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综合经典习题(培优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夏季,小李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向下飘出,联想到了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两股“白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汽化成的水蒸气
C.两股“白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两股“白气”形成的过程都要放热D
解析:D
打开冰箱的冷冻室看见一股“白气”,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烧开水时壶嘴里向上冒“白气”,是由于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二者物态变化相同,都会放热。
故选D。
2.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你认为下列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教室的高度约为3dm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5℃
C.中学生跑步的平均速度约为1.1m/s
D.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5s B
解析:B
A.教室的高度约为3.5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6~37℃,故B符合题意;
C.中学生跑步的平均速度约为4m/s,故C不符合题意;
D.快速眨眼1次的时间约为1s,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还没有结霜,过一会看到其表面有一层霜,这层霜是()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
C.冰箱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D.冻肉上的水凝固而成A
解析:A
从冰箱冷冻室拿出一块冻肉,表面温度比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到低温的冷冻肉会直接凝华形成一些白色的小颗粒附在上面,即我们看到的霜。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把温度为-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关于容器中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冰的质量减少了B.冰的质量没变化
C.冰的质量增大了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C
解析:C
解决此题需掌握:物体之间有温度差时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水的凝固点为0℃。
﹣8℃的冰块投入密闭隔热盛有0℃水的容器后,热量会由水传递给冰块,水的内能减小,温度下降,水的温度0℃,且继续放热,所以水会结冰,故冰的质量会增大;
故选C。
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现象的是()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B.夏天的早晨,草地上出现露珠
C.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越来越小B
解析:B
A.洒在地面上的水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吸热,A项不合题意;B.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放热,选项B符合题意;C.河里的冰化成水,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吸热,C项不合题意;
D.樟脑丸越来越小,是樟脑丸由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吸热,D项不合题意。
故选B。
6.“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估测值符合实际的是()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1min
B.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约为60次/min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0cm
D.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来的鸡蛋的温度约为3℃D
解析:D
A.课间做一遍眼保健操的时间约为5min,故A不符合实际;
B.平静状态下,人的心率约为75次/min,百米冲刺后人的心率比平静状态下的心率快得多,故B不符合实际;
C.一根普通牙刷的长度约为15cm,故C不符合实际;
D.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1~8℃,刚从冰箱冷藏室拿出的鸡蛋的温度在此范围内,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7.在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由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判断正确的是()
A.温度达到-118℃时,酒精是固态,水银是液态
B.温度达到-38℃时,水银是固态,酒精是液态
C.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C
A.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因此-118℃的酒精是固态;水银的熔点是-39℃,-118℃没有达到水银的熔点,水银为固态,故A错误;
B.水银的熔点为-39℃,-38℃高于水银的熔点,所以-38℃的水银是液态,故B错误;C.铅的熔点为328℃,356℃高于水银和铅的熔点,所以温度达到356℃时,水银和铅都是液态,故C正确;
D.液态铅的沸点为1740℃,1739℃低于铅的沸点,所以此时铅还没有沸腾,此时应为液态,故D错误。
故选C。
8.在如图温度计所示的恒温环境下进行实验。
将温度计放入一杯冰水混合物中,从温度计放入开始计时,放入时间足够长,下列图哪幅示意图可能反映了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A.B.
C.D. B
解析:B
【分析】
由图可知,环境温度为25C,冰水混合物的初始温度为0C,刚放入时温度计内的液体放热,体积缩小,温度将下降至接近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冰水混合物中的冰吸热熔化,温度保持不变,温度计的示数也不变;熔化结束后,水不断吸收环境中的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最后与环境温度保持一致。
故选B。
9.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9℃,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9℃。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乙的体温一定等于甲的体温
B.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
C.乙的体温一定低于甲的体温
D.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D
解析:D
【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体温计的特殊设计及使用方法。
体温计的玻璃管设计有缩口,所以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读数,这就意味着如果未经甩过,体温计的液泡遇到温度低的环境液柱不会下降,还显示原来的示数,所以用体温计测量病人甲的体温,示数是39℃,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量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9℃,则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0.在观察碘的升华现象时,将少量熔点为113.7°C的碘颗粒装入如图的密封锤形玻璃泡内。
为加快碘的升华且防止碘熔化,下列最合适的加热方式是(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C)()
A.没入开水中加热
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
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A
解析:A
【分析】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考虑到温度对实验的影响,若直接把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会导致碘的熔化和沸腾,升华实验无法进行。
AB.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和沸点,这样碘容易发生熔化和沸腾现象,不利于研究碘的升华和凝华,用水浴法加热,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但是可以发生升华现象,所以用水浴法加热而不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由于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可以确保碘不会熔化。
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将被密封的碘颗粒放入冰水混合物或在常温下观察碘升华,速度太慢,效果不明显。
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与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原因相同的是()
A.黄河冰凌B.冰雪融化
C.草叶露珠D.枝头挂霜C
解析:C
【分析】
冬天室内的温度很高,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升高,遇到戴眼镜同学温度较低的玻璃镜片时,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现象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出现雾气。
冬天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发雾,是由于热空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上所致:A.黄河冰凌是因为水由液态凝固成固态所致,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融化是因为冰由固态熔化成液态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露珠是由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液态所致,故C符合题意;
D.枝头挂霜是因为空气直接由气态凝华成固态小冰晶所致,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医生正确测出甲同学的体温为36.5℃,若没甩体温计,又先后测了乙、丙、丁三位同学的体温,结果记录如下:①甲同学36.5℃,②乙同学36.5℃③丙同学37.1℃④丁同学37.1℃。
上述情况中可能不准确的两个体温记录是()
A.②和④B.③和④C.①和②D.②和③A
解析:A
【分析】
体温计使用前要先将温度计度数甩到35℃以下。
医生正确测出甲同学的体温为36.5℃,甲同学体温准确,没甩体温计,超过36.5℃时,体温准确,等于或低于36.5℃时,体温不准确,乙同学可能不准确;同理,丙同学准确,丁同学可能不准确;故选A。
13.将正在熔解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则()
A.冰将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开始逐渐升高
C.水将逐渐凝固
D.冰不能继续熔化,水也不能凝固D
解析:D
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把冰拿到0℃的房间里,虽然达到了熔点,但
是冰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是0℃,所以没有温度差,不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冰不能吸热,所以冰不会熔化。
故选D。
14.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C,水沸点是100︒C,煤油沸点是150︒C,如图所示,烧杯和试管内盛有以上某种液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内的乙液体沸腾,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水
B.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煤油
C.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D
解析:D
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由图及题意可知,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则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也不能沸腾;所以只有甲中液体的沸点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夏天把大块冰放在玻璃杯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在冰变成了水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将______(填“不变”或“升高”)。
(2)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0.3~0.4nm,那么
0.4nm=______m。
(3)移动天平标尺上的游码作用是相当于向天平______盘里加小砝码不变4×10-10右
解析:不变4×10-10右
(1)[1]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即冰水混合物,温度会保持在0℃不变。
(2)[2]因为
1nm=10-9m
所以
0.4nm=4×10-10m
(3)[3]向右移动天平标尺上的游码作用是相当于向天平右盘加小砝码。
16.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
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
热胀冷缩D-2238
解析:热胀冷缩D-2238
[1]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工作的。
[2]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液泡应完全浸入液体但不能与杯壁、杯底接触,温度计放置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是D。
[3][4]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分度值为1℃,测量冰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大,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下,那么冰的温度是-22℃;测量水的温度计上刻度值越往下往小,则说明在零刻度线以上,水的温度是38℃。
17.在寒冷的冬天,裸露在室外的自来水管容易爆裂,其原因是水管中的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时______增大,______减小所导致的。
事实表明,0~4℃的水“热缩冷涨”,高于4℃的水“热涨冷缩”,由此可知4℃水的______最大,所以封冻河面下较深河底的水温保持4℃。
冰层下接触冰的水温度是______℃。
体积密度密度0
解析:体积密度密度0
[1][2]水结成冰,由液态变成固态,质量不变,而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质量一定的情况下,密度与体积成反比,冰的体积变大。
[3] 0~4℃的水“热缩冷涨”,缩是指体积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将变大,此时水的密度最大。
[4]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水与冰的交界处,水和冰的温度是相同的,等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8.(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小清同学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如图所示,石块体积是______mL,合______m3;
(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起来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球被弹起来”,说明他们都用到了______法来进行实验的。
(4)小叶同学做探究“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的实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装有“研究对象”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试管故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由图可知“适当”的含义是:试管不接触烧杯底以及______。
1mm380cm202×10-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或发
声体在振动)转换受热均匀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侵没在水中
解析:1mm 3.80cm 20 2×10-5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或发声体在振动)转换受热均匀试管中装有固体的部分完全侵没在水中
(1)[1][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cm对齐,估读为9.80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9.80cm-6.00cm=3.80cm
(2)[3][4]在量筒上,10mL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石块的体积为
V=40mL-20mL=20mL=20cm3=2×10-5m3
(3)[5][6]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把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悬挂的小球,小球被弹起来了,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喉头振动了”、“小球被弹起来”,说明他们都用到了转换法。
(4)[7][8]将装有固体物质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受热均匀。
为了能使试管中的晶体均匀受热,需要将试管中装有固态的部分全部浸没在水中,但试管不能接触烧杯底部。
19.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小组误将盐水倒入烧杯中加热,当盐水的温度升到88°C时,每隔1min读数,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889497100103103103103
(1)本实验应使用 ______ (水/纸/酒精)温度计;
种类沸点
水银357℃
酒精78℃
(2)1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应记作 ______ ℃;
(3)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做出实验中盐水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________);
(4)从实验中发现盐水沸腾时,需要 ______ 热,但温度 ______ ,盐水的沸点为 ______ ℃;
(5)小明的小组测出盐水沸点后,继续加热,25分钟后,发现温度计示数有所上升,他们考虑到可能是由于气压上升了,但是观察气压计示数不变,他们推测导致温度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 。
水银91吸保持不变103盐水的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分析】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解析:水银 91 吸保持不变 103 盐水的
浓度增大引起沸点升高
【分析】
考查观察水沸腾实验
(1)[1]盐水的沸点是103℃,而酒精的沸点是78℃,所以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水银的沸点357℃高于盐水的沸点,所以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
(2)[2]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1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91℃。
(3)[3]根据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即可,如图所示:
(4)[4][5][6]由记录的数据可见,盐水的温度升高到103℃后,就不再变化了,因此此时盐水的沸点是103℃,并且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保持这个温度不变。
(5)[7]25分钟后,盐水中的水蒸发了很多,盐水浓度升高,沸腾时的温度也会相应升高,因此沸点升高可能与盐水的浓度增大有关。
20.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现象,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
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将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液化放出上水汽化吸热
解析:液化放出上水汽化吸热
[1][2][3][4]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蒸笼盖,会变成水滴,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气体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从而造成上面的馒头先熟。
手沾水后,在遇到高温的馒头时,手
上的水要汽化,水汽化时要吸热,这样可以避免手被烫伤。
三、解答题
21.冬天,我们向手“吹气”感觉很冷,而向手“哈气”感觉很暖和,请你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一下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
解析:见解析
【解析】
答:冬天向手上吹气,会加快手上的汗液的蒸发,而蒸发要吸热会带走手上的热量,所以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会更冷;
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一方面口中吹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与温度较低的手之间发生热传递,温度较低的手会吸收热量;另一方面口中吹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手时,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液化要放热,所以手会感到暖和.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本题要用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两个知识来解答,在明白“哈气”和“吹气”的区别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点评:只有真正理解“哈气”和“吹气”的区别才能解决此题.
22.端午节,小承和小冬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承认为要继续将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冬则认为,水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请写出理由.
解析:小冬的想法更合理.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不论大火还是小火,只要能保持水沸腾,水的温度都相同且不变,而且小火烧还能节约能源.
【解析】
试题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水沸腾的特点,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变.
答:小冬的想法更合理.
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不论大火还是小火,只要能保持水沸腾,水的温度都相同且不变,而且小火烧还能节约能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沸腾的条件以及沸腾的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3.水在自然界中是变化莫测的,它忽而变成云、忽而变成雨、有时还会变成冰雹,在不同的季节,又可能变成雾、雪、霜等.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知识,你能说出水在自然界中存在哪些状态和特点吗?
解析:冰雹、雪、霜是固态,固态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雨、水是液态,液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气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容易被压缩.
【分析】
水的三态变化表现为具有固、液、气三种状态,在不同状态时,由于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物理特征.
自然界中水有三种状态:冰雹、雪、霜是固态,固态的特征是: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雨、水是液态,液态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气态
的特征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且容易被压缩.
24.物理课上研究物态变化时,王老师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人易拉罐中,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气”,一段时间后易拉罐外壁结了一层霜。
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白气”和霜的成因。
解析:见解析
易拉罐中的干冰发生升华,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罐体和周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当水蒸气碰到温度极低的罐体,水蒸气就会直接凝华为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