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_百度文讲解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 立体派、未来派、人道主义、进化论、实证主 义、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论、弗洛伊德、 托尔斯泰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马克 思主义等
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新月社 4.语丝社 5.浅草-沉钟社 6.湖畔诗社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地下车站 人群中幻影般浮现的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钟鲲) □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赵毅衡) □在地铁车站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飞白) □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
文学研究会
●时间、地点:1921年1月,北京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 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 《戏剧》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 新文学,“为人生而艺术”
创造社
●时间、地点:1921年6月,日本东京 ●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 穆木天、陶晶孙等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 《创造月刊》、《洪水》 间、地点:1923年,北京 ●成员: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栏目 ●宗旨:“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
语丝社
●时间、地点:1924年,北京 ●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 冯文炳、俞平伯等 ●刊物:《语丝》周刊 ●宗旨:社会批评、文明批评,“语丝体”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脉络
三、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 的文学及其它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 同丰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学创作。
乡土叙述体:
东北作家群:萧红《呼兰河传》萧军
2024/3/12
小说由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表现范围的 广阔成为文学的主要体裁。
鲁迅《狂人日记》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 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近代所产生 的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 容形式上的全方位的革新。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 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 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 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共识。
注,知识分子的主体地位上升。 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潜在影响开始凸显。
(商品文学、官方文学、纯文学)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王朔《动物凶猛》
《十八岁出门远行》 苏童《米》,《妻妾成群》 格非 短篇小说《欲望的旗
陈忠实《白鹿原》 毕飞宇《青衣》
帜》
史铁生《命若琴弦》
阿城 《棋王》
王小波 《青铜时代》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的 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文写作,并广泛吸 收了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革命文学”
一、“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由的思想氛 围消失,文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 空前政治化;
2024/3/12
由于中国现代性不是自然发生而是被迫反应,这 种创伤经验使中国现代性同时面对反抗传统的难 堪与质疑西方的尴尬。西方现代性无力为中国现 代性提供一个完整体系而是在知识和价值之间充 满了巨大裂痕,这就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 代性具有两面性:中国文学现代性一直企图以断 裂方式展开:“文学革命”率先触发由传统向现 代的激变,“革命文学”更以激进方式为一个阶 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鸣锣开道,“社会 主义文学”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的意识 形态,文革中大字报铺天盖地淹没冤死者与惨死 者的尸体,改革文学又为改革摇旗呐喊20世纪中 国文学的现代性始终在激进中变革,
现代文学个阶段思潮
现当代文学部分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主潮:文学革命(主要表现为启蒙和批判的文学、感伤情调、个性追求)代表性流派社团和文学主张:《新青年》、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学衡派、甲寅派;问题小说、乡土小说、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零余者形象、浪漫抒情小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倡导“民主”与“科学”。
1、文学革命的过激主义(猛烈批判与抨击、矫枉过正的文化策略、理论的全面批判与实际的不可能)2、文学革命的成绩(白话文、思潮流派、理论建设与创作成就)3、文学论争(与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论争)4、胡适(八事)、陈独秀(三大主义)的文学主张,周作人的理论贡献(人的文学)5、社团流派的建立: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沉钟-浅草社、湖畔诗派二、鲁迅1、《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文学史上对阿Q形象的意义的不同阐释(分时段具体分析)、精神胜利法3、从《野草》看鲁迅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三、第一个十年小说概况1、问题小说(表现社会人生,关注人的价值,冰心、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2、乡土小说(描写故乡农村生活,多表现农村的破落衰败,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许钦文)3、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侧重作家心境的自我暴露,取材于作家的个人经历、遭遇)4、零余者形象(郁达夫小说所创造的一类抒情主人公,五四时期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四、郭沫若1、《女神》: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叛逆精神;也是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展现)《凤凰涅槃》鲜明的时代精神(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社会的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和叛逆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和激情、英雄主义的色彩、诗歌形式的绝对自由)《女神》在新诗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影响2、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合《屈原》等作品看郭沫若历史剧的基本风格(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题材、发掘历史人物与新时代的精神相通、浓烈的抒情色彩)五、新诗1、湖畔诗人(汪冯潘应《湖畔》,爱情诗清新明快气息)、小诗(冰心、宗白华即兴短诗)2、冯至的诗《雨夜》(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3、前期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和谐、均齐。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 • • • • •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其他较为重要的社团:
•
语丝社 莽原、 莽原、未名社 浅草-沉钟社 浅草 沉钟社 湖畔诗社 新月社 民众戏剧社 等
• • • • •
3.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创作实践显示的趋向 成长期的多种可能性)
• 1. 理性精神的显现(p20) 理性精神的显现( )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问题小说”热与哲理小诗 • 2. 感伤情调的流行(p21) 感伤情调的流行( ) “自叙传”抒情体小说与诗体话剧 自叙传” • 3. 个性化的追求(p22) 个性化的追求( ) 表现自我, 表现自我,及创作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 4.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p22-23)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
•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文学革命的标志: (二) 文学革命的标志: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1917年1月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新青年》 年 月 1917年2月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p6-7) 年 月 文学革命论》 )
文学改良“八事” 文学改良“八事”
• ( 2) 、 进化论 、 人道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现实 ) 进化论、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主义、 浪漫主义、 主义 、 浪漫主义 、 象征主义等文艺思潮的引进 (p12) ) • (3)、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p11) )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大量翻译绍介( ) 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等 • ( 4) 、 对西方各种文学样式以及创作手法的尝 ) 试(p12) ) back
p3–4 文学革命产生的条件(p3 4)
• 晚清文学观念变革与白话文运动(内因) 内因) •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外因) 西方文学思潮与域外小说的引进 外因) 域外小说 • 社会动荡中暂时的自由空气(环境) 环境) • 近代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载体) 载体) • 新式知识分子、市民阶层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新式知识分子、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的《命命鸟》,王统照《春雨之夜》,郁达夫《沉沦》 等;诗歌方面,有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
神》,汪静之的《蕙的风》等。【抄下来,课后阅读】
Company Logo
(五)文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文学观念上:否定“文以载道”、游戏消遣
等传统的文学思想,共同倾向表现人生、反
映时代。
文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 思想。 语言形式上:用白话文写作;广泛吸收外国 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
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 曰,不避俗字俗语。
Company Logo
一曰,须言之有物。
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
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认为情感是文学的灵魂。 思想:包含见地、识力、理想三者。
Company Logo
1921,周作人发表《美文》一文,是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Company Logo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917年初-1919年,为文学革命初期; “五四”到 1926年,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 活跃的时期; 1927 年“四·一二”事变,相对沉寂并转向
话文运动为后来的文学 革命中大力提倡白话文
造成一种蓄势。
Company Logo
⑥清末民初域外小说译介大潮
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译介外国小 说,到文学革命发生之前,翻译出版
的域外小说约有800种。
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与新文学的第一代 作家,大都从晚清的文学翻译中获益。
Company Logo
(二)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因—新文化运动 1.背景: A 结束帝制,促进社会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C 废科举、兴学堂,形成新型知识者群体 D 印刷业和出版业的发展,导致现代文学 市场的形成。 E 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F 既混乱又自由的文化氛围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第一个十年
中国近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 世纪末的三次革命19)1(2(裘廷梁(晚清)等的提倡白话文运动的开始和翻译小说大盛)、大倡导德先生(民主)《新青年》的创刊、提出“人权、平等、自由”、《青年杂志》)3(和赛先生(科学) 重新评价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思想启蒙运动的推进)4(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八事”着手)(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5()“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6()7(“甲寅派” “学衡派” 林纾三次反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白话文的全面推广1.:文学革命的社会效果和重大实绩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2. 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 3. 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4.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意象派” 中国化----外国文艺思潮的借鉴与运用1. 从外国文学运动得到的启示 (1) )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胡适“三大主义” 19 文学历史进化论(胡适、陈独秀等人最初提倡的文学革命的一个基本理论))人道主义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运用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2(等一批中国现代小说的基鲁迅广泛吸收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写出《狂人日记》石作品郭沫若浪漫主义诗篇《女神》郁达夫《沉沦》等“自叙传”抒情小说文学社团的蜂起2. :北京第一个文学社团,艺术为人生,现实主义)1921.1-1932.2文研会(:东京,为艺术而艺术,浪漫主义)1921.6-1929.2创造社(以散文为主,孙伏园发起:)1924.11-1930.3语丝社(新月社:北京,思想上倾向自由主义南国社:田汉创,戏剧湖畔诗社:主要以爱情为主中期)青年作家,得到鲁迅大力支持,主要是乡土作家20c未名社(语丝社、未名社与文研社相近南国社与创造社相近、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A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鲁迅在《估<学衡>》批驳《学衡》上的 《 学衡> 文章内容的谬误和文字不通,说明他们“于 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 名曰 “学衡”,“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 己的铢两来,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 远。”
(3)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新文化阵营与甲寅派的斗争
1925年 1925年7月《甲寅》在北京以周刊形式复刊, 甲寅》 章士钊担任主编,他此时已是北洋军阀的司 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甲寅》 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甲寅》实际是半官方 报纸,宣传尊孔读经,反对白话文和新文化 运动,专登文言。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 章士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文学运 动》等文,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 度论证文言的优越性。
新文化阵营对林纾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 蔡元培写了《答林君琴南函》,重 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 申北大的学术方针是“循‘思想自 由’”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的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李大钊发表《新旧思潮之激战》,鲁 《新旧思潮之激战》 迅写下《现在的屠杀者》一文,斥责 《现在的屠杀者》 林纾。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发生 1.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 1.新文化运动是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直接 动因。 动因。 2.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新青年》 2.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新青年》杂志具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有密切的联系。 有密切的联系。
2. 胡适和周作人的理论建设
(1)胡适在1918年4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 月发表了《 革命论》,他以“国语的文学, 革命论》,他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 语”作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在新文学的具体建设上,提出“ 在新文学的具体建设上,提出“工具、方 法、创造” 法、创造”的三步程序。
第一个十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晚清尝试囿于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调整,为近代文学革命做了准备。
①诗界革命②小说界革命③提倡白话文、言文一致④翻译域外小说2.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背景和直接动因,本质上是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条件是封建帝制的结束,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型只是群体的诞生,现代文学市场的出现。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提倡民主和科学,重评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但在开放活跃局面的同时,存在“破”而矫枉过正的问题。
3.1917年初,文学革命。
是历史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文学革命发生的条件1.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帝制的统治,为中国社会转型奠定了基础。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新型社会力量的增长,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3.清末以来的新式教育,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自主开放的新知识者群体,为文学革命提供了生力军。
4.现代印刷技术、现代出版业的引进,形成了现代文学市场,出现了职业作家。
5.封建思想的逐步瓦解,是社会进入思想通知相对自由的时期,开始了人的觉醒、个性觉醒。
新文学革命的具体内容1.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新文学的价值观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3.由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文学内容、语言载体、文学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与解放。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进行了探讨。
文学革命的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新文学社团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4.文学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1.显现出现代理性精神。
五四文学思潮对国民的作用在于启蒙。
2.具有感伤的精神标记。
被新思潮唤醒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常常有梦醒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彷徨、感伤。
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精心整理]
一: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徐志摩。
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
1把“为人生而艺术”作为文学主张,关注社会,关注底层,面向大众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2、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方法为根本,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1、在内容上以侧重自我表现为主,较少客观描绘。
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带有浓重的主观抒情的色彩。
2、在表现手法上,利用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来对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大胆诅咒和强烈抗议。
创作中的浪漫主义倾向明显。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北大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的现代文学考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与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
黄遵宪:“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梁启超: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目的: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2、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在《新青年》阵地上集结的急进的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以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
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背景:文学革命者们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与批判精神,先集中力量摧毁当时在社会上较有影响的旧文学阵地,把批判“黑幕派”和“鸳鸯蝴蝶派”以及旧戏曲作为一场硬仗来打。
沈雁冰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
4、文学革命遭到旧文学势力的一些抵抗,但相对而言,文化保守主义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最初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2)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3)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
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
对于前者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
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本情况。
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
4 价值观 (主要体现为对人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此乃重点,贯穿整个现代文学、当 代文学,以及整个中国现代思想和文 化,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否在 学习中获得启蒙,能否把自我提升一 台阶和境界,能否开始新的认知和思 考,都和这部分的学习相关。
5 ……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
晚清时期对西学看法的变化 晚清道光咸丰之交中国人与西方人接触时,除
“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这实际上仍是一种改头 换面的文化守旧论。李大钊在论战中从经济基础的决 定因素方面分析了新文化必然取代旧文化,而不是与 之调和的客观必然性。《新青年》、《新潮》、《民 锋》、《每周评论》等杂志都积极参加了这场论战。 这次论战一方面进一步传播了与封建传统文化彻底决 裂的新文化精神,同时也大开了“全盘西化”论的先 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 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 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 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 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了大多数人根本不重视甚至排拒西学的存在之外, 仅有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注意 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基本上,他们仍不把西学 看作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从魏源的名言“师 夷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中 虽有可取之处,但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
在洋务运动早期,大多数人仍存有这种类似的看 法,但随著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逐渐 取代了“夷学”,许多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正视西 学,视之为可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思想,并开始探讨 应当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
现代文学【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二十年代)一、文学革命1.背景: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1)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上世纪末,梁启超、黄遵宪的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2)1915年新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Democratic)与科学(Science)。
《新青年》从两个方面进行思想启蒙,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倡导思想自由。
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创刊号登载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2.标志: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3.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①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和运动
作品组
1、文研会许地山《命命鸟》(苦)、王 统照《沉思》("美"和幻灭 );
2、女作家庐隐《海滨故人》(愁)、冯沅 君(淦女士)《隔绝》
3、语丝社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 《桃园》。
4、未名社台静农,地之子。《拜堂》
1894—1941
《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写一对缅 甸青年加陵和敏明的爱情故事。敏明 与加陵相爱,但父亲要敏明专心作戏 子,不让上学,加陵进了仰光高等学 校,他们的爱情遭到家人反对。敏明 在梦幻中见到极乐世界中美丽的命命 鸟,为追求自由爱情,敏明和加陵携 手投水自尽,去做了极乐世界的命命 鸟。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宣扬人生是苦。
敏明和那人走过一座碧玉牌楼。两边的树罗列 成行,开着很好看的花。红的、白的、紫的、 黄的,各色齐备。树上有些鸟声,唱得很好听。 走路时,有些微风慢慢吹来,吹得各色的花瓣 纷纷掉下:有些落在人的身上;有些落在地上; 有些还在空中飞来飞去。敏明的头上和肩膀上 也被花瓣贴满,遍体熏得很香。那人说:“这 些花木都是你的老朋友,你常和它们往来。它 们的花是长年开放的。”敏明说:“这真是好 地方,只是我总记不起来。”
《缀网劳蛛》集出版于1925年。 1922年发表。童养媳尚洁逃离婆家后 与长孙可望结为夫妻,后遭遗弃,到 马来半岛独自为生。长孙知错,将尚 洁接回,自己则去槟榔屿赎罪。作品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异域情调。平 静的走平静的回,不喜不怒,顺其自 然,看似逆来顺受的弱者,实乃达天 知命的强者。
小说以抗战前夕的北平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特别的爱情故事。主 人公春桃与丈夫李茂举行婚礼的 当晚因战难而失散,杳无音信。 她逃难到北平,以捡破烂维持生 计,并有了一个生活上的搭档刘 向高。正当普通的日子渐有起色 时,春桃意外遇到失散多年,并 已重度残疾的丈夫。故事由此展 开,详细刻画了人物内心的矛盾 斗争。
序言 第一章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中国现代文学讲义序言:中国现代文学讲义这门课程,对于中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对于大家的对外汉语专业,我觉得它是一门拓展课。
培养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的教师,增强你们的文学素养,并加深对中国文学和国情的了解。
提高文学鉴赏和分析的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和出发点。
(一)什么叫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时间概念。
新文学概念时间概念:中国现代文学从时间概念上讲是指1917一1949年间的中国文学。
从1949以后到现在的文学叫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是一门课。
30年前言:现在有“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但一般说来,还不被整个学术界所认可。
新文学概念: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文学发展到五四时期,开始有了一个新的变化。
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和过去的文学不一样。
主要有两点:1、从内容上描写现实。
或书写个人的情怀,而且特别关注社会、民生。
2、从语言上看白话文。
这是新文学的性质。
这就叫新文学。
由此也开启了一个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过去讲它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特点(与时代革命紧密结合)。
左倾陈旧,现在的教材多数不这么提了。
(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不是一个晚上就从天上掉下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两点:1、近代文学改良和思想启蒙运动逐渐推进的结果(包括外国影响)。
2、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产物。
我们下面就讲这个问题。
这里先停停。
(三)分期分三期。
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27-1937)过去叫:第一个十年(1937-1949)过去叫:这里,政治和社会的状况,决定了文学的分期。
因为政治和社会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文学。
政治和社会的状况不同,文学的状况也不同。
这也是我们讲课的分段顺序,多数的文学史都是分三期讲述。
先讲文学史,包括,文艺运动、文艺思潮、文艺思想的论争,文艺理论的建设等等。
后份文体、按流派讲作家作品。
(四)教学1、先说说教材和教材的使用。
文学不是1+2=3。
一本书一个说法。
有研究型、有教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