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全程构想检测课时作业三十六第四部分 区域地理 第一章 世界地理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三十六)一个大洲和五个地区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1页]
一、选择题
(2017·山西质检)“北极收割机”温室是一个漂浮的半圆建筑,本质是可循环利用的无土栽培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利用营养丰富的冰山淡水资源进行大规模水培农业生产,为当地居民供给新鲜水果和蔬菜,帮助原本贫瘠的冰川国家改善生活。
读图,完成1~2题。
1.“北极收割机”温室()
A.可以跟随冰山移动
B.全年依赖太阳能提供能源
C.能够在全球范围推广
D.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解析:注意材料中“漂浮”两字,说明可以移动,故A正确;北极冬半年为极夜,无太阳光,故B错误;该模式依靠冰山淡水资源提供营养,不可能全球推广,故C错误;“供给新鲜水果和蔬菜”说明D错误。
答案:A
2.制约“北极收割机”温室迅速推广的关键因素是()
A.劳动力数量B.经济效益
C.科技水平D.市场需求
解析: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肯定有市场需求,已经实施说明科技能够满足需要;而是否有经济效益,将是能否推广的关键,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就不会有推广的动力。
答案:B
(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欧洲工业由原来的“香蕉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
完成3~4题。
3.影响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科技B.交通
C.劳动力D.市场
解析: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欧洲工业由原来的“香蕉带”向东欧等国
转移,使得欧洲经济空间发生变化。
东欧等国和原来“香蕉带”所在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比,科技和交通没有优势,但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
欧洲东部人口较西部稀疏且经济落后,因此,东部市场需求量小于西部。
答案:C
4.制造业从“香蕉带”转移到欧洲东部地区,产生的影响有()
A.增加东欧国家就业机会,制约“香蕉带”的制造业发展
B.西欧企业研发中心也随之东迁
C.改善欧洲的大气环境质量
D.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欧洲制造业产品竞争力
解析:制造业从“香蕉带”转移到欧洲东部地区,增加东欧国家就业机会,但不会制约“香蕉带”的制造业发展,反而有利于促进“香蕉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西欧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企业的研发中心不会随之东迁;制造业从“香蕉带”转移到欧洲东部地区,很有可能企业污染也随之转移,对“香蕉带”的大气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增加了东欧地区环境压力,不会改善整个欧洲的大气环境质量,产业转移,利用东欧地区相对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欧洲制造业产品竞争力。
答案:D
(2017·河北正定中学联考)东亚冬季风及亚洲高压标准化强度指数变化反映了东亚冬季风和亚洲高压的强度变化(正值表示高于平均值,负值表示低于平均值)。
下面两图反映了50年间东亚冬季风(甲)及亚洲高压(乙)标准化强度指数历年变化。
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数据反映出()
A.冬季风强弱年际变化小
B.亚洲高压强弱季节变化小
C.冬季风与亚洲高压强弱变化呈正相关
D.冬季风与亚洲高压强弱变化呈负相关
6.冬季风势力较强的年份是()
A.2011年B.1987年
C.1979年D.1962年
7.可能出现暖冬的年份是()
A.1967年B.1982年
C.2001年D.2011年
5~7.解析:本题组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气候变化。
第5题,仔细读图,注意本图
是东亚冬季风及亚洲高压强度指数历年变化,图示数据反映出的是年际变化,无论东亚冬季风还是亚洲高压,年际变化都较大,排除选项A、B;看清楚东亚冬季风及亚洲高压指数对应年代的指数数值高低,可以推测二者的关系是正相关,故选项C正确。
第6题,图甲为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的历年变化,当强度指数高于平均值,即为正值时,说明冬季风势力较强;由图可知1962年、1979年、1987年均为负值,2011年为正值,故选项A正确。
第7题,出现暖冬的年份应该是亚洲高压较低或者东亚冬季风低于平均值的年份;由上题可以排除选项D;由图甲可知1961~1971年间,冬季风都高于平均值,势力强,排除选项A;由图乙可知1981~1983年,亚洲高压势力强,排除选项B;2001年东亚冬季风低于平均值,故选项C符合题意。
答案:5.C 6.A7.C
(2017·三明模拟)读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河流的乙—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
A.水流湍急落差大B.高山束缚支流短
C.高原气候降水少D.泥沙淤积河床高
答案:B
9.下列产业部门中,目前最适宜由中国向丁国周边地区转移的是()
A.汽车制造B.精钢锻造
C.软件开发D.服装制造
答案:D
(2017·哈尔滨三中期末)下图为“世界四个半岛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a、b、c、d四个半岛依次为()
A.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拉布拉多半岛
B.伊比利亚半岛、朝鲜半岛、佛罗里达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C.亚平宁半岛、楚科奇半岛、雷州半岛、巴尔干半岛
D.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11.关于四个半岛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半岛a的气候是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②半岛b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③半岛c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④半岛d西侧的气候受西风影响显著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10~11.解析:此题组考查了世界的主要半岛及其气候特点。
第10题,据图中经纬度和轮廓可知,a、b、c、d四个半岛依次是:亚平宁半岛、朝鲜半岛、雷州半岛、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
故选D。
第11题,半岛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半岛b、c为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半岛d中间为山脉,西部受盛行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和湿润。
故选D。
答案:10.D11.D
(2017·青海平安一中期末)读“尼日尔河流域图”,回答12~13题。
12.关于尼日尔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源头河段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B.从源头到库利科罗河段水位的季节变化明显
C.库利科罗到尼亚美河段水量逐渐增多
D.尼亚美以下河段流经峡谷地区,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13.图中P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可能是()
A.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
B.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土地酸化
C.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
D.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12~13.解析:此题组考查了世界的主要地区。
第12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分析,尼日尔河源头河段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A错;从源头到库利科罗河段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所以该河段水位的季节变化显著(位于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B对;库利科罗到尼亚美河段因流经热带沙漠区,蒸发、下渗多,导致水量逐渐减少,C错;根据图例可知,尼亚美以下河段流经丘陵平原地区,并未经过峡谷地区,海拔从500 m降到200 m以下,落差较大,水能资源较丰富,D错。
故选B。
第13题,图中P地区位于热带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大规模开垦草地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化,C对。
这里没有土地酸化问题,降水少,高原上地形平坦,很少有水土流失问题,A、B、D错。
故选C。
答案:12.B13.C
二、综合题
14.(2017·安徽安庆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非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发展迅猛,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2015年2月,全部采用中国设备和技术的本格拉铁路建成通车。
本格拉铁路通车后,连接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铁路,进而与坦赞铁路相接,可通到印度洋沿岸的达累斯萨拉姆。
(1)简析达累斯萨拉姆7月降水较少的原因。
(2)分析洛比托西部海域的气候(高温少雨多雾)对渔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3)一家中资企业在赞比亚从事铜矿开采与加工,分析本格拉铁路通车后对该企业带来的有利影响。
(4)有人说,由于该铁路建成运营大大缩短了非洲东西岸的路程,好望角航线的地位将大幅度下降,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1)可从大气环流、地形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该处为热带草原气候(对流强弱影响降水)、图中7月风向等信息回答。
(2)渔业生产活动包括捕捞、运输及储存等环节;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水、风力、雾等。
从以上方面结合秘鲁渔场形成原因回答即可。
(3)图示铁路连接内陆与海洋,利于内陆资源外运。
(4)观点与理由要一致,注意对比优缺点来分析。
答案:(1)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气温低,对流运动弱;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风向与海岸线平行,降水少;沿岸地区地势较平坦,地形雨少。
(2)有利:在离岸风吹拂下,沿岸盛行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晴天多,降水少,风浪小,利于渔业生产和捕捞。
不利:受寒流影响多雾,能见度低,不利于捕捞作业和运输;气温高,水产品易腐烂变质,不易储存。
(3)增加出口新通道,向西就近出口欧美市场,扩大了产品销售量;节省了产品运输费用和运输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
(4)赞同。
理由:该铁路直接连接非洲南部的东西海岸,运输更加便捷,可以分流好望角航线的运输量;缩短了东西海岸的运输距离,节约运输成本。
或者不赞同。
理由:与海运相比,铁路运输量较小,对好望角海运航线影响不大;好望角航线主要是运输石油,如果改为铁路运输,需在港口装卸中转,成本高。
15.(2017·山西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是欧洲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讷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
从源头至日内瓦湖,罗讷河为冰川、峡谷河段,两岸巍峨峭壁,河水奔流直下,将泥浆水倾入清澈的日内瓦湖。
罗讷河是“吐纳”日内瓦湖水的主要河流。
在瑞士日内瓦的附近,罗讷河与阿尔沃河在此交汇。
从日内瓦湖流出的罗讷河水在左侧清澈见底,而从西欧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尔沃河水在右侧却湍急浑浊,两河交汇形成非常明显的界线,成为“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左下图)。
右下图示意罗讷河部分流域。
(1)判断图中罗讷河、阿尔沃河交汇处形成“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最可能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8分)
(2)简述罗讷河对日内瓦湖的影响。
(6分)
(3)根据罗讷河流域特征,说明其在瑞士境内的主要开发方向及理由。
(8分)
解析:(1)两条河流源头主要补给水源都是冰川融水。
在两河交汇处,罗讷河由于日内瓦湖的沉淀而一直水质清澈;阿尔沃河夏季冰川融水补给量大,对沿岸冲刷带来大量泥沙,导致水质浑浊。
故在夏季两河交汇处泾渭分明。
(2)注意材料中“罗讷河是‘吐纳’日内瓦湖水的主要河流”,说明具有补给湖泊水源的作用,
以及下泄湖水的功能;同时大量泥沙沉积湖泊中,也会使湖泊湖床抬升。
(3)依据材料中信息,在瑞士境内,该河流地势落差大而水流湍急,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故可开发水电;同时山水景观也可以发展旅游。
答案:(1)夏季。
(2分)原因:罗讷河上游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得该河流出湖时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清澈;(3分)阿尔沃河源自阿尔卑斯山区,夏季冰雪融化量大,径流量大,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冲刷强烈,导致该河的含沙量大,河水浑浊。
(3分)
(2)罗讷河是日内瓦湖的主要补给水源;(2分)携带泥沙在湖中沉积抬高湖床。
(2分)也是日内瓦湖水的下泄通道。
(2分)
(3)发电和漂流(旅游)。
(4分)瑞士境内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宜水电开发;(2分)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对游客吸引力大。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