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河曲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河曲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道德与死亡
陈宣良ks5u
道德与死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引起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兴趣。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

”他死得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他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他对死的超然态度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道。

他也许可以说是第一个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结起来的哲学家。

在中世纪,道德问题始终与来世报应密不可分。

天堂和地狱是上帝设来作为使人去恶向善的工具的。

康德则说得更明白,他说,道德实践需要三个预先假设的前提,“这些悬设就是永生、积极意义下的自由……和神的存在三个悬设。

”然而,历史中的哲学,极少有象存在主义那样集中而严肃地讨论死亡问题的。

以往的哲学与其说是讨论道德与死亡的关系,还不如说是讨论道德与永生的关系。

如果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天堂地狱都不存在,人还会向善吗?若人的道德修养以人格完善为目标,就是说,以成为神为目标,以永生(那怕只是象征意义的)为目标,如果永生不可能,道德还会存在吗?
存在主义者不取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他们不把道德看成规范人的行为的各种诫律,不以行为的效果来判断善恶,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生态度。

存在主义道德观的基础是强调人的绝对自由,而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

人正视自己的自由,就是正视自己的责任。

不自由的人是不用负责任的。

然而,道德又是一种对于他人的态度。

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吃了知善恶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无花果叶将下体遮掩起来:他们产生了羞耻之心。

羞耻感正是人面对他人而生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

我们不妨说,道德是基于自由面对他人的一种态度。

德·波伏瓦在《他人的血》书前引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在所有人面前都负有责任。

”很能说明这本小说道德主义的实质。

但怎样才算对他人负责的道德态度呢?道德并不单纯表现在行为的结果对他人有利或有害上,因为道德毕竟是自由者自身的态度。

如果动机不善,再好的效果也不能称善。

但更应注意的是,他人也是自由的,因此,他人要对你的行为结果作出他自己的判断。

即使你做出自以为一心为他人的义举,也可能得不到他人的爱戴,因为也许在这件事上他人与你的价值标准全不一样。

这样,道德就不在于你做出的事对他人是否实际上有利,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做于他人有利的事,你是否有牺牲精神,你是否作了牺牲。

《人都是要死的》之中那位不死的人福斯卡的命运说明了这一点。

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位可爱的女孩子贝娅特丽丝,与他心爱的儿子安托纳相爱。

福斯卡希望他们能获得幸福,希望以自己无上的权力、无穷的财富给他们最大的保护。

然而对他们来说,这种荫庇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只想挣脱他的统治。

安托纳终于向福斯卡要来王位,在收复故土的战斗中英勇献身了。

福斯卡一心为别人作好事,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爱呢?贝娅特丽丝对他说:“当安托纳朝湖心游过去,当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我敬佩他,因为他在冒生命的危险,但是您,您的勇敢是什么?我爱他的慷慨,您也不计较您的财富、时间、劳苦,但是您可以活上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您为他人作出的牺牲便算不了什么。

我爱他的高傲,他是一个与其他人毫无两样的人,选择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点了不起……”福斯卡由于拥有无限的生命而不再能牺牲,因此,也不再有道德。

这样,道德不是与永生,而是与死结合起来。

当人们单纯把道德视为追求人格完善时,永生是道德的结果。

现在反过来了,如果人永生,则无道德。

人可以成为高尚的、勇敢的、慷慨的,总之,有道德的,恰恰因为人会死。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

(5分)
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道德与死亡态度联结起来的哲学家。

B、存在主义道德观排除了人格完善、成神永生、来世报应等道德实践目标和假设。

C、康德认为只要具备三个预先假设的前提(永生、积极意义下的自由和神的存在)就能进行道德实践。

D、道德应以自我的动机和他人的利益为判断标准。

E、因为人会死却能为他人作出牺牲才具有了道德。

13.下列对存在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3分)
A、存在主义道德观是一种非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ks5u
B、只有获得绝对的自由才能对他人负责,才能获得道德感。

C、存在主义道德观要求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D、恰恰是面对死亡,人们才能作出选择,从而区分是否道德。

14.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产生道德?(4分)
答:
15.根据文意,道德与死亡是什么关系?(4分)
答:
参考答案:
12.AC [A项信息来源于第1段第5句中,是“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结起来”,故错。

C 项“只要……就”语气太绝对,与原文不符。

(本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3.B (B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存在主义道德观跃然强调人的绝对自由对应着绝对的责任,但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只有……才能”。


14.①在自由的基础上,正视自己的责任。

②对他人负责,愿意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富有牺牲精神。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观点的概括能力。

信息主要来源于第2、3段。

每点2分) 15.①存在主义之前的哲学大多预设了死亡之后的永生,道德以成神,永生为目标。

②人在死亡面前作出选择,为他人牺牲,就是道德。

(本题考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每点2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題。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

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

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

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

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

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

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

甄士隐,名“费”。

《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

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

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

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

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

“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

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

“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梦》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
呢?
(有删减)【】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文化内涵。

参考答案:
1.A
2.C
3.C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是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理解为“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这是曲解文意。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是对第三段的概括,作者列举人名,意在说明“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而不是说“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曲解文意。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13—15题。

(18分)
仰望
保罗·詹尼斯(美)
夜幕降临时,天桥上的乞丐会回到他的住处——城郊一个废弃的菜园。

菜园里有一眼枯井,井边有棵树。

这天,跑来一条瑟瑟发抖的小狗。

小狗瘦得可怜,试探着在乞丐的小盆里舔舐着,乞丐昨晚用它盛过食物。

乞丐心上最柔软的那根神经被触动了,他掏出面包轻轻地放进小盆。

小狗感激地望了他一眼,风卷残云地吃了起来。

小狗瘦得可怜,皮毛脏得几乎看不出颜色,一双大眼睛却活泼可爱。

乞丐小心翼翼地把小狗搂进怀里,寒风中两个不被城市牵挂的生命紧紧依偎在一起,温热的泪水蓄满了乞丐的眼眶。

乞丐把小狗带回“家”,从此他们相依为命。

小狗每天伴着乞丐寸步不离。

小狗很聪明,饿了的时候就叼着小盆打转。

路人觉得惊奇,纷纷把钱放到小盆里。

“富裕”起来的乞丐开始用多余的钱去投注彩票。

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好运气,不久后的一天他居然中了大奖。

乞丐买下这座菜园,建起了一座豪华的房子。

不过,他保留了后院的窝棚、枯井和老树。

乞丐迷上了购物,他喜欢服务小姐迷人的微笑。

人们称他先生,乞丐高兴极了,有尊严的生活真好!唯一让乞丐先生感到尴尬的是人们对小狗的态度。

尽管小狗已经被梳洗得很干净,但斑驳的毛色还是暴露了它低贱的身份。

乞丐先生也意识到小狗的寒酸,别人带来的可都是一些血统纯正、身份高贵的狗。

直到有一天,顽皮的小狗在聚会上扯破了一条贵妇犬的耳朵。

狗主人大发雷霆,用世界上最难听的话咒骂小狗。

乞丐先生膨胀起来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乞丐决心让小狗从自己眼前消失,他要忘掉卑贱的过去。

乞丐把小狗关在后院的枯井里。

井很深,井底很潮湿,除了井壁渗出的水滴,什么吃的也没有。

乞丐找了几块肉投下去。

从此,乞丐一个人潇洒地享受服务小姐热情的目光,去参加那些高级派对。

好在他总算没有忘记每天往井里投几块肉。

在井底,无论白天黑夜,小狗一直仰着脑袋向上张望。

可是除了每天落下来的一些食物,什么也没有。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乞丐过得并不快乐,他的朋友也并没有因为小狗的离开而增多。

后来的一天,酩酊大醉的乞丐被人们透露了他的身世,他遭到了人们的嘲笑与冷落。

尽管仍然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但通过人们微笑的眼神,乞丐仿佛看到了动物园里给人们敬礼的狗熊——它看重的只是你手里的食物,根本不在乎你是谁。

乞丐终于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只有那条曾经相依为命的小狗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

乞丐跑到井边,救出他的小狗。

看着小狗,乞丐痛哭失声——小狗的脑袋一直朝后仰着。

因为在井下待的时间过长,小狗的脖子已经无法伸直,只能仰着头在地上打转。

乞丐每天领着小狗游走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把钱施舍到其他乞丐手中。

在感激涕零中,他感到了满足。

于是乞丐有了新打算,他通知乞丐们每天到他这里来领钱。

第二天,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

队伍越排越长,警察不得不赶来维持秩序。

乞丐沉醉在自己的壮举之中,每天奔忙于银行与家之间,钱像水一样流了出去。

直到有一天,银行通知他,他的账户已没有一分钱了,乞丐不得不宣布——他已经没钱可发了!人们开始咒骂,并向他的房子冲去,一块块石头飞向门窗。

眼看疯狂的人们要冲进屋里,吓坏了的乞丐带着小狗逃到了后院,他急忙爬下井去,甚至没有来得及把小狗带上。

乞丐快要到达井底的时候,绳梯拴在树上的一端突然断开,乞丐和他的绳梯一起摔到了的井底。

疯狂的人们捣毁了房屋,拿走了所有东西。

好在没有人发现井里的乞丐。

半夜,乞丐开始喊救命,可除了小狗,没人知道他在井底。

乞丐对着太阳喊,对着月亮喊,没有人能够听见。

小狗每天四处寻找食物扔下来,变了味的骨头,发了霉的面包,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

小狗找食物非常困难,因为它的脖子朝后弯着。

它只能躺倒在垃圾堆上嗅着,顺便把找到的臭肉什么的衔起来跑到井口。

扔下什么乞丐就吃什么,要不就得饿死。

有一次,小狗扔下来一只死猫。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小狗甚至舍不得吃自己找来的任何东西,它变得瘦骨嶙峋,后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乞丐每天继续在井底喊呀喊,但没有人来救他。

一连几天小狗没有往下扔东西,乞丐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他只能靠舔着井壁上渗出的水珠活着。

乞丐望着井口的天空,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一天早晨,井口隐约的说话声惊醒了昏睡中的乞丐,他拼尽全力喊了起来。

被人们用绳子吊了上来,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

“要不是这条小狗死在井口上,没有人能听见你的喊声。


乞丐看见了枯瘦如柴的小狗,它是被饿死的。

乞丐把小狗埋在后院。

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不过有人记得,他走的时候脖子一直朝后弯着,眼睛直盯盯地仰望着天空。

(选自《保罗·詹尼斯文集》,有删改)
13.简析小说中乞丐形象的特点。

(6分)
答:
14.请用简洁的语言,围绕乞丐与小狗的关系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概括乞丐对小狗的情感变化。

(6分)
答:
15.小说以“仰望”为题,有何深意?(6分)
答:
参考答案:
13.①富有同情心;(收留同样是不被牵挂的小狗,救济其他乞丐弱者,一直不忘给小狗喂食)
②对生活充满着渴望;(每天购买彩票,希望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③有虚荣心。

(因小狗卑贱的出身丢弃小狗,广散钱财看到人们的感激涕零产生的满足)
14.情节发展:乞丐收留小狗,乞丐嫌弃小狗,乞丐找回小狗,小狗救乞丐,乞丐安葬小狗。

(3分)
情感变化:同情——嫌弃——愧疚——感激。

(3分)
15.①“仰望”是指小狗在危险中对主人的期盼,(1分)乞丐在绝境中求生的渴望;(1分)
②“仰望”的小狗死了,“仰望”的乞丐也消失了,既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的艰辛,(1分)也揭露了现实社会的冷酷无情。

(1分)
③“仰望”还寄予了作者对关爱、忠诚、报恩等美好感情(1分)和美好的社会生活的期盼(1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
孙子吴起列传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膑以刑徒阴见阴:暗中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再:第二次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客气
D.明日为五万灶明日:明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赵急,请救于齐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①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①齐因乘胜尽破其军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6.下列对原文的相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并帮助齐国取得重大的军事胜利。

B.在魏国攻打赵国时,田忌按孙膑所说趁机攻打魏国空虚的都城大梁,于是魏军果然去了邯郸,在桂陵与齐军交战,结果被打败。

C.“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是在孙膑充分掌握敌我情况并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

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后来才看到它的作用。

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3分)

文:
(2)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3分)

文:
参考答案:
4、A B项“再”应为“两次”;C项“客”应为“像对待客人一样”;D项“明日”应为“第二天”。

(3分)
5、D A组中,第一句中的“与”意为“和、同”,第二句中的“与”应为“结交”;B组中两个“于”,前者为“向”,后者为表比较的介词;C组前一个“而”表顺承关系,后一个“而”表转折关系;D项中两个“因”皆为“于是”。

(3分)
6、B “去邯郸”是“离开邯郸”而不是“去了邯郸”。

(3分)
7、(1)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

(3分)
(2)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3分)
参考译文:
齐国使者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

齐使认为孙膑与众不同,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

齐将田忌赏识孙膑,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赌注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的足力与对手的马匹相差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

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

”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赌注。

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

”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

于是田忌就把孙膑推荐给威王,威王向孙膑询问兵法,就拜他做了老师。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

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受过刑的人不可以(担此重任)。

”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

田忌要率领齐军到赵国去,孙膑说:“理乱丝不可紧握拳头(使大力气),排解斗殴不可参与搏斗。

而应该抓住要害,攻击它的薄弱地方,那样它就会受到形势的阻碍和限制,自行解开。

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削弱魏国的力量。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齐军大败了魏军。

又过了十三年,魏与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求救。

齐王派田忌为将前往救韩,直奔大梁。

魏国大将庞涓听到了消息,就撤离韩国回头追击齐军,但此时齐军已奔西而去。

孙膑对田忌说:“他们赵、魏、韩的军队一贯自视强悍勇猛而看轻齐军,齐军一直被认为胆怯;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既然魏兵认为齐兵胆怯,齐兵就伪装胆怯逃亡,诱使魏兵上当)。

兵法上说:(一昼夜)追逐胜利于百里之外,(兵既疲累,供应也不及)这样,虽上将也难免受挫,(即使是追逐)五十里,士卒也只有一半能够到达。

让齐军进入魏地后筑供十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供五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供三万人吃饭用的灶。

”庞涓率军连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仅三天,齐军中的逃亡者就超过了一半。

”于是丢下步兵,和他的轻骑兵一道,两日的路程并作一日赶,追击逃奔的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的行程,傍晚将到达马陵。

马陵一带道路狭窄,道旁有许多障碍,可埋伏军队。

于是(派人)剥去一大树的树皮,露出白色木质部分,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同时让善于射箭的一万齐兵弓弩手夹道埋伏,约定说:“日暮时分见到举火的就一齐射箭。

”庞涓果然在当夜到达被剥去树皮的大树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那些字。

未等读完上面的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乱,互相失去了联系。

庞涓自知自己的计谋已经用完了,军事行动失败的趋势不可扭转,就割脖子自杀了,(临死时)说:“终究让那小子成名了!”齐军于是乘胜将庞涓的军队彻底打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青主善书画
[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

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

今重违①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②,始罢席。

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

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自命笔。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

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傳名,丐书庵额,以僧无行,不许,僧谂③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