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15课导学案-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饶县三中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执笔:王明标审核:王明标审批:郭锡华学案编号: yw008
授课人:王明标授课时间:姓名:班级:组名:
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师复备栏
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学法指导】
(1)文章使用了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
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
作者在说理,在鼓动人民大众;
(2)又在抒情,抒发豪情壮志。
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
义,值得反复品味。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李大钊
李大钊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
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
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
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
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
李大
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
精神的反映。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
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
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
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
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
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
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
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
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
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
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
丰富,激情澎湃。
【自主学习】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从中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逼狭
..一泻.万里奇趣横
..
..险峻
..崎岖
..阻抑
生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3.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本文标题是“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请问,如何理解“艰难的国运”和“雄健”这两个词?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4、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再展示学习成果。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整理学案】
1、你的收获
2、你的反思
【达标检测】
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逼狭____崎岖____
2.“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什么内容?
3.第一段中的两个“全”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由此你会联想到一些与它描写的境界相同的什么诗句呢?
5.第二段中的两个“其”字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6.第三段写到“走到崎岖的境界”后,为什么连用两个“愈”和两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