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定西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定西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随着晚会帷幕的拉开,那美轮美奂
....的歌舞,品味精良的相声小品,使晚会高潮迭起。
B.针对网络热词在学生作文中频频出现的现象,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C.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似镜,真是巧夺天工
....。
D.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C项,巧夺天工:夺:胜过。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2.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正确
..的一项是()
A.倔强(jué)脸颊(jiá)徘徊(huái)花团锦簇(chù)
B.蝉蜕(tuì)讪笑(chán)哺育(bǔ)锋芒毕露(lòu)
C.拂晓(fú)绥靖(suí)阻遏(è)锐不可当(dāng)
D.诘责(jié)不逊(xùn)黝黑(yǒu)长吁短叹(yū)
【答案】C
【解析】
【详解】
C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正确。
A花团锦簇(cù)。
B讪笑(shàn);锋芒毕露(lù)。
D长吁短叹(xū)。
二、名句名篇默写
3.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夕阳西下,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把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案】(1)断肠人在天涯(2)留取丹心照汗青(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4)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5)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羌管悠悠霜满地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
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濯,衡。
三、现代文阅读
4.阅读《爱,从头开始》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妈妈:
①二十年来,我俩一直聚少离多,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母女感情也一直不温不火,在外人眼里我们更像是远房亲戚。
每当你想向我倾诉这些年的沧桑与曲折、无奈与绝望,我总会设法转移话题,不是不想听,而是怕听了之后会轻易原谅你当年无情地抛夫弃女、离家出走的事实。
②依稀记得五岁那年某个炎热的中午,我吵着要吃冰棍,你换好衣服说去街上给我买,结果一去不复返。
那一年,父亲为了找你,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只要听说哪里有你的消息,他就会立即带上我前往那个城市。
③本以为你已经彻底地离开了我们,但后来我们每年都会收到你从外地寄回来的一笔钱。
那时我们家还没有装电话,整个村只有李婶家有。
你说每个月月初会打电话回来,于是每到那段时间,我一放学就会直奔李婶家询问有没有你的电话,放假更是几乎全天候在李婶家。
电话里你对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回来了”。
村里长辈都说你不会回来了,我每次都哭着和他们(争辩辩论)。
年年拿的奖状我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收好,盼望着在与你相聚的那天拿给你看,(遐想幻想)着你将我搂入怀中为我骄傲的场景。
④十二岁那年,因父亲生病开刀,我第一次主动打电话给你,希望你能够回来,或者寄一些钱给他看病,而你只丢下一句话:“我只管你,我跟你父亲结婚这么多年只花过他十元钱,叫他自己想办法。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期待你的电话了。
⑤考上大学那年,你遵守了诺言,千里迢迢赶回来了。
你一点儿也没变,还是那么美,那么优雅,只是身材更加丰腴了点,穿着华丽的裙子,化着精致的妆容。
你告诉我你的住址,让我放寒暑假去玩。
⑥大一临近寒假的某个深夜,父亲出车祸去世了。
你在他的灵柩前撕心裂肺地哭着,无论你是出于对父亲的感情,还是仅仅想做给村里的长辈看,我都感谢你能够以一个妻子的身份为父亲守灵,那晚我突然觉得你又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了。
⑦大学四年寒暑假,我都会去看你。
每个学期的学费、生活费你都准时打到我卡里。
如果没有你这十几年的资助,或许我早就辍学了,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懂得感恩,即使内心对你仍有怨恨。
⑧如今,已毕业两年的我,在N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一个月前,你打电话给我说想来看看我。
接机的那天,我们没有拥抱,更没有热泪盈眶,只是简单地嘘寒问暖,心中的隔阂依然存在。
你带来了许多我小时候的照片和穿过的衣服,说:“二十年了都没舍得丢!”那一刻,我很想彻底地原谅你,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努力控制,只是淡淡说了句:“留着有意义吗?”
⑨在同住的半个月里,你每天为我们做很多拿手好菜,家里也被你打扫得干净整洁,我突然觉得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有天下雨,我提前下班回来,远远看见你打着伞站在小区门口,左顾右盼。
你看见我,赶忙解释说:“你小时候最怕打雷了,我来门口接你。
”那一刻,我的泪水任由雨水肆意冲刷。
⑩你临走前的那个晚上,我抱着枕头来到你的房间,轻声说:“妈,今晚想和你睡。
”那一夜,你带我重温了许多我小时候的趣事,以及二十年来你在外漂泊的辛酸。
这一次我不仅没有排斥这个话题,还听得很投入,甚至破天荒地撒起娇来,让你多讲一些。
就是在那个夜晚,我们像真正的母女了,我们之间隐形的墙消失了。
在你即将上火车的那一刻,我紧紧抱住你,哽咽着说:“妈,谢谢你来看我,我永远爱你。
”
爱一个人比恨一个人轻松、幸福。
这二十年里,我一直带着对你的怨恨辛苦地生活着。
但从今往后,我想我会很幸福。
妈妈,让我们从头开始吧!
你的女儿
(选自《看天下》2016年12期,有删节)
1.依次选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辩论小心翼翼遐想B.争辩谨小慎微遐想
C.争辩小心翼翼幻想D.辩论谨小慎微幻想
2.“我”对妈妈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3.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第⑩段中“我
们之间隐形的墙消失了”与《故乡》中“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在修辞手法运用上有相同点,请分别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同点和母亲形象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去!”(《我的叔叔于勒》)
【答案】1.C
2.(1)期待妈妈的电话,盼望与妈妈相聚;(2)感恩母亲,但仍有怨恨;(3)与妈妈的隔阂消失,永远爱妈妈。
3.(1)内容上,概述“我”与妈妈的情感关系,强调“我”内心的态度;结构上,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叙述,与结尾相照应。
两者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文中“隐形的墙”比喻我对妈妈的怨恨
和隔阂,这堵“隐形的墙”在血浓于水的亲情面前终会消失,寓示着我对妈妈的爱将会从头开始;《故乡》中“厚障壁”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这道“厚障壁”在封建社会是很难消除的。
4.相同点:人物描写方法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不同点:本文中的母亲细心,对女儿充满了关爱;链接材料中的母亲精明、自私、吝啬、冷酷。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
一是辨析词义,辨明关系。
辨析词义是解答选词填空题的前提。
辨析词义就是求同析异,重点是分析“异”。
可从词义的不同着重点、词性、词义的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词的造句功能等方面去辨析。
二是联系语境,寻找“暗示”。
这里所说的“暗示”,是指文段每句话的意思、文段的语体风格、与空缺词语前后邻近相配的词语等。
抓住这些“暗示”,就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本题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
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或者“什么事+怎么样”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
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
注意依照例句来写。
点睛:记叙内容的概括,先找出记叙内容的六要素,然后按照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组织语言,最后将与内容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去除就可以得到答案。
3.试题分析:(1)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2)运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其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4.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和分析。
本文第⑧段划线句子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的方法;链接材料运用的也是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的方法。
方法相同,但所表达的内容不同。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5.现代文阅读
紫禁城里说“透风”:没有不透风的墙
⑴紫禁城古建筑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群。
作为紫禁城古建筑的核心骨架,木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弯、抗压和韧性,但也存在怕潮湿、易腐朽等材性缺陷。
因此,使紫禁城古建筑的木构件始终处于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对于古建筑本身的延年益寿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⑵然而,从建筑工序的角度讲,通常
..是先安装木柱柱网和梁架,再砌墙。
古建筑的墙体很厚,在与木
柱相交的位置附近,砌墙时往往会把柱子包起来。
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如果不经常通风干燥的话,很容易产生腐朽。
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我国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巧妙地制作了一种“空气循环器”——透风。
⑶春节前夕,故宫在养心殿研究性保护修缮项目中意外地发现了两份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的春节曲目戏折①,吸引了不少人眼球。
而A这两份戏折,就是在西配殿的金柱砖雕透风内静静躺了200多年。
⑷对于现代建筑而言,空气循环器是一种现代科技设备,其主要功能在于使建筑室内外的空气不断流通,达到空气交换的目的。
顾名思义,为解决墙体内木柱通风问题而诞生的透风,其作用正相当于一种原始的空气循环器。
⑸B所谓透风,其实就是一块带有镂空雕刻的砖。
通常工匠会在木柱与墙体相交的位置,不让木柱直接接触墙体,而是与墙体之间存在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时在柱底位置对应的墙体位置留一个砖洞口,尺寸约为15厘米宽,20厘米高。
为美观起见,工匠们还采用刻有纹饰的镂空砖雕来砌筑这个洞口,这个带有镂空图纹的砖就被称为透风。
C透风主要依靠墙体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墙体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等自然力,促使空气流动,使得建筑室内外可以进行空气交换。
这一通风方式在保证建筑功能情况下,让建筑通过自然通风来调节墙体附近木柱的湿度环境,从而保证了木柱本身的干燥状态。
⑹在设置透风的墙体上,一般会在底部和顶部各设置一个,并保持两个透风在同一竖直线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空气对流和循环。
若仅设置一个透风,相当于空气单向流动,除湿效果必然不佳。
同时设置两个透风,方便空气从底部透风进入,沿着柱身往上流动,尔后从柱顶位置的透风排出,可使墙体内的柱子在上下方向都能空气流通。
这样,柱子与墙体之间潮湿的空气就被排出去了,柱子也就能始终保持干燥状态。
⑺同时,紫禁城古建筑外墙上的透风位置实际是与木柱位置对应的,如果墙体的某个位置安装了透风,那么墙体立面肯定就有木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紫禁城古建筑的外墙,每隔一定距离就会有一对透风。
⑻紫禁城的工匠在长期的古建筑施工中,积累了丰富的透风制作经验。
他们不拘泥于仅仅在实体砖上开洞来满足墙体内木柱通风需求,而是将砖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D比如雕成狮子形象的透风。
狮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神兽,它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代表英勇、王权和威严,象征地位、尊严和吉祥。
透风的使用,对古建筑整体而言,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并兼有文化性和艺术性,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注释)①戏折:曲目单。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封闭在墙体里的柱子腐朽的问题,我国古代工匠利用古建砖料制作了透风。
B.需要设置透风的墙体,一般只在顶部设置一个,便于空气单向流动。
C.紫禁城古建筑外墙上的透风位置与木柱位置对应,其外墙隔一定距离会有一对透风。
D.透风兼有文化性和艺术性,体现着我国古代工匠智慧与艺术的结合。
2.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时间顺序说明了透风的制作原因、工作原理、积极意义等。
B.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地点明说明的对象“透风”。
C.第⑴段从紫禁城古建筑说起,继而谈到木材料怕潮易腐的问题,便于引出说明对象。
D.第⑵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是指通常情况,不排除有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3.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语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数字,具体说明了透风防腐功能的强大。
B.下定义,明确地说明了透风的实质是带有镂空雕刻的砖。
C.作诠释,清楚地说明了透风的工作原理。
D.打比方,生动地说明了工匠将透风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
【答案】1.B
2.C
3.D
【解析】
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CD三项正确。
B项内容与“通常工匠会在木柱与墙体相交的位置,不让木柱直接接触墙体,而是与墙体之间存在5厘米左右的空隙,同时在柱底位置对应的墙体位置留一个砖洞口,尺寸约为15厘米宽,20厘米高。
”不相符。
2.A项改为: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了透风的制作原因、工作原理、积极意义等。
B项改为:标题运用了引用的修辞,生动地点明说明的对象“透风”;C正确;D项改为:第⑵段中加点词语“通常”是指通常情况,不排除有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ABC三项正确。
D项错误,“比如雕成狮子形象的透风。
”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了工匠将透风雕做成了丰富多彩的纹饰。
6.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查,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查,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李旭解释说: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
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
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查,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一句的理解。
【答案】1.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3.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查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说明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标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从语言角度分析,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从内容上分析,揭示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又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
2.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一句明显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准确地说明了第2段中的观点句“那么
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或“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要求联系全文内容回答。
“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查,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难在对“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含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分析出“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是指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章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点睛】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
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四、文言文阅读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自表后主
诸葛亮
伏念①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
何期②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④,以进贤良,屏⑤黜奸谗以厚风俗。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臣身在外,别无调度⑤,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①伏念:旧时致书于尊者多用之语。
伏,敬词。
念,想到。
②期:期望,引申为料想。
③隐逸:隐居不仕的贤人。
④屏(bǐng)黜:除去。
⑤别无调度:不再有另外的安排处置。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臣初奉.先帝(_____)悉仰.于宫(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选文中诸葛亮的忠心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1)侍奉(2)依赖;依靠
2.哪里料到病情严重,生命危在且夕。
3.生命垂危之际仍不忘叮嘱后主爱民重贤,用心良苦;对于自己微薄的田产交代清楚,以示清白和忠诚。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奉”是“侍奉”;“仰”是古今异义词,“依赖,依靠”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