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圈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下的花圈读后感
高山下的花圈读后感1
暑假期间,爸爸给我推荐了一本书,名子叫《高山下的花环》。

他对我说:“儿子,这是爸爸上学时读过的一本书,写于一九八二年,时代特色非常浓郁,你也了解一下。

”然后便将书以不看也得看的方式塞给了我。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不以为然,但当我读到第五十三页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心里很沉重——一名战士牺牲了!
故事的背景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是我从来没有了解过的历史。

上文中牺牲的战士是司号员金小柱。

在连队执行穿插任务时,为减轻炮排战友的负重,自己背了四发八二无后座力炮弹,在到达预定地点后,便一头栽倒在草丛中——他被活活地累死了!这是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第一名牺牲的战士,我的心里感到很不好受,金小柱还不满十七岁,只比我大六岁啊!再想想自己,不说家务活干了多少,上学放学还得妈妈接送呢,真是羞愧!本文的主角是农民出身的连长梁三喜和将军的儿子——连指导员赵蒙生,以及同是平民出身的副连长靳开来等。

最后,曾经一度想避开战争,怯战厌战的赵蒙生活了下来,而梁三喜和靳开来都牺牲了。

当然,经历了铁与血洗礼的赵蒙生,也成为了英雄。

昔日的战争已离我远去,因为种种原因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和他们创造的历史也逐渐成为了我们新一代学生知识的盲区。

用爸爸的话说:你们这一代人啊,已经忘本了!我不太理解爸爸的话,但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书的`内容太精彩,太催人泪下了,凭我一个小学生的能力,根本就形容不出来,如果大家有机会,就看一看这本书吧。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置身于敌人的碉堡之下,我才深深地感到,这里已绝对没有啥将军后代和农民儿子的区分了,我们将用同样的血肉之躯,去承受雷,去承受火,去扑向死神,去战胜死神,一起用热血去为祖国写下捷报!
高山下的花圈读后感2
前日饭后看了《高山下的花环》,次日看了原著小说,补充了很多电影未能提及的细节,应该说电影更震撼,原著更完整。

跟朋友说现在看书观影很难哭了,不知是泪点高了还是被自己存在之外的支撑点束缚住以至于离真实的生命渐远,好在这部影片我终于哭了。

先说梁大娘。

大娘已是风烛残年,起伏的皱纹和弯曲的身体上布满夜的阴影,佝偻让她显得格外弱小,这是她送走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了。

印象里这样孤寂、清冷与悲戚的气息多少都会招人同情与怜悯,可这位老人面容里没有老无所依的不安与孤独,没有丝毫的悲戚与苟且,还不忘用庄稼人朴实的话语安慰她不知是军长的父亲。

老人究竟承受了多少苦难才战胜了人世间这般悲痛离合?
大娘端起酒杯对军长说的那段话让人眼泪止不住的流,有谁比一个沉默的老人看得更明白更高远?现在看来,在大娘面前,整日吐槽的我们年轻一代不过是一群自以为是的小白脸。

一位逆来顺受的底层女性对信念高于自己的诠释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里是多么地让人羞愧和叹服。

从后来她给蒙生的信里我仿佛看到托尔斯泰在说,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伟大。

玉秀。

为三喜持家育女,给老人养老送终。

结婚这么多年相聚不到90天,没有丝毫抱怨与不甘,满屏的理解与惦念。

就连哭也是一个人悄悄的,中国女性
这种忍辱负重同甘共苦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她那么美,才二十四岁,让人心疼。

感谢作者给了她一个有归宿的结局,让读者还有一丝慰藉。

想到这句话来描述她:过去,真善美常常分道扬镳,到今天,才在她身上得以协调。

炮排长老靳,说是悲情好像总少了点什么,印象中这种人在弹尽粮绝的刺刀比划中至死不停歇更符合他的脸谱,猜想作者这样写是想让人更多关注他的生前——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讲真话的同志?保护还是教育,听取还是打压,不理不睬还是至死不放过,这真是个问题。

有些真话不怀好意,有些真话让人难堪,有些真话直指要害,有些真话不是时候,有些真话没人相信,但总体说来真话越来越难听到了。

就像凯华在遗书里谈到的,祝愿爸爸永远发扬“甩帽”精神。

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多讲真话更听得进真话的人。

赵蒙生,硝烟的沂蒙山下出生的孩子,这个温情赤诚有些腼腆稚气的书生。

在战场上以同归心端掉敌人藏身洞穴的那一刻,他忘掉了生死。

哦!也许还要早些,他的血性被激活是在军长拿他做教材当众骂懦夫的动员会上,在表决心吼着刺刀见红的队列前,在坐立不安泪水在眼睛打转的连部里,在告诉连长想找战士们谈谈的委屈中。

连长开心的想,那是多么快速不容等待地成长,谁不是从年轻一步步过来的呢?
我永远无法忘记指导员摸着小金父亲的手肘说“我们将来一定很好安排他”时深情无措的面容,那侧脸像极了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无法忘记他小心翼翼地为盼盼放下奶粉和桔子汁儿的轻轻模样,他掩盖不住的扭捏与不安;无法忘记他捧起抚恤金和卖猪钱时颤抖的双手叫一声大娘,是不能承受的生命弯曲了他的膝盖…英雄在保家和卫国之间选择了后者,英雄死后,他的家人谁来庇护?
不知怎的我重读了《一个人的百年》,那是感慨自己的老师在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有尊严地活了百年。

像结尾写的那样,“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

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已过去,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大娘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