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大学生对高校美育课程需求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高教研究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125
针对大学生对高校美育课程需求的研究
文/杜嘉怡 曹子安 温草茵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看出美育作为其中的一环,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当今高校的美学教育现状分析入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美育课程中各个高校还需加强的方面,并针对问题提出在课堂设置方面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美育;课程;大学生
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看出美育作为其中的一环,有着重要的地位。

美感教育作为塑造学生身心发展的辅助性教育,对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美育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的奴隶制社会,但是在当代的高校中美育的地位则没有像智育、德育那样受到足够的重视。

1 关于近现代高等学校美育的历史背景
1912年北京大学教授、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以“‘五育’并举”为基础的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作为最高境界“世界观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式,美育在当时受到了较大的关注。

蔡元培教授还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美学》课,以培养高校学生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

而在109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的美感教育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受重视程度并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

但是高等学校作为个人的性格建设和人生成熟的重要阶段,高校美育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感有着重要作用。

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意见》中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堂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由此可见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各个高校也应在现有基础上重新审视学校中与美育相关的课程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进行教学和教育成果的自我反思以取得长足的进步。

2 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中大学生的需求调查
本次研究针对大学生对高校美育课程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01份。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
大学生认可“高校需要开展美育课程”的观点。

八成被试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十分喜爱艺术类的相关课程,并认为美育不仅能够增强个人审美品位、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能缓解学习压力,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教育。

而超过90%的学生更是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美育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满足于美育课程作为校内任选公共课程的现状,只有不到2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课程中植入美育通识必修课。

但是在调查过程中也反映出高校现阶段开展美育课程中呈现出的问题:
(1)暂无高校将美学课程作为学校通识必修课进行开设。

高校现在有普遍开设德育的通识必修课、智育的通识必修课,但是却没有美育的通识必修课。

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现在高校学生课业较重,必修通识课程充足。

同样,超过四成的被试认为,美育的门槛高,需要个人天赋以及较多的金钱投入,并且不是个人的必备技能。

这呈现出现在大学生对美育课程看法的一个误区,美育并不仅仅是技术性的针对学生美学技巧的培养,而是通过美感教育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美学观点,并在实践中了解美感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同时能有更高的精神层次的追求。

美感教育不是教会学生以艺术手段来谋生,而是通过精神的引导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在美感中成长、成熟。

(2)美育课程的考核标准难以衡量且种类单一。

我国高校美育的课程设置多为公共任选课,其中最普遍的考核方式是结课论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倾向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海报制作、
视频剪辑、手工制作、器乐作品等,而且希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产出作品的占比接近四成。

这体现美育的多元化,而单一的考核方式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总体满意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实学生思维,美育对智育发展的辅助性功能由此体现。

(3)部分美育课程没有与时俱进。

通过问卷调查中大学生给出的建议来看,部分学生希望学校改进美育课程较为落后的现状,而且希望教师能重视美育课程、认真上课。

死板、单调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对美育课程的兴趣降低,因此,教学成果也就无从谈起。

3 针对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建议
(1)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美育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能够通过教育形成自己的美学感悟和体验,并提高了个人全面素质,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所以在评价设置上不应当通过分数来判断大学生美感的高低,这就需要高校有针对性地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跟上课程发展的脚步,对于学生最终呈现出的作品形式也不应过分限制。

(2)通过美育调整大学生对美感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大多数高校学生对美育的认知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中的艺术教育和艺术类的课程。

单纯的将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实际上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同时也缩小了美育的作用。

美育是个人性格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必修课,也是个人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美感的重要一环。

所以有必要通过美育课程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美感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让大学生更全面的感受美育,体验美育。

(3)创新美育的教育方法。

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在课程多元化的基础上,所以美感教育的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模式创新。

不光是现阶段高校主要存在的对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鉴赏,同样对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学习也可以作为课程建设和调整中逐渐增加的项目。

美育课程在中国高校的素质教育中是重要的一环,各个高校在国家针对促进这一方面发展的背景下都在积极改革学校内的课程质量。

我们应当着眼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通过美感教育的熏陶,使新时代的高校学生都能体会到美感教育在个人成长、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R].国务院办公厅[Z].2015(05).
[2] 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杨桂琴.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浅谈[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1).
[4] 贾维一,赵天宇.德育与美育双融合:高校美术教育的可为、难为与应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21(01).
作者简介:杜嘉怡(2001—),女,河北石家庄市人,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

通讯作者:曹子安(1996—),女,江西九江市人,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