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补充UV-C和蓝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30
文章编号: 1000-8551( 2019) 08-1630-09
核 农 学 报 2019,33( 8) : 1630 ~ 1638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夜间补充 UV-C 和蓝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 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云飞1 张现征1 王立霞1 刘中良2 彭庆堂3 刘世琦1,*
( 1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东 泰安 271000; 2 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00; 3 山东济南市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为探究夜间补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黄瓜品种津优 35 号为试验材料,设 置 UV-C( 253.7 nm) 、蓝光( 460 nm) 、蓝光 / UV-C( 复合光) 及不补光( CK) 4 个处理,研究不同光质处理 对黄瓜病害防控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UV-C 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蓝 光 / UV-C 和蓝光,达到 96.01%; 不同光质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均不明显; UV-C 处理下的过氧 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 CAT)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几丁质酶及 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木质 素含量均显著高于 CK,而蓝光和蓝光 / UV-C 处理对上述指标无显著作用; 各处理对黄瓜植株的株高、 茎粗、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温室黄瓜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瓜; UV-C; 夜间补光; 白粉病; 霜霉病 DOI: 10.11869 / j.issn.100-8551.2019.08.1630
收稿日期: 2018-03-01 接受日期: 2018-08-10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 201303108) 作者简介: 张云飞,男,主要从事蔬菜生理方面研究。E-mail: 913771235@ qq.com * 通讯作者: 刘世琦,男,教授,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生理及设施园艺研究。E-mail: liulucky99@ 163.com
目前,利用光质对蔬菜进行病害防治已有大量报 道,但多集中在黄瓜幼苗,或在人工气候室对幼苗期进 行补光来探究对黄瓜幼苗病害的影响。而利用 UV-C 在温室大棚进行夜间补光对黄瓜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尚鲜见报道。本研究以黄瓜品种津优 35 号为试验材 料,结合实际生产在大棚中对其进行夜间补充 UV-C、 蓝光和蓝光 / UV-C( 复合光) ,并通过统计发病情况、黄 瓜生长指标、产量及在补光期间测定抗性酶活性,探究 夜间补光对温室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防控及植株生 长发育的影响。
光是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不同波 长的光对植物影响不同。研究表明,光不仅能够影响 种子萌发,根、茎、叶 的 生 长[1- 2],叶 片 衰 老[3],植 物 次 生代谢[4],同 时 还 参 与 植 物 对 病 原 菌 的 多 种 防 卫 反 应[5]。蓝 光 处 理 下,黄 瓜 叶 片 中 多 酚 氧 化 酶 ( polyphenol oxidase,PPO ) 、过 氧 化 氢 酶 ( catalase6] 研 究 发 现 蓝 光 可 以 增 加 黄 瓜 叶 片 中 苯 丙 氨 酸 解氨酶( l-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PAL) 活性,补充 蓝光能显著提高黄瓜幼苗中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含量[7]。短波 UV-C,又称短波灭菌紫外线,可 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以及植株叶片上的病原菌,同 时不同照射剂量对生物细胞的影响也不同。李丹丹 等[8] 研 究 表 明,UV-C 对 辣 椒 幼 苗 过 氧 化 物 酶 ( peroxidase,POD) 、CAT 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8期
夜间补充 UV-C 和蓝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63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 津优 35 号,由天津科润黄瓜研究
所提供。 主要仪器: LED 蓝光( 12 W,460 nm) 灯管( 惠州可
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UV-C( 40 W,253.7 nm) 灯管 ( 蓝宇特灯有限公司) ; LI - 6400XT 便携式光合仪( 北 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 ; 3415FX 便携式光照辐射测 量仪( 北京渠道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灯管通过定滑轮吊于温室大棚顶端,并随着黄瓜 植株生长可以调节光源距离黄瓜植株的高度,且通过 微电脑时空开关控制光照时间,从而保证补光光强与 时长一致。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17 年在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园进行。 共设 置 4 个 处 理,即 UV-C ( 253. 7 nm ) 、蓝 光 ( 460 nm) 、蓝光 / UV-C、不补光( CK) 。每个处理 3 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8 m2,含黄瓜幼苗 15 株,每个处理 3 次重 复。在 人 工 气 候 室 ( 温 度 18 ~ 28℃ ; 相 对 湿 度 75%) 育苗,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选取长势一致的 幼苗于 8 月 10 号移栽至温室大棚,并进行统一管理, 待长至 4 ~ 6 叶时开始进行夜间补光,直至黄瓜生长末 期。各处理夜间使用银黑色的遮光布隔开,白天自然 光照,以保证各处理之间互不影响。蓝光补光光强为 60±5 μmol·m-2·s-1,补光时长为 7. 5 h ( 19: 00 - 次日 02: 30) ; UV-C 补光时长为 2 min( 19: 00-19: 02) ,距离 黄瓜植株顶端为 100±10 cm; 蓝光 / UV-C 处理: 蓝光灯 管在下,UV-C 灯管在上,补光时间和光强同单质光。 试验期间黄瓜自然发病,白粉病 9 月 7 号发病,霜霉病 9 月 13 号发病。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黄瓜生长生理指标测定 每个小区随机选取 5 株黄瓜测定株高、茎粗、叶长、叶宽,3 次重复并做标 记,以保证每次测定为同一株便于观测黄瓜的动态生 长; 采用 LI - 6400XT 便 携 式 光 合 仪 测 定 气 体 交 换 参 数,包括净光合速率(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 、气孔 导 度 ( stomatal conductance,Gs ) 、胞 间 CO2 浓 度 (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 ) 、蒸 腾 速 率 ( transpiration rate,Tr) ,测定时间为上午 9: 00-11: 00, 测定光强为 1 200 μmol·m-2·s-1,测定部位为黄瓜第 4 片展开叶片。补光后每隔 7 d 取黄瓜第 4 片展开叶片 进行各生理和抗病指标的测定。其中,叶绿素含量参
黄瓜( Cucumis sativus L.)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 菜,也是我国温室大棚主要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近 年来,我国黄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愈加丰富,栽 培茬口划分更加细致,实现了周年生产。然而,受黄瓜 的周年生产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温室大棚黄瓜病害频 繁发生,尤其是白粉病和霜霉病。白粉病和霜霉病属 于真菌性病害,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减产甚至绝 产,目前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药剂防治虽能在 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但易造成环境污染和食 品污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 色无污染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寻找一种 生态、物理方法防治病害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许多学 者探讨、研究的热点。
文章编号: 1000-8551( 2019) 08-1630-09
核 农 学 报 2019,33( 8) : 1630 ~ 1638 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
夜间补充 UV-C 和蓝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 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云飞1 张现征1 王立霞1 刘中良2 彭庆堂3 刘世琦1,*
( 1 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 / 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农业农村部黄淮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山东 泰安 271000; 2 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00; 3 山东济南市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为探究夜间补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以黄瓜品种津优 35 号为试验材料,设 置 UV-C( 253.7 nm) 、蓝光( 460 nm) 、蓝光 / UV-C( 复合光) 及不补光( CK) 4 个处理,研究不同光质处理 对黄瓜病害防控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UV-C 处理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蓝 光 / UV-C 和蓝光,达到 96.01%; 不同光质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均不明显; UV-C 处理下的过氧 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 CAT)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几丁质酶及 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木质 素含量均显著高于 CK,而蓝光和蓝光 / UV-C 处理对上述指标无显著作用; 各处理对黄瓜植株的株高、 茎粗、叶面积等生长指标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温室黄瓜病害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瓜; UV-C; 夜间补光; 白粉病; 霜霉病 DOI: 10.11869 / j.issn.100-8551.2019.08.1630
收稿日期: 2018-03-01 接受日期: 2018-08-10 基金项目: 国家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 201303108) 作者简介: 张云飞,男,主要从事蔬菜生理方面研究。E-mail: 913771235@ qq.com * 通讯作者: 刘世琦,男,教授,主要从事蔬菜栽培生理及设施园艺研究。E-mail: liulucky99@ 163.com
目前,利用光质对蔬菜进行病害防治已有大量报 道,但多集中在黄瓜幼苗,或在人工气候室对幼苗期进 行补光来探究对黄瓜幼苗病害的影响。而利用 UV-C 在温室大棚进行夜间补光对黄瓜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 尚鲜见报道。本研究以黄瓜品种津优 35 号为试验材 料,结合实际生产在大棚中对其进行夜间补充 UV-C、 蓝光和蓝光 / UV-C( 复合光) ,并通过统计发病情况、黄 瓜生长指标、产量及在补光期间测定抗性酶活性,探究 夜间补光对温室黄瓜白粉病、霜霉病的防控及植株生 长发育的影响。
光是高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来源,不同波 长的光对植物影响不同。研究表明,光不仅能够影响 种子萌发,根、茎、叶 的 生 长[1- 2],叶 片 衰 老[3],植 物 次 生代谢[4],同 时 还 参 与 植 物 对 病 原 菌 的 多 种 防 卫 反 应[5]。蓝 光 处 理 下,黄 瓜 叶 片 中 多 酚 氧 化 酶 ( polyphenol oxidase,PPO ) 、过 氧 化 氢 酶 ( catalase6] 研 究 发 现 蓝 光 可 以 增 加 黄 瓜 叶 片 中 苯 丙 氨 酸 解氨酶( l-phenylalanin ammonia-lyase,PAL) 活性,补充 蓝光能显著提高黄瓜幼苗中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 含量[7]。短波 UV-C,又称短波灭菌紫外线,可 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真菌,以及植株叶片上的病原菌,同 时不同照射剂量对生物细胞的影响也不同。李丹丹 等[8] 研 究 表 明,UV-C 对 辣 椒 幼 苗 过 氧 化 物 酶 ( peroxidase,POD) 、CAT 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8期
夜间补充 UV-C 和蓝光对黄瓜病害防控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63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黄瓜品种: 津优 35 号,由天津科润黄瓜研究
所提供。 主要仪器: LED 蓝光( 12 W,460 nm) 灯管( 惠州可
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UV-C( 40 W,253.7 nm) 灯管 ( 蓝宇特灯有限公司) ; LI - 6400XT 便携式光合仪( 北 京力高泰科技有限公司) ; 3415FX 便携式光照辐射测 量仪( 北京渠道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灯管通过定滑轮吊于温室大棚顶端,并随着黄瓜 植株生长可以调节光源距离黄瓜植株的高度,且通过 微电脑时空开关控制光照时间,从而保证补光光强与 时长一致。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17 年在山东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园进行。 共设 置 4 个 处 理,即 UV-C ( 253. 7 nm ) 、蓝 光 ( 460 nm) 、蓝光 / UV-C、不补光( CK) 。每个处理 3 个小区, 每个小区面积为 8 m2,含黄瓜幼苗 15 株,每个处理 3 次重 复。在 人 工 气 候 室 ( 温 度 18 ~ 28℃ ; 相 对 湿 度 75%) 育苗,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选取长势一致的 幼苗于 8 月 10 号移栽至温室大棚,并进行统一管理, 待长至 4 ~ 6 叶时开始进行夜间补光,直至黄瓜生长末 期。各处理夜间使用银黑色的遮光布隔开,白天自然 光照,以保证各处理之间互不影响。蓝光补光光强为 60±5 μmol·m-2·s-1,补光时长为 7. 5 h ( 19: 00 - 次日 02: 30) ; UV-C 补光时长为 2 min( 19: 00-19: 02) ,距离 黄瓜植株顶端为 100±10 cm; 蓝光 / UV-C 处理: 蓝光灯 管在下,UV-C 灯管在上,补光时间和光强同单质光。 试验期间黄瓜自然发病,白粉病 9 月 7 号发病,霜霉病 9 月 13 号发病。 1.3 测试指标与方法 1.3.1 黄瓜生长生理指标测定 每个小区随机选取 5 株黄瓜测定株高、茎粗、叶长、叶宽,3 次重复并做标 记,以保证每次测定为同一株便于观测黄瓜的动态生 长; 采用 LI - 6400XT 便 携 式 光 合 仪 测 定 气 体 交 换 参 数,包括净光合速率( 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 、气孔 导 度 ( stomatal conductance,Gs ) 、胞 间 CO2 浓 度 (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Ci ) 、蒸 腾 速 率 ( transpiration rate,Tr) ,测定时间为上午 9: 00-11: 00, 测定光强为 1 200 μmol·m-2·s-1,测定部位为黄瓜第 4 片展开叶片。补光后每隔 7 d 取黄瓜第 4 片展开叶片 进行各生理和抗病指标的测定。其中,叶绿素含量参
黄瓜( Cucumis sativus L.) 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 菜,也是我国温室大棚主要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近 年来,我国黄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品种愈加丰富,栽 培茬口划分更加细致,实现了周年生产。然而,受黄瓜 的周年生产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温室大棚黄瓜病害频 繁发生,尤其是白粉病和霜霉病。白粉病和霜霉病属 于真菌性病害,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减产甚至绝 产,目前主要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药剂防治虽能在 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的发生,但易造成环境污染和食 品污染,进而危害人类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绿 色无污染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寻找一种 生态、物理方法防治病害已成为一种趋势,也是许多学 者探讨、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