮湿,这样潮湿的料槽内如果没有及时采食完以后,并没有及时的清理,就会导致这些饲料出现霉变。
2 临床症状
当雏鸡出现霉菌中毒时,首先发生呼吸道症状,在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后2~3d 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其表现为呼吸加快,呼吸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喘气和张口呼吸,随着病程的延长,病鸡表现为腹泻,嗜睡,而后眼球浑浊,角膜溃疡。
有的鸡出现神经症状,如行走困难,头颈歪斜,最后因中毒而出现死亡。
成年鸡都表现为生长缓慢、消瘦、排出细的分节便和饲料便。
病鸡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并表现为疼痛症状,采食量下降,尤其是在采食大颗粒饲料时。
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鸡表现为饲料转化率低,病鸡出现鸡冠和肉髯苍白,表现出贫血症状,但通常不出现死亡。
3 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可见其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在气管和气囊以及肺脏
上存在着干酪样的坏死性结节,呈黄白
色。
肝脏、肾脏出现肿大,且肾脏外观呈现出灰紫色。
脾脏肿大且柔软,将脾脏切开后,内部结构模糊,在腺胃和肌胃的交界处,有糜烂和溃疡,还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十二指肠黏膜出血,溃疡和出血。
胸部皮下和肌肉等处也
有出血。
胸腔和法氏囊出现严重萎缩。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 养殖场在进行饲料的选择时,应当选择饲料含水量较低的成分配料。
这样可以减少饲料发生霉变的情况。
同时在饲料的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潮工作,尤其是在装车以及卸车或者运输过程中,防止饲料发生潮湿和霉变。
避免饲料直接接触到地面,定期对饲料进行通风,而且养殖场不要一次购买太多的饲料,以避免在储存过程中因储存不当造成饲料出现霉变的情况。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进行科学试验,在给鸡喂料前要检查饲料是否出现霉变的情况,一旦发现饲料出现霉变,应立即停用和更换饲料。
如果在阴雨天,避免饲料与地面直接接触,最好采取饲料槽进行喂养,同时要及时将地面上的饲料清扫出去,防止饲料霉变而被鸡采食而发生本病。
规模化集约式养殖的鸡也要定期的清扫饲料储存点,确保干燥和清洁。
在每年的夏秋季节,由于外界温度较高,湿度较大。
通常不容易控制温度和湿度。
可以在饲料中适当的添加制霉菌素和适量的维生素,这样可以减少饲料氧化和发生霉变。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还应保证鸡舍内的温度适宜。
鸡舍的温差通常不应当超过3℃,而且鸡舍要及时的进行通风换气,确保鸡舍内有充足的新鲜空气,也可以有效减少饲料发生霉变的情况。
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鸡舍进行清扫和消毒,不仅要清洗饮水器材,还需要对料槽进行清扫,防止饲料在料槽内出现霉变,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消灭环境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以减少霉菌的滋生,
降低饲料发生霉变的可能性。
如果养殖场自己
加工饲料,则在饲料加工后,必须及时进行散热,尤其是加工颗粒性饲料时。
适当的调整饲料的冷却时间以及空气质量。
这样颗粒性饲料的温度和水分含量就达到标准要求,一般温度应当高出室温约3℃~5℃,含水量需要低于12.5%。
装饲料的包装袋,需要严格进行密封,防止破损而出现霉变。
在饲料的运输过程中也要避免受到日晒和雨淋,在气候潮湿的季节,饲料开袋后要尽快用完,以防止其发生霉变。
有些发生霉变的饲料在经过脱毒处理后,可以进行适当的饲喂,这些饲料如果出现轻度霉变,则需要进行脱毒处理,将污染霉菌的饲料浸泡在碳酸氢钠盐水或氯化钙的溶液中,也可以是其他有机溶
剂,这样经过脱毒处理的饲料可以少量
饲喂。
此外,还可以采取高温高压处理
的方法。
高温能够破坏霉菌的毒素,但
此方法受到每种类型的霉菌以及饲料
中水含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等因素
的影响。
4.2 治疗 当鸡发生霉菌毒素中毒
时,应当立刻停止饲喂霉变饲料,尽快
更换饲料,针对发病鸡可以使用制霉菌
素进行治疗,按照20000单位/kg的用
量使用,2次/d,连续用药3d后,可
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的同
时应配合使用消炎药物,防止出现继发
感染,常用的消炎药物为阿莫西林或青
霉素。
一旦病鸡出现急性中毒现象,可
以使用5%的葡萄糖溶液进行救治,给
病鸡灌服葡萄糖溶液,同时补充适量的
VC和VE。
这样可以减少霉菌毒素对
发病鸡造成的危害。
可以控制疾病的
进一步发展,通常在用药5d后,病鸡
可以基本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侯宝春.鸡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原因、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防治措施[J]. 现代畜
牧科技,2020(01): 102-103.
[2]刘德胜.鸡霉菌毒素中毒的主要
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J]. 现代畜牧科
技,2018(04): 108.
[3]陶光洲.肉鸡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及治
疗措施[J]. 兽医导刊,2019(11): 37.
(上接77页)
3 生态猪养殖发展模式
3.1 信息化养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许多先进的技术应用在生猪养殖业中,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促进生态猪养殖的集约化和信息化发展。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监督和控制生态猪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问题的话,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处理。
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数据库,在大数据技术的协助下能够对生态猪的养殖过程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提高生态猪养殖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养殖的效率。
最后,利用信息化养殖技术能够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3.2 立体化养殖模式 立体化养殖模式也是未来生态猪养殖的模式之一。
传统的养猪模式比较单一,尤其是猪只的粪便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采取立体化养殖模式能够很好的利用猪只的粪便。
该种养殖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种食物链似的养殖的形式,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还可以在生猪养殖中引入鸡和沼气等元素,保证生态猪养殖模式的循环发展,同时还能够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废弃物的利用效率,对促进我国生态猪养殖
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3.3 放养和散养相结合的养殖模式 将
放养和散养相结合能够提高养殖的效益,
该种养殖模式和传统的圈养方式不同。
具体来说,可以在承包的山地或者是草地
上建设防护栏,为猪只提供绿色环保的
饲料,同时宽阔的山地也能够保证猪只的
活动范围和活动量,促进生态猪的健康
成长,也能保证猪肉的品质。
将放养散养
相结合的养殖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循
环模式,可以降低养殖的成本,同时提高
了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在养殖过程
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
二次污染。
此外,该种养殖模式也可以提
高猪肉的品质,对实现生态猪的经济效益
和生态效益重大。
3.4 生态种养殖管理模式的转变 现
阶段,我国生态猪养殖中还采取个体养
殖和小型公司养殖模式,缺少科学的规
划和管理,不利于生态猪养殖模式的推
广和利用。
为此,为了适应生态猪发展
的趋势,可以建设公司管理的模式,公
司与农户之间合作,公司采取统一管
理,并且对农户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
高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
降低个体养殖和小公司养殖中存在的
风险。
此外,通过与公司合作的方式也
能够建立比较完善的销售和售后养殖
体系,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3.5 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 随着人们
对生态猪肉制品需求量的提升,生态猪
养殖新技术已经成为生猪养殖业发展
的必然趋势,为此,应该加强对生态猪
养殖技术的推广,让更多的养殖户认识
到该技术的重要性,愿意利用该技术。
其次,相关的工作部门应该加大对生态
猪养殖技术的推广,可以建立养殖合作
社,派遣专业的技术人才指导,从而提
高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猪肉制品需求量
的提升,我国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已经成
为未来生猪养殖中重要的技术,有着良
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为此,应该加强对
该技术的推广,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生
态猪养殖理念不断改进新技术,保证生
态猪养殖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娟.生态猪养殖生产管理与疫病防控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09):138-139.
[2]赵宏柏.浅析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推广
[J]. 兽医导刊,2019(11):64.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