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藏品赏析铭刻(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藏品赏析铭刻(一)
铭刻一词包含铭文与镌刻两方面内容,商代的甲骨刻辞、商周的铜器铭文,以及战国、秦、汉以来的印章、砖瓦、陶器、封泥、刻石、碑和帖上的文字皆可属于铭刻范畴。

商代的甲骨刻辞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字约有五千多个。

输12
殷王武丁贞问妇婡患疾刻辞卜甲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长14.5cm,宽8.5cm
卜辞:
丁巳卜宾贞:妇婡不『0128』疾?
贞:妇婡其『0128』疾?
(‘贞’)
说明:
第一句卜辞的意思是:在丁巳这一天占卜,由名字叫“宾”的贞人贞问。

贞问妇婡(殷王的名婡之妇)是否不会有疾病?
第二句卜辞的意思是:贞问妇婡是否会有疾病?
殷人占卜一般都需从正反两面来贞问。

故第一句贞问是否不会生病,第二句则贞问是否会生病。

“『0128』”字不识,可能是身体某部位的名称。

若然,则这段卜辞是贞问妇婡身体的某部位“『0128』”是否会有疾病。

秦石鼓
共有十块,为花岗岩质,高约90cm,直径约60cm
石鼓文,因文字篆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石上刻大篆书记叙游猎的十首诗,故也称《猎碣》。

诗皆四言,同《诗经小雅》中的“车攻”一首有相似处。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组石刻文字。

自唐代韦应物、韩愈作《石鼓歌》以表章之,而后大显于世。

石鼓的年代曾有西周、春秋战国、秦代、汉代、晋代、北魏、西魏、北周等数说。

后经金石学家们从其内容、字体和书法风格等多方面的考证研究,认定是秦国遗物。

在主张秦国遗物的意见中,又有秦文公、秦穆公、秦襄公、秦献公等说,确切的年代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石鼓在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

此后宋大观中迁于东京(今开封),金人破宋,辇至燕京(今北京)。

数经迁徙,文字磨灭残损甚多。

东京时曾以金色填字,运燕京后又被剔去。

其中一鼓已无字。

石鼓文有些字型与籀文相同。

籀文也称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造。

籀文型体齐整稳定,春秋时期已在秦国流行,流行过程中又进一步简化和线条化。

此石鼓文书法朴茂浑古,清康有为谓:“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清代一些书法家的篆书多得力于此。

陶白虎纹瓦当
汉,直径19.3cm
白虎是主管西方的神灵,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组成四神(也称四灵)。

此瓦当外廓较宽,白虎依据圆瓦而呈弧形,蕴含气势,动感强烈,突出了老虎的威严。

整体设计匀称,富于美感。

瓦当为筒瓦之头,是中国古代建筑构件中的一种。

因其有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故称“当”,有阻挡、遮挡之意。

瓦当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兼具装饰作用。

古人常以各种动物、植物、图案、文字等装饰当面。

“甲天下”瓦当
西汉,直径19.8cm
西汉瓦当,陶质。

瓦当是建筑用材料,覆盖于宫殿、庙堂或其它房屋建筑顶部边缘,下垂一面朝外,故称“当”,有朝向之意。

瓦当面通常为圆形,上有图案、文字,或二者并存,是研究图案、文字和建筑构件的重要实物。

此件瓦当面上部为一马一鹿图案,左右并列,下部“甲天下”3字凸起,篆书体。

“甲”作序数时为第一的代称,《文选·张衡〈西京赋〉》:“北阙甲第,当道直启”,李善注引薛综曰“甲,言第一也”。

“甲天下”有显示地位之意。

祀三公山碑
纵:149.5cm,横:68.2cm
碑立于汉元初四年(117年)。

碑文记述常山相冯氏祷祀三公山,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

此碑书法篆隶相兼,为由篆向隶过渡之字体。

杨守敬《平碑记》云:“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

邓完白
(邓石如)篆书多从此出,其镌刻私印,则纯效其体。

”碑现存河北元氏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河北元氏县西北有六座名山,三公山为其一。

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中已有著录,谓:“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之下”,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此碑也。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县令王治岐于城外野坡访得。

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易客南宫时,适逢三通馆搜求石碑,黄易协助辨识,观其字篆隶相兼,文复简古,与洪适《隶释》所载元和四年三公山碑不同,乃汉中叶所刻,于是属县令将其移至龙化寺,与白石神君碑并立。

此碑年款为“□初四年”,首字泐,翁方纲考为元初四年,黄易及后人多从之。

芗他君石柱
东汉,高119.2cm,宽33.5cm
石柱上正文10行417字。

此件石柱为芗他君祠堂内置放的石柱之一,立于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

石柱四面刻有人物、动物画像,前面上半部刻文字,最上刻“东郡阙县东阿西乡堂芗他君石祠堂”,下刻正文,内容记载芗他君事迹以及其子芗无患等为其建立祠堂的原因与经过。

柱础为一雕刻精美的神兽。

刻石文字书法自然,体现了东汉隶书风貌之一种。

汉代题刻石柱存世较少,如此件刻石文字内容丰富、画像雕刻精美者尤为少见。

1934年,此石柱出土于山东省东阿县西南铁头山。

欧阳询行楷书卜商读书帖页
唐,欧阳询书,纸本,册页,纵25.7cm,横16.5cm,行楷书,6行53字
这段文字见于《尚书大传》,是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言论一
则,应是欧阳询当年著述手稿。

收入他所编辑的《艺文类聚》卷五五《杂文部·读书》之中,与史籍相较,帖中个别字有出入。

此帖为双钩廓填本,墨气鲜润。

从书法上看,笔法严谨又不失生动气韵,点画的起止处强化方切硬折。

欧阳询晚年将北碑用笔特点融于二王书风,而兼容南北正是“欧体”独到之处。

此为欧阳询的行楷代表作之一。

此帖宋代藏于宋徽宗宣和御府,清代归安岐所有,后来成为乾隆皇帝御府的珍品,辑入《法书大观》册中。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
唐,李白书,纸本,纵28.5cm,横38.1cm。

草书5行,共25字
这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

其落笔天纵,收笔处一放开锋,宋黄庭坚评李白的诗与书云:“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

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

”(《山谷题跋》)
此帖曾入宣和内府,后归贾似道,元代经张晏处,明藏项元汴天籁阁。

清代先为安岐所得,再入内府,清末流出宫外。

民国时入张伯驹手,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

1958年此帖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曹真碑
三国魏,存高82cm,宽122cm
三国时魏国碑刻。

碑阳刻字存20行235字,碑阴存刻字30行485字,隶书体。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门外,当时已残断,只余此段,为碑中部。

碑阳面刻碑文,碑阴刻立碑者姓名,侧面阴刻龙纹。

据朱绪曾《开有益斋金石文字记》,最先为此碑
定名者为徐松。

王鋆《十二斋金石过眼录》考证较详,百余年来有十余家考证。

曹真为三国曹魏政权的宗室显贵,最后任职为魏国的最高军事统帅,病逝后,旧属官员们为他立记功碑。

据方若《校碑随笔》称,碑文第八行“蜀”字下一字为“贼”,第十一行“贼”字上为“蜀”,均在出土时被凿去,后当地人又将“诸葛亮”等字一并凿去。

曹真碑铭文字体结体严整,雄劲端庄,所存碑文保存完好,宛如新刻,碑文内容极为重要。

此碑是存世汉碑中的精品。

受禅表碑
纵:192cm,横:106.5cm
此为明拓本,“维黄初元年冬”、“皇帝受禅于”等字未泐。

黄易鉴藏,题签并钤“小松所得金石”印。

碑立于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

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东汉献帝逊位于魏王曹丕,丕随即登基称帝,并改元大魏黄初。

十月辛未,刻立此碑以纪其受汉“禅让”之事。

书法与《上尊号》同出一手,杨守敬《学书迩言》云:“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

”碑位于河南临颍繁城镇曹魏故城汉献帝庙遗址。

当利里社碑
西晋,存高70cm,宽64cm
碑文隶书体。

碑阳刻字存文15行147字,内容为立社记铭缘由,文字多蚀泯。

碑阴刻字存文24行295字,是立碑者的题名,上刻冠帻坐像8人,上下两行各4人,旁刻籍贯、官职、姓名,为当利里的社老、社正、社掾、社史等主持人。

从立碑者题名看,当时居住在当利里的人员籍贯不一,但均是具有中下级职位者。

里是古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社是古时地区民间组织,此碑是当利里居民建立祈年报
获性质的社祠时所立,是研究当时里社组织及铭刻的重要碑刻实物。

此碑旧传为河南洛阳出土。

【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