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划分山水、花鸟、人物不利于中国画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

,、
,。

继续划分山水、花鸟、人物不利于中国画的发展
林逸鹏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中国画的山水、花鸟、人物是一个历史性的分类,已经不符于当今世界的客观存在,对客观物体形体的表现,可以应用素描的方法轻松解决,依靠对规律的运用而不依靠经验的积累。

同时继承、转换文化、审美方面的传统资源,在现代社会产生新的价值,在技法方面继承传统中国画中的生命感、节奏感,凸显东方艺术的趣味。

在取消了山水、花鸟、人物的划分之后,既可以综合、全面地掌握它们三者的精髓,可以轻松地拓展表现内容,又便于艺术家集中精力思考、创造个人风格,有利于中国画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取消分类;山水花鸟人物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41-01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会问,你是画山水,还是花鸟,还是
人物?每当遇上这个无奈且无聊的问题,我就回答:“什么都画。


其实,一个非绘画专业的人问这个问题是很正常的,因为,
至今,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中国画专业仍然以山水、花鸟、人物
进行分科教学,画家们也常常自称是画山水、花鸟或人物的,专
业圈外自然也就如此理解了。

如果说这种分科在古代有其合理
性的一面,但在现代已经毫无价值,继续如此下去就显得很可笑
了,甚至还误导了人们对中国画艺术的现代性理解,把中国画固
封在一个古老的判断体系之中,成为中国画走向世界艺术前沿
的障碍之一。

任何一门造型艺术,起步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观
察、了解、表现自然,这是必备的功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
研究、描写客观对象的外在形状的方法,由表及里地掌握客观事
物的内在规律。

因此,对形的把握,是每一门造型艺术的基石,也
是每一个画家不可绕开,也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
题,每个民族处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画史上,一千多年
前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其意思很明确,要求画家
通过准确的形体描绘表达出客观对象的精神状貌。

但是,此后历
代中国画家对待这个要求没有找到行之有效具有普遍性的方
法。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中国画家不是依靠统一的法则,
更多的依靠前辈的经验积累和个人的天赋进行观察、体验,凭直
觉心摹手追地描绘世界万物。

但是,当这种以个体有限的生命面
对难以计数且无限发展变化的事物的时候,任何一个画家的能
量显然是不够的。

为此,中国画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采取各尽所
能,各个击破的方法,历代艺术家的创造随着时间的积淀,渐渐
的自然而然就有了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且总结出了一系
列分类的、程式化的技法,比如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介
字法”、
“个字法”、人物画的“十八描”……人人皆知的《芥子园画
谱》就是这类程式化技法的汇总,试图囊括大千世界。

客观地分析这种分类的程式化技法形成的内因,本质上是
因为没有能力从形的基本规律上去理解对象并解决问题,只能
用经验的积累和归类的方法代替对规律的把握。

没有从规律上
解决形的表达,只能达到程式化表现的程度,程式化中感性、经
验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可能精准表达具体个体形状的结果。


以,中国画史上充满了图式相近的山水画;大同小异的梅兰竹
菊;仕女的长像都差不多。

这种现象与京剧的脸谱是一个理,也
是经验式表达的极致本领。

造型之于西方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完善了一个把三维形
体描绘到二维平面的方法——
—透视。

自从有了透视学之后,西方
艺术家根据透视法则,面对山水、花鸟、人物……时,从客观存在
形体的角度理解,所有物体本质上都是一个三维存在的形,这是
无差别的,通用于万物,用透视的方法,就能够在二维的平面上
准确自信地画出万物的形状。

再加上解剖知识的运用,就能使所
描绘的对象既准确又丰富。

所以,西方的画家从来不界定自己画
什么,法国巴比松画派风景画大师柯罗的人物画也是一流的;塞
尚的风景、人物、静物都是一流的……
现代的中国画画家基本上毕业于艺术院校,都接受了西方
艺术的造型训练,只要训练有素,西方艺术的训练方法完全可以
为我们解决如何表现世间万物形状的问题,不存在能否画什么
的问题。

传统中国画程式的、分类的表达是历史性的惯性思维,
到了现代中西方艺术已经互相了解、打通、融合,谁还继续臣服
于传统的分类并专注于某一类型的表达,无法、无能表达其他,
只能证明自身能力的缺陷,而不是专长的优势,因此,继续划分
山水、花鸟、人物是一种低能的标志,也是对现代中国画画家的
一种侮辱。

这种划分还对中国画画家带来许多认识误区,产生负
面作用。

首先,它使画家的眼界变的狭隘,能量萎缩,寄希望于死磨
硬泡某一类题材获得成功,忽视了对艺术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
思考。

其次,局限于某一个类型,严重阻碍了中国画画家跨越性的
创造,因为传统中国画的技法系统已近于完备,在原来的框架内
很难有超越的可能,影响了中国画多元、多样的发展。

再次,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不能涵盖世间万物,
它们之间有很多空白地带,自然景观中有许多古人的交通工具
无法到达的地方;还有许多未谋面的奇禽异兽;多种多样的少数
民族和外国人,这些内容在现代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

更有,当
今科技昌明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的城市景观,各
种现代设施,都是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中所(下转第46页)作者简介:林逸鹏(1957-),男,江苏张家港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
院教授,研究生教学部主任,南京师范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常务副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美
术理论。

4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20-06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艺术画廊

的色彩感,在某种心性流露中自然融合。

还运用了新颖的形式语言诠释戏曲艺术精髓,这件作品是一种面对本土文化语境的艺术创造,将它们与画家的绘画形式,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刻的对接与交织。

同时,在传统戏曲油画创作中注入新的意境。

以视角的
独特,注重再现与隐喻,主观与客观抒情与唯美,
色彩与肌理的空间感和体量感,突出表现主义画风的独特魅力。

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称其为艺术作品,是因为它有一种无法用理论来表达的东西。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是因为它的色彩丰富,绘画技巧成熟,就是有内容的。

而是它给予我们的启发和普遍的真理,才让这件艺术作品有了内容。

就《巾帼英雄》这幅作品来说,它赋予的意义和价值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从外在因素看,在当下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充分弘扬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以及构筑具有中国特色戏曲艺
术的价值观已经成为艺术创作方向的重中之重。

从内在因素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越来越关注人文主义情怀以及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倡导民族文化也成为大国精神的价值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表现主义绘画作为特定的艺术形式,结合中国戏曲艺术夸张写意的传统语境,以其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品位来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舞台中的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育化出来典型的中国式审美
产物,无论是戏曲的程式化还是人物的造型、
夸张的脸谱形式、服装、说、唱、做、打等等,都是经过千百年孕育发展演变而来,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戏曲人物,则是吸纳了中国画的写意精髓,戏曲的表演艺术形式以及人物的一招一式已经在绘
画的纯粹性中退隐,物化成了色彩夸张又简洁灵动,
意境隽永的画面,使其在文化意义上解释了戏曲文化的内涵,将人的情感和自然万物进行放大,传递不可遏制的创造意识以及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和感悟。

参考文献:
[1]赵君超.心灵的释放[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2]马书林.心灵的释放———读赵君超的油画作品[J].美苑,2004.
没有触及到的部分,原有的分类已经不符于当今
世界的客观存在,取消了这些传统的划分,我们就可以轻松地拓
展表现的内容。

当然,去除这种划分之后,仅仅通过素描解决了造型的问题,但并不能解决山水、花鸟、人物画的所有问题,在造型以外的文化、审美、技法等因素同样至关重要,需要对传统山水、花鸟、人物画进行综合地继承与发展。

传统中国画的思想资源主要来
源于老庄文化,强调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但是这种传统的思想资源在现代社会要进行转换,既要继承以自然为师、天人合一的理念,
同时要把出世消极的人生观转换为积极进取的现代人文思想,这样才能使这种思想资源富有现代意义;在审美方面,应该继承传统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含蓄优雅所形成的空阔深邃的意境,区别于西方艺术直白袒露的表达方式;在技法方面应该继承传统中国画中强调笔墨的生命感、节奏感,凸显东方艺术的趣味。

并把表现这种趣味的三种类
型个性化的技法进行学习、归纳和总结,
比如人物画中的线条,山水画的皴法,花鸟画中的笔法,以及它们的各种构图、
程式等传统的经验积累,
把这些优秀的技法应用到艺术创作中,就可以更全面地掌握它们三者的精髓,而不至局限于某一个科目。

去除这种划分,不仅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
更重要的可以使传统中国画整合力量焕发新的生命力,让画家集中精力考虑如何画好中国画这个最本质的命题。

不再需要计较画什么,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怎么画这个问题上,有利于画家集中精力注
重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创造,提升整个中国画的艺术品质。

使中国画逐步摆脱古典的形态进入现代形态,
因此,取消这种划分是中国画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中国画画家的使命。

★基金项目:该论文属于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当代中国画发展研究”,批准号:16YSB004,项目类别:一般项目。

参考文献:
[1]林逸鹏.废纸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6.
(上接第41页)46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