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阎连科小说魔幻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又被揉进了魔幻的新东西,从而具有新意;同时它又不同于拉美的魔幻意象,它是本土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论文通过对阎连科小说文本和相关理论资料的研读,来探讨阎连科小说中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而又具有明显本土色彩的魔幻意象。

本论文以阎连科小说文本中的魔幻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分类、梳理,来探讨这些魔幻意象所具有的审美意义。

本选题以中国古典文学意象批评方法为主,结合西方的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有关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新时期小说中的影响和接受的视野关照下,对阎连科小说进行深入细致的文本细读,解读其小说中被本土化的魔幻意象。

全文共分为引言和正文两大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简述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正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入手,简要介绍当前学术界对“魔幻现实主义”界定的争论意见,以及阎连科小说中魔幻意象的具体运用等情况。

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还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归属问题,文学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安赫尔·弗洛雷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归属观,他将魔幻现实主义视为幻想和现实的混合体,并将卡夫卡视为这一流派的鼻祖;一是以路易斯·莱阿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归属观,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神秘、奇异的现实与文化的反映。

现在回过头来看,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些“现代派手法”其实是来自于拉丁美洲传统的艺术手法而已,并非是现代派的艺术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特征本质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部,只是受到了欧美现代派的影响。

同样,阎连科的小说在吸收外部营养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自觉的亲近、回归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的联系。

方法之一就是采用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表现方法来营造小说的魔幻氛围,于是他的小说中有了大量的魔幻意象的运用。

阎连科的小说意象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魔幻性,寓言性,荒诞性。

第二章是对阎连科小说中的魔幻意象进行分类、梳理和解读。

共分三节,主要从死
亡意象、权力意象、残病意象三个方面深入文本细读。

解读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这些意象的内蕴所指,二是对死亡、强权、残病的抗争中所体现的人类精神。

阎连科在创作文学作品时,通过有意无意地营构魔幻意象来表现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

在这种意象群所营构的魔幻氛围里,神奇的现实从而变得虚幻,虚幻的东西也变得更加现实,想象世界中的物象也因此变的真实可信。

第三章则是从这些魔幻意象的几个重要而独特的美学特征上来加以审视,从而解析其所深蕴的审美意义。

这几个美学特征是,整体的象征性、表现的荒谬性和表达的隐晦性。

关键词:阎连科小说,魔幻意象,死亡,权力,残病
ABSTRACT
Imag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bjects i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is intermingled with magic elements which illustrate new idea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image of Latin America's magic, i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localizatio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novel by Yan and study the theory of influence of Latin America magic realism, but the magic has obvious local color images. In this thesis, the text of the novel by Yan Magic Image is the research object, classification, grooming, and explore these magical images were conducted as to illustrat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e thesis focused on criticism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Western existentialism, magic realism abou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magic realism in novels of the New China, and accepted under the care of vision, Yan novel of depth and detailed close read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novel is magical images.
The full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reface and the main text.
The preface part discusses the values of this thesis and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novel of Ya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magical realism" is defined in the debate views and Magic Image Yan novel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so on. Magic realism genre of modern literature or literary schools of realism ownership, there has been a great literary difference. There are two representative views, first, by Angel • Flores modernism represented ownership concept, he will be magic realism as a mixture of fantasy and reality, and Kafka as The originator of this genre; One is represented by Luis • Lair ownership concept of realism, magic realism in Latin America that mysterious, strange reflection of reality and culture. Looking back, magic realism novels some of the "modern way" is actually derived from traditional art practices in Latin America it is not the modernist art practices. Magic Realism "magic" com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nature of their own internal, but by the impact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modernism.
Similarly, Yan's novel in the absorption of external nutrient, it is also close to unconscious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return to our own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s,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in the process, constantly reinforced with the National The spirit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nd literature links. One way is to us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mage" the performance of methods to create the magical atmosphere of the novel, so he has a lot of fantasy novels in the use of imagery. Yan's novel images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magical nature, fable, absurd.
The second chapter is a magical novel Yan image classification, combing and interpretation. The dissection is mainly from three sections: images of death, power image, disability insight. In two major areas for interpretation, first, the intrinsic meaning of these images, the second is death, power, residual disease resistance embodied in the human spirit. Yan Lianke, when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usiness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magic of reality and imagery to express human thought. In this image of the business group structure in the magic atmosphere, the reality of magic and thus becomes illusory, imaginary things become more real, the imagined world of images and thus become authentic.
The third chapter is from the magical images of several important and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s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implied in the deep. The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overall symbolic, the absurdity of performance and obscurity of expression.
KEY WORDS: Yan Lianke's novels, Magic Image, Death, Power, Disability and illness
引言
引言
阎连科,一九五八年生,河南嵩县人,是新世纪以来一位声名渐振的河南本土小说作家,一位“迟到的作家”①,其成名作《日光流年》、《受活》、《坚硬如水》、《丁庄梦》等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是受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在其小说中具有明显魔幻的痕迹,具有先锋试验的性质;同时其小说又能结合中国现实状况,摆脱了新时期先锋小说容易脱离社会现实的弊端,所以其小说的成名也是必然的。

其作品中的先锋性引起了不少评论大家的注意和研究,但是对其小说中的那些具有魔幻色彩的意象的专门性研究还不多。

而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又被揉进了魔幻的新东西,从而具有新意;但是这种中国式的魔幻又不同于拉美的魔幻,它是具有中国本土神秘性特征的魔幻,是本土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论题的研究目的就是对阎连科这些成名作中具有魔幻色彩的意象进行一次简要的探究,尤其是对这些具有中国本土神秘性特征的魔幻意象进行研究,讨论其意义和贡献。

下面概要列举一些当前国内关于阎连科小说魔幻意象方面的主要研究性成果。

西南大学文学院的曾利君副教授在她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一书中有一章“中国作家的魔幻小说创作实践”提到了阎连科。

曾利君主要是从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和中国作家对其接受层面进行研究的,其中谈到了中国作家的本土化努力:“中国作家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而创作的小说,无论有多少酷肖或仿效的成分,终归不同于拉美小说。

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与特色上,以贾平凹、莫言、扎西达娃、阎连科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作家,总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本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积淀等来呈现魔幻,他们主要通过魔幻意象的使用、本土文化观念的演绎两大本土化的策略,凸显了中国文学魔幻写作的独特性与‘魔幻’表象之下的‘中国经验’,实现了对拉美现实主义的超越和创造性转化,也打破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瓶颈,使传统现实主义生发出新的活力”。


稍后出版的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黎明的《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①阎连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但真正成名却是在九十年代末,从连续两届获鲁迅文学奖的《黄
金洞》和《年月日》始,到新世纪以来的《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等长篇的相继发表和获奖,阎连科的写作风格日益成熟和稳定下来,声名渐振。

但这时的文坛早已失去了轰动效应,阎连科的姗姗来迟和“文运背”,被一些评论家戏称为“迟到的作家”。

②曾利君.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9.
论阎连科小说的魔幻意象
更深入细致的对文本细读,其第五章“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魔幻意象的创造”设专章详细的研究了中国作家在接受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的同时又将其本土化的具体实施办法:“而这诸多魔幻效果的构成因素中,神奇而超乎现实的魔幻意象世界最为重要。

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由形态各异的魔幻意象所组成的意象群落,最直接地体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性”。

①同时又将魔幻意象分为主题型魔幻意象和烘托型魔幻意象,从魔幻意象的象征性、诗性特征以及文化意蕴等几个方面来透视其重要而独特的美学特质。

但是论著主要以新时期一些名气很大的作家作品为研究文本,而很少研究阎连科的作品,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

2010年1月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阎连科小说创作论》,是新乡学院陈英群老师的“文学豫军创作研究丛书”之一,这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专论阎连科小说创作的学术著作。

论著梳理了阎连科三十年来的小说创作经历,讨论了作家四个小说系列的形成和内容。

著作认为阎连科的创作心理定势既有作家个性气质和自然禀赋的表露,又有他生活阅历、心理体验和创作审美经验的积淀。

归结出阎连科的小说创作主要有苦难与抗争两大主题,既支撑起小说的结构,又贯穿小说叙述的始末。

但是陈教授的著作是阎连科小说的综合的创作论,对于小说魔幻意象的运用,论著只在最后一个部分“阎连科小说的叙述风格”有所涉及,但却没有深入细致的专章来论述。

其他方面还有一些研究,比如2007年由西北大学窦鹏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阎连科乡土小说中的意象与母题》,该文主要通过对阎连科乡土小说的文本分析,探索其文学世界意象系统的构成和文化意蕴,以及母题书写的文学史意义,这篇学术论文主要是从原型意义上展开研究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为研究及论述的方便,具体到阎连科的小说,本文则以《年月日》、《耙耧天歌》、《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坚硬如水》等成名小说为中心文本进行探究。

①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06-107.
第一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
第一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
一关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其标志是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的《这个世界的王国》(1949),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彼得罗·帕拉莫》(1955),秘鲁作家何塞·玛利亚·阿格达斯(Jose Maria Arguedas,1911~1969)的《深沉的河流》(1958),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1967)等一大批在拉丁美洲乃至世界产生爆炸性影响的作家、作品问世。

这些作家、作品以其稳定的艺术风格和成熟的魔幻技巧,而成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品。

然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股创作潮流开始盛极而衰,并一直延续至今。


然而,关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的划分上,却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那就是,魔幻现实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还是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归属问题。

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安赫尔·弗洛雷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归属观点,他将魔幻现实主义视为幻想和现实的混合体,并将卡夫卡视为这一流派的鼻祖;一是以路易斯·莱阿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归属观点,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神秘、奇异的现实与文化的反映。

现在回过头来看,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一些“现代派手法”其实是来自于拉丁美洲的传统的艺术手法而已,并非是现代派的艺术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特征本质还是来自于自己的内部,“无论从思想内容、对待传统的态度还是在表现手法的革新方面,都与西方现代派文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魔幻现实主义的产生深受欧美现代主义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又较多的汲取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与艺术技巧,甚至于“魔幻现实主义”这一名词就是西方研究学者为其命名的,当然,这一名词本身就隐含着“现代主义”的元素,但是,魔幻现实主义并不是欧美文学流派的简单模仿与复制,它立足于拉丁美洲的历史与现实,反映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物,大量使用拉丁美洲的原初神话,反映拉美动荡
① 陈黎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时期中国小说[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20.
② 孙家堃.当代拉丁美洲小说与西方现代派文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183.
论阎连科小说的魔幻意象
不安的现实社会,在创作上既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汲取欧美文学的现代元素,将二者完美的融为一炉。

可以说,正是因为其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直面本土现实的问题意识让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焕发出了异彩。

现在我终于理解了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什么要拒绝将自己的作品冠以“魔幻现实主义文学”这一荣誉性的称号了,因为在马尔克斯看来,“魔幻现实主义”就是西方学者眼中的拉美版的“现代主义”,而他则认为自己的作品反映的是拉美真正的现实,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与此同时,加西亚·马尔克斯还多次向我们强调了拉丁美洲现实生活本身的“魔幻性”,他认为拉美是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神秘性,正如另一位拉美作家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所言:“简单地说,在我看来,‘魔幻现实主义’是这样的。

一个印第安人或混血儿,居住在偏僻的小村,叙述他如何看见一朵彩云或一块巨石变成一个人或一个巨人;或者彩云变成石块。

所有这些都不外是村人常有的幻觉。

无疑谁听了都觉得可笑,不能相信。

然而,一旦生活在他们中间,你就会意识到这些故事的分量。

在那里,人对周围事物的幻觉和印象渐渐地转化为现实,尤其是存在着某种宗教和迷信基础的地方,譬如印第安部落。

当然这不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但它是存在的,是某种魔幻思维的产物……又如,一个女人在汲水的时候掉入深渊,或者一个骑兵坠马天殇,或者任何事故、任何事物,都可能染上魔幻色彩,假如你具备相应的思想基础。

对印第安人或混血儿来说,事情就不再是女人掉入深渊了,而是深渊缠住了女人,因为它需要把她变成蛇、山泉,或任何一样他们想象得到的东西;骑兵也就不会由于多喝了几杯而摔下马来,而是因为那块石头,那块磕破他脑袋的石头在向他‘召唤’,或者是那条河或那条小溪,那条溺死他的河流在向他‘召唤’。

这些就是所谓的神话。

”①
我觉得,墨西哥评论家路易斯·莱阿尔在著名论文《论西班牙语美洲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可以作为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比较确当的评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并不抄录(如同现实主义作家一样)现实,或者违背(如同超现实主义作家一样)现实,而是要捕捉闪现在现实事物之中的神秘。

”②
这里所谓的“神秘”也就是“魔幻性”。

有趣的是,阎连科本人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为“神实主义”,也就是神秘现实主义。

阎连科在他的新作《发现小说》中谈到,真正的现实主义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只有类似神实主义这样的写作方法才有可能抵达到我们
①[危地马拉]安·阿斯图里亚斯著,陈众议译.访阿斯图里亚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873.
②[墨西哥]路·莱阿尔著,魏聪国译.论西班牙语美洲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90.
第一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
文学真正的现实。

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界曾掀起一股马尔克斯热,许多的作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阎连科是一个后起后觉的作家,直到九十年代才开始接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在阎连科的九十年代的瑶沟系列中就有不少的魔幻色彩,1996年在《收获》上头版首发的《黄金洞》和1997年《收获》首发的《年月日》是阎连科作品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阎连科从传统的写实主义向魔幻现实主义转变的一个转折点,这两篇中篇小说后来连续获得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随后,阎连科一发而不可收拾,接连发表中长篇小说,作品中的魔幻色彩更浓,作品也更成熟,阎连科一举成名,更被誉为继莫言之后的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大师。

这一时期的小说也成为其代表作,1998年的长篇《日光流年》曾连续两届获得茅盾文学奖提名,1999年的中篇《耙耧天歌》揭起了耙耧系列的创作,2001年的长篇《坚硬如水》更是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和争议,2003年再次发表于著名刊物《收获》的长篇《受活》更是成为阎连科近年来创作的高峰,并获得第三届老舍文学奖。

随后,阎连科于2006年发表了中国首部直面艾滋病的小说《丁庄梦》,小说中遍布着神秘的魔幻色彩,小说发表后争议颇多。

2008年阎连科又发表了引发知识阶层更大争议的长篇小说《风雅颂》,阎连科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多的多产作家。

2009年阎连科的中篇《桃园春醒》和长篇散文《我与父辈》相继出版,似乎预示着阎连科未来创作的一个转型。

一般情况下,在一种文化环境下接受另一种外来的文化,由于文化异质的原因,必然要发生改变,而不会再维持原来的模样。

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必然会发生变异,生成新质。

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不论受到多少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并在小说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但根本上并不同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本土化的表达方式与特色上,以贾平凹、莫言、扎西达娃、阎连科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作家,总是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本民族的生活状况、文化积淀等来呈现魔幻,他们主要通过魔幻意象的使用、本土文化观念的演绎两大本土化的策略,凸显了中国文学魔幻写作的独特性与“魔幻”表象之下的“中国经验”,实现了对拉美现实主义的超越
论阎连科小说的魔幻意象
和创造性转化,也打破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瓶颈,使传统现实主义生发出新的活力。

①实际上,阎连科的小说在吸收外部营养的同时,也在有意无意之间不自觉的亲近、回归于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经验的过程中,不断的强化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学精神的联系。

这使得他的魔幻写作展现出一种不同于拉美魔幻的本土化特色和异质性特征,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中国古代文学的“意象”表达方式,用中国传统文人自古以来就常常运用的“意象”表现方法来营造小说的魔幻氛围。

阎连科的小说就是这样,在他的小说中有大量的魔幻意象的运用。

三阎连科小说中魔幻意象的运用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审美范畴,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周易》,《周易•系辞上》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也就是通过物象来表情达意。

现代人对意象也有解释,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中国文人一向长于意象的表达与使用,日月江河、花草风云等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表达的重要手段。

进入现代文学时期以后,意象使用的作用日益为现代诗人和小说家们所认识与重视。

②阎连科小说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具有魔幻色彩的意象,使其文本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幻意味,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小说主题的表达给于了有力的帮助。

阎连科的小说意象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魔幻性。

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指向拉美本土的魔幻现实不同的是,阎连科的小说则是指向中国本土的魔幻现实。

中国人历来相信人死后尚有鬼魂存在之说,而且在农村地区不少人都亲历过或者亲眼目睹过被死去的人“鬼魂附体”的事情(本人就曾几次亲眼目睹家中亲人被“附体”,被附体者多为女性或身体素质稍差的人)。

阎连科也曾多次讲到他亲历的一个真实事情,“以我亲身的经历为例——就在今年的四月,我八十岁的伯伯病故,他在死前有个遗嘱,说把他在二十多年前当兵死掉的孩子——我的这个刚一入伍就因班长打他而自杀的叔伯弟弟,完婚后一同安葬祖坟之内。

当然,这里说的完婚,是中国习俗中普遍存在的冥婚,……我随着唤我的人从大雪天中来到他们的灵棚里,看到了惊人的、却是切实的一幕:在我叔伯弟弟和他冥妻那对棺材上,那对盖有红布的
①曾利君.新时期文学魔幻写作的两大本土化策略[J].文学评论,2010,(2):77.
②曾利君.新时期文学魔幻写作的两大本土化策略[J].文学评论,2010,(2):77.
第一章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对阎连科小说的影响
棺材上,落满了大片的小蝴蝶,小飞蛾,斑斑点点,花花麻麻,一只挨一只地落在那对冥婚的棺材上。

这是四月的天气,下雪没有什么值得惊奇,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上百、上万只的小蝴蝶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只落在盖着红布、贴着红对联的一对冥婚的新人的棺材上,而没有一只落在我大伯那贴有白对联的棺材上?”①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作家亲身经历,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又是真实存在的。

在《日光流年》中,人人都活不过四十岁,人们一生的终极追求不是高官厚禄、财物名利,而是活过四十岁。

每届村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想出一个可以活过四十岁的办法,并将其付诸实施。

为了这个目标,男人要去卖皮,女人则要卖淫。

这本身就是具有魔幻色彩的。

文中有很多细节也展现了中国式的魔幻,比如,司马蓝的父亲司马笑笑在文革大饥荒时,以自身肉体饲喂乌鸦而早死,继任村长蓝百岁和司马蓝的母亲有奸情,司马蓝在夜晚到父亲的坟头去,却惊奇的发现母亲为赎罪也来到这里,而且正在和他父亲谈话,到第二天早上,发现坟头还留有父亲昨晚屁股坐过的压痕。

更有一个细节也是中国式的,杜伯的父亲感觉自己要死了,为了保住一块泡桐棺木,提前让儿子将自己钉在棺材里,并赶走自己的儿子,在棺材里慢慢等死,而这块棺木之前却是盛放粮食用的。

《日光流年》借鉴了《百年孤独》的时间叙事技巧,采用倒放、复原的叙述方式进行叙写,一切就像倒放的录像带一样。

在这里,树木可以从枯死回到萌芽状态,树叶可以从飘落的地上重新返回到树枝上,镢头把则可以回到最初被砍下的树上,并重新抽条发枝。

人物则从死亡开始往后回溯,直到重新回到母亲子宫,开始下一个轮回,小说从“嘭的一声,司马蓝要死了”开头,以司马蓝在母亲的子宫里笑着“把头脸挤送到了这个世界上”结尾,从死到生,展现人生命苦难的整个流程,加重小说的悲剧意识,以此来思考人物一生奋斗的意义,从而使小说具有一种圆形叙事的特征。

这种叙事文体被有的评论家称之为“索源体”。

寓言性。

在耙耧山脉的褶皱深处,有这么一个“三姓村”,在这里,人人都活不过四十岁,人人都要为这个宿命而抗争一世。

有评论家指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是一个生命的寓言,是关于生命的大寓言,它不是民族的寓言,是人类的寓言。

小说给人的感觉陌生、纯净、奇异、苍凉、美丽、惨烈、雄厚,叫人震撼,是一部非常奇异的作品,就是一部奇书”。

②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日光流年》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哲理思考,三姓村其实就是现代人的生存寓言,现代人就是三姓村人,我
① 阎连科.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文学演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8:110-111.
②雷达.一部世纪末的奇书——阎连科新著《日光流年》研讨会纪要[J].东方艺术,1999,(2):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