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
《灯笼》是一篇感情深沉的散文。

作者通过细数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中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当头的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思绪万千。

同时,本文是自读课文,发表时间离现在较远,学生对文中所写事件、所抒发的感情应该是陌生的,因此消除阅读理解的障碍,除了提示创作的时代背景外,还要提示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一方面有才华,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正义事业的进取心非常强烈,因此在怀念早年的乡村风俗时,会自然地引发激越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学过《昆明的雨》,学会了文章“一线串珠”的手法应该是比较熟悉的。

但因年代久远,又加之学生对“灯笼”的实际作用和象征意义不太明确,需要进一步点拨。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的重点段落和文句,使学生们切实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设计与文本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使学生得到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激发他们的语言和思维的潜能,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感受吴伯箫先生以“灯笼”为线牵引出的成长之路上的思与悟,在领略其人格风采的同时,于润物细无声中浸润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境界。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作者寄托的情思,激发学生语言和思维的潜能。

体悟散文以“情思”为核心来构架、选材、传情、达意的创作特点。

教学难点:
深入研读文章中有关作者思绪飞扬和沉淀的7-10段,感受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独特的思与悟。

教学方法:
师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灯笼图片展示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吴伯箫的灯笼。

二、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文化大革命”中被开除党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当选全国文联理事。

1982年8月病逝。

60年代初期创作的以表现延安生活的名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以及《难老泉》、《“早”》被收入散文集《北极星》。

在新时期以创作了《天涯》、《忘年》等佳作,198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散文集《往年》。

吴伯箫逝世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两卷本《吴伯箫文集》。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争讼( sòng )领域( yù)斡旋( wò ) 静穆(m ù)
思慕( mù)幽悄( qiǎo ) 霍骠姚( piào )怅惘 ( chàng wǎng ) 锵然( qiāng )燎原( liáo )熙熙然( x ī)暖融融( róng )马前卒( zú)神龛( kān )犬吠( fèi )庞大( páng )
2.词语解释
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幽悄:幽深寂静。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司马懿探山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

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探山》就是司马懿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攻打街亭之前到敌营巡视的故事。

四、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作者围绕灯笼,回忆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事件?
1、长工李老五和我提着灯笼去接祖父。

2、小时候在村里挑着灯笼上灯学。

3、乡俗还愿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4、元宵节在几处山城小县里看灯笼。

5、族姊远嫁看满街的灯火。

6、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悦。

7、由宫灯联想到汉献帝有灯笼做伴的可悯处境。

8、联想到将军在挑灯看剑的壮观。

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线索:灯笼
一(1-2)、由小孩子喜欢火、光引出灯笼。

二(3-11)、回忆小时候与灯笼有缘的事。

三(12)、由灯笼联想到火把,探海灯,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第二课时
六、合作探究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
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七、探究主题
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

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八、揣摩语言
结合文章,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表面写族姊家华贵朱门颜色变暗淡了,不再鲜艳了,实际上写族姊家庭早已衰败。

2、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 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九、总结全文
灯笼⎩⎨⎧
忆灯笼⎩⎨⎧忆祖父、母亲念乡情、民俗
爱灯笼⎩⎨⎧指夜路、暖人心凭今吊古爱国情
十、积累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十一、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写法,介绍家乡民俗中的一种物品。

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霍去病、裴度、蒙恬的故事。

板书设计:
小孩爱火天性
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村上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灯笼》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
纱灯上描红,传承传统文化
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燎原的火把
七、教学反思:
本课是作者对灯笼的一些记忆,让学生了解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去搜集灯笼的一些信息,在课堂上互相讨论,
让学生有话说,唤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