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阐释史与诗学思想探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学位论文“思无邪”阐释史与诗学思想探论
学科专业文艺学
学位类型 科学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姓名赵莹
导师姓名、职称熊江梅副教授
论文编号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二零年六月
分类号密级
学校代码10542 学号201720040276
“思无邪”阐释史与诗学思想探论"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explains
history and poetics
研究生姓名赵莹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熊江梅副教授
学科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二零二零年六月
摘要
“思无邪”因被孔子用来概言《诗》三百而受到历代学者的关注,但对其本义的理解多有争议,在争议过程中“思无邪”也衍生出了多重内涵。
本文试图从历代“思无邪”的阐释梳理中,探究“思无邪”所蕴含的诗学思想和意义。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探析“思无邪”:1.“思无邪”汉唐阐释模式。
《诗》的经典化过程中其政治道德意义被不断强化,“思无邪”的汉唐阐释以此为背景可被归纳为“诗人、诗思之正”。
“诗人、诗思之正”要求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意念都不违背正确的价值,并服务于政教伦理。
这种诗学观念源于对诗歌之抒情本质和实用功能的认识。
2.“思无邪”宋代阐释模式。
朱熹瓦解了“诗人、诗思之正”的“思无邪”定义,并提出自己的新说:“读《诗》使人思无邪”。
朱熹之说的影响力足以被命名为“‘思无邪’宋代阐释模式”并与“‘思无邪’汉唐阐释模式”并列。
比较朱熹模式与汉唐模式有助于更清晰的把握“思无邪”的具体内涵与变迁脉络。
“思诚”说出现于宋代明确于清代,它独特的阐释增添了“思无邪”的审美内涵。
苏轼的独特阐释为“思无邪”的内涵增添了多样性。
3.“思无邪”诗学思想探论。
纵观古代的多种“思无邪”阐释,虽有差异但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共同构成了“思无邪”的整体诗学观念,这一诗学观念可以从诗歌本质观、诗歌功用观、诗歌创作观、诗歌主体观、诗歌批评观五个方面来进行把握。
“思无邪”诗学本质上是一种儒家诗学,它在中国古典诗学领域中有着不可批驳的权威性,
这种权威性可从诗歌活动的主体(士大夫知识分子)所拥有的文化性格和所处的政治环境来分析,还可以从“思无邪”本身的审美属性和包容性来分析。
“思无邪”主要规范的是诗歌活动中的情感因素,因此它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情感要素的呈现样态和审美模式。
以现代伦理与审美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思无邪”的政教伦理性是诗歌活动中的一个负面因素,但是伦理与审美就一定是对立的吗?“思无邪”的伦理性需要重新得到客观的审视。
关键词:诗学;伦理与审美;情感;《诗经》;思无邪
ABSTRACT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which was used by Confucius to sum up the Book of Poetr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of all ages."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also derived multiple connot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dispute.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poetical thoughts and significance o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from the explanation of "thinking without evil" in the past dynasties.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o explore the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1.The interpretive mode o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In the process of classicization,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 of Poetry is constantly strengthened,The interpretation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in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correctness of poets' thoughts and poetic thoughts". "The correctness of poets' thoughts and poems' thoughts" requires that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poetry works and the poet's emotional intention should not violate the correct value and serve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ethics. This kind of poetics concept originate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lyrical nature and practical function of poetry.2.The interpretive mode o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in song dynasty. Zhu xi disintegrates the definition of "thinking innocently" of "the correctness of poets' thoughts and poetic thoughts" and puts forward his own new theory: "reading the Book of Poetry makes people think innocently".The influence of zhu xi's theory is enough to be named "The interpretive mode o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in song dynasty " and juxtaposed with "The interpretive mode o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i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zhu xi's model and the han and tang models is helpful to better grasp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 and changing context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The theory of "Sincere poetic thought " appeared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was formed in the qing dynasty,its unique interpretation adds to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3.Discussion on poetic thoughts o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Throughout the ancient times,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although different, are not mutually exclusive, but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whole poetical concept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This poetic concept can be grasped from five aspects: the essence of poetry, the function of poetry, the creation of poetry, the subject of poetry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poetry.
The poetics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onfucian poetics, which has an undeniable authority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This authority can be analyzed from the cultural character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possessed by the subject of poetry activities, and also from the aesthetic attribute and tolerance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itself."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mainly regulates the emotional factors in poetry activities, so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presentation and the aesthetic pattern of emotional elements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ual opposition of ethics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context,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ethics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is a negative factor in poetry activities, but are ethics and aesthetics necessarily opposite?The ethics of "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 should be reviewed objectively.
Key Words: Poetic theory; Ethics and aesthetics; Emotion;the Book of Poetry; Having no depraved thoughts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绪论 (1)
一、“思无邪”研究现状与选题的意义 (1)
二、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5)
第一章“思无邪”汉唐阐释模式 (7)
第一节“思无邪”的汉唐《诗经》学阐释 (7)
一、《诗经》的经典化 (8)
二、“诗人、诗思之正”——“思无邪”的汉唐《诗经》学定义 (12)
第二节“诗人、诗思之正”的诗学内涵 (20)
一、诗思之正 (21)
二、诗人之正 (23)
第二章“思无邪”宋代阐释模式 (29)
第一节朱熹的“思无邪”阐释 (29)
一、朱熹的“破”与“立” (29)
二、“读《诗》使人思无邪”的诗学内涵 (33)
三、朱熹“思无邪”阐释的影响 (35)
四、汉唐模式与朱熹模式比较 (38)
第二节“思无邪”的另类阐释 (40)
一、“思无邪”的“思诚”说 (40)
二、苏轼的“思无邪”阐释 (44)
第三章“思无邪”诗学思想探论 (46)
第一节“思无邪”诗学内涵 (46)
一、“思无邪”的具体诗学观 (46)
二、“思无邪”的儒家诗学本质 (48)
第二节“思无邪”诗学地位 (49)
一、无可批驳的权威性 (49)
二、取得权威性的原因 (50)
第三节“思无邪”诗学影响 (54)
一、被规范的情感 (54)
二、伦理与审美 (58)
结语 (62)
参考文献 (64)
致谢 (68)
“思无邪”阐释史与诗学思想探论
绪论
一、“思无邪”研究现状与选题的意义
“思无邪”是中国古典诗学领域的经典话语之一,从古至今与之相关的论述数不胜数。
“思无邪”之所以成为古典诗学领域的重要范畴,与孔子用“思无邪”来概言“《诗》三百”有着莫大的关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①孔子以“思无邪”概言“《诗》三百”的本义从古至今都是争论的焦点,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是“思无邪”一语在中国古典文化论述场域中延伸出的丰富内涵与深刻影响却是既定事实。
本文试图梳理历代对于“思无邪”的不同阐释,将本是《诗经》学话语的“思无邪”放置在诗学视域中,探究“思无邪”的诗学思想。
进入现代,对于“思无邪”的研究依旧丰富,笔者以为当前对于“思无邪”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对“思无邪”之本义的探究。
康石佳的《“思无邪”研究述评》一文,对此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述。
作者从四个角度梳理概括了自古以来对“思无邪”的不同角度的阐释,一是“思无邪”的理学阐释,理学家们主要从《诗经》学语境出发,将“思无邪”解为纯正无邪的“无邪思”,强调其思想规范性;二是“思无邪”的政治学阐释,即“言为政之道,唯思于无邪则归于正也”,将“思无邪”视为一种政治思想;三是“思无邪”的语言学解释,这种阐释方法得出的结果主要是两种,一种依旧是将“思无邪”归于“思想纯正、没有邪念”,一种则是从语音学的角度认为“思无邪”即“思无徐”,乃“真实无伪”之意;四是“思无邪”的文字学解释,这种解释主要是通过对文字的原始意义的考证,得出“思无邪”乃“无数、无边无际”之意,还有一种文字学解法是将“思”解为“愿”,将“无邪”解为一种“积极或祝福的话语”,那么“思无邪”这句话就“相当于现在的‘万事如意’是表示积极、祝福的话语”,是“愿没有邪僻或疾病的意思”。
最后,康石佳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得出自己对于孔子引“思无邪”之本义的看法:“《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涵盖大意,就是无穷无尽的祝
①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1.
辞”。
①这篇述评从不同角度涵括了古代“思无邪”之本义探讨的多数观点,并在现代语境下提出了新的“思无邪”阐释。
现代学者在提及“思无邪”之内涵时,多数学者还是会选择延续古典旧说,此种延续在文中论述“思无邪”不同阐释类型时会具体举例,不在此赘述。
但是像康石佳这样在梳理古代“思无邪”阐释之后又在现代语境下提出对于孔子“思无邪”的新的理解的学者也不在少数,但少有解释能够跳脱出古代“思无邪”阐释所规范的方向。
现选取笔者以为有意义的观点罗列如下:
一、“思无邪”是就《诗》的内容而言,指《诗》的内容广阔多样。
孙以昭的《孔子“思无邪”新探》,在于省吾解《駉》篇“思无邪”将其释为“无边”的基础上,否定孔子断章取义的说法,认为孔子之“思无邪”就是对《駉》篇“思无邪”的引申,“指的是《诗经》的内容广阔无边,包罗万象之意。
不是吗?《诗经》的内容丰富无比,包举一切,对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于社会生活、农业生产、恋爱、婚姻以及各地的民情风俗乃至草木鸟兽虫鱼等等均有描述和反映,堪称为一部小型百科全书,这才是孔子借用“思无邪”的本意所在。
”②薛耀天的《“思无邪”新解》一文中也是以《诗》之内容丰富,无所不包来定义孔子的“思无邪”。
③常森在《“思无邪”作为<诗经>学话语及其意义转换》一文中,通过对《駉》篇“思无邪”本义、《孔子诗论》核心内容、历代“思”字的语辞说等多方面的分析引证,也得出“孔子引‘思无邪’一语概括《诗三百》,当是指三百篇之蕴藏既富且广,无所不包,是就其内容而言的”的结论。
此种“思无邪”解法,即将“思”视为语辞,“无邪”释为“无边”,将“思无邪”定义为诗歌之内容广阔无边无所不包的解法,在当前学术界颇为热门。
二、“思无邪”是孔子的用《诗》方法。
“总之,孔子认为,引《诗》不管是断章取义也好,真正阐述诗义也好,只要引了可资劝戒,便都可以从“思无邪”的角度去理解。
所以,“思无邪”是孔子从用诗的角度概括的,而不是探求诗的
①康石佳. ‚思无邪‛研究述评[C]. .文章、文本与文心——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四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2017:171-190.
②孙以昭.孔子‚思无邪‛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1998(04):60.
③薛耀天.‚思无邪‛新解——兼谈《诗駉》篇的主题及孔子对《诗总评价[J].天津师大学报,1984(03):77-82.
本义所下的结论。
”①
三、“思无邪”是孔子在编辑《诗》三百时的选诗标准。
萧民元在《论语辨惑》中说:“《诗》三百的‘诗’字,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选诗的意思。
……不是孔子在总评诗三百的内容,而是在说它选诗的标准。
”②
从古至今,孔子以“思无邪”概言《诗》三百之原义,学者们议论纷纷却始终未有公认的定论。
本文无意于在纷论中择出或提出一个关于孔子“思无邪”之原义的正确答案,而意在通过对“思无邪”阐释史的梳理来探视其所体现的诗学观念。
分析“思无邪”在古典诗学中产生的实际影响,而非明确其原初意义。
第二类是对“思无邪”之诗学内涵的研究。
此类研究即是将“思无邪”视为一个出自孔子的诗学话语,用以构建孔子或整个儒家的诗学体系或思想体系。
如赵君艳的《孔子诗学思想研究》,这篇专门论述孔子诗学思想的论文即是把“思无邪”单独列为一节,将其视为孔子诗学的审美标准之一。
③又如王少良的《说“思无邪”与“诗言志”》、孙明君的《“思无邪”与“温柔敦厚”辨异》、许智银的《思无邪与郑声淫辨析》则是通过将“思无邪”与其他诗学话语——“诗言志”、“温柔敦厚”、“郑声淫”的辨析来构建思无邪的内涵,确定其在儒家诗学或整个诗学体系中的特殊意义。
此类论文还有:陈霞的《<论语>“思无邪”与孔子的诗学思想》、梁光华的《孔子<诗经>诗学观管窥》、徐路军的《“思无邪”释——“误读”中建构的孔子以礼为标准、尊德性的诗教观》、董晔,李妍妍的《<诗经>和<论语>中的“思无邪”比较》等等,不胜枚举。
“思无邪”除了是建构孔子之诗学观念的重要话语,也是构建朱熹之诗教思想的重要话语。
朱自清在《诗言志辨》中便将“思无邪”与朱熹的诗教思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学位论文如杨洁的《朱熹“诗教”思想探析一一以<诗集传>为中心》中则是将“思无邪”视为朱熹诗学思想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话语。
但不管是用来建构谁的诗学思想,“思无邪”都是作为一个被打上了儒家思想烙印的诗学观念而出现。
此类研究中,“思无邪”作为一个儒家诗学话语,其诗学内涵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呈现。
①袁长江.先秦两汉诗经研究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90.
②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M].北京:中华书局,2011:39.
③赵君艳. 孔子诗学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3
第三类是对“思无邪”观念之影响的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是在剖析“思无邪”之内涵的基础上,来分析孔子的“思无邪”对后世的各种影响,主要是其对诗学的影响但又不仅仅是对诗学的影响。
“思无邪”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诗学观念,它甚至成为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伦理标准。
如李茂森的《“思无邪”的伦理学推论》一文,从伦理学的角度探究了“思无邪”对后世的影响,认为“思无邪”的正确价值观的取向对伦理社会有促进作用。
但是,本文的讨论重点在于“思无邪”的诗学内涵及其影响,因而对诗学之外的“思无邪”讨论便不再多言。
“思无邪”对于后世诗学影响的研究,朱自清说:“孔子以‘无邪’论诗,影响后世极大。
《诗大序》所谓‘正得失’,所谓‘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都是‘无邪’一语的脚注。
”甚至“兴于诗”和“兴观群怨”说都是“从‘无邪’一义推演来的。
”①足见“思无邪”一语对后世诗学影响之大。
王志清的《“思无邪”诗学模式的审美缺陷及负面效应》一文认为,孔子没有自觉的诗学观念,他的诗学观念是以道德教化为基础,而不是以美为基础,因此“思无邪”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式并且对后世诗学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
作者指出“思无邪”的诗学观成为古典诗学“唯一”的标准,成为一种道德评价的批评模式,导致文学创作和理论都受到限制,使文学失去了独立性。
②这篇论文对“思无邪”观念做了一个全面的否定性的评判,笔者认为有失偏颇。
另外有周玉的《“思无邪”内涵对后世文学观的影响》一文,作者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上的影响、对文学作品情感真挚的要求、对后世借鉴变革的影响三个方面来谈论“思无邪”对后世文学观念的影响,但都谈的比较笼统模糊,并未对“思无邪”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论述。
因此,对于“思无邪”之诗学影响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综上所述,“思无邪”作为我们中国古典诗学中一个不言自明的诗学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与研究是非常丰富的,当前学界对“思无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孔子引此语说《诗经》的本义的界定上,但是却始终未有定论。
而对于作为诗学
①朱自清.诗言志辨经典常谈[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1:77.
②王志清.‚思无邪‛诗学模式的审美缺陷及负面效应[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52.
话语的“思无邪”的具体诗学内涵的界定及其产生的诗学影响,虽然也有不少论述,但仍缺乏一个全面深入的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对于“思无邪”的诗学研究很多,但都是选取“思无邪”的一个侧面来论述,大多是零散的、小切口的研究,对于“思无邪”的诗学内涵及其影响缺乏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
本文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思无邪”阐释史的梳理,探究“思无邪”的诗学内涵,力求能够对“思无邪”这一重要诗学命题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论述。
这也正是本选题的意义所在。
二、本文的基本思路与内容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①(《为政》)孔子曾以“思无邪”一语概言《诗》三百,从此“思无邪”作为孔子的《诗经》学话语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极高的地位。
在《诗经》学的论述领域内,对于“思无邪”的理解与阐释便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
对“孔子以‘思无邪’概言《诗》三百的本义”这一问题的回答,则是理解与阐释“思无邪”的基础,也正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引发了后世对“思无邪”的多种不同解读与争议。
在中国古典文化论述场域内,《诗经》学与诗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此背景下,“思无邪”作为出自孔子的《诗经》学话语,其指涉范围超越了《诗经》学而延伸至诗学,由一个《诗》学话语引申为诗学话语,成为孔子诗学观念的重要范畴,从而成为了儒家诗学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歌论述场域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对于孔子引“思无邪”概言《诗》三百之本义,古今学者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阐释,且至今没有定论。
每一种阐释,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能折射出阐释者对《诗》乃至对普遍意义之“诗”的特定理解。
论文的题目定为“‘思无邪’阐释史与诗学思想探论”,意在通过对“思无邪”阐释史的梳理,把握“思无邪”一语的诗学内涵与意义。
文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思无邪”的研究现状和选题的意义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正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诗经》汉学为背景,分析了被定义为“诗人、诗思之正”的“思无邪”的经学内涵与诗学内涵,以及“诗人、诗思之正”的产生原因。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以《诗经》宋学为背景的朱熹的“思无邪”阐释及其与“思无
①孙钦善.论语本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1.
5
邪”汉唐阐释的比较,还分析了在宋代开始的“思诚”说以及苏轼对于“思无邪”的独特阐释。
第三部分在前两章梳理“思无邪”之阐释史的基础上,概括了“思无邪”的诗学内涵,探讨了“思无邪”诗学观念权威性地位的表现与原因,还探讨了“思无邪”诗学对于中国诗学的具体影响。
最后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并提出在本文基础上可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第一章“思无邪”汉唐阐释模式
“思无邪”作为孔子的《诗经》学话语而被关注,其理解与阐释都无法脱离《诗经》学的语境,甚至可以说,在孔子言“思无邪”之本义未明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诗经》学模式决定了不同时期的“思无邪”理解与阐发。
历代学者对于《诗经》的研究阐发,形成了独特的《诗经》学史,其中汉代、宋代和清代的成就最为突出。
①不同时期的《诗经》研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中对于“思无邪”阐释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诗经》汉学和《诗经》宋学。
关于“思无邪”阐释和《诗经》学的关系,常森认为,对“思无邪”的不同阐释足以用来区隔和定义《诗经》学发展的形态模式。
在孔子之后,对于“思无邪”的定义虽然繁多,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诗》在写作的思维取向上不背离正确价值”,也即“诗人、诗思之正”,此种定义成为了汉唐《诗经》学形态模式的表征。
另一种是指“读《诗》使人‘思无邪’”,此种定义成为了宋代《诗经》学形态模式的表征。
②《诗经》学语境是“思无邪”得以阐发的背景,而“思无邪”阐释又反过来成为不同《诗经》学模式的表征,二者互为表里。
将“思无邪”阐释史的梳理放置在《诗经》学史的大背景中来进行,能更为清晰的呈现“史”的脉络。
本章将主要论述《诗经》汉学背景下的“思无邪”阐释,分析被定义为“诗人、诗思之正”的“思无邪”的《诗经》学内涵与诗学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思无邪”的汉唐《诗经》学阐释
《诗经》汉学或汉唐《诗经》学并非是严格的历史时段区分,汉代《诗经》学成熟后在唐代继续发展稳固,至宋代《诗经》学迎来重大变迁形成了新的宋学模式,但《诗经》汉学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消弥,而是在后来的某些历史时段继续浮现发生作用。
因此《诗经》汉学/汉唐《诗经》学和《诗经》宋学/宋代《诗经》学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诗经》学模式,但非绝对的历史区分。
“思无邪”阐释亦是如此,“思无邪”的汉唐《诗经》学阐释并不局限于汉唐时期。
本节将以《诗经》汉学为背景,分析“思无邪”在此语境下的经学定义与具体内涵。
①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②常森.‚思无邪‛作为《诗经》学话语及其意义转换[J].文学评论,2018(03):172-181.
7
一、《诗经》的经典化
《诗》的形成直接源起于周公制作礼乐。
周代的统治者为了宣传其政治思想而编辑了《诗》,有目的的、系统的将《诗》纳入礼乐制度体系,周代礼乐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因此《诗》在诞生之初便天然的带有政教属性。
西周时期《诗》主要应用于宗教祭祀、宴享典礼上,《诗》的使用需配合仪式或音乐。
《诗》作为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承载并传播着礼乐精神,渐渐的具有了公认的、固定的含义,成为了公认的、权威的教条。
①春秋时期,礼乐开始崩坏,但《诗》作为礼乐制度的遗产、作为礼乐精神的载体,依旧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和外交场合,只是在使用时逐渐脱离了仪式或音乐的形式。
这一时期,《诗》是诸子百家的共同文化背景,也是贵族阶级的必习教科书,赋《诗》言志是政治或外交场合中的必备交流技能。
礼乐制度虽然逐渐没落,但承载着礼乐精神的《诗》却依旧被视作权威,在反复不断的引《诗》说《诗》的文化实践过程中,《诗》的政治性、道德性和教化性功能被突出体认,“将《诗》铸成一部抽象意义上的政治、道德经典。
”②
可见在孔子之前,《诗》及其教化传统已经存在了很久,是公认的文化经典,且具有政治、道德的权威性。
至孔子所处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连赋《诗》言志的传统都逐渐没落。
但孔子作为西周礼乐文化的坚定追随者,对上古留下来的文献进行了编整与解释,《诗三百》便是其整理成果之一。
孔子立私学,以六艺为教,将《诗》、《书》、《礼》、《乐》作为教材。
虽然《诗》本是诸子百家的共同知识背景,但只有孔子把《诗》当作教学文本将其阐释传授给儒家弟子,其余各家都只讲自家的新学说,不再讲包括《诗》在内的旧的六艺,慢慢的,《诗》乃至六艺成了儒家专有。
最终《诗经》成为儒家的经典文本之一。
孔子说《诗》用《诗》,非常注重《诗》旨义理,重视其实用功能。
孔子时期,赋《诗》言志的传统虽然已经没落,但孔子延续了赋诗言志活动中“断章取义”的说《诗》方法,将《诗》引入日常对话,用以阐明自己想要表达的某种道理。
比如在与子贡的对话中,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引申为做学
①王妍.经学以前的《诗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05.
②王妍.经学以前的《诗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