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课件之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语文复习6年高考4年模拟分类汇编
第七章文学作品类
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
2010年1月更新一、(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一小时的故事凯特•肖班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
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
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
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
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
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
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
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
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
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
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
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
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
样软弱无力。
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
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
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
她张开双臂欢迎
这岁月的到来。
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
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
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
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
”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
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
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
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0.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
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
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
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
11.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答案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12.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
答案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
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13.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
答案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
“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
“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14.《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
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
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可以指责也可以赞赏,两种观点均可。
指责的可从道德层面考虑,赞赏的可从文章深刻地阐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角度考虑。
二、(贵州省兴义九中09-1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
晒月亮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
虞山有一座庙,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大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
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
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
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
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
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
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癫狂。
有洁癖,好奇装异服。
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
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
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
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
常健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
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创造性癫狂。
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年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
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
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
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
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
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
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
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
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
月亮。
因为它有兴福寺。
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
我在x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
点了篝火,一夕狂欢。
狼藉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
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
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
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18.开篇谈到唐人常建的诗和米芾的字
有何用意?答案引出下文,表明兴福寺是一个美丽而富有的诗歌意境的地方,美丽是不老的,从而引出其永远不老的原因。
19.文中说“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其中“偏偏”一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作者说这些话想表达怎样的看法。
答案(1)按常理讲,古老的寺庙应该是老当家,然而幸福寺却是个小当家,让人很意外。
“偏偏”一词表达了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2)对比,突出了小当家的圆熟老到,表明作者的崇敬之情,并引出作者的感慨和看法。
(3)每个人都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污染而显自性。
20.第四段有八“看”,有人说这
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思巧而隐,为什么?答案通过兴福寺中具体的景、物、人表现它处处透着禅意。
间示到了午夜步归,与前文“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漫步”照应:从大树、树叶到绿苔再到回廊再互
老藤椅再到屋里的僧人们,暗示了慢步回去的路线;从“低语“暗侵”的“暗”到“夜鸟”的“夜”于到“凝思的深液”中的“深液”再到“僧人们的睡眠”中的“睡眠”都暗示了夜深之际,自然而然
地引出下文的月亮” 21.本文是写兴福寺的月亮,但最后一段却提
到了x疆的月亮,那么这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
案反衬,突出表示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事成
了精了月亮”,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喜爱和期待之情。
三、(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17题。
寂夜的虫子叫华姿(1)睡不着,而且感觉肚子饿,就起来找东西吃,拿了一根香蕉走到窗口,没开灯,在窗前慢慢地吃完了,白天下过雨,所以夜风特别湿润,特别水灵。
(2)想起有个诗人说,像黑夜一样赤贫,像白昼一样富有,其实这话反说也是可以的,比如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我听到了的虫子叫。
(3)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
不是一只,是一群。
一会儿是合唱,一会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
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
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
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4)在整个世界都睡熟了的时候,小小的虫子开始了感激和赞美,这真是一个美妙的发现,所以很快我就被感染了,发现失眠竟然也是可以这么好的。
(5)小小的虫子啊,你们这么快乐,好像这个大地都是你们的,好像这晚都是你们的,事实上,就因为你们这么快乐,这个大地就真的是你们的了,这个夜晚也真的是你们的了。
(6)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
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
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
感激一份简单的早晨,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
”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7)感激是一所绝佳的学校,它培育着我们内心的爱,赞美也是。
(8)当我真的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像寂寞的虫子一样,也许,我就真正地学会了爱,学会了快乐。
(9)什么是赤贫啊,真正的赤贫就是没有感激和赞美――没有喜悦。
(10)什么是富有啊,真正的富有就是拥有感激和赞美――拥有喜悦。
(11)感激是一朵最美的花,赞美也是,甚至是一朵最伟大的花;没有感谢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根本无法开放,也无法被点亮。
(12)因此,我们以为的“应该”我“理所应当”,其实是从不存在的。
太阳“应该”为我升起吗?清风“应该”吹在我
身上吗?蓝天和大地“应该”为我所用吗?不,不是这样的。
人因为不承认那伟大的创造者的存在――不承认这一切都出自一种非凡的
爱与仁慈,所以才骄横地认为一切理所应当。
因为理所应当,所以不愿相信,也不肯感激。
(13)你以为,星星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夜晚的天空吗?河流会无缘无故地在大地上奔流吗?大地会无缘无故
地滋生甘美之物吗?卑小的虫子会无缘无故地在雨后的寂夜一唱再
唱吗?我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爱,星星就不会出现在夜晚的天空了,河流就不会在大地奔流了,大地就不会永无止境地滋生甘美之物了,而今夜的虫子,更不会在雨后的草丛里一唱再唱了。
(14)这就是存在的真相,倘若我们真的洞见了存在的真相――人与上天的关系,我们也就能清楚明了地看见人世的真相了――人与人的关系。
(15)当“应该”终于从我们的意识里訇然而逝的时候,感激就自然成了我们的生之必需。
(16)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来,这时,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祷告的渴望,也就是,一种喷涌的感激的渴望,强烈到我自己都深感整个世界都在熟睡,而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
(选自《长江文艺》2005年第6期) 14.第三段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叫者,虫叫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①特点: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②作用:引出下文,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交代本文的主旨,虫子欢快的叫声,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
15.第六段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答案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
16.第七到十三段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请分别举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1)比喻例参考:①文中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所学校,生动形象地表明:学会了感激和赞美就能学会爱,②把感激和赞美比喻成一朵最美最伟大的花,生动形象的表明;只有学会了感激和赞美,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2)对比例参考:①文中将自然界和人类进行对比,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美丽的产生,都是源于她们内心的爱。
而人类却觉得一切都是“应该”和“理所应当”,不相信爱和仁慈,不肯感激,从而突出的强调我们要向自然界一样学会感激和赞美,学会爱。
②如将第9段和第10段这一对比内容作说明也可以。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
文章说“现在我就看见了这个夜晚的富有”,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很富有?(2)文末说“心灵开始了它的舞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答案(1)因为虫子的叫声让作者感到大自然很美;从虫子的叫声中感悟到人要学会感激和赞美。
(2)“心灵舞蹈”指的是思维开始活跃,“我”开始思考生活在尘世里的现代人应该学会感激和赞美,这样我们才能获得快乐。
四、(山东省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孙犁的世界叶兴孙犁的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小说《荷花淀》,甚至后来还衍生出了以此命名的文学派别。
能够把激荡的战争风云映衬在白洋淀的月光苇影以及冀西山地的红袄明眸之中,从而发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值得珍视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
他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在处理激烈的战争题材时,却饱蓄世间真情,畅抒人文关怀。
他的战争题材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竟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甚至用了好几百字细致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绽放自己。
他似乎是在告诉我们,即使是在如此斗争残酷、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里,也挡不住人们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如果不是亲临芦苇万顷、淀泊碧翠的白洋淀,或许很难真正理解孙犁的似水柔情以及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也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
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接。
其实,孙犁一直在用笔构筑一个世界,一个柔情似水、质朴无华的世界。
在那里,充满了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令人无限神往。
孙犁更是在用心、用整个人生来叙述、描摹一个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早已先他而实实在在地存在。
那个世界,就是他的故乡――白洋淀。
可以说,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就是为了用文字还原一个诗情画意、旖旎秀美、民风淳朴的白洋淀。
他做没做到,我不敢肯定。
我只知道,他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如同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存入历史的银行,让那里的淳朴乡民至今都在享用由此而带来的丰厚利息;我只知
道,他因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学信仰和文字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道独特的熠熠生辉的风景线。
我相信,今天的许多人就是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这片神奇的芦苇荡的,一如我是怀着敬意而不是带着某种目的或任务去走进孙犁的世界一样。
历史上,一个人俨然
成为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象征的,孙犁不是唯一。
古今中外,并不鲜见。
比如孔子之于曲阜、屈原之于汨罗、乔伊斯之于都柏林、鲁迅之于绍兴、沈从文之于湘西,等等。
相对于同时代盛年辍笔、改弦易
辙去研究衣饰文化的沈从文,孙犁无疑是幸运的,至少他能够在晚年重理旧业,焕发青春,将自己一生许许多多的思想、智慧、学识、感悟、观点及不可多得且不可替代的个人生命体验,积淀在芸斋系列、耕堂随笔等十余册看似零碎、实则厚重的文字里。
其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豁达的心境、洗练的文笔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令人耳目一新,也打破了许多现当代作家后期创作始终超不过自己当年成名作的怪圈。
当然,孙犁的世界还远不止局限在文学艺术范畴
这一隅之地,他的淡泊处世,达观做人,奖掖后进,甘为人梯,同样为人景仰。
作家林斤澜写过一篇短文,说孙犁当年曾有一次出国机会,众人垂涎欲滴,但他轻易就放弃了,原因竟是不会打领带。
其实,这只是借口,关键是他并没有将出国当做是享受。
孙犁的享受是什么呢?在他晚年作品《书衣文录》里有云:“冬日透窗,光明在案。
裁纸装书,甚适。
”人生的享受有许多种,但真正的享受与金钱、地位无关。
不过,要认识到这一点,全看我们有怎样的情怀。
在现代人的享受观越来越趋同的今天,这或许是孙犁留给我们的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吧。
(选自2009年9月18日《工人日报》,有改动) 19.作者为什么说孙犁的“审美情趣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与众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在激荡的战争风云中,没有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重点写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之善和人情之美,心底真情的自然流露以
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20.解释下面两句话中画线短语在文中
的含意。
(1)只有摇上一尾渔舟,穿梭在苇子的世界里,你才能够明白孙犁当年为何把带着生命温暖的笔端,一次次地投向那些开朗纯情、率真无邪的村妇、少女身上。
(2)从白洋淀回来后,我特意找来一些孙犁的著作和传记,试图走进他的世界,与大师进行一场跨越
时空的心灵对接。
答案(1)指孙犁用饱含对白洋淀的似水柔情、真挚情感和对人性美的执著追寻。
(2)指作者通过研读有关孙犁的著作和传记,探究感悟孙犁的自由与关爱、纯洁与理想内心世界。
21.作者说孙犁俨然成为了白洋淀的“象征”。
你认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答案作者的依据可归纳为以下三点:孙犁倾其一生的精力与才华努力用文字还原诗情画意、民风淳朴的白洋淀;孙犁的文字给白洋淀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人文光芒;今天许多人因为孙犁而去造访白洋淀。
22.这篇文章不止一处用了对比手法,请举出一例并结合文本与生活简要分析。
答案这篇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
比如,文章第四段用“许多现当代作家后期创作始终超不过自己当年的成名作”与孙犁晚年作品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对照,表现了孙犁晚年作品突出的文学成就。
(或答:文章最后一段用“众人”对出国机会“垂涎欲滴”与孙犁只因不会打领带就轻易放弃出
国形成对照,表现了他淡泊达观的情怀。
)五、(河南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子夜昙花张错恩师过世。
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
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
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
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语言。
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
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
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
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地暗淡。
它的来临使人震,也使人惊惶。
有一种漫步而来年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线保留,像爱与死!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