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器物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器物篇
作者:
来源:《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1年第07期
真情导读
器物是对各种用具的统称。
琴棋书画、玉器丝竹、挂件摆设、食具美服,虽然没有生命,却往往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作者可做闲云野鹤,看云卷云舒,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但看似超然物外,字里行间却显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珍惜。
读者展卷捧读,可以愉悦性情,感受到“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的“趣”之所在,享受清雅脱俗的美好人生。
作文不是无情物,饱含真情才动人。
器物之钵,往往储蓄情感。
从器物中,我们可以窥见历史发展的脉络,人生的意义,人的个性爱好,人生的哲理。
这也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在学习生活中处处编织“情网”,积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涌动于笔端。
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妙笔生花,其乐无穷。
例文精批
器物人生
河南_杨奕
夜,跌入沉沉的月色里。
万籁俱寂之时,揽卷品史,泛黄的史册被一页页翻过,那声响,惊醒了岁月的酣梦。
于是乎,笔墨纸砚,琴棋书画,便都于这“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之时悠然醒转。
时光老人一声轻咳,向我开启了一段器物人生。
笔。
卧,便成一脉意气;站,即成一股傲骨。
它是中华版图上最骄傲的植物,略展腰肢就叫天地为之含惊、风云因而变色。
横竖撇捺,龙行虎步,有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之势;点提折钩,顾盼流转,生娇花照柳万艳同欢之情。
踟蹰吟咏,字字听来皆泣血。
笔是杜少陵的拐杖。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颤巍巍的,这位老者扶着拐杖,站在唐王朝动乱的一角,再没了指点江山的意气,只是老泪纵横。
他摇头长叹,手里的拐杖重重点地,落照里,唐王朝疼得咳出血来。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笔,是柳三变的白衣。
美词气,有凤仪。
想来,他算是词坛的一个另类吧。
当一声声血染的呼唤如浓云般笼罩了宋代文坛,柳三变一袭白衣,飘然不群,在他的红颜知己处,唱出了小人物心底最真实的颤音。
“寒蝉凄切”,只一句,四字,便道尽柔
情百转。
中国的诗词离不开血泪的浸渍,也同样离不开温情。
或许,那温情不及家国之思的高格调,但却是最柔软的纱布,轻轻地抚慰你未愈的伤口。
柳三变的衣袂在风里飞舞,留给后人一个清俊的背影。
棋。
于楚汉之地,人人从棋子铸成的长堤上寻找逝去的年华;于方格看天,人人从棋子筑成的青碑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评语。
爱里,恨里,总将枚枚棋子凝成指尖的时光;醒里,醉里,总将一份棋风铸成心田上的月亮。
人生如棋。
有人总想保全自己,却失掉一份难得的锐气;有人总想摆布别人,却忘记了守护自我。
路,无处不在,唯有棋盘上的路最难走。
因为那路太较真,黑白分明;因为那路蜿蜒在324座四方城间,稍不留神,路人就将生命走成一张难解之网。
有人说,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
有人说,徒用千金酬一饭,不知明哲重防身。
韩信,善与恶,忠与奸,智与愚之间,他将人生走成一枚棋子。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木罂渡军,他以雄姿英发的锐气在棋道上写着“十”字。
而那一声“多多益善”却成为导火索,引燃了君王潜伏已久的忌恨。
他与刘邦下的这盘棋,你占领我,我占领你,最终韩信输了。
才华、功勋、傲气……他忘记了,在还没能甘心做一条走狗之前,是不能与君王下棋的。
或许,棋的最高境界,便是心中无棋。
琴。
需要用它的地方往往是作曲谱,将喜怒哀乐奏成一杯浓茶。
只靠几根丝弦,它成为了韧性的象征。
它生来带着沧桑,哪怕它要表现的是夜空里的群星、碧水里的鸳鸯。
同时,在那颗木质的心的深处,藏着一个愿望:以琴弦为指针,敲醒一段迷茫时光。
是真名士自风流。
琴,给将赴刑场的嵇康平添几分风流气度。
《广陵散》就此成为他生命里的绝唱。
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只可惜,这冰清玉洁的余韵,只能在魏晋史册最晦暗的一页回响。
“《广陵散》今绝矣!”嵇康一声长叹,仿佛所有的遗憾就止于此。
我一直觉得嵇康可以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前者临刑之时,三千学生洒泪陪同;后者临刑之时,万千民众默默相送。
一位妇女问苏格拉底:“他们就要杀死你了,可是你什么罪也没犯呀?”苏格拉底笑了:“夫人,难道你希望我因为犯罪才被杀吗?”
而嵇康,选择抱琴长终。
一种黑色幽默,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悲歌,都是一个时代最应铭记的吟哦。
道与天地参,功漫天地,名满天地;书留春秋在,知我春秋,罪我春秋。
笔还在写着他的传奇,棋还在呐喊它落子不悔的意气,琴还在海一样深沉的沧桑中感怀过往。
而我,学会了历史般的旁观。
拟人手法用得颇具新意,时光老人一声轻咳,开启了文章的序幕。
语言雅而新。
对偶句的使用,足见作者深得古典文学的滋养。
由笔联想到杜甫、柳永这些诗词名人,联想到诗歌和文化精神,语言颇具动感。
由笔到棋,文章的第二个单元由此展开。
“爱里,恨里,总将枚枚棋子凝成指尖的时光;醒里,醉里,总将一份棋风铸成心田上的月亮”,既具有诗性又富哲理思辨。
由棋联想到韩信与刘邦的博弈,提出棋的最高境界是无棋。
“止戈为武”恐怕就是“武”的最高境界。
文章的第三个单元,由琴联想到嵇康及其《广陵散》,此谓“真名士自风流”。
文章三个单元结构相似,形成排比,体现了作者的构思精妙之处。
由嵇康写到苏格拉底,他们虽面临人生绝境,却让人格散发出亘古不灭的芳香。
将人生的哲理引申到生命的意义。
回顾全文,作者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力作。
真情感言
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这八个字囊括了中国的整个文化史。
作者以“笔”“棋”“琴”这三字串联起这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卷,构思宏伟,境界开阔,有大手笔风范,足见作者深厚的语文素养,扎实的文学功底。
(心叶)
佳作展评
中国味
浙江_叶红
在江南淫淫的细雨中,撑一把油纸伞,看柳下打马徐行的过客。
在长安精雕的窗棂旁,饮一壶杜康,赏一轮不及故乡明的玉盘。
在漠北漫漫的黄沙中,满上一张弯弓,听金戈铁马里隐约传出的《梅花落》。
中国味总是这样不经意地展示他傲人的风采,小至一方刻印,大至一方水土,“中国味”这三个字浓缩了从海岛到平原,又从平原到高原的一切,浓郁得口齿留香,意犹未尽。
但这美味正被全球化的浪潮一点点稀释,变成纷繁杂烩里的一道调味。
中国味,你还尝得出来吗?
“良辰美景奈何天”,一曲《牡丹亭》唱绝了那个且听且吟的腔调。
《游园惊梦》惊不醒纸醉金迷的人们。
多美的中国艺术瑰宝,却只能从模糊的视频光影中寻找杜丽娘的倩影。
于丹教授曾做过专题节目,一出出折子戏被解读被透析,但这些过眼云烟的一幕幕却只是在闪烁的荧光屏上一晃,留给我们更多的却是对文化的叹息。
你脱下凤冠霞帔,将油彩擦去,大红的帷幔闭上了这出戏。
昆曲所处的尴尬局面也是许多传统艺术正面临的,希望这大红的幔布在缓缓闭上之后还能再度被拉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最具中国味的真情告白,比起直译的“我爱你”更有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隽永。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是一格格的方块字才可能拥有的魅力。
而今,充斥着现代味的诗歌,可以轻易地换上“字母装”,流传于世界各个角落,却再也回不去盛唐时素胚韵脚的中国味了。
那些绝版的李白、苏轼、无名氏,在柜子的顶格发出灰蒙蒙的光,照得人心寒。
中国味中的又一道美味叫“剑”。
那个血雨腥风的江湖,那个快意侠气的江湖,那个侠骨柔情的江湖都离不开一把好剑。
铸一把名剑花费多少工夫还有多少人知道?也许,只有深山里的师徒二人还在缅怀那热血飞扬的年头,而我们,全身的热血已在逐代的平和中变得循规蹈矩了,我们早忘了祖先们的激情。
中国味还有多少正在被溶解,多少已被替代?我们还有多少味道尚来不及品味就已被一碗杂烩取代?所以,在这个时代,请大声呼喊:“给我来碗中国味!”
真情感言
到底什么叫做中国味?中国的元素里到底有多少文化的特质?这些暂且不论,单说文章结尾“给我来碗中国味!”一句就写出了中国文化里的虚实相生之妙。
中国味,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却像大碗茶一样吆喝着“来一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成为文章的神来之笔。
同
时,作品中浓郁的古典文学功底,和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构筑成文章的魅力,引人思索和回味。
(继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