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问题的理论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问题的理论探索
颜大开
摘 要:在中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本文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行了界定,进而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关系,以及劳动密集型出口与经济进步、保障就业、刚性需求之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阐述,试图为 中国还要不要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论作出一己解答。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品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但工业化中期阶段究竟要求什么样的要素投入结构,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固然对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阶段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有没有意义,有多大意义?我们真的要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说不吗?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了较大的影响。

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导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为严重。

但有些人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属于应该逐步淘汰的产业。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跟踪研究了中国主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虽然近些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在提升,但目前中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仍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国际竞争上,脱离比较优势的竞争优势是难以持续的。

在可以预计的15~20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中国最具比较优势及竞争优势的产业,仍旧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不应是限制性发展产业,而且应是鼓励发展的产业。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界定
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种。

从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在国际贸易中,有形商品被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属于工业制成品,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 C),劳动/资源密集产品包括皮革、纺织、服装、鞋类、玩具及运动器材、木材及纸制品、非金属矿产品等四类。

基于这种规定,!中国统计年鉴∀ 海关进出口分类金额统计项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皮革类、木及木制品类、木浆及纸类、纺织品类、鞋帽类、石料及玻璃类、珍珠宝石类等七项产品。

与此相对应,!中国统计年鉴∀制造业各行业分类项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行业大致包括纺织业、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造纸业、文体用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8个行业。

从产品出口的角度看,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初级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技术密集型出口这样几个阶段。

发展中国家大都缺乏资本和技术,因此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产品。

是指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产品,也就是说产品成本中活劳动量消耗占比重较大的产品。

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里平均每个工人的劳动装备不高,比如纺织业、服务企业、食品企业、日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服务性等产品。

目前,中国的出口中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和日本的产品中70.3%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服装、玩具、文体用品等。

劳动密集型企业,又称为劳动集约型企业。

是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工业部门。

该类工业在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比例中,单位劳动占用劳动力较多;从产出看,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所占比重较大。

如服装、玩具、办公文具、家具、皮革、工艺手工业等,多属与人民生活日常消费关系密切的轻工业部门。

据2003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产业密集计算表,文体用品制造业的产业密集系数达0.27,排名第四(详见附表1)。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较低,在
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

因而,它具有投资省,单位投资能吸收较多劳动力,技术操作要求较低,资金周转快的特点。

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短缺,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弥补资金和技术力量的不足,积累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建设。

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较多资本投入的行业、部门。

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

如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特点:技术装备多、投资量大、容纳劳动力较少、资金周转较慢、投资效果也慢。

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产量同投资量成正比,而同产业所需劳动力数量成反比。

所以,凡产品成本中物化劳动消耗比重大,而活劳动消耗比重小的产品,一般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需大量技术设备和资金。

中国人口多,资金紧缺,技术落后,大规模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有困难,但又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

因此,应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主要依赖于尖端科学技术生产和服务部门,这些部门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比重大、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以及高级医疗器械等行业。

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这三者之间区别很明显,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生产领域,如中国各大电子产业工业园区的贴牌生产及外包企业,虽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但同样依赖于大量劳动力。

表11980-2007年各类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
年份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
198050.337.7210.83
198445.6637.3110.93
198636.4334.929.14
198733.5437.6410.08
198830.3239.4711.93
199220.0259.320.68
199416.2958.3323.24
199910.2354.2635.5
20037.9444.5247.32
2004 6.8343.3249.65
2005 6.4442.4350.92
2006 5.4642.6451.69
2007 4.9742.6752.17
(资料来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来自国家统计局!2008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
图1 1980-2007年各类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 (资料来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根据相关数据整理,工业制成品总出口额来自国家统计局
!2008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

)
表21980#2008年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比例
年份初级产品占比例工业制成品占比例
19800.5030.497
19850.5060.494
19900.2560.744
19950.1440.856
20000.1020.898
20010.0990.901
20020.0880.912
20030.0790.921
20040.0680.932
20060.0550.945
20080.0540.94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
二、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有技术创新
劳动密集型产品,不注定是技术落后,劳动密集型产品也要注重发展技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关系。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也有高新技术,正是因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才具有生命力乃至竞争力。

今年因员工 13连跳而闹得沸沸扬扬的IT全球外包大厂富士康集团,主要生产计算机、网络通讯、消费电子等高科技关键零组件与系统产品。

2009年全球营收仍超过522亿美元,连续5年蝉联全台最大企业,全球设有近30个生产基地,全球员工人数最高时逼近68万人,仅深圳龙华厂就有26万工人,做的是PC、手机等高科技产品里面的核心部
件,通讯连接器,还有液晶面板、电脑主板,不能说没有技术含量,但它主要靠大量人工操作,进行大量电子
图2 1980#2008年我国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占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9年中国经济统计年鉴∀整理。

)
半成品、成品加工装配,仍可以看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再如宁波文具的龙头企业,拥有制笔行业惟一的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贝发公司,还被国家授予 贝发中国制笔城称号。

虽生产的是劳动密集型的笔类产品,但是企业敢于进行技术升级,投资建造了世界最大的单体制笔生产厂房,每年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经费始终保持在年销售额的5%以上,目前该公司已拥有370多项专利,并获得了美国ST A PL ES公司颁发的产品创新奖。

1999年贝发在浙江制笔行业中首家通过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通过DN V认证。

正是由于技术的提升,贝发生产的笔的质量得到国外一流品牌的认可,也成功地进入欧美大型零售市场,比如Wal-M a rt,T ar get等,贝发制笔的年出口额2005年达上亿美元。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但随着要素的积累,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

因此不能把发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同技术进步对立起来,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中也要注重发展技术。

三、产业结构升级不必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是相对而言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产业模式各种生产要素占的比重的大小不同。

就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来说,前者的技术含量低于后者,这是不错的,但并不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就是技术落后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技术因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发生变化。

如果说历史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含的技术因素很少的话,那么,由于现代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各个产业的渗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已经大大提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正是那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因为通过技术创新包括从国外引进后消化、吸收的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相结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既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又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这也是我们所讲的比较优势的含义。

我国在要素票赋中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要素供给方面,按照比较优势的定位我国大多数出口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生产环节。

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国内又拥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工资水平上升的压力较小,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张而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长期以来我国以静态的比较利益参与国际分下的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

致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减少。

有意识地把劳动力转移到技术相对高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资本和技术含量非常必要。

但是,目前,我国要素赋予的基本形态尚未改变、资本积累尚不足以推进根本的结构转变时,过度强调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必将对外贸出口以至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强调将我国劳动力资源从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转移到资本
技术比例相对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并不是说在政府扶持下将我国的比较优势从劳动力转移到资
本和技术。

所以,我们决不能放弃劳动密集型产业即所谓的低级产业,高技术产业当然要发展,但那不是我国现存的比较优势所在。

具备比较优势的仍然是以低成本劳动力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且,归根结底,高技术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产业部门,一般来讲并没有超出制造业的范畴。

发展高技术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矛盾。

如果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我们产业发展的的血肉,那么劳动密集型产业则是产业发展的骨架,如果离开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骨架,则高新技术产业这一血肉就会无处附体。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必否定劳动密集型产业
尽管我们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型,但这也不能作为否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由。

有观点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的是为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需要密集地使用资本和技术,建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粗放型的,必须抑制甚至抛弃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了简单化的解释,并不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刻内涵。

所谓集约的增长方式,并不仅仅是集约使用某一种生产要素,而是集约地使用各种生产要素,提高所有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因此,必须从总体要素生产率而不是只从某种要素生产率来判断增长的类型。

例如,如果单纯从劳动生产率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 粗放的,但如果从总体要素生产率来看,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节约了资本,节约了使用高新技术产生的费用,充分地利用了劳动力资源,因而它的效率和集约程度并不一定比资本密集型产业低。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同于粗放型经济,把资本密集型产业等同于集约型经济。

同时,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核心的技术进步,并非只有资本取代劳动一种趋势。

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节省劳动的技术进步、节省资本的技术进步,以及资本与劳动比例保持不变的中性的技术进步等。

各种形式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组合结构会有区别。

显然,以为促进技术进步就是发展资本密集型经济而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推论是没有根据的。

必须肯定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绝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

国情决定了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劳动对资本的替代作用。

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证明,主要的并不是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要归功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五、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的踏脚石
比较优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亚洲 四小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亚洲 四小龙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1964#1970年亚洲 四小龙的工作日工资水平最低时为0.48美元,最高时也只有2.80美元。

这一水平不仅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比如1970年以半导体为例,美国工资是香港的10.3倍、韩国的10.2倍、新加坡的11.6倍。

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其工人工资水平也要高出香港、新加坡和韩国等地工资0.8#1.2倍。

亚洲 四小龙正是一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及时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很短时间内使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摆脱了对初级产品的依赖。

亚洲 四小龙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使资本积累和人均资本拥有量增多,资源禀赋结构发生了变化。

进入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第二次调整,亚洲 四小龙又抓住机遇,针对本国和本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变化的实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和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不适应其经济发展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转移,包括附加值较高的轻纺工业和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亚洲 四小龙又一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以电子工业为代表的相对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将国内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和中国转移。

可见,亚洲 四小龙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以当时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由此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前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所以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的产业主要都应围绕 劳动密集型加以发展。

六、劳动密集型出口对解决就业,保障适龄劳动力人口就业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相对便宜,这使得密集使用劳动力要素的产品###劳动
密集型产品成本相对低廉,因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以此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可以带来一定的贸易利益。

而且,中国相当部分的劳动力素质偏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有针对性的吸纳这部分劳动力,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考虑到在今后40#50年中,预计会有4亿#5亿农村劳动力要最终脱离土地(樊纲,2002),因此,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就业。

一般来说,就业提高要靠经济增长,通常G 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创造100万个工作岗位。

但在很多情况下,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一定创造出相应的岗位,关键要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是什么产业,哪类产业发展速度速度快。

当前,中国面临就严峻业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产业政策的选择没有充分体现人口特点。

如果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就算很快,吸纳的劳动量也不一定会很多。

如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的岗位相对较多。

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使我们在选择产业时,不仅要考虑到把要素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要把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带动作用当作首要的标准。

根据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之所以在增长和劳动力吸收方面成就斐然,原因就在于它们在产业和技术选择上有效利用了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数据显示,继1992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突破1亿人之后,接下来的10多年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稳步上升,2004年达到1.4亿人的水平。

作为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制造业以其与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高关联度和高贸易额,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带动就业方面具有核心作用。

正如帕克(H.Pack)所说,即使制造业部门就业量仅仅占到一国就业总量的10%,也意味着该部门吸纳了现代部门数量可观的就业。

中国的事实正是这样,2002年,制造业从业人员8307万人,占全部工业人员9155万人的90.7%,占中国总就业人数73740万人的11.3%。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制造业部门就业基本维持在0.8亿人的规模,占全国就业总量的11%和第二产业就业的50%,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合计数的22%~23%。

鉴于制造业部门在发挥比较优势方面的重要性,该部门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保障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 土豆效应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讨论了 土豆效应:土豆是一种价格弹性非常强的低档商品,当经济衰退时,消费者变穷了,收入效应使消费者少买肉并多买土豆。

危机越严重, 土豆效应越明显,在经济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 土豆效应,又称 土豆悖律,是指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舍弃高端产品而转向中低端产品,并导致对后者的需求上升,进而增加低成本产品的销售,此时,消费者的需求倾向于价格低廉的中低端产品而非高端产品。

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都是低附加值产品,价格便宜,适宜低收人家庭消费,在经济不景气时期消费者倾向于舍弃高端产品转向中低端产品,国际市场上更存在着对中国产品的刚性需求。

尽管我国的出口贸易形势十分严峻,但也出现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于整体出口的新亮点。

这说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 土豆效应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并对今年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的劳动力量大、价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是中国不可改变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既然我们没有办法出口劳动力,所以要善用我们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不要盲目谈产业结构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

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文具,就像小麦一样,它是必须品,怎么弄都只是小麦,当然我们鼓励更多的面粉与面包等制成品高附加值的出口;种植业,农业等都是比较优势的行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要各地各行业一哄而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处搞高新技术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要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可以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对于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地区,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于资本相对丰富、人力资源水平较高的地区,可根据自身优势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决定我国分工与贸易模式的比较优势动因具有日益丰富的多样性:生产率,有效要素禀赋,经济体制等;
###不是压缩,而是要扶持,有些地区可能有不同,从整个国家来看,应该支持;
###怎么样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最有利,让市场决定。

综上所述,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国仍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形式的转换过程的经验证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劳动力成本没有大幅上升之前,不宜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转化;目前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仍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绝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还处于比较劣势阶段。

中国正处在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艰难时期,贸易战略调整既要正视中国的国情和眼前的各种问题,缓解目前的贸易摩擦,又要正确把握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未来很长一段期内,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健全并完善前,在我们的各项体制、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并完善前,在我们的工业化仍没有结束前,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大卫∃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小岛清[日].对外贸易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栋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 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
[4]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许经勇.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互补性[M].经济经纬,2005.
[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罗荣渠.东亚现代化模式与新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戴燕艳.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及启示[M].国际经济合作.2002.
[10]姜鸿.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1]孔庆锋.我国的外贸现实与理论调适[J].对外经济、国际贸易,2001.
[12]李洁.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3.
[13]李明武.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兼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的解读[J].外贸经济.国
际贸易.2004.
[14]吴汉洪.新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