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科举制度概说之一[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科举制度概说之一[散文]
元朝科举,为元朝的科举制度。

元朝举行了十六次科举考试(简称"元十六考"),考中进士的共计1139人。

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1315年第一次开科取士,以后三年一次,直到元亡。

元惠宗时期,因丞相伯颜擅权,执意废科举,1336年科举和1339年科举停办。

元太宗十年(1238年),元朝试诸道之士。

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九月,翰林学士王鹗请行选举法。

元世祖下诏中书省与翰林院商议选举程序。

至元六年(1269年)七月,立国子学。

十年(1273年),真金太子奉旨行科举。

次年(1274年),省臣议定科举程序。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礼霍孙、留梦炎等请设科举。

许衡议科举,罢免诗赋,重视经学。

科举制度始定。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十月,定科举程序。

次月,下诏施行科举。

皇庆改元(1312年)仁宗将其任河南江北行省右丞的儒师王约召京,特命集贤大学士主管教育、学校,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为令甲(法令的第一条)"(《元史》王约传)。

皇庆二年(1313年)农历十月,仁宗要求中书省议行科举。

农历十一月十八日(1313年12月6日),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

延佑元年(1314年)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

元一考:延佑二年(1315年)农历二月大都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农历三月七日,举行殿试(廷试),五十六人及第。

护都答儿、张起岩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黄溍、杨载、欧阳玄等赐进士及第。

元二考:延佑五年(1318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人及第。

忽都答儿、霍希贤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英宗时期
元三考: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四人及第。

达普化、宋本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泰不华等赐进士及第。

元泰定帝时期
元四考: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

捌刺、张益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吕思诚等赐进士及第。

元五考: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六人及第。

阿察赤、李黼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杨维桢、萨都剌等赐进士及第。

元文宗时期
元六考:至顺元年(1330年)三月,廷试进士,九十七人及第。

笃列图、王文烨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林泉生等赐进士及第。

元顺帝时期
元七考:元统元年(1333年)三月,廷试进士,一百人及第。

同同、李齐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刘伯温、余阙等赐进士及第。

元八考:至正二年(1342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

拜住、陈祖仁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九考:至正五年(1345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

元十考:至正八年(1348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八人及第。

阿鲁辉帖穆而、王宗哲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一考:至正十一年(1351年)三月,廷试进士,八十三人及第。

朵列图、文允中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朱梦炎等赐进士及第。

元十二考: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

薛朝晤、牛继志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三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廷试进士,五十一人及第。

缴征、王宗嗣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四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廷试进士,三十五人及第。

买住、魏元礼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元十五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廷试进士,六十二人及第。

宝宝、杨繴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宋讷等赐进士及第。

元十六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三月,廷试进士,七十三人及第。

赫德溥化、张栋分别为左右榜状元。

有些文学史在叙及元代文学,尤其是元曲的兴旺发达时,往往认为,正是由于元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不行科举考试,才使得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转向文学,尤其是元曲、杂剧等的创作。

这种结论下得也有点过于绝对。

元代并不是对所有的知识分子都不重视,只是对那些喜欢以"诗、词、歌、赋夸示于人"而又不懂经世之术的知识
分子才真的不重视。

崛起于漠北的蒙古英雄们在入主中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质朴少文",这就无形中断了那些诗人、词人们的一条晋身之路。

这些失去了晋身机会的诗人、词人们当然要不满当时的统治者。

这种不满意被民族主义者加以利用,遂演化成了感情色彩极浓的"儒不如倡(娼)"的牢骚,才有了元曲中的嬉
[全文完]
黄盟.2019-0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