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潜意识描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中的潜意识描写
摘要: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使中国的小说迎来了观念和技巧上的双新时代。

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单纯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

大多数的作品都描写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是主人公内心的独自,是对意识压抑下的潜意识的一种裸露。

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被中国读者所接受并能引起反思的小说。

施蛰存从当时上海的社会环境出发,在自我和本我、现实和幻想的冲突中,揭示人性,揭示思想感情的真实。

关键词:施蛰存;潜意识;性心理
一、潜意识的裸露
在对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进行审美评价时,我们往往推祟他的《梅雨之夕》这类以现实性人物与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他最早写成的同时也是写得最有特色的现实题材小说是《梅雨之夕》集中的同名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在飘着细细梅雨的黄昏,一个公司职员下班回家的时候恰巧遇到一位没有带伞的姑娘,她被困在雨中。

他被她较好的容貌所吸引,并莫名其妙的撑伞同行,想要送她回家。

小说的情节、人物极其简单,作品进一步淡化故事情节,具有非故事性的特征,仅以心理描写贯穿全文,内心的渲染覆盖整篇文章。

作者直接以主人公“思想底独自”为主体展现人物在短暂的萍水相逢中颇有戏剧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他一会觉得雨中的少女像极了初恋的少女,一会觉得路边的女店员的忧郁的眼神又像极了妻子发出的顾盼的眼神,脑海中想象的转换令人疑虑重重。

文章现实和幻境相互交织的出现,在人物心理活动的层层波澜中传神地描写出想得而又不能为之所得的性心理状况,潜意识里的性冲动和现实世界中道德规则相对立的显现。

小说体现了弗洛伊德所说的美和吸引力最初都是性的对象的特性,一段注定无果的邂逅,作者却将其相遇的场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抒写得淋漓尽致,婉转百变,朦胧含蓄,张弛有度。

全文几乎没有复杂的矛盾冲突,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绝大部分是心理的声音,虽不惊心动魄但也精致细腻。

施蛰存其它大量的“心理小说”也都是取才于女子生活、身边琐事,研究女人心理及行为的作品,都着笔于人物心理不为人知的一面的刻画。

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都很简单,在对文本的构造过程中,作者集中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描写人物内心的层层波澜。

全篇都从性的吸引力这一潜意识出发,打开人物隐秘的心扉,赤裸裸的表露了人物内心被压抑的性意识,性冲动,直面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

此刻的他是真正的自己,支配自己行动的是自己最为隐匿也最为真实的想法,他抛开了道德的束缚,抛开了世俗的眼光,是受着潜意识的支配的。

这篇小说所刻画的就是这样一种没有直接同什么重要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性心理流程。

表面上看,这里对人物性心理的描写似乎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土壤,其中性心理的描写
颇有低俗之味。

但实际上,在主人公内心那矛盾着的想法中透露出来的却是主人公对上海这个表面上生机勃勃的大城市里内在却是畸形变异,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滇的担心和批判。

“上海是个坏地方,人与人都用了一种不信任的思想交际着”,施蛰存只是轻轻着笔,就足以道出了这篇文章的隐含之意,足以带给生活在这一日渐被金钱腐蚀的人们的深刻反思。

这句活,不仅道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状,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或是部分地或是全部地不被认识、了解的深刻的精神鸿沟,而且它也直接说明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环境中男女主人公行为变化的社会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未将自己对社会的看法、自己的人生态度、自己对现状的评价和担忧直冲冲的显露在文章中,而是通过对主人公内心情绪的渲染,叙述着现代人的现代都市情绪。

二、对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扬弃
施蛰存尽管在写作小说的过程中融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并非如《现代》1卷5期的《书评》所评价的:“与弗洛伊德主义的解释处处可以合拍。

”施蛰存与弗洛伊德主义是有区别的。

首先,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潜意识的绝对权威,强调了潜意识是个完全独立的心理过程,它可以独立的不与其他意识发生联系。

他说:“精神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活动。

”施蛰存注重的是精神和现实的联系,潜意识和意识的冲突,所以,作品人物的潜意识、幻想与感情,是依附在意识、现实与理智的基础上,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都是因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改变的。

其次,虽然施蛰存也同弗洛伊德一样将潜意识当作一种病症,即使如此,在对这种病的认识上,施蛰存与弗洛伊德仍有区别。

弗洛伊德是医生,他对潜意识的分析是从病理的角度出发的,所以他认为潜意识作为一种病症是可以被治愈的。

弗洛伊德说:“症候不产生于意识的历程;只要潜意识的历程一成为意识的,症候必将随而消失。

”“就更明白潜意识和神经病症候的关系了。

原来不仅症候的意义总是潜意识的;而且症候和潜意识之间还存在一种互相代替的关系;而症候的存在只是这个潜意识活动的结果。

也就是说,主人公经常在意识与潜意识、犯病与不犯病中间徘徊,他犯病时,就产生恐惧,不犯病时,就意识到自己患病了。

”施蛰存也承认:“只有神经太衰弱的人才会有这种现象。

我不能长此以往的患着这种病,我应当治疗……”但施蛰存又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用,这种病如我这样的生活,即使吃药也是不能预防的。

Polytamin有什么好处,我吃了三瓶了,定命着要会来的事情是怎么也避免不了的。

”因为施蛰存认为,现代都市中的现代人会得病,不单单是他们的精神世界的问题,还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弗洛伊德只从病理的角度分析潜意识,施蛰存还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这种病症,只是单独从心理疾病的角度入手去解决心理问题,病是不可治的,即使吃药也是不能预防的,是怎么也避免不了的。

在这一点上,施蛰存的理解在弗洛伊德之上,更加全面客观一些,更接近鲁迅的思想高度。

所以当鲁迅从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施蛰存也在《魔道》里写道:“我已经看见了:横陈的白,四周着的红,垂直的金黄,这真是个璀璨的魔网!”
三、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产生的意义
从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中,我们能读出人类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主人公们的心理状态是潜意识下的自然流露,是潜意识流动的记录。

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可能是现实中个体心理存在过的,却因着社会的道德的仁义的教育而形成的思想对本能欲望的压制。

作者通过对本我、自我、超我的三种状态冲突的叙述,显示了现代人自我意识的灵魂世界,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精神探索。

我们看到的那些作品中潜意识的描写,其实不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描写,而是浸染着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理解认识,是中国当时现实背景对中国人心理形成影响的再现。

施蛰存先生的心理分析小说是对30年代生活在风云变幻着的上海的现代人的心理结构,他抓住了现代人的性心理进行层层剖析,在潜意识和意识的冲突中展现现代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是站在中国现实的土壤上,是从中国的现实情况出发,是从中国语境、中国体验出发对精神分析做变形处理,注入了中国式思维的精神解读。

施蛰存对潜意识的描写的应用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超越,是继承中的发展,是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中国版的奇妙阐释。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对人性的独特探索和对自我意识的独特追寻,值得后世学习和借鉴。

注释:
①施蛰存:《为中国文坛擦亮“现代”的火花》,《沙滩上的脚印》,第177页
②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30页
③施蛰存:《魔道》,《十年创作集》,第280页
参考文献:
[1]施蛰存.为中国文坛擦亮“现代”的火花,沙滩上的脚印[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施蛰存.梅雨之夕,十年创作集[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施蛰存.魔道,十年创作集[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7.
[6]杨迎平.永远的现代——施蛰存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7]施蛰存.后记,十年创作集[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8]吴福辉.中国心理小说向现实主义的归依——兼评(春阳)[J].十月,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