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案:念奴娇﹒赤壁怀古 (全2课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编号:
备课组别语文上课来自日期主备教师授课教师
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本词的写作背景。
2.《念奴娇赤壁怀古》熟读成诵。
3.合作探究,疏通本词的大意。
重点
疏通本词的大意并熟读成诵。
难点
合作探究,疏通本词的大意
教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朗读指导: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上阕:首句充分展现词人的豪放词风,景象雄伟壮阔,朗读时高峰突起,情感激昂。
叙述句(第二句)——平调即可
写景句,景色壮丽、雄峻、险恶——朗读时感情激越、奔放、气势宏大,采用升调,铿锵有力。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检查:
1.重点字词提问。
2.学生齐读。
3.尝试背诵。
二.诗词赏析
(一)赏景(上阕)
找出本词中写景语句,并加以赏析。
引导:感受景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景色特点。感受夸张和联想在此处的运用。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设备
教学一体机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赤壁之战”的战争的相关片段,教师衔接导入: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二)品读人物(下阙)
1.请同学们齐读描写周瑜形象的语句,概括周瑜的形象。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2.教师介绍本词写作背景,学生感受体会苏轼的心境。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但其实并不是。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明确: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赤壁怀古”——怀古诗。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
4.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想感情。
明确: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
二、了解文学常识。
1.学生根据原先所学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课堂展示关于苏轼生平的介绍,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三、诵读涵咏,理解词意。
1..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大意,按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字词疏通:小乔初嫁了(liǎo)羽扇纶(guān)巾
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2.听音频朗读,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把握景物特征、人物形象,领略炼词炼字的艺术妙处。
2.通过作品认识苏轼洒脱旷达的个性,启迪自己的人生。
重点
把握景物特征、人物形象,领略炼词炼字的艺术妙处
难点
通过作品认识苏轼洒脱旷达的个性,启迪自己的人生。
教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
教学一体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上片: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
下片:人周瑜————苏轼
(对比)
教后札记
教研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点拨:周瑜形象特点:少年得志,风流儒雅
“羽扇纶巾”写出周瑜儒雅风度,运筹帷幄,突出其“风流人物”能文一面。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强虏”之“灰飞烟灭”写出曹军惨败的场景,更能反衬出周瑜的智慧勇武。
2.为什么要写“小乔出嫁”?明确:赤壁之战时候,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了,这里作用用美女衬托英雄。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三、归纳主旨
这首怀古词作,上片描写壮美的赤壁之景,下片追忆英雄的历史人物并抒发旷达超脱的情感。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下阙:写周瑜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出色的表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热烈。
最后两大句,转而慨叹人生——感情低沉、凝重但不悲凄。
3.齐读本词,展示成果。
4.学生合作,完成对本词的大意的理解。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 笼罩全篇
4—11, 面对江山 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怀古人,重在怀古
1---6, 回忆历史
明确: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历史的
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对历史的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7 ---9, 抒写己怀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10—11,自我排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首词的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那么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板
3.三国英雄人物很多,为什么作者只写周瑜一人呢?
引导:联系古诗词中巧妙的“历史人物典故”其作用(如李白《将进酒》中陈王)
学生联想苏轼此时境遇,结合写作背景,对比两位人物。
周瑜苏轼
年龄34 47
婚姻小乔出嫁屡遭不幸
外貌雄姿英发华发早生
地位东吴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境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抱负,而现实是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界广阔。
书
设
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1---6,回忆历史----咏史
7---9,(早生华发)伤己
10—11,(人间如梦)感慨
教后札记
教研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编号:
备课组别
语文
上课
日期
备课组别语文上课来自日期主备教师授课教师
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本词的写作背景。
2.《念奴娇赤壁怀古》熟读成诵。
3.合作探究,疏通本词的大意。
重点
疏通本词的大意并熟读成诵。
难点
合作探究,疏通本词的大意
教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朗读指导: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上阕:首句充分展现词人的豪放词风,景象雄伟壮阔,朗读时高峰突起,情感激昂。
叙述句(第二句)——平调即可
写景句,景色壮丽、雄峻、险恶——朗读时感情激越、奔放、气势宏大,采用升调,铿锵有力。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一.复习检查:
1.重点字词提问。
2.学生齐读。
3.尝试背诵。
二.诗词赏析
(一)赏景(上阕)
找出本词中写景语句,并加以赏析。
引导:感受景色的特点,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景色特点。感受夸张和联想在此处的运用。
1.思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写景有何特点?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教学设备
教学一体机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片“赤壁之战”的战争的相关片段,教师衔接导入: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4.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二)品读人物(下阙)
1.请同学们齐读描写周瑜形象的语句,概括周瑜的形象。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2.教师介绍本词写作背景,学生感受体会苏轼的心境。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但其实并不是。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作用:“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思考,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明确: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壁以抒胸怀。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解题
“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 。“赤壁怀古”——怀古诗。
怀古:追怀古昔,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目的还在于“写今”。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
4.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思想感情。
明确: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
二、了解文学常识。
1.学生根据原先所学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课堂展示关于苏轼生平的介绍,教师补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样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三、诵读涵咏,理解词意。
1..学生结合注释读懂大意,按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
字词疏通:小乔初嫁了(liǎo)羽扇纶(guān)巾
强虏(lǔ)早生华(huā)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2.听音频朗读,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停顿和感情基调。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把握景物特征、人物形象,领略炼词炼字的艺术妙处。
2.通过作品认识苏轼洒脱旷达的个性,启迪自己的人生。
重点
把握景物特征、人物形象,领略炼词炼字的艺术妙处
难点
通过作品认识苏轼洒脱旷达的个性,启迪自己的人生。
教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设备
教学一体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上片: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
下片:人周瑜————苏轼
(对比)
教后札记
教研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点拨:周瑜形象特点:少年得志,风流儒雅
“羽扇纶巾”写出周瑜儒雅风度,运筹帷幄,突出其“风流人物”能文一面。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强虏”之“灰飞烟灭”写出曹军惨败的场景,更能反衬出周瑜的智慧勇武。
2.为什么要写“小乔出嫁”?明确:赤壁之战时候,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了,这里作用用美女衬托英雄。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三、归纳主旨
这首怀古词作,上片描写壮美的赤壁之景,下片追忆英雄的历史人物并抒发旷达超脱的情感。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下阙:写周瑜年轻有为,在赤壁之战出色的表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热烈。
最后两大句,转而慨叹人生——感情低沉、凝重但不悲凄。
3.齐读本词,展示成果。
4.学生合作,完成对本词的大意的理解。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 笼罩全篇
4—11, 面对江山 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怀古人,重在怀古
1---6, 回忆历史
明确:写景特点:①境界阔大:“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②风格雄浑:“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历史的
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对历史的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7 ---9, 抒写己怀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教
学
内
容
10—11,自我排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这首词的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感情旷达而不哀伤,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那么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
板
3.三国英雄人物很多,为什么作者只写周瑜一人呢?
引导:联系古诗词中巧妙的“历史人物典故”其作用(如李白《将进酒》中陈王)
学生联想苏轼此时境遇,结合写作背景,对比两位人物。
周瑜苏轼
年龄34 47
婚姻小乔出嫁屡遭不幸
外貌雄姿英发华发早生
地位东吴都督黄州团练副使
境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明确: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抱负,而现实是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3.思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明确:描绘出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的画面。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界广阔。
书
设
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
下片:1---6,回忆历史----咏史
7---9,(早生华发)伤己
10—11,(人间如梦)感慨
教后札记
教研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编号:
备课组别
语文
上课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