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含解析)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选择题
1.如今我们纪念十月革命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A. 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
B. 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D. 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
【答案】D
【解析】略
2.“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
”这几
个片段组合在一起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历史
A. 德国
B. 苏联
C. 美国
D. 中国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依据材料“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二次大战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斯大林在位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抵挡住了德国的进攻,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打败了德国“无敌神话”的传说,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胜利的信心。
为赢得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由此可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B.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全面失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项正确,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项正确,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项正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D项错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了巨大挫折,但中国却找到了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正沿着这条道路健康的发展,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全面失败,本题选D 。
考点: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识记能力,社会主义运动和历史上的资
本主义一样,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曲折,但我们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
4.1933年,一位著名记者先后游历了苏联、美国、德国和日本,发出了以下四篇报
道。
你认
为报道错误的是
A. 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B. 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
C.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法西斯上台
D. 日本明治政府开始维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发生在1933年的世界重大史实。
日本明治政府开始维新发生在1868年,A、B、C项均为发生在1933年的史实,故选D。
5.俄英两国历史上都发生过新历史时期到来的革命,二者的主要不同在于:
A.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语
B. 革命进行的方式
C. 人发群众的参与
D. 旧统治的结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故选A。
6.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是
A. 明治维新
B. 巴黎公社
C. 十月革命
D. 二月革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十月革命。
根据题意,通过“第一次成功”“无产阶级革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正确。
A选项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改革;C选项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但失败了;D选项二月革命是资产阶民主革命。
故选C。
7.﹒某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了如下四段历史情境,让学生判断正
确与否。
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 1918年,俄国工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 1919年,俄国工人的吃、穿、用由国家统一配给
C. 1920年,俄国农民必须把余粮都交给国家
D. 1922年,一位俄国农民将余粮拿到市场销售后换回生活必需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的发展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 年,因此BC符合历史史实。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
2
俄国经济非常贫困,俄国工人不可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与史实不符;1922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D项符合历史史实。
故选A。
8.同学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找到了下面表格,据此分析促成苏俄(联)1921年一1925年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应该是()
苏俄(联)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 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
B. 提高农产品价格
C. 实施新经济政策
D. 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促成苏俄(联)1921年一1925年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
促成苏俄(联)1921年一1925年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的原因是实施新经济政策,因为新经济政策开始实施于1921年,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故选C。
9.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位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
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不少的余粮。
按照当时规定,这些余粮()
A. 全部上缴国家
B. 须由政府收购
C. 必须限量交易
D. 可以自由支配
【答案】D
【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1921年苏俄施行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缴纳固定的粮食税,交税后剩余粮食可以自由支配.
故选D.
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内容、结果和历史影响.
10.25、195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名为“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35周年纪念”邮
票,但此套邮票却是错票,其错误在于
A. 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
B. 邮票发行的时间
C. 邮票的发行者
D. 周年纪念的时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名称的认识。
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当时国家的名称是俄国。
苏联成立于1922年底,因此邮票名称中的国家称谓是错误的。
故选A。
11.俄罗斯总理普京公开称赞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称他将苏联从一个农业国家建成为超
级工业大国。
这一成就是苏联第几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实现的?( )
A. 第一个
B. 第二个
C. 第三个
D. 第四个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联系所学知识,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故选B。
1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
产阶级为建立政权进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 攻占巴士底狱
B. 巴黎公社
C. 宪章运动
D. 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A项内容是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C项事件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但并没有建立政权;D项事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相关史实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要把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结合起来,最后得出答案.
13.下列表格内容反映了苏俄(联)粮食产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
A. 战吋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 农业集体化
C. 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D.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21—1925年”、“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表现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
14.列宁在评价十月革命是说:“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
亮着将来的新途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去的残物”仅指封建残余
B. “过去的残物”仅指资产阶级政权
C. “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D. “新途径”指的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犹如通天火柱一般,后面燃烧着过去的残物,前面照亮着将来的新途径.”结合所学可知,“新途径”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了现实,为社会主义发展开辟了新道路.道路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十月革命
本题考查学生对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建议学生准确识记十月革命的背景、内容与意义.
15.下列选项中,与张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看图)相符的是()
A. 赫鲁晓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B. 戈尔巴乔夫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 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D. 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答案】D
【解析】注意抓住图片中的关键信息“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联系所学可知,这都与列宁有关.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掌握情况.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二、读图说史题
16.认真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漫画反映了美、苏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这种局面开始后持续了多久?
(2)图二反映了哪一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图片材料归纳导致图三事件发生的原因。
(4)请说说阅读上述漫画后得到的感悟。
【答案】(1)美苏对峙(美苏争霸)。
三十多年。
(2)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
(3)因果关系,图一、图二导致了图三事件的发生。
原因:①长期美苏争霸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受到严重削弱,直至崩溃②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解体。
(4)①我们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②经济建设过程中注意均衡发展,尊重客观规律。
【解析】(1)本题考查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从图上看,左右两人分别坐在炸弹上进行角力,左边的是赫鲁晓夫代表苏联,右边的是里根代表美国,图的寓意是美苏对峙(美苏争霸)。
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苏联组建华约抗衡北约,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历经三十多年。
(2)本题考查了斯大林模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漫画的寓意是苏联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原因是苏联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这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的,即斯大林模式。
它在经济方面的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中,它使苏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困难的局面。
(3)本题考查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要了解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美苏对峙(美苏争霸),斯大林模式及其危害,苏联解体。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幅图片之间的联系,图一长期的美苏争霸导致了图三苏联经济受到严重削弱,直至崩溃;图二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图三的苏联解体。
最后总结归纳得出,图一、图二导致了图三事件的发生,图一、图二与图三之间是因果关系。
(4)本题考查对超级大国苏联衰亡的认识,重在考查从历史现象得到经验教训的感悟能力。
长期的美苏争霸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注意均衡发展。
6
17.读图解史。
苏俄(联)1913年—1937年工业产值变化示意图
1850—1990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
(1)图一中1932~l937年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其变化原因。
(1)造成图二中1900年前后美国经济实力逐渐上升和l929~1933年美国经济急速下
滑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1)呈上升趋势;苏联进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取得了显著成就。
(2)上升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一战中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等物资等。
()下降原因: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
通过分析图表可知,图一中1932~l937年苏联经济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1933年至1937年期间,苏联进行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2)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及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
通过分析图表可知,1900年前后,美国经济实力逐渐上升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美国,新机器新通讯工具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新能源的利用,使美国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地位上升;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
1929~1933年美国经济急速下滑的原因是美国20年代的繁荣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少数垄断组织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
对狭小。
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而无力购买,出现了相对过剩。
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股票市场的投机活动恰好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本已存在的尖锐矛盾,使矛盾最后激化,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材料解析题
18.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
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
——《苏联史》
材料二 1921年6月,23岁的美国人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
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
这件事被列宁知道后,他热情邀请哈默前来克里姆林宫会面。
列宁说:“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
我们刚刚制定出的政策就是要求重新发掘我们的经济潜能。
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的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
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请完成:
(1)为解决材料一中的危机,新兴的苏维埃俄国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二所提到的
“新经济政策”何时开始实施?
(2)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主要指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
弊端。
请回答这一体制经济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4)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你认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注意哪些
问题?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
(2)巩固了工农联盟,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写出一条即可)
(3)国家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贸易;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
8
工业。
(4)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经济上: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各行业协调平衡发展;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是“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描述,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1921年6月”“他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战胜内外敌人,苏俄被迫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这一政策逐渐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1921年,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2)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调动了广大工农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3)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突出特点。
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综观苏联初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政治上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经济上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各行业协调平衡发展,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