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方式对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5月May 2020
第40卷第5期Vol.40,No.5
热带农业科学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栽培方式对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①
陈鸿洁②
只佳增
周劲松




蒙真铖

云③
(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河口661309)


以3年生辣木实生树为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截干高度及采摘方
式对其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叶梢产量有显著影响,截干高度、采摘方式对叶梢产量有极显著影响,3个因子对叶梢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 (采摘方式)>B (截干高度)>A (种植密度),交互影响差异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单株辣木的叶、梢年总产量有增产趋势,且密度1.5m×2.0m 、2.5m×3.0m 的叶梢产量显著高于密度0.8m×1.5m ;随着截干高度的增加,单株辣木的叶、梢年总产量有增产趋势,且截干高度1.6m 的叶、梢产量显著高于0.5m 和1.0m ;部分采摘方式的叶、梢产量高于全部采摘。

因此,适当减小种植密度,即增大株行距,截干高度保持在1.6m 左右,每次采摘保留一定数量的分枝,可获得更高的鲜叶和嫩梢产量。

关键词
辣木;种植密度;截干高度;采摘方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359.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0.05.004
Effects of Cultivation Method on the Yield of Leaves and Shoots of Moringa oleifera
CHEN Hongjie
ZHI Jiazeng
ZHOU Jingsong
SU Cui
YANG Xi
MENG Zhencheng
QIAN Yun
(Hong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Honghe,Yunnan 661300)
Abstract A three-factor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as arranged for three-year-old seedlings of Moringa (Moringa oleifera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cutting height and picking methods on the yields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of M.oleife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ing densi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yield of the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The cutting height and picking methods had a high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yield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 on the yield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were in the order of C (picking method)>B (cutting height)>A (planting density),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teraction of these three factors.Moringa seedlings produced higher yield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at a lower planting density,and yielded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1.5m ×2.0m and 2.5m ×3.0m than at 0.8m ×1.5m.Moringa seedlings tended to give a higher yield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at a higher cutting height,significantly higher at the cutting height of 1.6m than at 0.5m or 1.0m.Partially picking of Moringa for harvest gave a higher yield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than the completely picking.Therefore,Moringa seedlings can produce a higher yield of tender leaves and shoots if the planting density is reduced properly or they are planted at a larger spacing,the cutting height is kept at about 1.6m,and a certain number of branches are left without picking for each harvest.
Keywords Moringa oleifera ;planting density ;cutting height ;picking method ;yield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 .)又称鼓槌树、奇迹树、牛奶树等,为辣木科辣木属热带落叶乔
木,是热带、亚热带一种新兴的多功能植物[1],原产于印度和非洲,主要分布在肯尼亚、菲律宾、
①收稿日期:2020-01-06;编辑部E-mail :************;责任编辑:龙娅丽;排版:龙娅丽。

②陈鸿洁(1979~),女,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热作栽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邮箱**************。

③通讯作者:钱云(1973~),男,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热作栽培,邮箱***************。

-
-21
2020年5月第40卷第5期
热带农业科学
马来西亚、古巴、坦桑尼亚等国家,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等地[2,3]。

辣木喜光照,主根很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5℃,耐高温、耐贫瘠、速生,适应性较强[4]。

移栽当年可采摘其嫩叶、嫩茎作为蔬菜食用,树龄可达20a以上。

辣木主要以嫩枝、叶、花、嫩豆荚和种仁为收获物供人们利用[5],其营养价值丰富,在台湾省被称为“21世纪人体保镖”[6]。

叶片及嫩梢中营养丰富而全面,VC是柑桔的6倍,维生素A是胡萝卜的4倍,钙和蛋白质的含量分别是牛奶的4倍和2倍[7],钾含量是香蕉的10倍,铁是菠菜的4倍,锌、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蔬菜、水果等[8]。

与大豆相比,辣木蛋白质含量为27%,总氨基酸含量为19.8%,氨基酸种类及含量都比大豆丰富[9]。

从广泛的实际应用到近期的研究结果已证实,辣木是目前已发现较好的植物蛋白、维生素A、叶酸、泛酸、钙、铁等营养素的来源,它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能量,减少患冠心病、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病的危险[10]。

辣木叶富含营养,对于现代越来越注重健康的人们来说,辣木叶产品将会有广阔的市场[11]。

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14年从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引入印度传统种的改良种——生长快速、嫩梢口感较鲜嫩的多油辣木进行试种。

在种植过程中,辣木的种植密度会对其生长量和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湿热河谷生态环境下,幼苗期不进行任何修剪,种植一年株高可达6~8m,地径可达9~12cm,生长迅速。

第二年开花结果。

但是种植一年的辣木种子结实率较低、产量较低[12],因此,在湿热河谷地区以生产鲜叶、嫩梢为主,而且辣木叶梢营养丰富,以叶梢作为一种时新蔬菜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目前在辣木栽培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多,如有资料报道了云南省德宏州的辣木引种试种情况,并初步总结了其适应性栽培试验和栽培技术[13];采用栽培基质种植的大棚辣木生物产量显著高于园土栽培[14];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性质及辣木产量的影响[15]。

但是针对栽培方式如种植密度、截干高度及采摘方式对鲜叶、嫩梢产量方面的报道较少。

所以,笔者通过对种植密度、截干高度及采摘方式做三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观测试验,探讨在维持正常生长情况下不同种植密度、截干高度和采摘方式对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筛选出合理的种植和采摘方法,为生产鲜叶和嫩梢提供技术依据,为辣木在河口热区的种植、利用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材
试验地为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辣木种植基地,位于云南省河口县境内,海拔110m,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最高温为5~8月,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雨季(6~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80%,高温多湿,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无霜。

土壤类型为砖红壤,pH5.3,供试辣木品种为印度传统种的改良种—多油辣木,树龄为3年。

种植期间每年进行适量修剪,控制树体高度在3m以下。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设计。

分别为A(种植密度或株行距:A
1
=0.8m×1.5m,A
2
=1.5m×2.0m,A
3
=2.5m×3.0m)、B(截干高度:B1=0.5m,B2=1.0m,B3=1.6m)、C(采摘方法:C1=全部采摘,C2=部分采摘),重复3次,共54个区组。

观测3种种植密度下不同截干高度及采摘方式每月鲜叶和嫩梢的产量。

1.2.2田间管理
种植过程中经常松土锄草,旱季适时浇水(1~3月份、11~12月份),每年施入有机肥2次,穴施,离植株50cm处挖施肥穴,长约30cm、宽20cm、深20cm,每次施肥量5000g/株,施肥时间为4月和10月。

1.2.3项目测定
1.2.3.1产量测定
选用辣木鲜叶(含叶柄)和嫩梢产量作为测定指标。

鲜叶、嫩梢采摘方法:(1)全部采摘:每次采摘截干高度以上全部的鲜叶、嫩梢立即称重;(2)部分采摘:预留2个分枝不采,继续生长,然后采摘截干高度以上的鲜叶、嫩梢立即称
--22
陈鸿洁等栽培方式对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
重,每次采摘均轮换预留2个分枝不采。

首次测产时间为2017年3月28日,末次测产时间2017年12月30日,期间每月测产1次,统计平均单株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最终汇总出单株鲜叶和嫩梢年总产量。

1.2.3.2截干处理
每个区组选取5株直立、粗细一致、截干高度以下无分枝的树体进行截干,截干时间为2016年12月底,3种截干高度:0.5、1.0、1.6m,共截干株数为270株,截干后作好标记。

1.2.4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和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用Duncan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因子对辣木单株叶梢产量的影响
表1表明,单株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截干高度和不同采摘方式下也存在极显著差异。

3个因子对鲜叶和嫩梢产量作用的大小次序为C>B >A,3个因子之间的交互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 >0.05)。

2.2不同种植密度对单株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密度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单株鲜叶产量(kg/株)由大到小依次为
A
3(3.057)>A
2
(2.900)>A
1
(2.380),单株嫩梢产
量由大到小依次为A3(0.523)>A2(0.484)>A1
(0.416),A
2、A3的单株鲜叶和嫩梢年总产量均显
著高于A1,A2与A3之间无显著差异,即密度1.5m×2.0m、2.5m×3.0m的鲜叶和嫩梢产量显著高于密度0.8m×1.5m。

单株产量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而增加,说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减小(株行距增大),辣木的鲜叶和嫩梢产量有增产趋势。

2.3不同截干高度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
截干高度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图2)表现为:单株鲜叶产量(kg/株)的大小为B3(3.439)
表1不同密度、截干高度及采摘方式对辣木单株鲜叶及嫩梢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调查指标鲜叶嫩梢
变异来源
A
B
C
A×B
A×C
B×C
A×B×C
误差
校正的总计
A
B
C
A×B
A×C
B×C
A×B×C
误差
校正的总计
自由度
2
2
1
4
2
2
4
36
53
2
2
1
4
2
2
4
36
53
离差平方和
4.521
13.653
10.516
3.613
0.544
1.716
0.707
18.691
53.960
0.105
0.233
0.375
0.046
0.020
0.060
0.027
0.357
1.225
均方
2.260
6.826
10.516
0.903
0.272
0.858
0.177
0.519
/
0.053
0.117
0.375
0.011
0.010
0.030
0.007
0.010
/
F
4.353*
13.148**
20.255**
1.740
0.524
1.652
0.340
/
/
5.308*
11.743**
37.804**
1.156
1.009
3.028
0.6682
/
/
p
0.020*
0.000**
0.000**
0.163
0.597
0.206
0.849
/
/
0.010*
0.000**
0.000**
0.347
0.375
0.061
0.609
/
/
说明:**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下同。

-
-23
2020年5月第40卷第5期
热带农业科学>B 2(2.676)>B 1(2.220),单株嫩梢产量(kg/株)的大小为B 3(0.559)>B 2(0.466)>B 1(0.399),B 3的单株鲜叶和嫩梢年总产量显著高于B 1和B 2,B 1与B 2之间无显著差异,即截干高度1.6m 的嫩梢和鲜叶产量显著高于0.5m 和1.0m 。

单株产量随着截干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随着截干高度的增加,辣木的嫩梢和鲜叶产量有增产趋势。

2.4不同采摘方式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由于C 处理只有2个因素水平,无法采用
Duncan 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因此从平均值比较(表2),单株鲜叶产量(kg/株)的大小为C 2(2.96)>C 1(2.25),单株嫩梢产量(kg/株)的大小为C 2(0.46)>C 1(0.39),部分采摘的鲜叶和嫩梢产量均高于全部采摘,说明每次采摘留一定数量的分枝有利于嫩枝的抽发。

3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即
株行距增加,单株辣木的鲜叶、嫩梢年总产量有增产趋势,这个结果与黄松林提出的随着栽培密度的缩小(行距增大)单株辣木鲜叶产量有增产趋势的研究结果相同[16],但是他提出了增产不明显,因为受试辣木为1年生辣木,辣木植株间相互影响小。

而本试验中的受试辣木为3年生,增产趋势较明显的原因可能是辣木的种植密度小,田间水分及肥料充足,促进了辣木的生长,增强了光合作用,导致作物间对土壤养分吸收的竞争减弱,分枝数目增多,因此有利于植株在横向上拓展其生存空间[17],而且随着随着密度的增大,每株辣木得到的光照、水分、土壤养分等都比生长在密度小的空间里少,所以植株生长较弱[18]。

截干措施常见于木本植物叶用生产栽培中,如截干能增加银杏叶的产量[19],香椿侧芽产量随截干高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0]。

本试验中截干高度1.6m 的辣木叶、梢产量显著高于0.5m 和1.0m 的,这个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同,因为树体养分消耗与分配和树形变化导致枝干周围微环境发生了变化[21],截干高度高的树干提供的养分比截干高度低的丰富,因此有利于嫩枝的抽发,导致
产量增加。

杨焱[22]以3年生带一级分枝2~4条的栽培种PKM-1为受试材料,定植株行距为0.8m×2m ,株高1.2m ,探讨采用3种不同采摘方法和施肥间隔对辣木嫩梢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采摘全部30cm
以上嫩梢,每采摘一次
说明:A 1=0.8m×1.5m ,A 2=1.5m×2.0m ,A 3=2.5m×3.0m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
著(p <0.05),(下同)。

图1
不同密度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
说明:B 1=0.5m ,B 2=1.0m ,B 3=1.6m
图2不同截干高度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
表2
不同采摘方式对辣木叶梢产量的影响
采摘方式全部采摘部分采摘
处理C 1C 2
鲜叶均值/
(kg ·株-1)(2.337±0.144)(3.220±0.203)嫩梢均值/(kg ·株-1)
(0.391±0.015)(0.558±0.031)
-
-24
陈鸿洁等栽培方式对辣木鲜叶和嫩梢产量的影响
修剪一次,采摘与修剪同时进行,隔45d施肥一次的技术组合,辣木嫩梢产量最高。

本研究认为,每次采摘保留一定数量的分枝,可获得更高的单株鲜叶和嫩梢产量,这个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与试验地所处环境、种植密度和截干高度、修剪方式不一致有关。

通过对辣木的种植试验得知,多油辣木在河口种植的辣木籽产量偏低、不稳定[12],辣木叶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是辣木采收的主要目标产物,所以本研究选用辣木鲜叶(含叶柄)和嫩梢产量作为测定指标,因为生长期辣木的株高、分支数、地径、冠幅、开花数和结实量等指标均可作为客观定量指标来评价辣木生长试验效果[23]。

本研究提出了影响辣木叶梢产量的种植密度、截干高度、采摘方式的栽培技术,对河口湿热河谷辣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辣木的种植过程中,要选用最佳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提高辣木种植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大科技力量的投人,重点研究辣木的种植与管理技术,最终总结出一套高效的辣木栽培与种植方法。

但是影响辣木产量的因素很多,与品种、光照、土壤肥力、种植模式、种植年限、栽培措施等因素有关。

本试验仅以种植密度、截干高度、采摘方式这3个因素为主,其他因素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本试验是以3年生的多油辣木品种为试验对象,其他品种的试验结果是否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三十四卷第一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6-8.
[2]刘昌芬,李国华.辣木的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J].云南热作科技,2002,25(3):20-24.
[3]张燕平,段琼芬,苏建荣.辣木的开发与利用[J].热带农业科学,2004,24(4):42-48.
[4]陈惠明.植物中的钻石—高经济价值的辣木[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5.
[5]周明强,刘清国,班秀文,等.不同育苗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3):56-57.[6]江晃荣.酵素[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Makkar H P S,Becker K.Nutritional value and anti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whole and etha‐
nol extracted Moringa oleifera leaves[J].An‐
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6,63(1/
2/3/4):211-228.
[8]Mcburney R P H,Griffin C,Paul A A.The 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African wild food
plants:from compilation to utilization[J].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2014,17(3):277-289.
[9]段琼芬,李迅,陈思多,等.辣木营养价值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670-
12672.
[10]刘昌芬,李国华.辣木的营养价值[J].热带农业科技,2004,27(1):4-7.
[11]盘李军,刘小金.辣木的栽培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10(3):71-77.
[12]陈鸿洁,钱云,只佳增,等.不同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学,2019,39
(4):8-11.
[13]林兴文,马关润,李洪坤,等.德宏辣木的引种试种及产品研发[J].热带农业科技,2015,38(23):
20-22.
[14]龙继明,杨朴丽,李海泉,等.锯末蔗渣不同配比栽培基质对辣木产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技,
2017,40(1):23-25.
[15]李洪坤,马关润,李守岭,等.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性质及辣木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46(14):121-124.
[16]黄松林,岳青,李承德,等.辣木水肥管理及种植密度对其鲜叶产量的影响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6(17):58.
[17]张德,龙会英,郑益兴,等.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管理对辣木农艺性状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
2014,27(5):1872.
[18]宿爱芝,郑益兴,吴疆翀,等.不同栽培密度对辣木人工林分枝格局及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
2012,31(5):1057-1063.
[19]谢友超,曹福亮,吕祥生.截干对叶用银杏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01,
14(3):340-344.
[20]郝明灼,李群,彭方仁,等.不同截干高度对香椿芽菜产量和商品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5
2020年5月第40卷第5期
热带农业科学
2013,30(2):194-198.
[21]Collins B S,Battagtia L L.Microenvironmen‐tal heterogeneity and Quercus michauxii ren‐
generation in experimental gaps[J].For Ecol
Manage,2002,155(1/3):279-290.[22]杨焱.不同采摘方法与施肥间隔对辣木嫩梢产量的影响[J].热带农业科技,2012,35(1):39-40.[23]魏静,吴疆种,郑益兴,等.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5):
146-149.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