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各行各业涌现了很多企业,有国家出资的企业,也有民营资本出资的企业,然而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乃至继续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也就因此产生了对于企业本质、边界和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的研究,也就是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的开创者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教授,后继者主要包括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Klein、Oliver Hart、Bengt Holmstrom、Jean Tirole等人。
与企业理论有关的理论包括交易费用经济学(创立者为威廉姆森)、企业的产权理论(创立者为Hart)、企业的激励理论(创立者为Holmstrom 和Milgrom)以及其他非主流的企业理论。
纯消费者与企业分离的假定是科斯能成名的条件,因为按照这个假定, 纯消费者如果没有企业就不能生存( 因为他们不生产),因而企业必须预先给定。
因此经济学就不能解释企业从何而来等问题了。
所以新古典主义的企业理论其实不是企业理论, 而是在给定企业的条件下关于企业的生产决策的理论。
这一理论研究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和在给定资源时不同的产品产量的最优组合, 因此只是一种生产理论。
科斯就是看出了这一点, 重新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 为什么企业会出现?按教科书, 答案是:没有企业时, 纯消费者都会饿死。
这当然不是一个符合现实的答案。
如果没有企业, 人们可以自给自足地生产, 绝不会饿死的。
一个好一点的答案是, 由于有劳动分工, 所以需要企业,。
高斯在他1 9 3 7年的经典文章中争辩道, 这个答案是错的, 因为市场的功能就是组织劳动分工, 既然市场可以组织分工, 为什么我们还要企业。
这个问题才是真正企业理论的始点。
科斯认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组织劳动分工的方法,当有能降低市场交易费用的模式出现后,可能会自然选择交易费用更低的模式,这也就是企业出现的假说。
当然,企业也存在着边界,当企业规模继续扩大的时候,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也会随之增加,当管理费用与外部市场费用相同时,企业就会停止扩张。
我们可以发现,在更早地实践,马克思对于企业的本质也做了相关探讨。
他对初期手工制造业的企业形态特征是这样描述的:“资本主义生产,事实上,是在这个地方开始,在这个地方,同一个资本同时雇用较多数的劳动者,以至劳动过程扩大了它的范围,而以较大的量的规模来供给生产物。
较多数的劳动者在同时、在同地(或在同一工作场所)、在同一资本家的命令下,生产同种商品,在历史上和在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
”
从马克思的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大致抽象出企业的基本特性:
1.企业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首要功能是组织生产。
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
集结生产要素加以充分利用,马克思支出,协作是资本主义企业最基本的生产方式。
2.企业表现为一种层级结构,企业的生产时在强制的行政手段——“权威”的管理、监督和
协调下进行得。
由此我们也可以合理推论,在管理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相应的资源的“损耗”,也就是前文说的在企业在获得更低的交易费用的同时带来的管理费用,随着企业的规模地不听扩大,“权威”就会逐级减弱,用于管理协作的力量也就会越来越小,额外支出的费用也就会越来越高。
阿尔钦(Alchain,1972)是第一个将企业理论与企业的剩余权概念挂上钩的。
他论证道, 在联合生产中指出,一个人工作努力的程度会影响他人的生产率。
所以,一个监管生产的人成为必要他的工作是监测所有联合生产者的努力,问题是谁来监测这个监管者的努力呢?最好的办法是让他拥有企业的剩余权,则监管者就会有动力提高监管的效率,因此监管者成了老板,而老板的剩余权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理论被称为代理理论。
当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由于委托人所知道的信息比代理人要少,那么极有可能造成更大的损耗。
委托人将正式权威授权给代理人,就会有一项成本和一项收益。
成本就是代理人可能会选择一个委托人并不喜欢的项目。
这就是“控制损失效应”。
收益是将正式权威授予代理人,能鼓励他在信息获取上投入更多的努力,这就是“首创效应”。
最后
何
种效应占优取决于一个关键参数: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偏好之间的一致程度。
如果双方的偏好相当一致,则委托人更有可能正式授权。
关于科斯的理论,在他提出的几十年内,科斯自己对于自己理论实情的评价是“引而不用”,所以企业理论并没有长足的进展。
直到80年代初,张五常对科斯的企业理论有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
张五常在他19 8 3 年有名的论文中指出, 企业并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来组织分工,而是用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这是对高斯企业理论的重要发展,因为高斯的经典论文中把企业看成一种市场的替代物,这也就带来了一些经济学家关于企业将外部效果内生化的理论,这也被用来鼓吹政府应当对经济进行管制。
然而张五常指出外部效果是没有意义的。
或者说如果真有所谓的外部效果的话,当企业用老李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时,劳力市场的而外部效果会代替中间产品市场的外部效果。
这就是张五常发展过后的企业代替市场理论,他认为企业是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签署的,而市场上的契约则是由中间商签署的,而这两者间的区别在于中间产品市场上直接定价,而在企业内部则是用剩余权利代替直接定价,是一种间接定价。
同时可以合理假设只有当企业内部的间接定价小于市场上的直接定价时才会产生企业。
企业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为产权理论,格罗斯曼和哈特将企业的所有权定义为剩余控制权,也就是说企业的理论是不完备的,能对契约中不完备的地方拥有决策权的人就是雇主,也就同时拥有企业的剩余价值。
按照他们的论文, 合约和一般现货买卖的差别是, 前者对未来将发生的事情作了一些双方权利的规定。
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造成的事后交易费用使合约成为必要。
例如发电厂就近煤矿建设一个只能用此矿的煤的工厂,如没有合约, 煤矿就可能利用发电厂投产后改变资产性能的困难,在现货交易中剥削发电厂。
比如把煤价抬高等等。
而合约可以限制这类机会主义行为。
例如预先对煤价作一些限制。
一旦合约成为限制机会主义行为所必需的,则合约必须对一些无法预见的事发生后谁有处置权作规定。
因此合约一定要规定这种所谓剩余权
归谁所有。
如果合约双方遇到合约中未写明的事时, 都有平等的权利重议合约条件。
则此类合约的剩余权就是对称分配的。
如果一个合约的剩余权是对称分配的, 则合约双方不是雇与被雇佣的关系,企业也就不存在。
如果合约的剩余权归一方所有,则剩余权持有者是雇主,没有剩余权的一方是雇员,这种非对称剩余结构被视为企业的特点。
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历来对自有企业的剩余权没有法律保护。
因此即使中国的商业能力很强,甚至也是最早发明银行(即银行)的民族,却极少投资工业。
按埃尔文的记载,中国早在宋朝就有发达的契约制度和一个羽翼丰满的工业革命所需的技术和商业知识。
但由于没有专利法和保护企业剩余权的法律,这也直接导致业革命终不能最早在中国发生。
在现今中国的改革中,我们特别强调企业的剩余权的重要意义。
这是发展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发展经济的基本要求。
不过不同于科斯的交易成本企业理论,在企业能力理论中也出现了一个分支——知识基础理论。
知识基础理论在企业性质的问题上也给出了不同于以往企业理论的回答。
该理论认为, 企业的存在代表一种对知识经济学基本非对称的反应,知识获取比使用需要更强的专业化,因此,生产需对处理许多具有不同类型知识的个体专家进行协调。
但市场不可能确定这种协调作用,因为市场无法面对隐含知识的不可流动性和潜在购买者占用显性知识的风险。
这样企业作为生产产品和服务的机构而存在, 因为这种机构能够创造使多个个体整合其特有知识的条件。
交易成本企业理论认为企业存在是因为它们能够避免同市场交易的成本;而知识的企业理论则关心与特殊交易类型相关的成本。
但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强调企业是管理团队生产的组织,而非交易的机构。
归根结底,我们可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拥有不同资本结构和存量的个人,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自愿或者不自愿地签订了一系列不完全或相对比较完全的显性或隐性的契约,形成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从而形成了企业。
而企业的存在是以契
约为基础为了降低费用或整合经济生产要素以及非经济生产要素。
而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边界,并不能无限制扩张,其原因是各种因素带来的成本及费用,当企业形成后内部的交易费用或者代理成本的节约量逐渐下降直至等同于外部市场自由形成的费用或外部契约成本时,企业将无法再继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